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文革”语言中的詈词及其使用

Contents

摘 要:詈词的大量使用是文革语言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詈词在文革期间都得到 “重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詈词在文革中的一般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文革;文革语言;詈词

詈词的大量使用是文革语言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詈词在文革期间都得到“重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詈词在文革中的一般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

所谓詈词,是人们在詈骂他人时所使用的一种词语,是构成詈骂话语的最常见、最重要的单位1。在文革时期,暴力语言盛行,骂人话泛滥,所以许多传统的詈词都获得了极高的使用频率,另外还根据“需要”造出了一些新的詈词。郑也夫归纳了“文革体”的五个特征,即:骂人词泛滥、极端化、“口号”盛行、“语录”泛滥、“颂扬体”的兴起2。其中第一个就是詈词扩大使用范围的问题。总之大量詈词的超量使用,已经成了整个文革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3。关于这一点,周荐、李根孝有以下一段讨论:“……党内的两派斗争迅速化作了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的派性争斗。在争斗中彼此用詈辞相互攻讦成了当时司空见惯的寻常事。正由于此,大量的詈辞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制造出来并被使用开去。‘文化大革命’中的詈辞多采用拟物辞格,把人比作物,而且是人人见了都觉得可憎恶之物,以达到丑化、诋毁、攻击对手和发泄己方之恨的目的。如‘狗崽子’、‘变色龙’、‘小爬虫’、‘黑根子’、‘双料货’、‘土围子’、‘牛鬼蛇神’、‘残渣余孽’、‘定时炸弹’等。另一些詈辞虽未使用拟物修辞格,但却用上含贬义的词语指说批判的对象,同样可以使批判者快志,被批判者胆寒,如‘还乡团’、‘吹鼓手’……”4

据陈松岑统计,在10篇文革期间刊登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共出现“牛鬼蛇神”“一小撮”“混蛋”“放屁”“砸烂狗头”等骂人词73次,每写323个字就要骂一次。在当时多家报刊上登出的《彻底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猖狂反扑》一文中竟满篇秽言,如“这简直是放屁”“砸烂他的狗头”“大反扑的狂吠声中”“混蛋们你们听着”等5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詈词在文革期间都扩大了使用范围,或者是提高了使用频率,也有为数不少的一些传统詈词使用范围缩小、频率降低,有的甚至在一定的范围内已经或趋于退隐。

那么,哪些传统詈词“勃兴”,哪些“萎缩”,其造成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就试图在这一方面作一番考察,并谈一谈我们的看法。

我们的主要作法是,以曹炜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勾出的“典型的詈词”为考察对象,使用《人民日报》(1946—2005)图文数据库,考察这些成语在1966—1976年间的使用情况,作为参照,我们还考察了它们在1950—1960间的使用情况,然后进行两组数据之间的对比,以此来对这些詈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并对它们分化的原因等进行解释和说明。

据曹炜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注为“骂人的话”“也用作骂人的话”等的词共有53个,曹氏认为它们毫无疑问都是典型的詈词1,为了便于统计,我们选择其中的50个作为考察对象,它们是:

笨蛋、不要脸、操(肏)、蠢材、孱头、屌(鸟)、废物、狗仗人势、鬼、滚蛋、狐狸精、糊涂虫、浑蛋、混帐、坏蛋、黄汤、贱骨头、贱人、酒鬼、谬种、孽种、喷粪、王八、下贱、杂种、畜生、狗屁、操蛋、娼妇、死鬼、崽子、懒虫、傻瓜、病夫、病包子、独眼龙、老爷、黄口小儿、穷酸、土包子、乌龟、药罐子、窝囊废、熊包、鬼子、泥腿子、穷棒子、穷措大、穷光蛋、太岁

上述50个詈词在1946—2005年间的《人民日报》中显示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未见使用,这样的词只有一个“操(肏)”,占总数的2%。此词没有用例实属正常:《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它的说明是“骂人用的下流话”,这样的“下流话”通常是不应当出现在书面语中的,这恐怕在任何时代都不例外。

二是文革时期不见使用,一共有16个,它们是“蠢材、屌(鸟)、狗仗人势、狐狸精、黄汤、杂种、操蛋、娼妇、死鬼、懒虫、病包子、独眼龙、黄口小儿、穷酸、穷措大、太岁”,占总数的32%。这些词从语体和风格色彩来看,有口语色彩和古旧色彩的相对较多,前者如“屌、黄汤、操蛋、死鬼、病包子”,它们一般很少在书面语中出现,像“屌(鸟)、操蛋”只在文革以前有个别的用例,“病包子”只在文革后有1例;后者如“娼妇、黄口小儿、穷酸、穷措大”等,在文革以外的其他阶段用例也极少。从表义来看,这些词大都涉及个人潦倒的状态、不良的资质、习惯、职业及某种表现等,基本上不大能与“政治思想”“阶段立场”等联系起来,而这才是它们被“弃用”的最重要原因。

三是文革时期仍然使用,这样的词共有33个,即“笨蛋、不要脸、孱头、废物、鬼、滚蛋、糊涂虫、浑蛋、混帐、坏蛋、贱骨头、贱人、酒鬼、谬种、孽种、喷粪、王八、下贱、畜生、狗屁、崽子、傻瓜、病夫、老爷、土包子、乌龟、药罐子、窝囊废、熊包、鬼子、泥腿子、穷棒子、穷光蛋”,占总数的66%。

如果着眼于与前一阶段的对比,第三类詈词在文革期间的使用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我们就1950—1960和1966—1976年间《人民日报》对这些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统计,可以看到它们明显地呈“持平”“扩大”和“缩小”三种状态,具体情况如下(括号里的数字为用例数)。

持平:笨蛋(26—23)、孱头(2—2)、贱人(12—12)、酒鬼(10—10)、药罐子(1—1)、熊包(6—6)、穷光蛋(18—17)

扩大:糊涂虫(20—60)、浑/混蛋(56—89)、混帐(6—11)、坏蛋(209—440)、贱骨头(5—8)、谬种(1—3)、喷粪(1—4)、老爷(702—1713)、窝囊废(1—2)、泥腿子(6—106)、穷棒子(134—210)

缩小:不要脸(57—31)、废物(644—188)、鬼(936—807)、滚蛋(160—125)、孽种(4—1)、王八(62—48)、下贱(113—43)、畜生(119—19)、狗屁(11—4)、崽子(24—8)、傻瓜(91—45)、病夫(56—20)、土包子(47—30)、乌龟(90—64)、鬼子(1271—416)

如果以这33个词为100%的话,以上三种状态分别占21.2%、33.3%、45.4%。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有的用例数反映的并不是某一个词作为詈词的准确使用及变化情况。比如“废物”,主要意义是“无用之物”,“无用之人”是一个并不太常用的比喻义,而上述644—188的数量对比,是包含这两个意义的。不过,我们认为,这样的统计数字还是能够反映基本趋向的,比如我们抽查了两个时期“废物”的前30个用例,结果显示为作为詈词的用例还是前期多于后期。

“持平”与“缩小”类詈词合占46.6%,它们在表义上与那些在文革中没有用例的詈词有比较大的一致性,而这应当是它们没能在文革时期有较大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扩大”一类詈词虽然只占33.3%,但却最能反映文革时期詈词的使用及其特点。以下我们重点分析几个用例数比较多或提高幅度比较大的词。

这些词根据它们的表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表示“本义”,即作为詈词使用的,主要有“糊涂虫、坏蛋、老爷”等。它们的扩大使用,是有“理据”的:

第一,都与“政治思想”或“阶级立场”等密切相关,即可以直接用于指称政治上的批判或批评对象。比如,“糊涂虫”是指政治上的“糊涂”,“坏蛋”主要是思想上的“坏”,而“老爷”则突出了与广大“革命群众”在思想及立场上的对立。

第二,与文革的表达习惯高度吻合。比如以动物喻人,像“虫”的用例就还有“害人虫、应声虫、软骨虫、毒虫、蠢虫”等,与“糊涂虫”构成了一个“系列”,其他常用的再如“狗”(详下);再比如“正话反说”,这也是文革期间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就词的使用来说,“先生、小姐、太太、公子”等都主要用于贬斥义6,而“老爷”正与之相同。

另一类是表示“变义”的,即不是作为詈词使用,而是作为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使用的,这一类有“泥腿子”和“穷棒子”。

“穷棒子”在第1版《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以后取消了此词)中的释义是“旧时对穷苦农民的轻蔑称呼,现在用来指贫穷而有志气的人”,对此词意义的变化已经说得相当清楚了。

在20世纪50年代初,“穷棒子”有不少用于贬义的例子,如:

(1)跟些穷棒子们在一块有啥光沾,赶紧出来咱们几户人马相当的组织一个社吧!(《人民日报》1954.4.8)

而到了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编者按语中表扬了“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穷棒子社’”的一个合作社——河北省遵化县的建明农林牧生产合作社,此后,此词就开始由贬转褒,在整个文革期间基本用的都是此义,比如“穷棒子精神”就是一种被广泛提倡和号召学习的精神。

“泥腿子”也经过了这样由贬到褒的变化。此外,还有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这就是“大老粗”。《当代中国流行语辞典》(熊忠武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收有此词,释义是“意为没有文化的人。寓有出身好、苦大仇深、旧社会无钱读书、没受封资修思想的侵蚀等涵义。当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故时常有人自谦或自豪地声言:我是个~。”“穷棒子”与“泥腿子”扩大使用的道理和原因基本与此相同。

以下,我们举两个詈词的实际用例,以见当时詈词使用之一斑:

(2)妄想拖住历史车轮倒退的混蛋们,统统滚他妈的蛋吧,世界是我们的!(《人民日报》1967.1.26)

(3)有些坏蛋钻到革命派反派队伍中来,把炮口对准我们无产阶级的司令部。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反革命的混蛋统统揪出来!(同上1967.2.3)

“混蛋”还经常用于构词,构成了诸如“混蛋理论、混蛋老爷、混蛋资本家、混蛋逻辑、混蛋铁托、苏修混蛋”等。

除了上边提到的词外,文革期间使用的詈词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些使用频率也相当高,以下,我们就选择几个詈词或其构成成分,考察它们在《人民日报》不同年份的使用情况,以显示其在文革期间的泛滥程度。

例词统计表一*

例词走狗帮凶小丑
统计年份用例词频用例词频用例词频用例词频
1947626.210.180.8535.3
19571386.9713.55412.05281.4
19671669111.2799366.2143795.82057137.13
1977684.531006.67161.07674.47
19871045.260.3231.1520010
2005290.7390.2370.181493.73

* 这里的词频表示的是每百万字的出现次数,如6.2表示在100万字中出现了6.2次

上表清楚地显示,这几个词或构词成分的使用频率以文革时期的1967年为最高。

以上4个词中,“臭”主要用于构成一个新的詈词,例如:

(4)“红卫兵”们指出,北京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大街上怎能容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留下的臭名字!(《人民日报》1966.8.23)

除此之外,我们所见还有“臭根子、臭招牌、臭笔、臭思想、臭本质”等。

另外,“臭”还多用作补语,主要是与“批、斗”等组合,例如:

(5)我们一定要以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把反动小说《三家巷》《苦斗》彻底批臭!(《彻底批判反动小说》)

中国人骂人常以“狗”相称,或者是冠以“狗”字,因此,文革期间,“狗”的使用频率也是相当高的,在我们250万字的文革语料库中一共出现了284次,每百万字的出现频率是113.6次。除了“走狗”外,文革期间较多使用的以“狗”为“标记”的詈词还有以下一些:

狗眼珠子、狼心狗肺、狗腿子、狗胆、狗强盗、狗东西、狗特务、狗强盗、狗日的、狗命、狗鼻子、落水狗、狗急跳墙、狗汉奸、癞皮狗、看家狗、狗豺狼、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疯狗、落水狗、狗地主、狗脑瓜子、黑狗子、恶狗、死狗、狗眼睛、狗屎堆、狗崽子、狐群狗党、叭儿狗、狗奴才、恶狗、狗工头、狗命、狗咬狗、野狗、哈巴狗、狗崽子、狗屁

再看一个实际的用例:

(6)你们今后一律不许给那些资产阶级狗崽子、流氓、阿飞、小瘪三们理怪模样、妖里妖气的头发,什么无缝青年式……这些洋头,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不许流行。(北京十四中红卫军《告全国同胞书》)

如果詈词不仅限于指称(表示人、事)的话,那么文革期间它的扩大化现象就更为严重了,因为还有大量陈述性的贬损词语用于对批判对象的攻击和谩骂,起到了与詈词完全相同的作用。这样的词语如“无耻、丧心病狂、恬不知耻、赤裸裸、发狂、歇斯底里、张牙舞爪、穷凶极恶、气急败坏、厚颜无耻”等,它们的使用范围也扩大了很多。以下是我们的抽样统计结果。

例词统计表二

例词无耻赤裸裸丧心病狂歇斯底里
统计年份用例词频用例词频用例词频用例词频
194715015323.210180.8
195724012643.2442.2261.3
196741927.9316611.07855.67825.47
197724416.27986.531147.6251.67
198750.25251.2510.0540.2
200560.15150.3880.240.1

这一类詈词在句子中主要是做修饰语,其中做状语的比较多见,例如:

(7)反动影片《清宫秘史》和《武训传》相继出笼,无耻地美化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鼓吹阶级投降主义和民族投降主义,恶毒诬蔑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妄图阻挡历史车轮前进。(《批判晋剧〈三上挑峰〉》)

(8)作者从她的全部阴谋中,从她的娇喜笑影里,揭开了虚伪的面纱,赤裸裸地暴露了她那残忍、狠毒、嘴甜心苦、两面三刀的吃人本质。(《〈红楼梦〉——中国地主阶级的没落史》)

(9)为了给胡文玉树牌坊,在小说结尾,孙振竟然丧心病狂地让这个已经沾满了人民鲜血的汉奸、刽子手“良心”发现,想用枪打死日本队长渡边,以此“赎回自己的罪过。”(《彻底批判反动小说》)

(10)他们暴跳如雷,歇斯底里大发作,企图进行疯狂反扑和残酷镇压。(《人民日报》1967.1.8)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p206, p209 ↩︎ ↩︎

  2. 郑也夫.礼语 咒词 官腔 黑话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3. ↩︎

  3. 刁晏斌.文革修辞格三题——文革修辞研究之十 [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 (6):59—62. ↩︎

  4. 周荐 李根孝.乱世出怪语—— “文化大革命 ” 时期用语特点简析 [J].许昌师专学报 1998 (1):108—110. ↩︎

  5. 陈松岑.文革语体初探 [J].中国语文 1988 (3):78—83. ↩︎

  6. 刁晏斌.现代汉语史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p189-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