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趋同现象调查

提要 在海峡两岸语言差异与融合的对比研究中,人们主要谈论台湾“国语”对大陆普通话的影响,以及大陆向台湾靠拢的各种表现,而对另一个方面,即大陆普通话对台湾的影响以及后者向前者靠拢的情况却报道不多。近年来,大陆普通话对台湾“国语”的影响持续加大,后者与前者趋同倾向明显,这在对岸的语言规划、工具书收词、科技术语选择和确定以及一般的日常语言运用中都有较多表现。对不同类型大陆词语在台湾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的融合已经由最初主要是大陆向台湾靠拢,发展到目前基本均衡的双向互动交流,并且正在加速向真正意义、更高层次上的双向互动发展。

关键词 海峡两岸 普通话“国语” 词汇

0. 引言

海峡两岸语言不仅有差异,也有融合。在两岸开始交流、语言开始接触之初,或者在此后不短的时间里,所谓融合主要表现为一种单向性的趋同,即大陆向台湾靠拢,具体表现就是从台湾引进了大量的新词、新语、新用法,以及一些表达方式等。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持续强劲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两岸交流持续升温,以及网络交际更加快捷,这一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李昱、施春宏(2011)以两岸语言的互动为研究对象,有以下的表述:“海峡两岸的语言交际正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之中。随着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互动关系的深度和广度都在进一步深入发展。”1该文主要在于发凡起例,把两岸互动模式概括为替换式互动、单边增量式互动、双边增量式互动、返还式互动、他源式互动、新生式互动、激活式互动这样一些类型。然而,在对各种模式的说明中,所举由大陆进入台湾的词语只有“面包车、电工、博士后、动漫、魔方、途径、门路、下岗”等,与所举台湾进入大陆的词语用例不成比例。

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不仅需要建立“差异-融合”这样的两翼模式,而且更应该研究二者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即一方面是大陆与台湾的趋同(向台湾靠拢),另一方面是台湾与大陆的趋同(向大陆靠拢)。关于后者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和认识,本文以台湾语言为视点,主要探讨它在词汇方面与大陆普通话的趋同现象,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考察与分析。

1. 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趋同的主要表现

时至今日,在我们所见的范围内,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趋同的倾向和表现已经相当明显,并且在语言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工具书的编纂、科技术语的翻译,以及一般的语言使用中,都有一系列较为充分的表现。

1.1 语言规划中的表现

这里主要指的是由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制定并公布的标准、规范以及某些具体的规定等。

戴红亮(2012)指出,大陆的语言政策对台湾产生一定的影响,两岸交流加强,趋同明显。2相关的具体表现,如李行健、王铁琨(1996)所说:“两岸频繁交流后,大陆词语流行于台湾的也同样越来越常见,如‘全方位、水平、宏观、搞运动”等。据报载,大陆相声中‘爱人、同志’等词语所表示的含义,过去台湾是不接受的,现在台湾有关当局也一改观念‘予以核准’;过去台湾印刷的中国地图一直使用1949年前的地理名称,造成与报纸、电视依现实报道的情况脱节,在民众的强烈质疑下,台湾有关当局已决定‘回归现实’,准许使用大陆现实采用的地理名称。”3

1.2 工具书中的表现

这方面既与前一方面有关,同时也有其特殊性,所以我们单列一类。据刘扬涛(2006)提供的材料整理,台湾地区最权威的通用语文辞典《重编国语辞典》(2005年网络第五版)新增了“海峡对岸词语”,共收765条,占词条总数的0.5%;台湾“国语会”下设的新词小组搜集编辑的《新词语料汇编1》,共收新词语5711条,其中大陆新词语41条,约占0.72%;《新词语料汇编2》的语料范围扩大到网络,共收新词语11463条,其中来自大陆的有227条,约占2%。4除了新增大陆词条外,还有一些原本是两岸通用的词语,在大陆引申出了某些特殊的词义,也为《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所收录(徐莉,2008)。5

1.3 科技术语中的表现

高素婷(2008)指出,1993年第一次汪辜会谈就将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问题列入共同协议之中。6在海峡两岸生物学名词对照与统一工作中,有一些台湾旧名改从大陆,如“cleavage center”一词,大陆称“卵裂中心”,台湾称“分裂中心”,经讨论统一为“卵裂中心”;此外有一些名词列出推荐名,如“sacculus”一词,大陆称“抱器腹”,台湾称“输卵囊”,经讨论推荐名为“抱器腹”。生物名词之外,刘青、温昌斌(2008)还以化学元素的译名为例对两岸的趋同做了说明:1998年之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陆续确定了101111号元素的英文名,两岸专家共同确定了这11个元素的中文名称,因而两岸使用的101111号元素名称是完全一致的。7

1.4 一般使用中的表现

早在上个世纪末,我们就看到台湾报纸上诸如“个体户、向钱看”以及用介词“通过”替代“透过”的例子(刁晏斌,2000),8而前一段时间我们在调查台湾语言的过程中,仅在2011年1月份的几家报纸中,就看到了诸如“幼儿园、中文、阶级敌人、导弹、软件、人民公社、两个凡是、吃大锅饭、无限上纲、靠边站、躲猫猫、山寨版”等不少大陆词语。

台湾师范大学的姚荣松教授曾送给笔者一本他的自选集《厉揭斋学思集》。姚先生是台湾本地人,但是翻看姚先生的大作,却时能见到未用台湾常用词语而用大陆词语的例子,例如用了“通过”而未用“透过”,用了“水平”而未用“水准”等。

此外,通过台湾本地人编写的一些工具书,我们也能获取一些相关的信息,比如由台湾学者杨渡主编的两岸生活小词典《台北道地 地道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在“义工”条下就有这样的说明:“义工是指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人,也叫“志工’、‘学雷锋’。”

与以上三个方面相比,最能反映台湾与大陆趋同现象的,就是这种在一般使用中的表现,即一般词语在台湾日常语言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所以在下一节中,我们主要围绕这一方面展开调查。

2. 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趋同情况调查

我们从不同角度或方面,选取不同类型的大陆词语,分别考察它们在台湾当下媒体中的使用情况。我们调查所使用的台湾媒体主要是《自立晚报》,该报是台湾第一份晚报,以政治、证券新闻见长,2001年实体报停刊后改以电子报形式为阅读接口,可以在网上链接、阅读和检索(时间从2003年年底至今),通过该报基本可以了解近10年来台湾一般的语言使用状况。

2.1 大陆特有词语

这里指的是反映大陆特有事物或文化、制度等的词语,我们选取以下10个:“铁饭碗、春晚、春运、下岗、工信部、富二代、交强险、经济适用房、扫黄打非、一国两制”,考察它们在台湾的使用情况。以上10个大陆词语在台湾全部都有用例,但是数量多少有较大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以下各举一例(以下除非特别说明,所有台湾用例均出自《自立晚报》,括号中是用例出现的时间):

(1)经济部智慧财产局局长王美花指出,大陆目前正在“扫黄打非”,积极处理非法侵权或盗用的案件。(2010.8.11)

(2)对于同样都是大陆著作在台遭侵权,检方却出现一国两制的状况。(2013.3.3)

例(1)代表了第一种情况,即仅限于“引用”,它们一般用例极少,且只用于报道大陆方面,“工信部、下岗”等也是如此。我们认为,这是大陆词语进入台湾的第一步。以上10个词语中,这样的词语有7个。

例(2)反映了第二种情况,即“引用”与“自用”(超出原本用法的灵活、自主运用)并存,这样的词语有3个。比如“一国两制”,因为涉及台湾的统独,所以很受关注,使用频率也比较高,检索显示达138例。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原本意义上使用的,但是如例(2)那样的引申性使用(自用),也早已不是个别的了。

此外再如“春运”,本是大陆特有的概念,台湾也主要在此基础上使用(即“引用”)。然而,下例却用于报道台湾新闻:

(3)叶匡时说,军方承诺春运期间,只要旅客有需要,军方会随时待命支持载客返乡,上午已有1架军机起飞协助载运旅客。(2013.2.8)

由这类词语看,一是有许多词语在我们考察的范围内尚未见到(比如我们同时还检索了“倒爷、红歌、拼爹、侃大山、青歌赛、官二代、面子工程”等,均未发现用例);二是绝大多数用例少且限于引用。以上两点大致表明,这类大陆特有词语引进台湾还基本处于“初始”阶段。

2.2 大陆与台湾相对应的词语

这一类我们共取10组意见最一致的对应词语,检索了它们在台湾报纸中的使用情况,以下按先大陆后台湾的顺序分别列出它们的使用数量(由于网络检索中总会有误收及重复收录等情况,所以有些大数实际上是约数):

数码(1000)-数位(2500)、软件(50)-软体(1800)、录像(19)-录影(900)、钓鱼岛(30)-钓鱼台(15)、信息(160)-资讯(10000)、知识产权(25)-智慧财产权(260)、幼儿园(170)-幼稚园(900)、熊猫(100)-猫熊(100)、激光(80)-雷射(340)、奥巴马(9)-欧巴马(380)。

以下举两个实际的用例:

(4)国民党副主席的马英九今天在中常会上表示,钓鱼岛一向是中国领土,是台湾属岛,在宜兰过去台湾与日方渔权谈判时,只谈渔权,不谈钓鱼岛主权,造成日方以与那国岛和钓鱼台群岛,作为划定海域的基点,才会陷台湾渔民目前的困境。(2005.6.29)

(5)美国肯定台湾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努力的成果。(2011.5.27)

总体而言,台湾对大陆对应词语的引进和使用比上一类即大陆特有词语显然进了一大步,这一点大致有以下两个主要表现:

第一,在与台湾原有词语的数量对比上,虽然多数不高,但是也有的已经相对接近不少(如“幼儿园”),个别大致持平甚至反超(“熊猫”和“钓鱼岛”)。有意思的是,有时会在一句话中,甚至在一个指称形式中,两个词语并用,真正做到了“两岸合璧”,例如:

(6)而相较于LASIK与传统飞秒激光无刀雷射视力矫正术较高的花费,Z-LASIK极致飞秒雷射不仅费用较便宜,且手术质量更佳,安全性也较佳,也同时为民众省了荷包。(2009.11.12)

第二,这类词语引进的范围更广,除了上述10组外,我们另外还考察了其他一些对应词语中的大陆词语在台湾的使用情况,基本也都有用例,如“导弹(飞弹)、磁盘(磁碟)、网络(网路)航天飞机(太空穿梭机)、空中客车(空中巴士)、中医(国医)、观念(理念)、出租车(计程车)迪斯尼(迪士尼)、卡塔尔(卡达)”等(括号中为台湾用语,下同)。

如果说以上两类词语的考察“随机性”比较强,不能摆脱“选词”之嫌的话,那么,为了增加调查的客观性,以下将以某一范围内的所有大陆词语为线索,考察它们进入台湾的实际情况。

2.3 《大陆用语检索手册》中的大陆词语

该手册由台湾陆委会于1997年出版,收录日常生活、政治法律、文史艺术等十类词语,共2000多条,主要取材于此前大陆出版的各类工具书,特别是新词语工具书。我们从前往后依次选取10个给出台湾对应形式的大陆用语,但是剔除了个别指称的事物现已不常用的,或者是非常冷僻的词,前者如“小型单放机”(随身听),后者如“冷害”(寒害)。这10个大陆词语分别是“文娱活动(康乐活动)、方便面(速食面)、打横炮(揽局)、生物食品(天然食品)、份儿饭(套餐)全景电影(360度电影)、肉鸡(饲料鸡)、走读生(通学生)、侃爷(盖仙)、易拉罐(易开罐)”。在台湾有用例的共有两个,即“方便面”和“肉鸡”,比例为20%。但是,这个比例恐怕并不准确,有几个情况需要说明一下:

第一,有两对词语(全景电影-360度电影、侃爷-盖仙)均无用例,另有一词(通学生)在台湾使用频率也很低(仅有2例),像这样“内需”不足的情况,应该不会有意引进对方的词语;

第二,就收词来说,我们虽然排除了“冷害”,但是根据笔者的语感和经验,“份儿饭”的使用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另外像“打横炮、文娱活动”等,也都很不常用,像这样“推力”不足的大陆词语,进入台湾的可能性自然也不会太大。

2.4 大陆网络流行词语

我们以2012年十大网络用语,即“中国好声音”“元芳你怎么看”“高富帅”“白富美”“你幸福吗”“江南Style”“躺着也中枪”“屌丝”“逆袭”“舌尖上的中国”“最炫民族风”“给跪了”为对象来进行考察和说明。

十大(其实是10组共12个)网络用语中,除“元芳你怎么看”“白富美”“躺着也中枪”“屌丝”“最炫民族风”“给跪了”等6个外,其他6个都检索到用例,正好占50%。例如:

(7)郝龙斌表示,张玉霞前往中国大陆参加“中国好声音”的歌唱比赛,着实为台北、为台湾做了最好的营销。(2012.9.29)

(8)对于恋人标准,吴佩慈曾坦言并不设防,“高富帅或者是矮穷挫只要是真爱我的,我都能接受”。(2012.5.21)

上述调查结果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用例数普遍较低,二是基本都是直接引用。根据已有研究和表述,似乎两岸网络流行语的交流更多、更频繁,而《自立晚报》以政治、证券新闻见长(见前),语言风格总体上比较“正式”,因此我们不能确定它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是否“充分”。为此,我们又在号称当今台湾第一大报的《苹果日报》上重新进行检索。结果显示,除上述6个词语外,还有3个即“白富美”“躺着也中枪”和“屌丝”也有用例,比如“躺着也中枪”就有33例,“屌丝”之外还另有“女屌丝”,而这也推高了“屌丝”的用例数(11例)。

把以上两项调查结果合在一起看,我们虽然不能说上述词语全部都是台湾从大陆引进的(起码可以肯定“逆袭”不是),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当今的大陆网络用语,可以更直接、即时、大量地进入台湾。

在这方面,大概“给力”和“山寨”最有典型性,它们在台湾用得很多。

2.5 《全球华语词典》收录的大陆词语

以下我们严格按顺序无一遗漏地选择《全球华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年)所收使用地区标注为“大陆”的10个词语,即“安保、安怀医院、安居工程、安全伞、安全线、案值、暗补(另收同义的“暗贴”,我们合为一个)、暗访、奥赛、奥数”作为考察对象,这10个词语中,有5个检索到用例,也占50%,例如:

(9)检修项目包括场站索轮位置调整、安全线检查测试,以及各场站驱动轮、调时装置等机械与电气设施设备功能检查。(2012.10.21)

(10)台中县铅球第一好手张铭煌、林家莹、及自由车选手冯俊凯即将出发,代表台湾参加北京奥赛。(2008.8.6)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是“通名”,则使用频率较高、范围较广;如果是“专名”,则一般只限于“引用”,用例数也相对较少。

3. 对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趋同现象的初步认识

3.1 两岸互相引进词语数量的初步调查

我们利用《两岸常用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从前往后依次选取加星号(表明为大陆特有)的50个词语,在上述《自立晚报》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检索,它们是“阿尔茨海默症、阿飞、阿司匹林、阿嚏、艾滋病、艾滋病毒、安非他明、安拉、按揭、暗箱操作、霸道、掰腕子、白色污染、摆份儿、半角、包房、包间、胞浆水、保安员、保廉、保险杠、保修、保修期、保质期、报道、报告文学、报账、北京时间、被动吸烟、奔小康、蹦极、笔记本电脑、变色、标准间、标准像、冰激凌、博客、堡子、不粘锅、步行街、钚、彩电、彩信、菜谱、残次品、残疾、残疾人、残疾人奥运会、残品、蹭饭”。

检索结果是共有18个词语有台湾用例,占总数的36%,它们是(括号后的数字是出现次数)“阿司匹林(3)、安非他明(1)、按揭(1)、包房(1)、保修(39)、报道(20)、报账(2)、北京时间(2)、蹦极(1)、笔记本电脑(44)、标准间(1)、冰激凌(1)、博客(4)、彩电(4)、彩信(1)、菜谱(4)、残疾(25)、残疾人(6)”。

那么,从台湾的角度看,进入大陆的特有词语有多少?虽然以两岸词语差异与融合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不少,但是似乎还从来没有人给出一个稍微精确一点的量的描述。为了稍微弥补一下这一缺憾,也是为了这里对比的需要,我们依然选择《两岸常用词典》前50个加三角号(表明为台湾特有)的词语,对大陆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5月28日的《文汇报》进行检索,这50个词语是:

阿达、阿拉、阿嬷、阿莎力、阿斯匹灵、爱现、安非他命、安公子、安可、安老院、安宁病房、安亲班、安太岁、安养院、按铃申告、八点档、八卦话题、八家将、霸凌、白目、摆道、败部、拜票、班导师、版模、半形、扮白脸、扮黑脸、扮家家酒、扮猪吃老虎、伴手礼、绑桩、包容力、包装水、保留地、保全员、保险杆、报备、报导文学、报帐、报值挂号、爆裂物、本劳、本土剧、泵浦、笔电、笔记型电脑、便当、冰淇淋、玻璃圈

检索结果是共有17个词语有用例,占总数的34%:“阿嬷(1)、爱现(1)、安非他命(1)、安可(3)安宁病房(1)、八点档(3)、败部(1)、班导师(3)、半形(1)、扮家家酒(1)、包容力(4)、包装水(2)、报备(18)、报帐(1)、泵浦(1)、便当(8)、冰淇淋(39)”9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海峡两岸各自引进的对方词语数量大致相当,仅就这一点来说,目前两岸的词汇交流基本已经实现了双向对等,这既与一般的“理论”相吻合,也相当符合人们的预期,不过或许也会出乎不少人的意料(人们一般的印象是台湾词语进入大陆的多,而大陆词语进入台湾的少)。当然,以上仅仅只是一个小规模抽样调查所得的结果,与两岸语汇交流的实际到底有多大程度的出入,现在还不得而知。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近乎穷尽性的调查。另外,不能仅看数量,还要看使用的质量(如是否属于自用),从而进一步证明或校正上述调查结果,得出更加准确、全面的结论。

3.2 哪些大陆词语较易为台湾吸收

在台湾词汇与大陆趋同的过程中,哪些大陆词语比较容易被吸收,且引进后容易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对这个问题的全面回答,有赖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里我们仅就观察到的情况提出以下几点。

一是反映引起高度关注事物的词语。比如前述的“一国两制”就是如此,此语先是一般性地引用,在此基础上,又有了用于其他方面的“移用”,甚至还出现了以此为“模板”的仿拟(如“一国两区”)。再比如“钓鱼岛”,近年来中日岛争广受关注,大陆一直使用的“钓鱼岛”不仅进入台湾媒体,而且还明显挤占了台湾原有词语“钓鱼台”的使用空间,甚至“反客为主”,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二者使用的比例是2:1。

二是表现力较强,且可弥补对方不足的词语。台湾中国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先生在接受《中国艺术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大陆用语会流行,主要是具有鲜活的形象和简短有力的特质。例如:山寨、钉子户、小资、小三、铁杆、微博等,最近则是某某哥、某某姐等,其中尤以网络用语流行最快。”杨先生进一步就此举例说,“山寨”比台湾原来使用的“盗版”更形象鲜明,又有喜剧效果,就被民众采用而取代了原先的“盗版”。“小三”台湾原本称“第三者”、“情妇”,但“小三”相当有趣,又有新鲜感,于是被大量使用10

三是一些常用的对应词语中明显占优的词语。比如大陆的“导弹”与台湾的“飞弹”,二者音节相同,结构相同,中心语素相同,所指也相同,即“依靠自身动力装置能高速飞行,并依靠控制系统制导的武器”(见《现代汉语词典》)。但是,它们的理据性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前者保留并突显了“依靠控制系统制导”这一核心语素,而后者却丢失这一意义。所以,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导弹”不仅进入台湾,而且大约有120个用例,虽仍然明显少于“飞弹”的使用量(约500例),但显然已经挤占了后者很大的一部分空间。

3.3 哪些大陆词语不易为台湾吸收

大陆词语能否引进台湾,至少要受制于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是词语的类型。比如数字略语,我们曾经比较细致地讨论过两岸数字略语的差异,认为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数量悬殊(刁晏斌,2012),11台湾同胞之所以难以理解,当然是他们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极少使用这一形式,另外也因为对这些数字略语所反映的实际内容有高度的陌生感。所以,除极少数(如“三通”)外,一般不会主动、大量地引进这类词语。再比如,大陆的字母词语中有一类汉语拼音字母词语,因为台湾目前主要还是使用注音符号,所以一般也不会直接引进诸如“GG(哥哥)、MM(妹妹)”之类。

二是词语所反映的内容。反映此有彼无的事物,或者是与台湾已有事物“不兼容”的词语就不易引进,或者即使引进,也不太容易流行。比如就当今的网络流行语来说,一些与焦点人物或事件联系密切,或者是由其衍生出的词语,指人的如“超女/男、房姐/叔/爷/祖宗、表叔”,指事物的如“欺实码、最炫民族风、杯具、围脖”,指动作行为的如“筑巢引凤、待岗、被x×、蒜你狠”等,基本就是如此。上引对台湾杨渡的采访中,杨先生也提到,“大陆用语进入台湾,主要是看社会生活中有无此种现象”。

三是风格色彩上的取舍。台湾的元婷婷(1989)曾就大陆广泛使用的两个动词做了以下一段表述:“如‘抓’、‘搞’这两个语意粗鄙的动词,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从抽象的权柄,劳动,到具体实物,都可一贯使用。如‘抓生产’、‘搞研究’,我们看到流行新词在破坏传统语言甚至社会结构。”12在这种认知下,“搞”的用法在台湾虽有扩大,但终究非常有限,而“抓”则始终只有“实义”(抓取、抓捕)的用法,基本没有“加强力量做(某事)、管(某方面)”这样的“虚义”用法,如“抓生产/经济”之类。

总体而言,台湾国语“尚雅崇旧”,因而有相当明显的“古旧色彩”(刁晏斌,1998),13那些太俗白、俚俗性比较强的词语,往往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如“拼爹、败、血拼、牛B、侃、忽悠”等,大致即为此类。上节第三项调查中的“打横炮”没有用例,而与之对应的“搅局”却有60例,应该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另外“侃爷”与“盖仙”均无用例,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盖仙”在台湾是一个不太能登大雅之堂的“俗词”,所以,它一般不会出现在正式的书面语中,而与之风格色彩相同的“侃爷”自然也是如此。

3.4 着眼于历时的简单分析和表述

台湾对大陆词语的引进,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层次。

所谓两个阶段,是以世纪之交为界,大致划分的两个时间段。前一阶段随着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两地语言开始交流,一些大陆词语开始进入台湾,而汇集大陆词语的一些工具书和手册之类也开始出现,但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词语引进数量不多、范围不广、使用频率不高、用法变化不大。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台湾对大陆词语的引进才开始“提速”和“扩容”。就我们的调查结果而言,基本是时间越靠后数量越多、用例越多。《自立晚报》可检索的最早时间是2003年12月,而我们检索到的用例多为近五六年,特别是近几年的。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台湾地区真正较大规模地引进大陆词语,时间并不长,甚至可以说很短。

所谓两个层次,实际上是说大陆词语进入台湾后的使用和发展情况,分别可以概括为引进和吸收(与前边所说的“引用”与“自用”大致相当)。

引进是大陆词语进入台湾的第一个层次,通常是指台湾媒体直接或间接引用大陆媒体用语,或者是报道大陆相关事物时用到大陆词语,其结果自然都是使大陆词语出现在台湾媒体上,但是通常都是用例不多(甚至很少)、用法也基本保持原貌。就我们所见,目前处于这一层次的大陆词语占很大的比例。

吸收是指大陆词语进入台湾后,一定程度或很大程度上站稳了脚跟,具体表现大致是:其一,有了一定(甚至较高)的复现率;其二,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展或延伸(比如意义泛化、类推使用等)。到目前为止,已经真正被台湾“国语”词汇吸收,或者说真正融入其中的大陆词语还不多,这一点相对于台湾词语在大陆的融合程度来说,显然有些滞后。

时至今日,海峡两岸共同语融合已经由最初主要是大陆向台湾靠拢,发展到基本均衡的双向互动交流。然而,就总体情况而言,这一点主要是体现在“数量”而不是“质量”上。就后者来说,大陆词语进入台湾主要还处于第一层次(或者叫“初级阶段”)。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两岸语言持续的交流与互动,会有越来越多的大陆词语不断进入台湾,并且不断由第一层次过渡到第二层次;而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我们可以说,两岸语言交流正在加速向真正意义上的更高层次的双向互动发展。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李昱 施春宏 2011 《海峡两岸词语互动关系研究》,《当代修辞学》第3期。 ↩︎

  2. 戴红亮 2012 《台湾语言文字政策》,九州出版社。 p. 96. ↩︎

  3. 李行健 王铁琨 1996 《两岸词汇比较研究管见》,《华文世界》(台湾)总第81期。 ↩︎

  4. 刘扬涛 2006 《台湾“国语会”收录大陆地区词语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徐莉 2008 《论海峡两岸词汇差异及融合》,《黄山学院学报》第2期。 ↩︎

  6. 高素婷 2008 《海峡两岸生物学名词对照与统一工作》,《中国科技术语》第1期。 ↩︎

  7. 刘青 温昌斌 2008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差异问题分析与试解》,《中国科技术语》第3期。 ↩︎

  8. 刁晏斌 2000 《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江西教育出版社。 p. 105. ↩︎

  9. 这一调查是由博士生邹贞完成的,谨此致谢。 ↩︎

  10. 见《那一岸的大陆话》,《中国艺术报》2012年12月9日“大视野”第2版。 ↩︎

  11. 刁晏斌 2012 《海峡两岸数字略语使用差异考察与分析》,《第六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 ↩︎

  12. 元婷婷 1989 《略论台湾地区流行新词与社会心理之关系》,《华文世界》(台湾)总第51-52期。 ↩︎

  13. 刁晏斌 1998 《台湾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大陆的差异》,《中国语文》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