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
提 要 文章由海峡两岸语言的“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入手,提出了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问题。“历史差异”是指过去的差异,而“现实差异”则是指当下的差异,在两岸语言由差异走向融合的条件和背景下,二者的内涵、范围等并不相同,而这正是两岸语言及其关系的历时发展所致。两岸语言差异研究历时观是对“差异—融合”研究模式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化,它既重视共时平面的“开始做”,更强调历时层面的“接着做”。
关键词 海峡两岸 语言对比 历时研究
一 引言
最近,笔者立足于对30多年来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总结与反思,比较系统地梳理了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的类型,提出了六组相互对待的概念,即真性差异与假性差异、词典差异与实际差异、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完全差异与部分差异、共性差异与个性差异、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我们围绕上述概念,对其相互关系以及具体研究中存在的与之相关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讨论。1但是,限于篇幅,有的概念讨论得还不够充分,特别是其中内涵最为丰富的“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感觉意犹未尽,认为有必要再做进一步的深入讨论,而这也就是本文的写作缘起。
这里的“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是着眼于时间因素与两岸语言及其发展所做的划分,它们的提出依据是,两岸语言对比研究已经持续30多年了,而其研究对象也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变化,总的趋势是由差异走向融合,但是二者又是交织甚至纠缠在一起的,而其呈现出来的实际状况与真实样貌,就是差异中有融合,融合中也有差异;融合现象持续出现,但是也不断地有新的差异产生。所以,这方面总体的情况非常复杂,需要理清头绪,以便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使之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本文试图梳理相关因素及其关系,给出一个初步的认识,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呼吁树立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并付诸具体的实践。为了使考察与叙述相对简单、集中,我们以词汇研究为例进行讨论和说明。
二 海峡两岸语言的“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
2.1 两岸语言的历史差异
简言之,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各种相关工具书及论著中所叙述与描写的两岸语言差异,基本都属于历史的差异,如果稍加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其一是最初的各类研究成果所揭示的两岸语言差异,具体包括最早编纂出版的一批两岸对比工具书,如邱质朴主编的《大陆和台湾词语差别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和黄丽丽编著的《港台语词词典》(黄山书社1990年版)等。这些工具书基于当时或其前语言事实的调查对比,对两岸词汇差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列举与呈现,因此反映的是那个时期的两岸词汇的实际差异。然而,上述实际差异在两岸语言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下,有不少已经“成为历史”,成了我们所说的历史差异,因为现实的语言运用中,这些差异已经因两岸语言的融合而不存在了。比如,《大陆和台湾词语差别词典》在“台湾词语”部分列出的很多台湾用而大陆不用的词语,如“安检、吧女、吧台、班底、斑马线、报备、崩盘、飚车、才俊、残障、单亲家庭、单身贵族”等,这里的“台湾用而大陆不用”,反映的就是当时及以前的情况,而不是今天的实际和事实;现实的情况是,这些词语早已在大陆通行,因而早就成为两岸通用词语了。
比工具书更为多见的,是基于这些工具书或当时各种语料所做研究而得出的各种具体差异。比如,有人根据两岸几部有影响的工具书进行对比,选取了200个同形异义词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充电”,列出了以下台湾“国语”特有义:“用来比喻人经过一段时期烦劳忙碌后,而要休养以培养精力或充实实力,近几年来也可以用来指充实与提高业务水平。”2上述意义在大陆早已成为常用义,因此很显然,这反映的是历史差异而不是现实差异。此外,也有很多研究是基于当时的实际语料调查,同样也有这个问题。比如,朱景松、周维网3开头有以下的说明,“根据对我们所能看到的台湾报刊文章以及200多万字台湾小说中的语言材料的观察、分析”,则明显使用的是1990年前的语料。文中指出,“家教”在普通话中指家长对子弟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而在台湾“国语”中指担任家庭教师。另外,文中还列举了一组多义词,指出台湾“国语”和普通话中常用的义项不一样,如“主管(主管的人员)、货品(货物)、转业(由一个行业转到另一行业)、锦标(奖给竞赛中优胜者的奖品)、课(某些机关学校工厂的行政单位)、情势(形势)”等。毫无疑问,这些反映的也都是两岸之间的历史差异。
其二是早期(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前后)以外的其他差异。两岸语言差异的对比研究已经持续30多年了,除20世纪90年代左右研究比较集中外,其后也一直持续不断,其中有一些立足于不同时期的当下,对两岸差异的一些方面进行了描写与分析。然而,随着两岸交流的拓展加深以及互联网的普及,语言的交流与交融不断提速,也使得一些时间没有那么久远的差异很快又产生新的变化,从而又形成了新的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的对比与参互。苏新春4把台湾“新词语料汇编1”中的714个复音新词语与大陆20多年来的3万多条新词语进行联表查询,发现714条中见于大陆新词语的只有61条,即二者相同的只有8.5%,而相异的达91.5%。其实,这反映的是本世纪初的情况,如果今天再做这样的对比,差别一定不会这样大,例如文中列举的不见于上述61条的“吃到饱、酷毙了、影像处理、性侵犯、景点、芯片、酷妹、干洗、卖场”等,在大陆都已不鲜见,其中不少已经成为常用词语了。
李慧5以2003年出版的《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为基本语料和线索,得出了一些关于两岸词汇差异的认识,比如文中指出,“寝具”是汉代就有的一个词,指睡觉用的东西,现在在大陆普通话中,我们使用“卧具”,但是台湾“国语”还一直使用着这个文言词。据我们初步调查,李文所说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但是时至今日,情况已大不相同:大陆普通话中,“寝具”也已成为常用词,我们2020年4月23日在百度网页检索,显示共有相关结果约24,400,000个,以下是两个实际的用例:
(1)Target百货也于本周一、周二推出“折扣日”,家具打六折,一些小家电及厨具打七折,玩具、运动用品、寝具也有折扣。(《国际金融报》2019-07-18)
(2)居然之家广州家居生活 MALL将联合顾家家居,在淘宝直播特价秒杀活动,囊括寝具、功能椅、沙发、床等。(人民网,2020-03-23)
王玥雯6着眼于两岸新词对比,指出“打歌”是台湾使用频繁的一个新词,指唱片公司及其属下歌唱艺人为其演唱专辑宣传造势并在电台或电视里播放其新歌的行为,而大陆则完全不使用这个词。时至今日,此词在大陆已不再陌生,其用例时有所见,例如:
(3)为什么打歌反而要先收钱?(《北京青年报》2019-10-28)
也就是说,随着“寝具”和“打歌”在大陆的出现及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它们在两岸的有无之别已经成为历史差异。
一提到“历史”,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久远感和疏离感,其实,历史就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思想和活动等7,它可以离我们很远,但未尝不可以离我们很近,而我们所说的历史差异,就是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很近,但是又确实与今天有所不同的差异。对此,在进行两岸语言对比研究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否则的话,把上述历史差异用于看待或者是等同于当下的两岸语言实际,一方面是不具有历时观的表现,另一方面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识。
2.2 两岸语言的现实差异
其实,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反映的大致属于两个不同时间段或时间点上两岸词汇的实际差异,而二者之间是有相当落差的,大致说来,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化异为同,包括从此有彼无或彼有此无到双方共用。从两岸打破坚冰、开始交往之初,其语言就开始了由差异走向融合的进程,最初的情况如周清海8所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应用的需要,和外面华语世界的语言接触频繁,普通话和其他地区的华语差距正在逐渐拉近。各华语区的新词语大量涌入普通话中,新的表达方式逐渐出现在大陆的书面语中,这也使普通话出现了新的面貌。”此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从早期的主要是大陆向台湾靠拢,大量吸收引进台湾词语,到后期的相互靠拢、双向互动,既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又有着完整的连续性。苏金智9、刁晏斌1011及党静鹏等12都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材料做过专门的调查,比如苏金智9的调查结果是,《大陆和台湾词语差别词典》附录中所列台湾词语共281个,《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5版收入38个,约为13%;台湾的《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收大陆词语630个,附录中收入大陆与台湾同义或近义有差别的词语334个,如“病休、批条、普通话”等。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刁晏斌13又对两岸词汇融合的历时过程做了比较宏观的考察。总体而言,两岸词汇之间的历史差异已经大为减少。
上文所举的一些例子均属于此类变化。再比如,“安检、秉持、诚信、厨艺、打压、封杀”等词,朱广祁的《当代港台用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在使用地区项下都标为[台],而到现在,它们几乎都成为普通话的常用词。再如,从台湾流向大陆的“理念、愿景”,以及从大陆流向台湾的“一国两制、笔记本电脑”等,大致也是如此。此外,也包括那些相对较小、或是较为隐蔽的变化,比如大陆的“搞”在台湾提高了使用频率、淡化了贬义色彩11,而台湾的“报备、便当”等在大陆也有了高于以往的使用频率10。
化异为同的“同”,可能是全部相同,也可能是部分相同,后者比如大陆的“山寨、光棍节”在台湾,以及台湾的“弱势、霸凌”在大陆。它们的“同”表现在由一方独用变为双方共用,而“异”则表现在使用范围及频率上还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样就不是“全同”而只是“半同”。我们认为,在具体研究中,后者往往易被忽略,所以更值得关注。下面再以“弱势”为例进行说明。
“弱势”是台湾“国语”的常用词,而大陆普通话中却极少使用,《现汉》直到第5版才收录此词,标注为名词,释义有二,一是“变弱的趋势”,二是“弱小的势力”。我们曾就《人民日报》的使用情况做过调查,此词的第一个用例出现在1976年,为第一义,此后十几年相加,用例也不超过10个;第二义(台湾用的主要是此义以及在此义基础上的衍生义)的用例最早见于1991年。但是,这样的用例一直很少,直到本世纪初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成为常用词。14单就词形而言,“弱势”已经结束了两岸的有无之别,因而从表面上看似乎已经实现了由差异到融合的发展。然而,如果我们对此词在两岸的具体使用情况做进一步的考察就会发现,二者在意思的表达以及使用范围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不同。
以下是台湾《联合报》2012年初的几个用例:
(4)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比起来,有弱势,也有优势。资源不如是弱势,人事弹性是优势。(《联合报》20120507)
(5)校方除了弱势学童需要经费协助,校舍老旧也是一大难题。(《联合报》2012-01-02)
(6)永庆房产集团总经理廖本胜表示,宝岛义工团与永庆长期以来关怀弱势、追求圆满的理念十分契合。(《联合报》2012-01-03)
以上三例中,第一例“弱势”与“优势”相对,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劣势”,此义显然超出了上述《现汉》释义的范围;第二例用的是台湾的常用义,大致是“贫穷”“生活困难”的婉辞,这与《现汉》释义以及普通话的实际用法均有一定的区别;第三例大致属于“以定代中”现象15,这里指称的是弱势群体,这一用法台湾很常见,而普通话中却极少。
除上述用例外,台湾“国语”中以下一些组合形式在普通话中也极少见到:
(7)弱势族群、弱势团体、弱势民众、弱势写手、弱势老人、弱势孩子、弱势学童、弱势孩童、弱势童真、弱势儿童、弱势小朋友、弱势边缘人、弱势儿、弱势童、弱势者、弱势生
两岸词汇化异为同的结果是,如果着眼于两点之间的对比,则是现实差异小于历史差异,因此如果对当下两岸语言差异的认识还停留在后者,无疑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够准确的。
其二,新生差异。两岸词汇在各自的土壤中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差异,包括新的有无之别,如台湾的“陆客、便利超商”以及大陆的“三个代表、保鲜教育”等。着眼于此,则现实的差异不断为两岸词汇差异补充新的内涵,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研究内容。此外,如果立足于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之间的关系,除了以前的现实差异变为现在的历史差异外,还会不断有当下新的现实差异产生。比如,在网络时代,两岸都有大量的新词语以及流行语产生,其中有的可能借助网络很快就为两岸所共用(如“给力、山寨、小三”),有些则稳定地为一方所有。下面以台湾的旧词新义为例进行说明。
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后,相关事务很快成为热门话题,由此使得“登陆”一词获得新义,即台湾人士前往大陆。以下是我们所见最早的用例:16
(8)海峡两岸的转口贸易这几年成长可观,目前除了家电产品已然“登陆”之外,大陆同胞也喜欢食用台湾所产的方便面和罐头、果汁、奶粉等。(《联合报》1988-01-02)
如果说此例中所用引号还表明“登陆”新义的初期性,那么很快就出现了不加引号的用例,则表明此义已经有了一定的使用度与认知度。例如:
(9)亚洲羽球赛邀请函来了 能否登陆还得问问 (《联合报》1989-01-25)
受类推原则的影响,原有的“登台”稍后也随之产生新义,指大陆人士前往/来到台湾。例如:
(10)四十年来第一位来台访问的大陆钢琴家李坚,邀请单位巧妙的突破了……限制,将可顺利登台演出,也创下台湾表演艺术史上……先例。(《联合报》1989-09-12)如果说此例还不能排除修辞上双关手法的因素,那么以下一例就不是这样了:
(11)不论是观摩,或较劲,或传薪,这回由官方首次举办的展演活动,但愿能为大陆艺人径行登台做好铺路的工作。(《联合报》1989-12-19)
据我们初步调查,在大陆普通话中,以上二义的“登陆”与“登台”虽然偶有引用,但是却不见“自用”的例子,17而这也就是说,这两个词给两岸词汇增加了新的有无之别。
综上,两岸语言的历史差异主要立足于两岸交流之初(其实我们现在对两岸差异的认识多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词汇状况,同时也包括“以前”某一或某些时间点上的词汇状况;而现实差异则是立足于当下,着眼于两岸语言关系的发展变化,即此消彼长、双向互动,很多词语由异趋同。就总体情况而言,二者既有相互一致的一面,也有彼此歧异的一面,前者反映了两岸词汇各自的稳定性、持续性,而后者则反映了双方或一方词汇的发展性、变化性。
三 历时观下的两岸语言对比研究
如引言中所说,我们提出两岸语言的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概念,最主要的目的是呼吁树立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并付诸具体的实践,以下就此做进一步的讨论。
3.1 两岸语言差异研究历时观的内涵
早在20年前,笔者出版了第一本两岸语言对比专著,书名是《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此后我们的相关研究基本都是在“差异—融合”的框架下进行的,在经过较多的研究实践以后,我们把这一做法归纳总结为“两翼”模式,指出不仅要研究两岸的差异,更要研究其融合,差异是立足于过去的状况,而融合则是着眼于当下的发展变化18。由此可以说,“两翼”研究观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历时观的表现。
现在看来,这一模式虽然远未过时,并且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方向,但是“差异—融合”的划分本身却不够细致,而它所反映的历时观也是不够彻底与完整的。现在,我们的认识是,在真正、彻底的历时观下,除了差异与融合外,两岸语言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由此就造成了差异之中也有融合,而融合之中也不乏差异,这样,实际上就是在原有基础上深入了一步,或者说更加精确细致了。
所谓差异中的融合,典型的表现是差异仍在,但是范围缩小、程度降低,比如上文提到的台湾“国语”中“搞”的使用频率提高、贬义色彩淡化,但是毕竟还达不到其在普通话中作为标志性“万能动词”的广义性、普遍性、常用性,以及与各种词语及成分的高度适配性。也就是说,两岸差异仍在,但是确实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融合表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还会继续朝着化异为同的方向发展。类似的表现在大陆词语中更多,比如台湾“国语”中,“面”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构词语素,甚至已经类词缀化,构成很多固定组合形式,我们所见如“现实面、真实面、实际面、法规面、经济面、观光面、国际面、组织面、运作面、积极面、资通面、丑陋面、技术面、产业面”等。大陆同样的意思原本使用“—方面”,如“产业方面、科技方面”等,而现在也“引进”了一些上述形式,有的使用频率还相当高,比如我们2020年5月1日在“人民网—搜索”检索,含“资金面”的文本有27268个,而含“基本面”的文本更是高达56703个。当然,也有不少虽有使用,但是频率极低,如“科技面、组织面”;也有不少基本不见用例,如“资通面、社交面”等。把以上情况简单总结一下,就是“—面”目前在两岸仍以差异为主,但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表现。
所谓融合中的差异,是指某一形式或用法,两岸已经开始趋同性的发展,即由不同而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相同,但还没有达到完全相同的地步,即仍然保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上文讨论的“弱势”在大陆的使用情况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下面再看“紧张”在台湾的使用情况。
李行健主编的《两岸常用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收“紧张”,共列四个义项,其中第四义“紧缺、供应不足”标为大陆特有。随着两岸语言交流的增多,以及大陆普通话对台湾“国语”影响的日益显著,此义的“紧张”已经进入台湾。例如:
(12)大量伤员会导致第一线医疗照护人力紧张,所以家属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暂时放下手边工作,在有薪水给付的情况下,专心照护受伤家属,对于纾缓医疗人力的紧张是有很大的帮助。(《自立晚报》2015-10-13)
但是,这样的用例还不多见,并且多限定在某些方面,主要用于表述资源以及某些产品的短缺11。所以,就“紧张”的一个义项来说,两岸已有融合的表现,但是差异仍在,即远未达到大陆的使用频率与范围,比如以下类似的“简单”组合形式就不见于台湾:
(13)现在两国间商业航班减少,机票紧张,价格比平时高出很多。(新华网,2020-04-29)
(14)关键时刻,谢科出现失误,但一力辽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没有抓住翻盘良机。(《人民日报》2020-04-30)
以上我们对差异中的融合与融合中的差异分而言之,其实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二者往往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比如,杨海明、邵敬敏19对海峡两岸“男生、女生”指称用法的差异与融合情况进行了讨论,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例证。“男生、女生”在台湾的用法有明显的泛化趋势,不仅可以指称男女学生,而且泛指男人女人、男性女性,甚至指称雌雄宠物,乃至于转喻指称雌雄植物,这是两岸的差异之处;后来,上述的指人用法扩展到大陆,近几年来还有扩大化的迹象,这就体现了两岸的融合。并且这种融合还有进一步的发展,就是“更为特殊的非人指称的用法,大陆也开始悄悄出现了”,目前看到的还只是用“女生、男生”来指称动物,特别是宠物,但还仅是一些萌芽(即只在口语或网络中使用),还没有在正式的纸质媒体中发现这一类用法;至于转喻植物的用法,则还未见。上述事实说明,“男生、女生”在两岸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既反映了差异中的融合,同时也显示了融合中的差异,而这样的变化无疑都是历时发展所致。
我们认为,从“差异—融合”模式到对差异中的融合与融合中的差异的认识,是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历时观的细化与深化,因此反映了一种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对两岸语言对比研究具有开拓意义,由此也会带来新的增长点。
3.2 从历时观看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在“历史/现实差异观”下,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工具书。早期的两岸对比工具书反映的是当时或之前的共时差异,现在看来无疑属于历史差异;此后编纂的工具书在选立词条以及释义时,往往都会参考前出的工具书,由此就把一些早期的共时差异“拖”入后一时期,而在现实差异观下,这些差异有可能依然存在,也有可能已经成为历史,即已经完全或部分地化异为同。例如,《大陆和台湾词语差别词典》是一部公认为时间早、影响大的两岸差异词典,词典中收录了“品质”一词,指出其在台湾的意思相当于大陆的“质量”;而十几年后的另一部工具书,即《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北京语言大学与台北中华语文研习所合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仍收列此条,而其实与台湾意思相同的“品质”早已在大陆普遍使用20。下面举一个实际的用例:
(15)种子的优劣和供求状况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种、品质、产量和效益,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人民日报》2002-10-11)
其二是基于工具书的研究。很多相关研究以上述工具书为线索及语料,由此得出的某些结论也可能存在与工具书同样的问题,即模糊了时间的界限,没能正确或准确反映两岸语言的现实差异。比如,有人在2008年的论文中还把“品质—质量”列为两岸差异词21;另一项研究也是立足于工具书的释义而不是当下的语言运用实际,指出“同志”一词的意思在大陆是指为共同理想、事业奋斗的人,在台湾则是指同性恋者22。其实,大陆的意义在台湾也一直存在,而据“百度百科”介绍,中国同性恋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用“同志”互相称呼。所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前一意义在台湾不乏用例,而后一意义在大陆也已并不罕见。下面我们各举一例:
(16)联合竞选就是要把饼做大,让党内同志团结合作,共享资源。(《联合报》2002-01-04)
(17)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自己已经深深知道“同志”的苦难,所以他不希望更多的人在好奇心下进入这个圈子。(《一个同性恋者的情感经历》,《百姓》2002年第1期)
其三是其他的一般研究。有些研究可能与已有词典的关联度不是特别高,但同样也会受到相关研究的影响,由此而陈陈相因,最终得出一些“不合时宜”的结论或认识。比如,六年前,有人指出,台湾话中“搞”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远没有普通话那么宽泛,而且所“搞”的对象以负面事情居多23;直到最近,有人还在说台湾“国语”中“搞”往往具有贬义,常常用在“搞女人”“搞腐败”的固定搭配里24。笔者曾经对“搞”在台湾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做过多次调查,以上所说基本符合上世纪末的实际情况25,但与现在的真实状况存在极大的落差:此词在台湾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高频的词,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已经大大拓展,而在感情色彩上也早已超出了贬义范围11。再如,直到2014年,还有人在说“检讨”在普通话中是贬义词,指检查生活、思想、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并进行反省,而在台湾“国语”中则是中性词,是检查讨论的意思26。其实,在台湾“国语”中,在两岸语言由差异开始走向融合的大背景下,“检讨”有时也会用到与大陆相同的意思,比如以下的用例:
(18)对于乐生旧院区原来漂亮的建筑因捷运施工……侯导相当不舍,说到激动处,直接开骂“混蛋到极点”,与会人士也疾呼相关部门要立刻检讨错误。(《联合报》2012-01-03)
至于大陆与上述台湾意义相同的“检讨”,更是早就普遍使用了。例如:
(19)对于网上舆论不能置若罔闻,而是要主动了解、客观认识,并通过网上舆情了解民情、检讨工作、解决问题。(《人民日报》2012-12-06)
3.3 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开始做”与“接着做”
刁晏斌27针对当时的情况指出,与一度的热闹相比,如今的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似乎冷落了不少,个中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可能是在一些人看来,已经“无话可说”,因而难以为继了,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另外,我们还提出了“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也要与时俱进”的主张27。这里的“与时俱进”大致包含以下两个要点:一是思想、观念、理论及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发展,二是跟踪两岸语言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事实,进行即时性的研究。
立足于这一点,我们提出了两岸语言对比研究要“开始做”和“接着做”,前者指完全或主要依据一些即时语料来进行差异与融合的对比研究,后者则是对某些已有一定研究的现象做进一步的后续研究,补上从当时到当下这一段时间的空缺,从而形成一个时间上有连续性、内容上有延展性的完整研究,而这一研究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28。
站在当下的时间点,特别是在两岸语言差异研究历时观的立场下,我们认为以上两个方面都有重新加以强调的必要。
在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下,所谓“开始做”,主要是指敏感捕捉两岸语言最新发展变化的事实,进行细致的描写和深入的剖析。在这方面,具体的着力点大致有以下三个:
其一,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寻找以前未被注意或未做研究的差异。比方,由最初以研究一般词语及其使用的差异为主,扩展到更加深入细致的层面,如贾彦29和侯昌硕30从修辞造词法的角度讨论了两岸词语的差异,刁晏斌28考察了两岸离合词及其使用差异等,均属此类。此外,这方面的研究还包括由一般的使用扩展到不同的语域,比如公文、广告、电影译名、科技术语以及网络语言等,这样的研究虽然还不多,但是已经能看到一些,如柴俊星31调查了公文语体及其语汇的差异,黄慧如32考察了台湾网络语域的语言现象等。
其二,对不同时间点上的新生差异进行考察与描写。比如新词语,因为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所以就会成为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苏新春4、王玥雯6以两岸新词为对象的调查与对比,虽然讨论对象大致相同,但是着眼的时间点以及收词范围却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都是极有意义的研究;曾毅平33描写了台湾“X年级生”的意义和用法,大致也属于此类。
其三,两岸词汇在不同时间点上化异为同(全同与部分相同)的变化。在这方面,我们虽然看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见上),但总体而言只能算刚起步,进一步开拓的空间还非常广阔。
在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下,所谓“接着做”,主要是指对以前已有研究中涉及的各种现象做进一步的跟踪调查,使之由原本的共时的“点”,形成延伸到当下的历时的“线”。我们认为,这是充分利用已有研究资源、实现研究效益最大化的一个有效、重要的途径。
因为两岸词汇对比研究的成果已经相当丰富,对各种差异及融合事实的揭示也已经比较充分,而上述事实往往与当下已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距离,这些都为我们“接着做”提供了相当充分的基础和条件,应该充分利用。
上文引杨海明、邵敬敏19对“男生、女生”在两岸表义及使用情况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而同一现象也引起其他研究者的关注,由此形成了一个时间前后相接的研究链,这就是一种“接着做”的形式。比如杜道流34从“指称泛化”的角度描写了“男生、女生”在大陆的变化,内容只涉及指人部分;徐复岭35在讨论这一现象时指出:“台湾国语中的‘男生’‘女生’既可以指称男女学生,也可泛指男人女人、男性女性等,而大陆普通话一般只指男学生、女学生(现在情况有所变化)。”文章中只用“现在情况有所变化”对上述二词在两岸的融合作了概括,显然“肯定”的程度并不高。据我们初步调查,“男生、女生”在大陆固然有所“泛化”,但是使用范围并不普遍,频率也不是特别高,另外像杨海明、邵敬敏19所说的转指动物的“萌芽”用法,似仍未进一步发展,而喻指植物的用法似仍未出现。
如果稍加区分,“接着做”大致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种是接着别人的研究成果继续做。比如,前引徐复岭35明确指出是在杨海明、邵敬敏19基础上的继续讨论。此外,也有一些属于在某一个“点”上的接着做,即在一项整体的研究中,有个别项目涉及以前的研究,二者之间形成了前后相接的关系。例如,上引杨艳丽22指出“同志”一词在两岸的差异,而吴庆第36在讨论两岸称谓差异时也涉及此词,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文化的发达,“同志”的原意逐渐消失,新解(即指同性恋者)反而在海峡两岸被广泛使用,没有丝毫的隔阂。这样的研究与表述,无疑在杨文的基础上延伸了一步。37另外,我们上文中的一些“指瑕”也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如前所述,各种前期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所以此类接着做的空间也相当大。
另一种是接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继续做。笔者从事两岸语言对比研究前后20余年,就有一些接着做的实践。比如,上文中提到对不同阶段“搞”在台湾的使用情况做过两次跟踪调查2511,除此之外,还曾结合与“进行”的对比,调查了当时“搞”在台湾的使用情况38。以上是对台湾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此外也有针对大陆语言发展变化所做的调查,比如对虚义动词“做”和“作”,主要是在与台湾“国语”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使用范围扩大、频率提高等),分别于2000年、2004年和2015年做过调查202538。相对于前者,接着自己的研究继续往下做无疑是更值得提倡和重视的,因为前边的研究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对某现象的具体情况也比较熟悉,更加便于前后对比,自然相较于其他的研究有很大的优势,也是一种集约、高效的研究模式。
在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下,我们特别看重并强调“接着做”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四 结语
海峡两岸语言既有历史差异,也有现实差异,前者主要指过去的差异,后者主要指当下的差异。二者既有相互一致的一面,也有彼此歧异的一面。相关研究基本建立在历史差异基础之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现实差异,由此一方面得出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落后于两岸语言的发展变化,未能实现“与时俱进”。有鉴于此,本文呼吁要树立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并付诸具体的研究实践。这种观念以及研究范式极其重要,但却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两岸语言差异、融合及其不断变化的诸多事实是我们的宝贵语言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充分研究。在历时观下,我们应该而且可以不断地“开始做”和“接着做”,二者多角度、全方位地独立及交替进行。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该文名为《对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的重新认识》,尚未刊出。 ↩︎
-
苏金智 1995 《海峡两岸同形异义词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
-
朱景松、周维网 1990 《台湾国语词汇与普通话的主要差异》,《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
李慧 2005 《从〈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看两岸的同实异名词语》,《修辞学习》第2期。 ↩︎
-
何兆武 2009 《历史是什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
-
周清海 2008 《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差异与处理差异的对策》,周荐、董琨主编《海峡两岸语言与语言生活研究》,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 ↩︎
-
刁晏斌 2017a 《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pp. 222-230, 83-88. ↩︎ ↩︎ ↩︎ ↩︎ ↩︎
-
党静鹏、王 璐、苏金智 2017 《台湾“国语”吸收大陆普通话词语趋势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
-
刁晏斌 2017b 《海峡两岸语言融合的历时考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
-
笔者2020年4月23日在“人民网—搜索”上进行调查,共检索得到含“弱势”的文章86555篇,第二义基本只用于组合中,其中含“弱势群体”的就有37989篇。 ↩︎
-
刁晏斌 2020 《试论当代汉语“以定代中”现象》,《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
-
以下四例由长沙师范学院刘吉力老师提供。 ↩︎
-
所谓“自用”,即脱离了对方语境的使用,是一方词语真正进入另一方的表现,详见刁晏斌(2015a)。 ↩︎
-
刁晏斌 2015b 《关于进一步深化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
-
刁晏斌 2000 《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pp. 100, 42-45. ↩︎ ↩︎
-
刘小林 2008 《台湾汉语词语特有义项考察——基于〈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的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
-
徐复岭 2014 《试论两岸同形同义异用词》,《武陵学刊》第1期。 ↩︎
-
赵春玉 2018 《海峡两岸“同词不同义”现象研究——以北京话和台湾“国语”为例》,《汉字文化》第13期。 ↩︎
-
刁晏斌 2004 《现代汉语虚义动词研究》,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pp. 309-311, 250-268. ↩︎ ↩︎ ↩︎
-
周建姣、周 姝 2014 《台湾地区“国语”与汉语普通话词汇差异探讨》,《山东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
-
贾 彦 2003 《台湾汉语造词法中的修辞应用》,《修辞学习》第1期。 ↩︎
-
侯昌硕 2006 《台港汉语中的修辞造词法》,《兰州学刊》第3期。 ↩︎
-
柴俊星 2001 《两岸四地公文语体、语汇的差异》,《汉语学习》第2期。 ↩︎
-
黄慧如 2009 《台湾网络语域的语言现象》,《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第8期。 ↩︎
-
曾毅平 2008 《台湾特色称谓:“X年级生”》,《语文建设》第1期。 ↩︎
-
杜道流 2012 《“男生”“女生”指称泛化现象》,《学语文》第5期。 ↩︎
-
吴庆第 2006 《台湾海峡两岸语言称谓差异比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
-
虽然这里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点“过”(其在大陆还远没有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但是这样的“接着做”是值得提倡的。 ↩︎
-
刁晏斌 2015c 《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现代汉语差异与融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pp. 215-246, 187-2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