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语”的生动表达形式及其特点——海峡两岸言语风格对比研究
[摘 要] 海峡两岸言语风格对比是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亟待加强。从风格的角度研究两岸语言差异,可以获取一个新的认识角度,形成一些局部的整体观,给两岸语言对比研究找到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更接近于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终极”目标。台湾“国语”的生动形式就是整体言语风格特点的重要表现之一,它主要是通过修辞性的新造词语以及对已有词语的修辞性使用,来追求并达到生动效果的,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主要借由比喻手法,多用于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有明显的拟人化取向,具有普遍化、常态化的表现
[关键词] 关键词海峡两岸;台湾“国语”;言语风格
一、关于风格以及两岸语言风格对比研究
谈到风格,在语言或言语的范围内,有很多不同的名目,因而也就有很多不同的名词术语,仅在“上位”层面,常见的就有“语言风格、言语风格、语体风格、修辞风格、语言表现风格”等;至于一些“下位”的术语,那就更多了,诸如“民族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个人风格”,以及“豪放/婉约风格、庄重/幽默风格”等。
郑远汉认为,“风格实际上是对语言成分进行不同选择或处理的结果。对语言成分、语言单位作不同的选择或处理,也就是语言特点,也就是不同风格类型的风格成分或风格表现。”1
两岸语言对比研究至今已经有30年了,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关注的主要是语言本身及其运用方面的各种不同,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应性差异,而对于由于对语言成分进行不同选择或处理而形成的不同特点,也就是不同的风格,却不甚关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所以难以看到相关的研究成果,甚至连只鳞片爪式的表述都不多见。
其实,两岸语言的所有差异,最终都附着并表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存在于具体的文本形式中,换句话说,两岸语言所有的差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两岸人民对语言成分、语言单位作不同处理而形成的语言特点的差异,也就是不同风格的表现。所以,我们研究两岸语言差异,应该而且必须建立这样一个视角,即从风格入手,来综合性地观察、总体性地分析,系统性地把握,从而形成一些新的、在已有研究框架下难以得到的认识。
具体而言,从风格的角度切入,大致会给我们带来以下益处:
第一,获取一个新的认识角度。比如,有人提到台湾的比喻类词语较多(详下),但只明其然而未明其所以然,其实从风格的角度看,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满足生动形象表达风格的需求。此外,还有大量的已有词语借由修辞性的使用而临时具有了生动表达的功能,再借由较高甚至很高的复现率,最终实现了修辞现象的词汇化或语法化,而同样的表现在大陆或者不见,或者不明显,或者相对于其在台湾的发展明显滞后。
第二,可以形成一些局部的整体观。比如,人们注意到台湾“国语”中有不少闽南话词语,当然也有人注意并研究闽南话或其他方言对台湾“国语”语音以及语法等的影响,但基本都是各提一点,不及其余。其实,所有相关因素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浓郁的地域风格,而支撑并充分表现这一风格特点的,正是当地的主要方言从语音到词汇,再到语法等对传统国语一系列的影响,以及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也就是说,借由风格这一视角,我们有可能把一些零散的现象整合在一起统而观之,这样自然更有利于总结规律,形成全面的认识。
第三,给两岸语言对比研究找到新的增长点。如前所述,以前人们极少从风格的角度切入来研究两岸语言的差异,而无论是语言风格,抑或是言语风格或修辞风格,本身都构成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有自己的专门研究领域。因此,从风格的角度切入,其实上也就是从风格学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运用风格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两岸之间的对比研究,这样实际上也就是在原有的两岸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对比研究等之外,另开辟了两岸言语风格对比研究这样一个新的领域。
第四,更接近于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终极”目标。两岸语言的不同,归根结底是使用中的各种各样的具体差异,或者说是语言表达中的差异,而风格与语言表达和表现紧密相连,亦即与实际的语言使用以及语言的自然面貌紧密相连,这样,从风格的角度切入,以风格差异来统御各种具体的手段或方式的差异,一方面可能收到纲举目张之效,另一方面则是更接近于表达/使用中的差异。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尝试进行海峡两岸言语风格的对比研究,准备选取若干种差异比较明显的风格特征,来进行一些初步的对比考察和分析,本文是这一系列研究的第一篇。
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讨论的风格属于言语范畴,是言语风格。程祥徽把语言分为“备用”和“被使用”两种状态(基本对应于索绪尔语言与言语的划分),认为现代风格学应该研究“语言在被人使用的时候表现出来的风格”,2这当然是指言语风格。郑远汉更是明确指出:“无论狭义或广义的风格,都是言语特点的综合表现。”“风格首先是言语的。没有言语活动、言语行为,就不可能形成言语风格。作为一种符号系统的语言,它本身无所谓风格,风格只能在语言的使用中形成。”3因此,我们所要研究的,正是两岸(主要是对岸)在具体的言语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风格特点。
第二,我们着眼于言语表达,因此研究的是表现风格。所谓表现风格,是指“同一种民族语言被人们使用时体现出来的表现手法特点的综合体现”,4是“综合运用各种风格手段所形成的气氛和格调,是对一切言语交际的产物——话语的气氛和格调从多角度多侧面的抽象概括。”5我们所讨论的是排除了个人因素和语体因素,在一个言语社区范围内(即台湾“国语”)一般使用中所表现出的带有一定共通性和普遍性、并在总体上与大陆有较为明显差异的风格特征。
第三,谈到表现风格,如黎运汉所说:“表现风格有多组相互对立的类型,是处于最高层位的共性风格,它既可以用来概括语体风格、民族风格、对比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和个人风格,而又存在于这各种风格的话语之中,任何话语都附着这样或那样的表现风格。表现风格的成因既有制导因素,也有物质因素。各种表现风格的生成都是有规律的。”5正因为如此,人们一般对表现风格作出一些对立统一的划分,比如吴礼权就分为五组十种,其中包括根据叙述语言的繁简分为简约风格与繁丰风格,根据语言表达的庄谐分为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等。6 然而,我们的着眼点与此略有不同,因为我们的两岸语言对比主要是一种求异的比较,着眼于区别,但是两岸之间在风格上的表现,并非整齐严格的对应,或者说是呈严整的对称性分布。实际的情况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两岸大致呈对立性的分布,如台湾的庄雅风格与大陆的平实风格;二是明显与不明显之别,即相较于一些台湾比较明显的风格特征,大陆基本属于“中性”,比如本文将要讨论的“生动”风格。所以,对两岸言语风格及其差异,我们不追求作对称性的归纳与列举。
第四,同样还是着眼于对岸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现有的对表现风格的归纳还不足以反映台湾“国语”使用中一些与大陆有较为明显差异的独特之处,所以我们还需要另外归纳、补充几种类型,它们虽然可能不一定属于传统的内涵丰满、外延清晰的、严格意义上的风格学概念,但是却可能更切合两岸言语使用及其差异的实际情况。比如本文中,我们尝试把“生动”作为一种风格的表现和追求,来进行两岸之间的初步对比,大致就属于这样的情形。
第五,认识言语风格,必须深入言语作品中去作具体分析,而言语作品的类型不同,其语言表现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即要受语体的制约。因此,最好是分类型考察,避免不同类型的混杂。7 我们着眼于一般的言语运用,主要考察一般的通用文体,如刊登于报刊的比较规范的书面文本形式等,而舍弃文学作品以及某些专门性的文体(如公务文书等)。
二、台湾“国语”的生动表达形式
(一)什么是生动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生动”的释义是“具有活力能感动人的:~活泼|~的语言”,这是一般的词语释义;文艺理论界的理解和表述则是“从宏观角度讲,生动性是指活泼,有生气,能感人,具有动态美的语言特征”,8而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则如有人所说:“气韵生动的核心在于变化性”。9
就我们所见,台湾的很多表达方式正是由于对一般、普通的语言形式有所变化,作出另外的选择,使用了另外的形式,才达到了异于惯常表达的独特的生动效果,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很多语言使用者的共识与共同的追求,成为一种“风气”,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这种具有言语社区普遍性的风格特征,并且在整体上与大陆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大陆的一般表达中就没有生动或生动性的诉求,只是说相对而言没有台湾那么普遍、突出与典型,并且在语言手段的利用上表现得更为充分,特别是着眼于两地对比,即同样的意思两岸的表达有所不同:台湾经常采用的是“生动”形式,而大陆则选择传统的一般用法。
台湾著名语言学家姚荣松先生曾送给笔者一本他的自选集《厉揭斋学思集》,收录的是一些回忆性、学术性文章以及序跋等。阅读之后,笔者注意到,书中不时出现的一些与大陆学者或一般作者不同的表达方式,正可以作为台湾“国语”生动表达形式的较好范例,例如:
1)台语注音符号的再出帆(116页)
2)……新课程上路以后,“乡土语言”的名词就已名不符实。(131页)
3)我们谨向本会会员及国内外音韵学同行招手,希望加入为本刊的作者群。(151页)
4)在文体发生的初阶,文字主要记录一些大事及政府告示等,文学文体尚未露脸,但不久就开始萌芽并且迅速成长。(176页)
5)至于作者不时流露他的国文系身段,以经解经,或卖弄点文字学、词汇学的知识,那就无庸列举了。(210页)
最后一例的“身段”一词,《现汉》的释义有二:①女性的身材或身体的姿态:~优美。②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种舞蹈化的动作。此例“身段”与述语动词“流露”搭配,显示前者已经义有所转,大致是说作者展示或显露他国文系出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积累等。这样的意思而选用“身段”一词来表示,不仅新颖别致,而且极富动感,真正称得上“生动”二字。其他各例,如不用“发布/公布/实施”等而用“出帆”与“上路”,也有同样的效果;例3)的“招手”在大陆或许会用“发出邀请/提出希望”之类形式,二者的风格色彩无疑相去甚远;例4)上句的“露脸”意思正与下句的“萌芽”相同,二者相比,后者虽然也是修辞用法的固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修辞意味早已磨损,显然不如前者来得生动。
再看一段可能并不显得特别突出的文字:
6)平板电脑、智慧型手机夯,让熟龄族可以打破外界眼光藩篱,透过网路交友,寻求婚姻第2春,谱下黄昏恋曲,让网路不再侷限只有邻家女孩遇上真命天子的爱情故事。(中国时报2014-06-14)
我们认为,这样的表达同样堪称生动。
(二)生动风格的主要表达手段
台湾“国语”的生动风格主要借由词汇手段实现。贺立仁说,“文学语体的生动性是以各种积极修辞手法的运用为主要标志。如比喻、夸张、借代、拟人、婉曲、比拟等。”8其实不止是文学语体,其他语体也概莫能外。我们所见,台湾“国语”主要就是通过修辞性的新造词语以及对已有词语的修辞性使用,来追求并达到生动效果的。
我们先看修辞性造词。
贾彦在讨论台湾“国语”造词法中修辞手段的应用时举了一些例子,如“蝴蝶装、蝙蝠衫、斑马线、高峰会议”以及“清汤挂面(女子直短发)、田鸡族(眼镜族)、无壳蜗牛族(无住房的人)”等。10 徐莉指出,大陆的流行词语中有不少来自台湾地区,并重点分析了一些这样的词语,其中有不少就是采用修辞造词法的,主要是比喻法。比如“劈腿”,就是“脚踩两只船”的意思,虽然略显粗俗,但也十分形象生动;“香蕉人”是指在文化上已经西化,在生理特征上还保留着东方人特点的华裔外国人或留学生,他们就像香蕉一样内白外黄,极其生动形象。11
台湾修辞造词法相当常用,由此构成的各类新词语也非常多。比如,来自日语的“-族”构词能力相当强,由它构成的词语中就有很多属于此类。除上边提到的“田鸡族、无壳蜗牛族”外,再如“银发族、长青族、火腿族、香肠族、夜猫族、菜篮族、洋葱族、背屋族、草莓族、粉领族”等。
再比如,台湾有“梅花餐”一词,义同大陆的“四菜一汤”,因其摆放成梅花形状,故名;台湾的出租汽车一般为黄色,所以民众常俗称之为“小黄”;大陆出租车的“起价”,在台湾一般用“起跳”来表示;美式快餐SUBWAY,大陆谐译为“赛百味”,而台湾则译为“潜艇堡”(因其汉堡形状如潜艇)。
至于来自台湾的“充电、电脑、一头雾水、大跌眼镜、浮出水面”等,早已成为大陆的常用词语。
两岸某些词语意义的差别,有时也与此有关。比如“黑手”一词,在台湾义指从事机械修理的技术人员,如“汽车黑手|这位修车厂老板是从当黑手起家的”(见《两岸常用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很显然,这是一种借代用法(修理工满手油污,由此而借指修理工);而在大陆此词却没有这样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看到,英文版的“Steve Jobs”中的一句话,台湾译本《贾伯斯传》(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第1版)和大陆版《乔布斯传》(中信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的翻译分别是:
台:贾伯斯的父亲是高中中辍生,而且是黑手,从汽车零件交易中获利。
陆:乔布斯的父亲是个高中辍学生,他在修理汽车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通过买卖零部件赚取可观的利润。
再看已有词语的修辞性使用。这大致可以表述为对已有词语的“错位”使用,以使其在表达某一意思的同时兼具形象生动之效。相对而言,这一类更能反映台湾“国语”运用中对生动风格的追求。汪惠迪在讨论“真命天子”由谁最先移用到一般人时指出:“据笔者观察,极有可能是台湾地区的媒体工作者,他们的思维常年处于活跃状态,点子又多又鬼,时有精彩的创意之作——一个词儿或一个短语一个绰号。”12
台湾国语表达中的生动形式有许多的确称得上是“创意之作”,例如:
7)主流媒体从未用妨碍言论自由来批评过当的儿少法,倒是在虐童、白玫瑰运动等事件上拥抱“保护儿少”的政治/道德正确论述。(立报2011-01-03)
8)万华转移量暴增,可能是新案交屋所致,因此北市成长仅能视为虚胖,实际状况不如账面上漂亮。(联合报2014-06-13)
9)统一集团去年进行交棒,创办人高清愿卸下多家公司棒子,由女婿罗智先陆续接任。(中国时报2014-06-14)
10)都会区车水马龙,发展日新月异,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也日益丰富,农村时代单纯快乐逐渐从生活中退场。(自由时报2014-06-14)
11)前任国台办主任王毅一直希望以官方身份登台。(同上2014-06-14)
最后一例中的“登台”属于别解用法,即“台”由“舞台”义别解为“台湾”义,由此而达到生动的效果。同样,如果是台湾人士到大陆,则经常借用“登陆”一词,仍属别解。
有些成语在实际的使用中还可以通过意义表面化这样“返璞归真”式的使用,13来实现其新的意义和功能,例如:
12)苏拉台风重创北台湾,首当其冲的苏花公路更是柔肠寸断,从苏澳到太鲁阁总长78公里的路段里,就有50公里路基流失或坍方。(联合晚报2012-08-04)
“柔肠寸断”《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的释义是“软肠一寸一寸地断。形容极度伤心。”而此例仅取其“断”义,说的是多处公路被洪水冲断,不仅生动别致,同时还借用原成语的“余荫”而含有悲伤、难过的意味,确实是非常好的创意之作。
不仅有对已有词语的变义使用,而且还有利用同音关系的变形使用,其目的依然是追求表达的生动性,例如:
13)但台湾内斗激烈,“自戕不息”,朝野何暇计此?(联合报2014-06-13)
这里的“自戕不息”显系对“自强不息”的变形使用,采用这种保留—替换的方法,既在相当程度上保有原义,又赋予新义,并且获取了非常明显和突出的语用效果:新颖、别致、生动。
类似的“借音赋形”形式在台湾比较常见,是获取生动效果的一种常用手法。笔者2014年6月访问台湾,看到台北街头有一则巨幅房地产广告,上边的广告词是“住福——最珍贵的幸福”。一个“住福”,蕴含浓厚的祝福人们居住幸福之意,也是既生动又简捷高效。
上述生动形式很多都不是个例,而是有一定的复现率,唯其如此,才能合而形成一种风格。例如:
14)北市面积虽小,天气却常阴晴不定,有时市区的国父纪念馆阳光露脸,但位于木栅山区的动物园可能正下着大雨。(联合报2014-06-13)
15)编辑小组的辛劳,写在脸上,也散播在小小五坪大的专题研究室。(姚荣松《厉揭斋学思集》261页)
“露脸”出现在前边例4)中,而例14)虽然用于不同的主体,但是其语用追求与效果却是相同的;例15)的“××写在脸上”,大陆民众最早听到或看到这一形式,大概是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校园歌曲流行的时候,当时有一首著名的《外婆的澎湖湾》,其中有一句歌词就是“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间小唱”。
再如表示“实施/执行”等义的“上路”,在台湾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例如:
16)……推动奢侈税快马加鞭……他也表达有信心在下半年让奢侈税上路。(更生日报2011-03-04)
17)但《职业安全卫生法》今年7月上路后,提高罚鍰至30万元。(中国时报2014-06-14)
下边再举两个“转换跑道”的用例:
18)加上各公私立大学的台湾文学系、多数由中文系教授转换跑道成立的“台湾语文学系”;或比较热门的“台湾文学系”,近年也活络了台湾研究的市场。(姚荣松《厉揭斋学思集》36页)
19)(王先生)从政府单位转换跑道至民间企业。(中国时报2014-06-14)
前边由“黑手”一词简单提及“Steve Jobs”一书两岸译本的差异,而比较两岸译本,类似的差异还有很多,其中有不少就显示出[±生动]的言语风格对立,例如:
台:他看到一只小牛出生的经过:小牛宝宝在出生几分钟内,就试着自己站起来,开始行走,这一幕教他看得目瞪口呆。
陆:他看到了一只小牛犊的出生,让他惊讶的是,这只小动物才落地几分钟就挣扎着站起来开始走路。
台:从此,贾伯斯就要向他的主食罗马牌谷物脆片说拜拜,其他如米食、面包、谷类食品、牛奶也都不能吃了。
陆:这就意味着,即使是麦片也不能再吃了——还有所有的米饭、面包、谷类以及牛奶。
三、台湾“国语”生动表达形式的特点
本节中,我们借由对台湾“国语”中较多生动表达形式的考察与分析,试图归纳总结它们的一般特点,总而言之,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主要借用比喻手法
无论是造词还是用词,大致都是如此。就我们所见,修辞造词中,主要是比喻造词;而在所有生动形式的用例中,比喻大概也能占到百分之七八十。至于此外其他的修辞手段,相对就比较少了,主要集中在借代、别解等。
类似的用例前边已经出现不少,以下再举几例:
20)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是否出面力挺这位曾批评马是“丐帮帮主”、“大明王朝”的连胜文,还是依然保持不沾锅的距离,党内都在观望。(联合报2014-06-13)
21)据了解,叶世文承认收受赵藤雄一千六百万元贿款,但否认利用职权关说评委护航。(同上)
前一例“不沾锅的距离”非常生动贴切,可以说是把马、连之间的关系表达得既恰到好处,又惟妙惟肖;后一例的“护航”大陆虽然有时也用(通常是“保驾护航”连用),但范围非常有限,像在此例中就绝对不会使用(一般会用“照顾”等)。
以下一例比较通俗,似乎有较强的口语性,但是其由比喻而产生的生动效果同样明显:
22)这期间正好是学校开学,老师得教学、研究蜡烛两头烧。(出处失记)
(二)多用于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
一般而言,一个交际单位(句子)通常要表达一个事件,而构成一个事件的要素,主要是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等的动词性单位,一句话中如果只能有一个语法单位,那么通常就会是这样的成分。长期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语法研究中都尊奉“动词中心”,道理就在于此。就我们所见,台湾“国语”形成生动表达形式的关键点,主要在于动词,即通常会用一个“不一般”的动词或动词性词语,来取代传统所用的一般性词语,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一是用具体动作词语替代抽象动作词语,二是用强动作性词语替代弱动作性词语,而二者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比较典型的如“上路”,前边已经举过例子,它显然比“实施/执行”等动词意义更加具体、也更具动作性。类似的用例再如:
23)在土地持分与建筑设计等相关规定限制下,其余八成多茶餐厅业者,恐将被迫熄灯。(联合报2014-06-13)
24)同时他也向大企业喊话,欢迎新的职棒队加入。(同上)
前一例用“熄灯”替代传统的“关张/歇业/倒闭/关门大吉”等,自然语用效果及风格特点大不相同;后一例的“喊话”在台湾也比较常用,在这里大致是“表示”之类的意思。
再如以下含有生动形式的语言片断:
二十一世纪的当家思想,期末考16日登场,计算机程序在跑,得到化妆过的祝福,学童得知有机会发声,高凤数位内容学院开了停办第一枪,网际网路、动画片、漫画书及袖珍本纷纷出笼,将活动画下圆满句点。
有时,这种动词性的替换除了具有明显的生动风格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因而有多重的效果,例如:
25)詹姆斯上半场虽因拉肚子,两度跑进休息室“解放”,最后仍拿28分。(中国时报2014-06-14)
26)邱妈妈告诉她:“现在不只要深耕交往对象,还要好好经营与对方家人的关系,因为有好姻缘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同上)
前一例因为上句有“拉肚子”,所以下句的“解放”意思非常清楚,而同样非常清楚的,还有此词用在这里的婉曲表达效果;后一例的“深耕”在台湾比较常用,用于此处不仅生动传神,而且言简意丰,如果换用其他形式,就不会这么简约了。
当然,动词以外,也有一些其他词性词语的用例,比如前边举过的名词性的“身段、不沾锅的距离”等,再如:
长久以来,部定中文系共同必修38~40学分,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三门为长青树,且必不可少。(姚荣松《厉揭斋学思集》167页)
(三)有明显的拟人化取向
结合上述第二个特点,台湾“国语”中的生动形式,往往是取通常用于表示人的动作行为的动词性词语,来用于人以外的其他主体,因而属于修辞上的拟人用法,而且这一作法非常普遍,由此也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比如以下是见于台湾优活健康网的一组例子:
27)治疗前与医师详加沟通,使用净肤雷射或脉冲光等光学治疗,才能让斑点彻底离开。(2010-05-11)
28)大家都知道肿瘤会扩散、变形或转移,但您有听过肿瘤还会趁人不备偷偷“落跑”吗?(2010-06-17)
29)最近冷气团一波一波来报到。(2011-01-10)
30)恼人的酸痛又阴魂不散的纠缠而来。(2011-01-20)
见于其他媒体的用例再如:
31)苹果iPhone 5S/5C本月在台上市,而新一代iPhone 6已经悄悄起跑!(工商时报2013-10-11)
32)成教部与体育处合办的暑期游泳训练班开跑!(淡江时报2014-06-09)
动词性词语以外,也有少量其他形式的用例,如:
33)台湾过去一年的经济,以GDP来衡量相当亮丽。……台湾却能够有如此亮丽的成绩,是很值得庆祝的。(立报2011-01-10)
此例的两个形容词“亮丽”,后一个大陆也偶能见到,而前一个就不太常见了。
大陆也有使用但是不及台湾常见的再如“漂亮”:
34)游戏公司欧买尬初上柜,就缴出一张漂亮的获利成绩单。(《台北道地 地道北京》117页)
(四)具有普遍化、常态化的表现
这方面的表现大致有二:其一是常用,即复现率高,这一点我们在前边已经提到。再比如“起跑”,经常用于表示“开始”义,台湾《联合报》1968年至2013年此词共有645个用例,其中用于此义的就有593例,占总数的近92%;而作为对比,大陆《人民日报》同一时间范围内的总用例数是228个,其中表示同样意思的只有34例,且多为近年的用例,仅占总数的近15%。其二是有的因为常用,已经完成了修辞现象的词汇化,成为固定的词义,并且被词典收录,如上文提到的“黑手”。
以下再各举两个“上路”与“开跑”的例子:
35)新措施上路时间由各航空公司自行决定。(中国时报2013-11-02)
36)已核定本所成立在职进修硕士专班的学年度招生已上路,目前预定招收台湾研究组12名。(姚荣松《厉揭斋学思集》134页)
37)继光是中部地区首屈一指,具有历史且是今年中部地区第一个开跑的年货大街。(台中市政府新闻局网站2011-01-15)
38)变更就学区的申请也在同日开跑。(自由时报2014-06-14)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郑远汉.言语风格学(修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3. ↩︎
-
程祥徽.语言风格初探[M]. 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2. ↩︎
-
郑远汉,言语风格学(修订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 ↩︎
-
刘焕辉. 修辞学纲要(修订本)[M]. 长沙: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414. ↩︎
-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445~446. ↩︎
-
郑远汉.修辞风格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62. ↩︎
-
朴相泳.略论“气韵生动”及其美学意义[J].理论学刊,2005,(4). ↩︎
-
贾彦.台湾汉语造词法中的修辞应用[J]. 修辞学习,2003,(1). ↩︎
-
徐莉.论海峡两岸词汇差异及融合[J]. 黄山学院学报,2008,(2). ↩︎
-
汪惠迪. 语言的风采[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89. ↩︎
-
朱楚宏.成语语义超常引申新探[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