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author_avatar.jpg

刁晏斌

论当代汉语“借音赋形”现象

摘 要:借音赋形就是有意识地利用汉字的同音或近音关系,对已有词语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词语形式,来表达新义,它包括等义赋形、半新义赋形以及全新义赋形三类。借音赋形的特点:一是多借用动物名称来凸显形象色彩,二是扩大了词语的张力,三是多有戏谑意味和色彩,四是一定程度上也有词族化的表现,五是不限于“词”的范围,也包括一些“语”。它的使用情况是总体上仍局限于网络世界,但是也有部分在现实语言中已经比较常见。从词汇学的视角看借音赋形,一是它与借形赋义构成当代词汇中最有时代性、最鲜活的部分,二是可以对传统的造词法有所补充,三是对传统的词汇研究有启示作用。

虚义动词“搞”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

摘 要: 虚义动词“搞”的使用情况在现代汉语的不同发展阶段呈明显的起伏波动。在第一阶段由方言引进,实现了从无到有,并初步出现了由少到多的势头; 到了第二阶段,因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开始勃兴,而且一直持续到第三阶段并达到峰值。进入第四阶段后,出现两极分化:正式交际中明显萎缩,非正式交际中依然兴盛,而后者作用于前者,以及由于一些固定形式的稳定使用,目前正式交际中已开始止跌回升。总的来说,“搞”使用情况变化的主要动因一是社会生活的发展,二是语言表达习惯的改变。

借形赋义:当代汉语中一种常用的语义扩张模式

[摘 要] 借形赋义即所谓的“旧瓶装新酒”,是当代汉语最为独特的语义扩张模式,它可以分为修辞性和非修辞性两种,前者包括谐音、比喻、别解以及借代、婉曲和托形;后者包括借贷、简缩以及变用。借形赋义现象反映了当代人丰富多样的语言心理,主要有“用熟”心理、求变心理、类推心理和游戏心理;由此造成新旧语义之间的同音关系和多义关系。从词汇发展的角度看借形赋义,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代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当代汉语词汇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当代词汇发展带来新的变化。从词汇研究的角度看借形赋义,可以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同音和多义问题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台湾“国语”的生动表达形式及其特点——海峡两岸言语风格对比研究

[摘 要] 海峡两岸言语风格对比是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亟待加强。从风格的角度研究两岸语言差异,可以获取一个新的认识角度,形成一些局部的整体观,给两岸语言对比研究找到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更接近于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终极”目标。台湾“国语”的生动形式就是整体言语风格特点的重要表现之一,它主要是通过修辞性的新造词语以及对已有词语的修辞性使用,来追求并达到生动效果的,它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主要借由比喻手法,多用于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有明显的拟人化取向,具有普遍化、常态化的表现

台湾“国语”词汇与大陆普通话趋同现象调查

提要 在海峡两岸语言差异与融合的对比研究中,人们主要谈论台湾“国语”对大陆普通话的影响,以及大陆向台湾靠拢的各种表现,而对另一个方面,即大陆普通话对台湾的影响以及后者向前者靠拢的情况却报道不多。近年来,大陆普通话对台湾“国语”的影响持续加大,后者与前者趋同倾向明显,这在对岸的语言规划、工具书收词、科技术语选择和确定以及一般的日常语言运用中都有较多表现。对不同类型大陆词语在台湾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的融合已经由最初主要是大陆向台湾靠拢,发展到目前基本均衡的双向互动交流,并且正在加速向真正意义、更高层次上的双向互动发展。

试论两岸语言“直接对比”研究

[摘 要] 文章提出了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间接对比”和“直接对比”的概念,前者是指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语料采集与选取方式,以及基于这一方式的研究; 后者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选取能够形成“直接对比”的两岸语料,并以此为基础而进行的相关研究。前者的盲目性较大,效率不高,有时可能会漏掉一些语言点,因而与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研究的要求不完全相适应; 后者则能够在某一范围内提供大量详尽的最小对比语料,并使得这方面的研究由单向比对到双向对比。不过,直接对比也有选择对象、内容以及使用上的某些限制。

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语言发展观

摘 要: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自然也不例外,然而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在现阶段的大学现代汉语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中却很少体现,由此就造成了一些问题。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语言发展观亟待加强。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实际的教学中,都应强调并注重一线两点:所谓一线,即百年来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线索,而两点则分别是指1949年前的早期现代汉语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汉语。

关于华语词典编纂问题的几点思考——读《全球华语词典》札记

摘 要 《全球华语词典》是一部特点突出的新型工具书,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章从收词与立目、字母词的处理以及词语的解释与说明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几条思考建议: 一是编纂此类词典时语言观( 主要是规范观与发展观)的调整与更新; 二是关于此类词典的定位问题,认为应该是规范词典与新词语词典的糅合; 三是加强沟通协调以及语料库的建设和利用; 四是对“全球华语大词典”以及相关工具书的期许,即“全球”与“大”名副其实、内容更加完备、有更多的衍生产品。

港澳台地区标准书面汉语的共性与个性

提要 在两岸三地或四地的标准书面汉语对比研究中,人们通常以港台、港澳或港澳台地区为共同的一方,来与大陆普通话进行整体性的对比,然而在突出两地或三地共性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它们的个性,由此而造成了一些研究以及认识上的空缺。港澳台三地标准书面汉语不仅有诸多共性表现,也有不少个性差异,二者结合,才能从总体上和个体上更好地把握它们各自的现实面貌及特点,而充分地认识到这些,对相关研究而言,无疑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两岸四地现代汉语研究之四理念

在语言学界,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已经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了,特别是随着香港与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经贸及文化交流持续进行,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于2012年10月27至28日在北京香山召开了第一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