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文革语言中的对偶及其使用

摘要:文革修辞中 对偶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列举了较多的用例 对这一辞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 并分析它的几个相关特点。

关键词:文革;语言;修辞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虽然早已结束了,但是人们对“文革”各个方面的研究却一直在进行,在语言学领域内,同样也是如此。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看,人们对文革语言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和认识当时的语言及语言运用状况;二是由此入手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以及文革本身。所以,文革语言研究的内涵和意义都是非常大的。

对文革语言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我们认为修辞也是其中的一个很好角度和非常重要的方面。相对于语言的其他方面来说,修辞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社会时尚及其发展变化的反映往往也更为及时和充分。因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而无论“题旨”还是“情境”,往往都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和时代方面的因素。

所以,我们选择“文革修辞”这一总的题目,来进行一个系列的研究,主要是由文革期间一些高频使用的辞格入手,来进行考察和分析,在此我们讨论的是“对偶”。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进行对称排列使用的一种修辞格。文革期间,对偶或“类对偶”的使用相当多,其中有一些因为有较高的复现率而趋于固定,最终成为词语,从而由造句的层面进入构词的层面。文革期间的对偶无论在“词”的层面,还是在“句”的层面,都是引人注目的,以下分别进行讨论。

一、在“词”的范围内使用的对偶

在考察和归纳文革时期语言运用的风格特点时,发现最为突出的一点,这就是“铺陈”,也就是同一个意思,习惯于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或者是用不同的事实、不同的表述方式来加以重复和强调,表现在辞格上,就是大量使用排比、反复,以及反问和设问的连用等,而所有这些,已经构成了文革语言及其修辞的一“景”。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由对偶方式构成的词语,很大程度上也是铺陈之风的一个方面的表现。

文革期间,有许多新生或流行词语是由两个相关、相近或相反的部分组合而成的,由此就形成了一种对偶的格局,成为此时词语构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比如,仅收于《当代中国流行语辞典》2中的对偶性词语,就有以下一些:

经风雨,见世面、煽阴风,点鬼火、只抓粮棉油,不分敌我友、抓革命,促生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打倒阎王,解放小鬼、打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刀山敢上,火海敢闯、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牺牲车马,保存将帅、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打击一大片,保护一小撮、活了干,死了算、三忠于,四无限、多收一朵花,支援亚非拉、身在田头,胸怀全球、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亲不亲,线上分、吃大苦,耐大劳、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穿新鞋,走老路、树雄心,立壮志、走出去,请进来、天大旱,人大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如果再加上两两相对的四字格,属于这一类的词语就更多了,例如:

大喊大叫、大是大非、根正苗红、口诛笔伐、乱说乱动、奇装异服、三里五界、三名三高、五湖四海、备战备荒、传经送宝、篡党夺权、大树特树、斗私批修、文攻武卫、安家落户、上挂下联、上山下乡、社来社去、吐故纳新、投亲靠友、战天斗地、一打三反、反骄破满、内紧外松、批陈整风、批林整风、批林批孔、抢班夺权、白云黄鹤、纲举目张、能官能民、复辟倒退、评法批儒、尊儒反法、男尊女卑、上智下愚、安定团结、穿靴戴帽、求全责备、抓纲抓线、奇谈怪论、三来三去、莺歌燕舞

以上词语,有许多反映了当时的一个运动或思潮、一种观念或时尚、一种现象或表现等,而有许多则是作为流传全国的口号提出来的,对十年文革有全程性的反映,堪称此期的“标记性”词语,所以也大都有较高的使用频率,有一些甚至已经成为当时的套话或套话中的一部分,在整个文革词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下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均取自《人民日报》):

(1)我们一定要接好毛泽东思想的班,要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经风雨、见世面。(1966-07-30)

(2)只要党中央和毛主席一声令下,我们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如果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胆敢把战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我们一定打断它的脊骨,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把它们消灭掉!政府(1966-08-15)

(3)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在一边煽阴风、点鬼火,故意拉拢革命干部和革命群众下水,在群众中制造混乱。(1967-03-20)

(4)要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锐利武器,不断地斗私批修,不断地清除自己灵魂深处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不断地改造世界观。(1968-11-04)

二、在“句”的范围内使用的对偶

文革期间,用于造句的对偶,就更为多见了。其实,这里的“对偶”应该加上引号,因为真正比较讲究的“工对”并不多,绝大多数属于“跟风”之作,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说,甚至硬凑字数,形成表面的整齐,而这样的形式,有的已经形成了套子。比如以下的例子(除特别标出报刊名称外,均以《人民日报》为例):

(5)只有带头破私立公,才能……越战越坚强;才能在当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战斗中立新功、建新劳。(1967-09-05)

按,这里的“立新功、建新劳”就是典型的一句话分作两句说,并且这一形式还多次出现。

使用套子,或者是对套子的类推使用,于是就造成了更多所谓的“对偶”形式。以下就是这样的例子:

(6)大串联的凯歌,响彻了全国,震动了世界。(1966-11-27)

(7)“天天讲毛主席”,一切牛鬼蛇神就没有空子可钻了,一出来就被识破了,一活动就被抓住了。(《红旗》1967-01)

(8)他们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斗争中学习斗争,在大风大浪中,在艰苦、复杂、曲折的阶级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1967-01-12)

(9)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紧紧跟着我们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毛主席,风里浪里去造反,革命到底不回头!(1967-01-18)

(10)我们战得老天低了头,斗得土地变了样。(1969-01-03)

(11)我们反对那种资产阶级的恶劣作风——表面上“温良恭俭让”,骨子里“阴险毒辣”。(1967-02-14)

(12)他们的所谓“革命”,正是我们说的背叛!他们的所谓“斗争”,正是我们所说的投降!(1967-11-02)

(13)他们利用“考试”这个鬼门关,利用“分数”这条封锁线,把大量的工农子女堵在学校门墙之外。(1969-11-09)

(14)《战斗的青春》的炮制者却站在叛徒的立场上,使尽力气为叛徒的变节行为辩解,千方百计为叛徒的叛卖行径遮丑。(1969-01-22)

以上基本是句子成分或分句之间的对应,形式上相对简单一些,这样的用例最多;而以下的例子则是复句之间的对应,因而就显得复杂一些:

(15)铺张浪费,这是资产阶级作风,过去的官老爷们就是那样干的。勤俭节约,这是无产阶级作风,现在掌权的工人正是这样做的。(1967-02-04)

最有特点的,是一句话之中包含了几个相对应的形式,或者称之为“对偶”的连用,这也是相当多见的,例如:

(16)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你想避免也避免不了。你不斗他,他要斗你,你不消灭他,他要消灭你。(1966-12-14)

(17)他们从学校走向街头,走向社会,大破剥削阶级的四旧,大立无产阶级的四新。(1967-01-09)

(18)为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不怕一切险阻,不怕任何敌人,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在革命的大道上奋勇前进。(1967-01-11)

(19)这样才能使我们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拨开迷雾,辨明方向,不上阶级敌人的当。(1967-02-09)

(20)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擦亮眼睛,决不能松懈斗志,麻痹大意。(1967-02-28)

(21)他的所谓“蹲点”,就是扎根串连,网罗亲信,选修正主义之苗,扎资本主义之根。(1967-12-16)

按,以上每句话中各有两个对应的部分,即两套“对偶”并列,而以下则是三套并用:

(22)这些人,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1967-01-01)

(23)这棵反党反社会主义大毒草,流毒很广,影响很深,我们一定要彻底搞臭它,铲除它,挖掉它的根子,肃清它的影响。(1967-01-04)

以下一例,“对偶”中又套着“对偶”,几乎把这一形式用到了极致:

(24)他们讲共性时,忸忸怩怩,吞吞吐吐,生怕别人听进去;讲“特性”时,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唯恐大家听不懂。(1967-12-16)

三、小结

以下,我们对相关问题作一简单的总结。总的来看,文革时期的对偶及其使用有以下几个非常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一,使用范围狭窄。文革时期,大量使用上述“对偶”形式的,只有一个内容范围,这就是“斗争”,即用于文革时期特有的各类政论文章中,而具体说来,又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种表义场合:一是“颂扬”,二是“批判”,三是“告诫”,四是“表白”,而尤以前两者为最。所谓“颂扬”,就是对革命领袖、革命群众以及革命形势等的歌颂,其目的是要“大长无产阶级的志气”,所以极尽铺排之能事;而“批判”则是针对“牛鬼蛇神”、“地富反坏右”、“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以及“封资修黑货”等的,目的之一是“大灭资产阶级的威风”,目的之二是“批深、批透,批倒、批臭”,甚至于还要“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所以自然也是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堪称为“连环脚”或“连珠炮”的形式,自然就大受青睐了。而在上述范围之外,这种形式就很少见了。

第二,使用频率高。这一点与上一点密切相关:“对偶”在此期大受青睐,而使用范围又相当有限,这就使得这样的形式呈相当密集的分布,大量两两相对的形式最终完成了词语化,成为固定的词语,最能体现和说明这一点。

第三,套语化程度高。即这样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面目可憎的套子,而这种“对偶”形式本身也成为一些大大小小的语言套子或套子的一部分,这一点,也在凝固成词语的这一类形式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而那些临时性的使用,往往也都有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同类形式。有人总结文革语言的特征,有一点是“空前的‘统一’”,即语言千篇一律,到处是套话、废话,“帮八股”盛行,3而由“对偶”形式的使用,同样也可以体现和证明这一点。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上海:大江书铺,1932. ↩︎

  2. 熊忠武.当代中国流行语词典 [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

  3. 郭 熙.中国社会语言学 [M].增订本.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