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中的不规范现象
摘 要:为便于学术期刊论文信息的传播交流及检索利用 学术论文的写作和编排必须规范化、标准化。近年来 语言学期刊在论文写作规范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仍有一些语言学论文在 “题名”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注释” “参考文献” 等内容中有不合规范之处。本文指出一些论文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以期引起作者的注意 促进语言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化。
关键词:语言学论文;不规范现象;规范化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也逐步深入。国家标准局早在1987年5月就发布了 GB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以下简称《编写格式》)。1999年1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了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后又出台了 CAJ—CDB/T1—2005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版试行稿) (以下简称 《CAJ—CD规范》)。2000年1月18日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发了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 (修改稿 )。虽然国家对这些规范进行了宣传,但仍有很多作者对这些规范不了解,论文中有较多的不符合规范之处。这些不规范现象有些直接违反了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有些与学术界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不一致。本文结合具体的实例对语言学论文中一些不合规范的现象进行归纳分析,以期引起作者的注意,在以后撰写论文时避免出现此类问题。
本文所举实例大部分为中国著名的语言类社会科学杂志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各期刊发的文章。全年6期刊物共刊登文章92篇,其中属于“期刊目录 ” “名人访谈 ” “简讯 ” “书讯 ” “稿约 ”等的文章共34篇不在本文分析之列,最后确定的语料共58篇学术论文。由于其较权威,规范化程度较高,有些不规范现象在这种期刊中未出现而在其他语言学期刊上却很普遍,所以我们将列举其他语言学论文作为例证进行补充。
一、题名的标示
(一) 题名的重要作用
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1。论文的题名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必须用心斟酌选定。好的题名,能给人清新、一目了然的感觉,读者在目睹之后便能对全篇文章有个总体的印象,从而进行较可靠的阅读选择。此外,题名也是二次文献机构和各数据库检索与收录的依据,有助于文献索引的正确归类和检索。要充分发挥论文题名的作用,精心的设计制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 题名写作存在的问题
我们发现有些作者制作的题名不太规范,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标题空泛、模糊、不确切
准确是论文题名撰写的最基本的要求。论文题名的准确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题文相符。
题名根据论文内容提炼,或标示论点,或指出研究范围,或表明研究手段,但不管采用什么样式的题名,都要求与内容相符,恰当反映所表达的范围和深度。一些论文的题名模糊笼统,读者看完后不了解论文论述的角度,抓不住中心和要领。例如:《说 “通过 ”》这个题名标示得就比较笼统,不具体。单从题名看,论文可以探讨 “通过” 一词的许多方面,但原文只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 “通过 ” 一词的动词用法和介词用法之间的关系。从 《说 “通过 ”》这个题名看不出研究的角度和方法,遗漏了文章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果能在题名中体现研究的角度,就能使人触目即知该文具体研究的内容,且体现了研究角度的新颖。有的题目表达的意义不清楚、不确切。如:《关于第一堂汉语课的语言模式创建》中的“第一堂汉语课” 是说面对外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课还是面对中国学生的汉语课,不明确。
(2) 语言要准确。
论文题名的写作,语言上要求概念明确,句子合乎语法规范。只有语言准确,才能准确概括论文的内容。有的论文题名用词不准确,比如:《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正标题中“词语教学” 与 “句法教学” 既然是对举的,那么最好使用并列的成分,和 “句法 ” 对应的应该是“词法”,所以这个论文题名中的 “词语教学 ” 改为 “词法教学” 更准确。
题名标示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含混。这样读者一目了然,方便阅读,也便于检索分类。
2. 题名繁琐不精炼
我们在阅读学术论文时经常见到 “……的考察” “……的研究 ” “……初探 ” “关于……的问题” 等格式的题名。例如:《带受事成分的不及物动词的考察》《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知音和知义之间关系的研究》《刑事法庭调查中的填表式问句初探》 《关于第一堂汉语课的语言模式创建》等。
一个题名就是一条信息,只要题名中含有能够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就够了,而不用缀以额外的词语。另外,学术论文本身就是在对某一问题进行“考察”,进行 “研究 ”,因此 “考察 ” “研究 ”“初探” “关于 ” 等都属于赘词,去掉后不影响表达。
题名应力求用词简短精练,用最恰当的词,最少的字传达最多的信息。一般要求字数以20个以内为宜,当然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字数少而影响了题名对内容的恰当反映。题名简练不等于苟简。苟简是指虽然文字数目少但表达不清,这是要避免的,简练是在准确的基础上的。如果满足不了表达的需要,可列副标题做补充。这样,题名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2。但副标题的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切不可泛用。
3. 题名标示不客观
题名的信息性,决定了它所使用的语言应当是中性的,即不应该采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夸张性语言。而有的论文题名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例如,《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这个题名中的 “新议 ”表述得就不太确切。研究是否创新,对某现象的探讨是否有新意,这是需要读者来判断的,而不需要作者自己来主观认定。另外,学术论文在本质上就应该是对某种现象做出的新的解释。因此,不用在题名中注明这是 “新议”。
4. 英文题名不准确
为了便于交流,论文还应有相应的外文题名(多为英文 ),一般不宜超过 10个实词。按 《CAJ—CD规范》规定,英文题名中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 (特殊名词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 ),其余的英文字母一律小写3。对于这一点,目前各期刊杂志规定不一,《语言教学与研究》就仍沿用老习惯,规定每一个实词开头的字母都大写,如 “Words and Viewpoints”。
另外,题名中有些涉及到文章论述对象的词或短语,在英文标题中没有进行英文对译,如何处理标准不一。《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就有三种形式:只用汉字形式;汉字形式和汉语拼音形式对照;只用汉语拼音形式。汉语拼音用斜体加以区别。例如:
① 《如何体现 “变化” ———关于句尾 “了 ”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接口》
How‘了2’Indicates‘Change’?
② 《说 “通过”》
On the Word Tongguo(通过) in Mandarin
③ 《“S了” 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S+le” Structure and Its Syntactic Requirements
二、摘要的撰写
(一) 摘要的重要作用
论文的摘要是位于论文题名与正文之间对整个论文内容进行概述的一个独立语篇,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摘要是论文的浓缩,其特点是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写摘要的目的,一是节约读者查阅文献的时间,只需阅读摘要,便可了解论文的主要信息,从而帮助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该论文的全文。二是为论文检索提供方便,方便用户检索以快速获取文献。
(二) 摘要写作存在的问题
《编写格式》指出:“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 ”1。《编写格式》对摘要的撰写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但目前发表的论文中有许多 “摘要 ” 不符合上述要求,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 信息量不足
“摘要” 中的信息与正文不等量,不能反映论文的重要内容,这是较普遍的问题。例如:“本文对二十年来汉日语言比较研究的状况与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这则摘要只反映了论文的研究范围,没有写出论文的观点、结论,没有反映出论文的实质性内容。摘要是论文精华的浓缩,需要指出论文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否则就失去了意义。上面这个例子,如果具体指出了建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就较为完整了。
2. 自我夸张,增加文中没有的内容
“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1。摘要应客观、如实地表达论文固有的内容,而有的摘要中添加了对论文的解释和评价,如有的摘要中写道:“本文填补了……方面的空白”,“在……方面有突破、有创新 ”,“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达到了……水平 ”,“深入分析了…… ”,“正确解释了…… ”,“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 等等,这些评价性的语言应当删去,摘要是对论文所述科研成果的客观性描述,任何夸张性的、自我褒扬的评价性文字都是不必要的,研究成果的优劣应该由读者进行评价。
3. 叙述角度采用了第一人称
由于摘要是以二次文献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摘要最好以第三人称撰写,避免使用 “本文 ” “作者” “我们” 等作主语4。摘要撰写的句式通常采用无主语句。报道性摘要开头一般采用 “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 ”,“进行了……调查”;指示性摘要大多数开头是用 “讨论了…… ”,“介绍了…… ”,“略述了…… ” 等记述方法标明文章的性质和主题。摘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关于这一点,各出版单位要求不一,比如本文的语料 《语言教学与研究》,关于这一点就没有做硬性的规定。
4. 首次出现缩略语、略称、代号时未加说明
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有这样一则摘要:“本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 HPSG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用以描写自然语言符号的特征结构;然后解释一组制约短语和句子合格性的普遍原则。第二部分应用 HPSG的基本原理描写一些较为复杂的语言事实。此外,本文还对 HPSG的创始人就这一理论所做的最新修订工作作了简要的说明”。
文章在第一个标题下的第一句中对 “HPSG”做了注解:“中心语驱动短语结构语法 (Head—Driven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 以下简称 HPSG)是一种语言理论,不只是研究句子,也研究小于句子的短语和词,以及大于句子的话语 ”。但“HPSG” 在摘要中首次出现时无注解。
5. 字数过多,不精炼
摘要的写作要求在表达明确的基础上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编写格式》对摘要下的定义是:“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并规定 “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 ~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 ”1。摘要应力求精炼,一些注解性的语句应放在引言或注释中说明,如一则摘要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阅读方便,本文尽量利用汉语拼音,如采用国际音标,则用方括弧标记 ”。这句话属于注解性语句,不应出现在摘要中。另外,摘要的句型应力求简单,只要准确说清文献内容的有关要点即可,慎用长句或分段。
目前,随着全文检索光盘的出现,摘要吸引读者和介绍文章内容的功能越来越明显。因此,摘要成为论文写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摘要的规范写作有助于论文研究成果的推广。
三、关键词的标引
(一) 关键词的作用
《编写格式》对关键词下的定义是:“关键词是指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1。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位置在摘要之后。标注关键词,有助于读者了解文章主题,提高文献检索的速度和准确性以及提高对文献的利用率。关键词作为读者检索的重要手段,其标引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技文献的有效传播和高效利用5。因此,在学术论文中,要求作者标注关键词已成为一种写作规范。但是,由于很多作者不了解关键词的意义而不重视关键词的选取,使关键词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 关键词标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论文写作中随意选取关键词的现象很普遍。如果论文中关键词选用太随意,就会影响论文的检索效率,失去关键词的检索功能。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关键词标引中常见的错误。
1. 关键词遗漏,不能准确反映主题
关键词标引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关键词的逻辑组合,提示论文的主题内容6。如果作者在标引前缺少必要的论文主题分析,就不能标引出准确的、能反映论文主题的词语,也起不到文献标引的作用。关键词遗漏的现象在学术论文中是很普遍的。如 《“宁可” 格式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一文,文章讨论的重点是 “ ‘宁可’格式 ”,而其在关键词中却没有表现,这是不全面的。
在选择关键词时,应尽量将论文的主题概念表达全面,不仅要在文献的题名中抽取,还应分析出文献所包含的隐含概念,使选出的关键词既能全面地反映文献主题,还要具有实际的检索意义。有些作者在选取关键词时,误以为只有文章标题中的用词才是关键词,而忽略了文章的小标题及正文中代表重要观点的词的选用7,而使能正确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漏选,影响检索效果。
2. 关键词泛化,专业性不强
目前,语言学论文中将通用词直接用作关键词的现象比较普遍。所谓通用词是指那些可以适用于不同的领域,适用范围广泛的词语,如 “措施 ”“差异 ” “特点 ” “探讨 ” “意义 ” “影响 ” “原则 ”“研究” “方法” “分析” “思考 ” 等,这些词多来源于题名的最后几个词。由于这些关键词几乎在大多数学术论文中都可使用,所以提示某一论文主题内容的专指度很低,起不到关键词的作用。如果读者选用某个通用词来检索,将会把数据库中含该词语的各学科文献都归总到一起,很难从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所以通用词不适合用做关键词,不便于对数据库进行分类和管理。例如我们的语料中有用“加工” “利弊 ” “选择 ” 等作为关键词的,这是不恰当的,反映的主题不明确,学科也不确定。
我们以 “加工 ” 这个词为例,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将 “加工 ” 一词作为关键词输入电脑,检索出 12 640篇文章,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很难找到需要的信息。关键词应该在本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同时具备一定的专指度,能够明确地反映文献主题的归类。
3. 选取关键词的数量不合理
为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编写格式》规定:“每篇报告、论文应选取三至八个词作为关键词”1。关键词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直接影响揭示论文主题的程度。目前,绝大多数语言学论文选取的关键词数量不超过8个,但关键词数量小于3个的论文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我们的语料中选用两个关键词的有 12篇,约占语料总篇目的21%,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关键词越少,对主题内容的概括性就越强,检索的结果就与主题内容越接近,但是也越容易出现无法涵盖文章全部内容的现象,降低检全率。当然,关键词也不可过多,虽然对揭示文献主题有帮助,但是容易造成检索结果与检索目标相关率低,降低检准率。选取关键词的数量应以能够全面反映文章的主题内容为标准,一般可考虑按次序选取3~4个关键词。
4. 关键词的排列顺序混乱
一篇文章的几个关键词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的排列顺序不完全是随意的,有一定的排序规则。词序颠倒或层次不清,会引起逻辑上的混乱,不利于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同时也会给检索或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带来不便。选取的关键词在排序时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一般表达同一范畴概念的关键词相对集中,意义联系紧密的关键词相对靠拢。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几个关键词中,上位词放在前,下位词放在后。一般情况下,反映论文研究目的、对象、范围、方法、过程等内容的关键词在前,揭示研究结果、意义、价值的关键词在后,这样不但符合读者的逻辑思维,也有利于计算机的存储与检索。而有些论文作者在关键词的排列顺序上忽视了这种逻辑关系。例如一篇文章的关键词为:“口语测试;口试评分;信度;汉语水平考试 ”,在这几个关键词中 “汉语水平考试 ” 为其他三个词的上位概念,应放在最前面,即:“汉语水平考试;口语测试;口试评分;信度 ”,这样排列其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5. 关键词常写成长短语或句子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1。这里所说的“单词” 或 “术语 ” 指的是单纯词、合成词或专业术语,而绝不能是单句。《CAJ—CD规范》规定:“只有名词或名词词组才可以作为关键词 ”3。把句子作为关键词,显然不符合关键词使用规范。关键词使用不当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将关键词写成长短语或句子,这些问题的产生,源自作者想使每一个关键词都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论文某一含义而未考虑关键词的检索意义。对于这种问题,有关编辑教程已明确指出:“一定不要为了强调反映主题的全面性,把关键词写成一句句内容全面的短语”8。
我们的语料中也有这方面不规范的例子,如一篇文章的关键词为:“一;准形态词;瞬时量;瞬时体;可否结句”,其中关键词 “可否结句 ” 是句子结构,不符合 《编写格式 》和 《CAJ—CD规范》的要求,应尽量用词表示,这里可直接用“结句” 这个关键词。另外,有些论文将一些短语和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也选作关键词,这也是不规范的。选取关键词应符合通用性原则,即选择为大家所熟悉的词作为关键词,不用非通用的代号、英文缩写和分子式等。
关键词的标引应按 GB/T3860—1995 《文献叙词标引规则》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目前,学术论文的关键词要求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等专业规范的词表中选用。由于 《汉语主题词表》有一定的滞后性,在选择关键词时,对一些未被该 《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的人名、地名等也可选做关键词。
四、正文中层次标题序号的使用
写学术论文应尽量使内容层次清楚,方便读者阅读。语言学论文的正文层次标志多样,有以自然段落区分的,有以空白格显示的,有以小标题显示的9。目前,大部分作者使用小标题和标题序号来标明文章的层次,但标注的层次序号比较混乱,形式多样。有的作者将各种形式的标题序号相互交叉使用,使文章的整体性较差,层次混乱。这种写作形式不仅影响文章本身的层次感,也不利于期刊编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现通行的标识文章层次的序号有两个系列,一种是:“一、 (一)、1、 (1)、1)”;一种是:“1、1.1、1.1.1、1.1.1.1”,如果有引言就用 “0” 表示,不同层次的序号数字之间以圆点隔开,划分一般不超过四级。选用哪种形式的序号没有硬性的规定,主要根据各期刊的稿约而定。不过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序号,在一篇文章中只能选用其一,两个系列的序号不能混用。我们的语料中两个系列的层次序号都有使用,但采用后一个系列的作者,大部分将第一级标题序号 “1” 换作 “一 ”,即 “一、1.1、1.1.1、1.1.1.1”。另外,在有些文章中出现了两个系列的序号混用的情况,比如:“一、二、2.1、2.2……2.9、1. (1) …… ”,“零、0.1、一、1.1、1.1.1…… ”,“一、1.1、1.1.1. (1)、(2)、①…… ”,“一 、1.1、1.2、A、B、二、2.1…… ” 等,这些用法都是不规范的。
有些论文中标题序号后的标点用得不规范。序号是阿拉伯数字时,它的右下角应一律用点号“.” 而不用顿号 “、”,序号为汉字数字时,它的右下角用相匹配的顿号 “、”。很多作者都在这方面出错,在阿拉伯数字序次语的右下角用的是顿号“、”,而在汉字数字后用点号 “.”,也有在汉字数字后用逗号 “,” 的,如 “一,‘共时语法’的局限性;二,语言能力 语言表现分界的危害作用;三,对语言的综合性认识的前景 ”。另外,在序次语的括号外不能再加其他符号,有的论文在序次语的括号外又加上顿号,如 “ (一)、” “ (二)、”,这也是不规范的,因为这里的括号兼有表示停顿的作用,再用顿号 “、” 就重复了。
一些论文在序号书写的格式上也不规范,如“1”“1.1”“1.1.1” 等序号应左起顶格写,有的文章却常常缩进两格写,而 “一 ” “ (一 )” “1”等应缩进两格写,有的文章却常顶格写。序号后如果不用标点符号,也可以在序号后空一个字的位置写标题,标题后除了 “?” “!” “…… ” 等少数几种标点之外,不能出现其他标点。
五、参阅部分的著录
(一) “注释” 与 “参考文献” 相混淆
一些论文 “注释 ” 与 “参考文献 ” 的界限模糊,或把 “注释” 的内容标为 “参考文献 ”,或把“参考文献 ” 的内容标为 “注释 ”。传统意义的“注释” 有两方面的功用:其一是对正文中某些字词、写作情况进行说明,这是释义性注释;其二是注明正文中引文出处,这是出处性注释。现在《CAJ—CD规范》规定,把注明引文出处的内容列为 “参考文献”,这样 “注释” 中注明引文出处的内容就归入到 “参考文献” 中。“注释 ” 只剩下一方面功用,即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而论文注明引用他人书刊中的理论、数据和材料,则为 “参考文献 ” 所著录的内容,引文出处再不能作为 “注释 ” 来处理。有一篇文章的正文后共列举了34个附注,按上述规定,附注中的许多内容都应归入参考文献。
“注释” 也可称 “附注 ”,在正文中常用上标圆圈内加阿拉伯数字标注,“参考文献 ” 在正文中均用上标方括号内加阿拉伯数字标注,正文中引文序号与文末参考文献序号要相对应。
(二) 文后所列参考文献在正文中不加标注
有些文章对别人的文献的引用和抄袭占很大部分,却只是在文后加注参考文献,并不在正文引用的地方标注,这种现象极为普遍,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抄袭的行为。另外,著录的文献要精选,一般为著录作者亲自阅读过并在论著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而且无特殊需要时不必罗列众所周知的教科书中的一般知识性内容或某些陈旧史料。
(三) 对网络参考文献著录的格式混乱
由于我国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查找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的越来越多,文章对网上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日益成为比较关注的问题。不同的学术期刊和作者对网络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互不相同,比较混乱。只有为数不多的刊物对网络参考文献有明确规定,绝大多数期刊对此没有相应的标注要求。《语言教学与研究》对网络文献的著录没有明确地规定,在我们研究的语料中有4个网络参考文献,标注格式不一,如下:
④刘勋宁 2001“朴”字的音,《新浪网 文学艺术 现代汉语》2001.8.7—9.7 (署名了了斋)。
⑤参见 http:/ww.sinos.net/commfiles/subject/740.htm的页库快照。
⑥郑作时 2003许纪霖游美有感:期待 “合群的” 中国·万维读者网 2003年7月9日。
⑦朱忠良、徐寿松 2003非典过后保健品市场路怎么走·新华网上海频道“焦点网谈”。
(四) “参考文献” 中存在缺项现象
“参考文献 ” 的著录项目要求注明:著作者、参考文献的篇名、出版物名称、出版时间。如引用专著应注明出版地,引用报纸的内容应注明日期、版次。现在很多论文的 “参考文献 ” 中有缺项的情况,引用报纸的文章大多没有注明版次,引用专著的文章不注明出版地。当然这和各期刊的写作格式规定有关,如 《语言教学与研究》中的 “参考文献” 在引用专著时都不注明出版地。我们认为由于有的出版社名称不能显示出版地,所以最好注明出版地,便于查找。
(五) 参考文献著录了不合规定的多余内容
《编写格式》 《CAJ—CD规范》规定,在著录“参考文献 ” 的作者时,“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 ‘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有些作者仍按过去以 “注释” 注引文出处的方式,在作者后面加上 “著” “编 ” 等字样,这是不必要的。例如:
⑧侯仁之主编 2000《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
⑨沈阳、郑定欧主编 1995《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面两例中作者后面的 “主编” 应该去掉。
正确的著录参考文献不但可以方便读者阅读,而且便于计算机存储、检索和输出,从而有利于文献管理和学术交流。因此编辑出版部门以及作者、读者都很关注,有关的国家标准如 GB/T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为各学术期刊广为采用,凡属于专业性强、有学术影响的论文,都标注有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作者和书刊编辑都应该熟悉这些标准,并严格执行。
六、启示与思考
(一) 问题存在的原因
“题名 ” “摘要 ” “关键词 ” “注释 ” “参考文献” 等的编写对揭示论文主题和检索科研成果具有重要作用。而上文中所提到的这些问题,有些是带有普遍性的,有些是个别现象,但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论文写作者的素质问题。作者个人的知识水平、对文章的归纳概括能力、对主题词表的熟悉程度等都直接影响论文写作的规范;
-
部分论文作者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对论文撰写标准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国家标准缺少学习,在撰写学术论文时往往不考虑书写格式等的标准与规范,随意性强;
-
期刊编辑没有从学术规范的高度对这些内容进行审查,以至出现不应有的问题;
-
在某些方面缺乏明确的规范标准,使人感到无法可依,难免出现问题。
-
各期刊采用的标准不一,对编排格式规定不一致。
(二) 论文规范化写作的建议
-
增强作者写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意识,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
-
针对论文写作的技术性问题,进行集中的培训和指导。对作者而言,掌握和运用写作的标准和规范,有利于提高论文质量,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利用,促进学术交流;
-
加强编者和作者间的联系。期刊编辑部在稿约中应注明对稿件的要求,明确规定论文的规范写作格式,可以给出参考实例。这种方式可以引起作者对论文写作格式规范的重视,自觉提高论文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与此同时也提高了期刊本身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语言学论文的规范写作需要我们作者、编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
-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检查论文格式的规范性。高质量的校对也是论文写作规范化的重要环节,作者完成论文后可以通过自检、互检、专检等形式对论文写作格式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有利于培养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利于准确表达科学研究的内容和结果,有利于科技信息的储存和检索、传播和利用,有利于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10。因此,必须加强对学术论文写作格式的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执行。
结论
学术论文规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摘要的撰写、关键词的标引、参考文献的标注等一系列形式,与论文的其他信息一起构成对该论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种种原因,从整体上看,有些语言学论文在写作格式规范化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学术性论文的有关规范,是我们在撰写学术性论文时应当遵守的规则,在语言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论文写作,注意掌握摘要撰写技术,浓缩文献精华部分;注意完整准确地标引关键词,让注释与参考文献都符合国际有关标准,力求让学术论文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其形式的标准性、规范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李翰如.学术论文格式国家标准与写作方法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 1. ↩︎
-
CAJ—CDB/T1—2005,《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版试行稿 ) [S]. ↩︎ ↩︎
-
陈燕,陈冠华.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 ↩︎
-
丁春.关键词标引的若干问题探讨 [J].编辑学报, 2004, 16 (2): 105—106. ↩︎
-
顾全佩.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合理使用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 14 (1): 102—103. ↩︎
-
张津波.论文摘要与关键词常见问题缕析 [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2): 76. ↩︎
-
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1. ↩︎
-
高小和.学术论文写作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 ↩︎
-
秦和平.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亟待规范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 (1): 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