Contents

目前一种十分常见的名词补语

Contents

按现代汉语的一般规则,名词是不能直接做补语的,但是,在时下的许多文章中,我们却见到了很多名词做补语的用例。本文拟对这种名词补语做一举例说明,并进行初步的分析。

我们先来比较以下几个用例:

①香港艺术馆藏精品在京亮相(《新民晚报》1997.10.5.7)

②两只外国乐团下周申城亮相(同上)

③本报编辑的两套故事丛书亮相全国书市(同上1997.9.1.7)

以上三例中都给出了“亮相”的处所,但所用的形式不同:例①中用介词结构状语“在京”表示,这样的形式在以往是最为常见的;例②用的是名词状语“申城”,这可以看做省略了引介处所的“在”之类的介词;例③则采取了名词补语的形式,而本文中将要讨论的,正是这样的形式。

以下是名词补语的用例:

④青年学子执棒国家乐团(《光明日报》1994.1.31.1)

⑤中央领导人添绿圆明园(同上1994.4.3.1.)

⑥“狗不理”打假大江南北(《人民日报》1995.2.27.2.)

⑦“纺织大嫂”就业大饭店 (同上1995.4.23.4.)

⑧武汉:踏青大学校园 (《中国青年报》1995.4.28.生活特刊)

⑨(中国乒乓球队)被人称为中国的“梦之队”,那么,他们能不能再度梦圆曼城?(《光明日报》1997.3.30.4.)

⑩“春妹妹”受宠京城餐饮业(《中华工商时报》1997.4.8.2.)

⑪邓以蜇安家清华园,与杨武之教授成为邻居。(《告别天安门》,《十月》1997.1.)

⑫小型轿车火爆法兰克福车展(《参考消息》1997.9.15.4.)

也许会有人认为上引用例形式的存在,是因为省略了一个引介处所的介词“于”,因为这些用例的名词补语前大都可以加上一个“于”,如“上演于北京”“安家于清华园”等。

我们不这样认为。因为谈到某一形式的省略,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有大量的不省略的用例存在,而用“于”引介补语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却很少见,因而,说上引用例是这样的形式的省略,有悖于常理。所以,我们认为,这就是一种名词直接做补语的形式。

名词做补语,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 所有的名词补语都是处所补语。这样的补语所用的名词,大都是处所名词,但也有一般名词,如前举之“餐饮业”“车展”等,类似的用例再如:

⑬牛群冯巩“热身”春节晚会(《中华工商时报》1997.11.28.8.)

  1. 使用频率比较高。这一点,如果稍加留意,只要随便翻一翻时下的报刊杂志,就会十分明显地感觉到,总之,用例是相当常见,相当多见。

  2. 绝大多数用在标题中。上引用例中,只有例⑨⑩不是用在标题中,这基本上反映了实际的使用情况,即大约有90%的用例见于标题之中。至于为什么会如此,则与下一个特点直接相关。

  3. 言简意明。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再回到本文开始时比较的三个用例。

例③与例①相较,因为少了一个介词“在”,所以形式简省;与例②相较,虽然不觉简省,但是却比后者明确,因为如果都取例②的形式,则有时会有歧义,如例⑤,改成“圆明园添绿”就可以有状中和主谓两解。类似的可能造成表意不清的例子再如:

⑭丰达电话中标中央台(《中华工商时报》1997.11.14.6.)

因为这样的形式言简意明,与一般对文章标题的要求很一致,所以才有了上述第三个特点,即多见于标题中。

另外,名词补语前边的成分也有其规律,这就是它们几乎都是述宾结构、述宾式动词或其他不及物动词,甚至于形容词等,总之,都是不能再带宾语的成分,这样,它们与名词补语之间也就不会使人产生述宾关系的歧解了。

不过,个别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名词补语,此时,由于语意关系的制约,也不至于产生歧解。例如:

⑮叶氏邀请克林顿五月会晤莫斯科(《大连晚报》1995.1.17.4.)

最后,附带提一句,以上形式,并非新近产生,早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就时有所见。以下古代近代各举一例:

⑯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⑰回城中已申时后,人对福宁殿,具奏前件言语。

由此可见,这实际上是一种古已有之的形式。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