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关于汉语修辞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提要 本文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汉语辞格史的研究内容;第二,汉语辞格史的格局,也就是一个分类系统;第三,研究汉语辞格史应当和必须先期进行的五个方面的分支性研究。

关键词 汉语 汉语史 修辞史 辞格史

如果从 1990 年郑子瑜先生在《修辞学习》第 4 期上发表《希望有人写中国修辞史》算起,“中国(汉语)修辞史”的正式提出,已经有 15 年的时间了。在这 15 年的时间内,汉语研究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修辞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新进展,但是人们对修辞史的反应似乎却并不十分热烈、真正投入研究的人也不多,所以相关的研究成果自然也就少而又少了。

直到最近,这一情况才有所改观:一是几年前,复旦大学宗廷虎教授组织人编写三卷本的《汉语修辞史稿》,据说不日即可出版,二是扬州大学于广元先生的《汉语修辞格发展史》已经由吉林人民出版社于 2003 年底出版。宗教授的鸿篇巨制,我们尚无缘拜读,而于先生的大作,笔者倒是比较认真地读过了,并且由此而引发了一些思考,这里就以“辞格史”为例,谈一谈我们对汉语修辞史的几点想法,算是读后感吧。

1. 辞格史的研究内容

我们认为,研究修辞格的发展史,就修辞格本身来说,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一是辞格的显和隐,也就是新辞格的产生和旧有辞格已经或趋向于退出实际的使用;

二是已有辞格的发展变化,比如某一辞格小类的增减变化(主要是增加);

三是辞格使用的消长变化,比如使用范围、对象、频率等的变化。

如果再进一步概括,那么实际上就是两个方面:一是辞格本身的发展变化,二是辞格使用的发展变化。对于辞格史以至于修辞史来说,第一方面无疑更为重要,而研究的难度也更大。

按以上的观点来衡量,《汉语修辞格发展史》作者的注意力似乎主要集中在第二方面,而在第一方面虽然也谈了一些,比如第二章《比喻》谈了唐代(唐诗)和现代比喻在表达形式上的发展,但是这样的内容还不是太多,因此从总体上说,本书在第一方面是有所忽略的。本章中,作者提到宋代陈骏在《文则》中归纳了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种比喻,而现代人更是归纳了从明喻到暗喻,再到借喻、疑喻、反喻、较喻、缩喻、引喻、扩喻、物喻、事喻、讽喻、博喻、约喻、联喻、进喻、正喻、逆喻、申喻、合喻、虚喻、择喻、互喻、顶喻、潜喻等更多的小类,1它们显然是在历时的发展中累积的结果,而不会一下子完备于某一时代或某一文体中。那么,作为史的研究来说,就有义务理出一条发展的线索,给出一个不同小类(起码是主要、常用的小类)产生的大致时间(汉语词汇史、语法史的研究都是这样做的),以及前后出现的小类之间的联系(如果有的话),此外还应当对相关的原因和产生机制等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一个汉语的比喻发展史,而这样一个一个辞格史的组合,就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汉语辞格发展史。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在求全责备,更不是要为难或指责《汉语修辞格发展史》的作者,而只是基于史的研究的规范、任务和要求提出我们的看法,汉语史难写,汉语修辞史(包括辞格史)更难写,这恐怕正是难点所在,起码也是主要的难点之一。

2. 辞格史的格局

如果粗略地把汉语辞格史或修辞史的研究内容划分为“古”与“今”的话,那么,作为“通史”,它的格局应当是古今并重,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覆盖并反映整个辞格或修辞的历史发展进程。据我们的初步考察,现代汉语阶段是汉语修辞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辞格方面最主要的指标,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点:

一是产生了很多新辞格,这一点,只要看一下谭永祥先生的《修辞新格》,就一目了然了,2此书所列 30 个修辞新格,绝大多数都是在现代产生。除此之外,近年来不断有人拈出一些新的辞格,基本上也都是产生于现代以至于当代的。3个中原因,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究,比如从文言和古白话到现代白话的转换,就为修辞活动提供了更多可以利用的手段;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使人们的修辞活动在更自觉、更理性的情况下进行,这也为辞格以及其他修辞手段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可能;外语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也促生了不少新的辞格,等等。

二是为数众多的旧有辞格有了新的变异和发展,这一点,在近些年的修辞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4我们有《旧有辞格在当代的发展变化——以引用为例》一文,5也探讨了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结尾,我们有这样一段话:“这些旧有辞格在当代的发展变化对汉语的构词形式、语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它们本身也成了新时期汉语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认为,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必将为古老的修辞学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并使之更具活力,也更有时代气息。”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并且充分考虑到修辞的其他方面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我们提出了对此进行独立研究的“现代汉语修辞史”,作为现代汉语修辞学以及汉语修辞史的一个分支学科。6

《汉语修辞格发展史》一书对辞格的发展史是“多分”的,比如第二章就分为“先秦时期的比喻”“汉代的比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比喻”“唐代的比喻”“宋代的比喻”“元代的比喻”“明清时期的比喻”和“现代的比喻”这样一些部分,对于所有讨论的 10 种辞格,都作了大致与此相同的划分。这样的格局,虽然有其自身的道理以及某些行文的方便,但可能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

我们主张建立一个二级或三级的分类格局,第一级的分类是古代和现代,古代可以以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为对象分为古代和近代两段,现代也可以比照我们对现代汉语史的分期,划分为 1919—1949、1949—1978、1978 至今这样三段,或者是以 1949 年为界,分为现代汉语和当代汉语这样两段,这都是第二个层级的划分。即:

古代 < 古代汉语 / 近代汉语

现代 < 现代汉语 / 当代汉语

古今之间虽然在时间的跨度上是不均衡的,甚至是不成比例的,但是就其在辞格或整个修辞发展史中的地位和本身的内涵而言,二者应当是均衡的。

三级的分类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化,比如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各自都代表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完全可以根据辞格自身的发展情况做进一步的划分。

3. 辞格史的分支

辞格史应当而且必须有下位的分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应当是先有分支的研究,然后才有比较成规模的、完整的辞格史。

这里,我们提出以下五种类型或五个方面的分支研究。

一是专书辞格研究,这大概是辞格史研究最基础的工作。当今的语法史和词汇史研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专书语法或词汇研究对语法史或词汇史甚至整个汉语史的重要性,所以这方面的研究相当兴盛,问世的成果也已经相当可观,但是专书的辞格研究还没有展开。

二是专人的辞格研究,我们指的是以某一作者所有作品(最好涵盖不同的文体,如果有的话)为考察对象的研究。人们的一般认识是,不同的作者往往有不同的风格,而修辞(包括辞格的运用)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一时代某些大家的风格,往往引领并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格,所以,这种基础性的研究,对史的研究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已经看到的属于这样的研究成果如刘明华《杜诗修辞艺术》(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等。

三是不同语体和文体的辞格及其运用的研究。不同的语体和文体在辞格使用上的选择性和倾向性,以及在辞格发展史上的“贡献度”和“显著度”应当是有所不同的,在这方面,不仅口语与书面语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就是同一语体在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的交际场合,也会有很多的差异。比如近代汉语,就不同的文体而言,韵文和散文由于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不同,对辞格的选择自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同为散文,禅宗语录与元代的杂剧和明清小说同样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只是比较笼统地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文体的辞格运用来反映整个时代的全貌,就很有可能是以偏概全的。以语体或文体为划分标准而进行的研究,可以是断代的,也可以是跨时代的,甚至还可以是“通史”。在这方面,已经受到人们较多关注的是诗歌修辞,我们看到的相关成果,前者如段曹林的《唐诗句法修辞研究》(海风出版社 2005 年),后者如周生亚的《古代诗歌修辞》(语文出版社 1995 年)。

四是断代的辞格研究。断代的研究之于通史,其重要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没有前者,自然也就没有后者,所以,这也是辞格史中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的部分。断代研究的前提是断代(分期),如前所述,《汉语修辞格发展史》按辞格的不同,划分了不完全相同的发展阶段,来进行自己的断代考察和描述,这是值得借鉴的。断代的研究,因为是截取整个发展阶段的一个“点”,所以可以而且应当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和深入一些,争取在语体和文体以及辞格的种类和数量上有较大的覆盖面。

五是个别辞格史的研究。进行辞格史的研究,还有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这就是先进行分辞格的研究,即以某一辞格为对象,进行断代的研究,跨代的研究,或从古到今的全程研究。以比喻为例,这样的研究最终可以形成“XX 时代的比喻及其运用”“汉语比喻发展史”之类的成果。如果对每一个重要辞格甚至每一个辞格,都做了这样的工作,那么最终的完整的汉语辞格史也就呼之欲出了。

以上五个分支的研究,相互之间有一定的交叉,但是立足点和侧重点均不相同,因此既应当分工合作,又可以是并行不悖的。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见郑振涛、郑振仪《中学语文修辞格详解词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7 年。 ↩︎

  2. 该书的增订本 1996 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

  3. 这一点,只要看一下近年来的《修辞学习》就很清楚了,此外,其他学术刊物也刊发过一些类似的文章,前者如周明强《“超假设”修辞》(《修辞学习》1993 年第 4 期),后者如李雅琴《简说“辐射”修辞格》,(《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 ↩︎

  4. 如张潜《修辞格变异说略》(《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江南《语言演变与修辞研究的拓展》(《扬州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等。 ↩︎

  5. 见《修辞学习》1998 年第 1 期。 ↩︎

  6. 相关的论述分别见拙著《现代汉语修辞史刍议》(中国修辞学会 2004 年锦州年会论文,收入本次会议的论文集,该论文集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代汉语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年)以及《词的修辞义的阶段性发展——现代汉语修辞史研究示例》(《修辞学习》2005 年第 2 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