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量词使用中的复旧与趋新现象
摘要: 当代汉语量词的使用,表现出了两个非常明显的取向,这就是复旧与趋新,二者各有自己的来源、机制和操作方法等,但是最终却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追求语言及其表达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 当代汉语;现代汉语史;量词
本文所说的当代汉语,大致是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语,我们认为,这一阶段是汉语与前一阶段相比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有许多语言现象都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并作比较深入和细致的探讨。
1992年,我们提出了应当对现代汉语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1,后来,我们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现代汉语史”的概念。简单地说,现代汉语史就是以现代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的一个分支学科。我们把现代汉语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1978年“文革”结束、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2
以现代汉语史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当代汉语量词的使用情况,就会发现,量词的使用也发生了相当明显、相当大的变化,如果最简单地概括一下,那就是由简到繁,即由前一阶段的相对简单和“规范”而趋于复杂多样,而造成这一变化的,是人们量词使用中的两个不同取向,这就是复旧与趋新。
一、复旧
所谓复旧,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旧有量词重新启用
我们主要是指在第一阶段较多使用而第二阶段很少用或已经不用的某些量词,现在又复活,重新投入了使用。
第一阶段中,较多地保留了近代汉语的量词,例如:
(1) 近几年来,五四运动颇受一班论者的批评,也正是为了这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胡适《九年的家乡教育》)
按,“班”是用于人群的量词,意思与“帮”差不多(但是感情色彩不完全相同)近代汉语中常用。以下用例中的“干”(用于指人,略同于“群”“伙”等)以及动量词“度”“过”等也都属于近代汉语量词:
(2) 遇上那大戶人家办事,教一干人等都剃头穿靴子,他便有了机会使头上脚下都干净利落一回。(老舍《骆驼祥子》)
(3) 想想不久又将远行,以年光短促如斯,迅速如彼,更经得几度长长短短的别呢。(俞平伯《冬晚的别》)
(4) 伊太太一气说完,好象心中已打好了稿子,一字不差的背了一过。(老舍《二马》)
第二阶段中,这样的名、量或动、量搭配形式趋于消失,我们在本阶段的三百余万字的语料库中未检索到相同的用例。到了第三阶段即当代汉语中,上述形式才又重新出现,相对应的用例如:
(5) 那后面还有一班网虫追赶,保持十大聊家是越来越难。(宁财神《宁财神作品集》)
(6) 刘顺明念得声情并茂声泪俱下,一干人听得也是唏嘘不已满腹惆怅。(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7) 这些都说明北朝时期,度量衡量值不断增长,也曾几度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8) 那旧籐椅已经快散了架,便只好由大锛儿用尼龙绳细细地替她又扎了一过儿,补衬进一些个竹片儿。(刘心武《小墩子》)
再比如“呎”,《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英尺旧也作呎”,一个“旧”字表明,这也是一个消失了的量词,但是,现在我们却又看到它的用例了:
(9) 应中央电视台邀请,东北钢琴公司生产的九呎音乐会演奏钢琴,荣幸地登上了这个阵容强大的晚会舞台。(《中外乐器信息》2004.5.12)
与“呎”相同的还有“吋”,本阶段用得似乎更多一些,以下一则与此相关的报道很有意思:
昨天,王女士因买生日蛋糕生了一肚子气,商场玩文字游戏欺骗消费者,遭到了双倍赔偿的处罚。
昨天是王女士的生日,她来到桑梓路一家商场买生日蛋糕。广告上称10寸蛋糕促销价40元。可王女士回家一量,发现蛋糕只有7.5寸,于是来到北市工商分局投诉。利津路工商所经过调查,得知商家广告上用的是“寸”,暗地里却按“吋”卖。“吋”即英寸,相当于0.76寸。(《青岛早报》2003.5.30)
时下,“吋”用于电视、显示器等已是十分普遍,例如:
(10) 南京:29吋彩电只售1590元(《人民网》2000.7.2)
再比如“袭”,作为计量衣服的量词,在第一阶段有较多的用例,第二三阶段趋于退隐,而第四阶段又较多地使用,以下我们一、四阶段各举一例:
(11) 然而对着这时穿着一袭破单衣,站在屋角里发抖的或竟至于僵死在雪地上的穷人,则我幼年时候快乐的雪天生活的意义,又如何呢?(鲁彦《雪》)
(12) (董文华)身着一袭红色风衣,手中拿着文件夹,面带微笑地快步向大会堂东大门走去。(《中国新闻网》2002.3.3)
2.旧有搭配形式重新出现
即第一阶段有而第二阶段已经或趋于消失的量名搭配形式重新出现。比如,量词“架”的使用基本上就是如此,先看第一阶段的几个用例:
(13) (我)总算幸运,只失去了一顶便帽,一架眼镜。(黄绍明《关于整顿学风文件的通信》)
(14) 我住在周家,房门口就是一架电话,每天吵得头痛。(钱钟书《围城》)
(11) 这座塔低得有意思,依傍着一架曲了又曲的旧木桥,倒配了对儿。(朱自清《瑞士》)
(Note: Example number (11) is duplicated in the original PDF, likely a typo, expected (15).)
(15) 同时天上那一点子黑的已经迫近在我的头顶,形成了一架鸟形的机器,忽的机沿一侧,一球光直往下注,硼的一声炸响。(徐志摩《想飞》)
以下是第四阶段中相对应的用例:
(16) 有一次他在睡觉,我闲着没事戴他放在桌上的眼镜玩,发现这是一架平光镜。(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17) 我知道招待所有一架直拨长途电话,就去给北京我的一个战友关义打电话。(王朔《空中小姐》)
(18) 列车正轰鸣着开过一架铁桥,车门上的把手、铁踏板和乌蒙蒙的玻璃窗都在震响着。(张承志《北方的河》)
(19) 碳酸镁车间的中心是两座几十米长的隧道式干燥炉和一架粉碎机。(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
我们曾经专门讨论过当今语言运用中的各种复旧现象3,而上述量词使用中的复旧性的变化,正是这一总体取向在一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二、趋新
趋新是当今语言及语言运用的又一个重要取向,反映在量词方面,一是产生新的量词,二是趋向于弃旧用新、以新代旧,三是已有量词扩大意义及使用范围,以下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1.产生新的量词
当代汉语中新产生的量词比较多,从来源上看,有从方言(包括港台语言)引进的,有从外语中引进的,也有普通话内部产生的。
“款”是时下十分常用的一个量词,可以用于与指称很多事物的名词搭配,以下是权威媒体《人民日报》的几个用例:
(1) 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日前推出了一款适合储户短期储蓄的人民币存款新产品——七天通知存款。(2004.11.27)
(2) 本周,来自国内外的院士、专家和用户聚首北京,对一款国产办公软件进行实用性评价。(2004.12.10)
(3) 东风悦达起亚成立两年来,凭借一款经济型轿车千里马,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创造了不俗的业绩。(2004.12.20)
(4) 4年前,我投保了一款分红型长期寿险,4年共缴纳了保费2万多元。(2005.1.24)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一版(1978年)中,还没有收“款”的量词义,到了1996年第三版,才收了这一义项。这表明,“款”大致是产生于本阶段的一个量词,而我们通过在语料库中进行检索,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在前两个阶段中,都没有出现“款”作为量词的用例。
量词“款”是普通话从港台“国语”中引进的。4
某些外来单位的引进,也是汉语新量词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比如,随着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就出现了“比特(信息量的计量单位)、KB(千字节)、MB(兆字节,有时简称为M)、GB(千兆字节,简称为G)”等。
在高频的使用中,有的字母量词还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
(5) 雅虎中国将在近期开始对其免费邮箱进行体验式扩容测试,用户可在相关页面上自主升级到100M。外界评论,此举是为抗衡GOOGLE此前推出的1个G容量的免费邮件服务。(《新快报》2004.5.20)
按,此例的“G”前又加了一个量词,则表明它已经名词化了,这种变化模式与原有的“一亿→一个亿”非常相似。
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上出现了“扎啤”,指一种装在广口玻璃瓶中的鲜啤酒。这是一个简缩的音译词,它的英文原形是draft beer(也有人说是draught beer还有人说“扎”是jar的音译),随着这种啤酒的流行,“扎”逐渐地就成了它的计量单位,例如:
(6) 成都傻儿火锅,长年免费供应瓶装啤酒,扎啤一元一扎。(《北京娱乐信报》日期失记)
但是,我们极少看到“一/几扎扎啤”这样的形式,这可能是为了避免重复。一般的情况是,当用“扎”时,中心语往往用“啤酒”“鲜啤”“生啤”等(其实指的都是扎啤),而当中心语是“扎啤”时,通常仍用传统的“杯”,例如:
(7) 朋友聚会,我跟人死磕,连喝了七八扎啤酒,吐得昏天黑地之时,左肩出了点小状况。(《宁财神作品集》)
(8) 我在网上的感情生活,就象一杯东直门的对水扎啤,被制造出来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让客人们顺利地走肾,然后被迅速冲唰到潮湿阴暗的下水道里去。(同上)
这样,“扎”一定程度上就与“杯”形成了互补的分布。
在使用中,“扎”也扩大了范围,即不限于扎啤,偶尔也用于其他饮料,例如:
(9) 一顿饭花了近千元,可是四扎鲜橙汁饮料却占了五百多元,对于这样的消费价格胡先生感到无法接受,于是向本报“3.15”热线进行了投诉。(《每日新报》2002.3.7)
2.弃旧用新 以新代旧
这也是当代汉语量词使用中比较多见的一种情况。比如“把”,在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中可以用为计量动作行为次数的动量词,普通话中偶尔也会作用,十几年前,随着由王朔小说《过把瘾就死》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过把瘾》一炮走红,“过把瘾”或“过把……瘾”就成了一种非常流行的形式,时至今日,风头依然不减,例如:
(10) 嘉年华让篮球迷过把瘾 与偶像零距离亲自体验渺小(《人民网》2003.3.17)
(11) 昨日,“首富作家”张贤亮透露,他2005年又有重大考虑,将把自己的镇北堡影视基地打造成主题公园,让游客过把电影瘾、明星瘾。(《扬子晚报》2005.1.31)
不仅如此,在这样的形式以外,动量词“把”也很常用,例如:
(12) 美国又被耍了一把 提高威胁警戒都因基地编造情报(《中国日报》2003.2.14)
(13) 赵本山不希望曲风重复以前地域性太强的调子,甚至准备赶把时髦,尝试一下欧美的说唱风格,让《马大帅2》比《马大帅》更时尚。(沈阳今报 2004.4.2)
(14) 节前生意一直并不是很好的我省数码冲印市场,在“五一”黄金周期间真热了一把。(《海南日报》2004.5.4)
“把”的大量使用,就挤占了原有的“次”等动量词的相当一部分使用空间,同时也为一直变化不大的动量词及其使用带来了新的活力因素。
时下,“波”(意义与“轮”基本相同)也成了一个常用的动量词,例如:
(15) 进入四月,本市的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掀起了一波新高潮。(《解放日报》2001.4.18)
(16) 在一波又一波新车降价风的侵袭下,涉及降价品牌的二手车大多无人问津。(《楚天都市报》2003.7.7)
(17) 本月27日,泰国中部又发现一名禽流感疑似病人,使泰国的禽流感疑似病人增至3人。自从7月7日禽流感在中部大城府和巴吞他尼府复发以来,新一波禽流感疫情再次席卷了泰国。(《人民日报》2004.7.30)
(18) 又一波高考录取的热潮正在兴起,民办本科录完了之后就到了规模盛大的专科一批。几轮下来,有人欢喜有人忧,这其中最“郁闷”的要算是已经达到投档线却被退档的考生。(《南京晨报》2004.8.9)
这样,新兴的“波”与旧有的“轮”就构成了一对经常可以互换的形式,以下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19) 种种迹象表明,上海正在全力加快建设“国际大型航空枢纽港”的步伐。上海空港建设又迎来一轮新高潮。(《中新网》2003.12.1)
(20) 目前,越南全国超过半数省份出现禽流感疫情,此外,今年伊始新一轮禽流感疫情中,已经有十三人在越南死亡。(《山东新闻网》2005.2.4)
有时同一篇文章中会同时用到这两个量词,例如:
(21) 上海通用宣布全面降价后,NISSAN新蓝鸟、阳光轿车率先跟进;两家大众公司宣布降价后的第二天,爱丽舍系列车型全面降价。新一轮降价潮已势不可挡。(《青岛新闻网》2004.7.22)
按,在本文的另一段,又有“今年降价第一波就是从经济型车开始打响的”这样的话。
弃旧用新或以新代旧的另一表现是用字母量词来代替汉字量词。
当代汉语中,字母词语的数量越来越多,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大,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而这些在量词及其使用中同样也有所反映。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是表示度量衡单位的字母量词,以前这样的量词主要用于科技论著等中,而现在则经常见于一般的使用中,例如:
(23) 西藏日喀则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国土面积18.2万 km²,……边境线长达1507km,是我国西南边疆的重要门户。(《公路》2002.6)
(24) (婺城区农技站)组织在汤溪、琅琊等7个村建立有机、无公害稻米生产试验示范基础面积1320亩。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平均亩产达345.00kg 最高亩产达459公斤。(《金华日报》2001.10.29)
按,此例“kg”与“公斤”并用,二者所指相同,最能说明问题。
(25) 我女儿3岁半了,身高1.00m,体重14kg 最近嘴里有一种鱼腥味(未吃鱼虾),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新浪网》2002.8.10)
(26) 营养学家建议,应努力改变“咸则鲜”的饮食观念,逐渐养成饮食淡些、再淡些的良好习惯,努力做到三口之家每月食盐不超过500g为度。(《东方网》2002.10.25)
如前所述,这样的量词虽然是字母形式,但是读音却基本上仍取汉语形式,比如表示重量的g读为“克”,而没有按英文读音来读的。这说明,人们是把字母量词作为汉字量词的代用词形来使用的。这在整个字母词语的使用中是比较独特的现象。
汉语中的字母量词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值得进行专门的讨论。
3.已有量词扩大意义及使用范围
这是当今量词及其使用中趋新的又一个重要表现,因为一些以前没有过的量名组合可以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形成一种新的形式,而这正是许多人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所刻意追求的。
比如“粒”,用于计量小颗粒状的东西,5然而,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看到了大量超出以上范围的用例,如:
(27) 一般一粒病毒的直径只有几十纳米,这么小的东西究竟有多重呢?(《新民晚报》2004.4.30)
(28) 收获最后一粒词语(《中国妇女报》2003.9.30)
(29) 一粒点球点燃罢赛火药 上海德比大战上演裁判风波(《生活日报》2004.5.31)
按,以上三例中,例(27)用于计量“微观”层次上的“病毒”,例(28)用于并无形状及大小的“词语”,而例(29)则用于比一般理解的颗粒状东西大得多的足球,这些都是新的组合形式。
此外,我们所见到的与“粒”搭配的不见或极少见于以前的词语还有以下一些:
(鸡)蛋、石头、铺路石、星辰、睾丸、尘埃、尘土、烟尘、灰烬、葡萄、雪、雪花、阳光、骰子、残渣、冰、五号电池、枣、火花、马铃薯、荔枝、棋子、蚕豆、鲍鱼、小黑点、金属屑、粉、小门牙、骨灰、果实、豆腐渣、肉渣、朱砂痣、水滴、火种、盐渍、叉烧、茶叶、大蒜头、贝壳、玻璃跳棋、巧克力、精子、泪
在闽南话和广东话中,“粒”的使用范围都比普通话要大得多,6 比如可以说“一粒篮球”“一粒鸭蛋”“两粒人”等,而这样的用法,在港台地区也存在,以下是台湾作品中的用例:
(30) 每天一粒苹果,让你远离医生(《八十九年度三兴国小健康中心周报》)
(31) (小璇)心里总是浮悬着一粒疙瘩,觉得很不保险。(丁亚民《林家有女初长成》)
所以,时下量词“粒”扩大使用范围,应当是由于方言(包括港台语言)的影响所致。
再比如“只”的意义和使用范围也扩大不少,由此而形成了许多新的量名搭配形式,以下是我们见到的一些用例中与“只”共现的词语:
玫瑰、一鱼、快乐的猪、金牌股票、皮球、笨熊、充电器、油菜新品种、超强的团队、烟蒂、鼠标、虱子、足球、怀表、怪物、鬼、曲、开放式基金、特立独行的牛、人工饲养的白鳍豚、蝌蚪、蚊子、雨、可乐罐、球队、狼、公文包、驴、螃蟹、风筝、打火机、苹果、竹扫帚、三重病毒、青瓷花碗、燃烧的蜡烛、苍蝇、蜗牛、跳蚤、牙齿、矮柜
上述组合形式的出现和增多,还是与港台语言的影响有关,台湾的用例如:
(32) 于是我关上了小屋的门,两人拖着一群骆马和绵羊还有外祖父的一只老狗,向他的家走去。(三毛《万水千山走遍》)
(33) 笨蜻蜓抱着自己的尾巴啃,还以为抓到了一只大肥虫。(刘墉《我不是教你诈》)
当代汉语量词使用中的复旧与趋新现象,虽然有不同的途径和表现,但是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这就是求新求变,追求陌生化的表达效果,而由此,也造成了量词内涵和用法的进一步丰富化和多样化,并使之成为很能体现时代特点和社会语言心理的一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