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author_avatar.jpg

刁晏斌

再论传统汉语史的反思与新汉语史的建构——兼复汪维辉先生

摘要: 文章从三组相互对待的概念入手,即“从前向后的”汉语史与“从后向前的”汉语史、“理想的”汉语史与“现实的”汉语史、“中国的”汉语史与“世界的”汉语史,对传统汉语史反思与新汉语史建构的理论与认识基础进行了阐述,指出新汉语史的提出是为了满足现代汉语史研究的需要,汉语史在研究对象的确定上应面对语料实际,它的顶层设计与内容安排应具有世界眼光。

再论当代汉语“语素词”

摘 要:语素词的来源还可延及普通话区以外的汉语区域。在语素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影响与制约语素词独立成词与否的主要原因,即新组合形式数量多少及其使用频率的高低、新旧义之间区别度的大小,以及语素词在组合中位置的前后。语素词概念的提出对当代汉语词汇研究具有多重意义:一是确立一个新的角度;二是带来一些新的认识;三是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语言安全视角下的全球华语及其研究

[摘 要] 语言安全是全球华语及其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此视角下,应当对全球华语的三大组成部分即中国大陆/内地的普通话、台港澳地区的“国语”及海外的“华语”统筹考虑,更应当分而观之,区分不同的具体情况。语言安全视角下的全球华语研究,目前应当以“一二三”框架为主体,即一个基本点(语言认同)、两条线索(全球华语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和三个着力点(语言规划、语言保护、语言服务)。

论当代汉语常用词及其研究

摘 要:常用词是居于词汇核心的有较高使用频率与较大使用范围的词,包括恒常的部分与新增的部分,其在当代的特点是频率高、具有发展性以及语用功能呈分化趋势。常用词的研究亟待加强。当代的常用词研究主要是其发展演变的研究,属于共时中的历时研究,应突出其当代性,具体表现在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示例性地考察分析了旧词新用的当代汉语新常用词“沦陷”的意义。

全球华语的历时研究与“全球华语史”

当前,全球华语或大华语已有差不多三十年的历史了。以往的研究中,人们主要着眼于共时平面,以两地或多地之间的差异描述以及相关的分析解释为主要内容,而对于其历时平面的发展变化,包括各变体及总体的形成过程以及此后的发展演变事实及其脉络等关注较少。我认为全球华语的历时研究应该进入学界的视野了。

试论建立“全球华语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提 要 全球华语学学科概念的提出和建立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可能性一方面来自语言研究各分支学科普遍存在的“××”“×× 学”(如“汉语语法”与“汉语语法学”)二分现实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来自该项研究现时已经具有的历史条件,明确、固定且有区别性的研究对象,自己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对固定的学术队伍和阵地。建立全球华语学的必要性表现在:是全球华语研究顶层设计的需要,且它的最终建立必将有利于拓展研究范围、提高水平、加深认识,同时也有利于该领域理论的建构和完善。

关于文言史的几个问题

摘要: 在“新汉语史”的框架下,分析文言史上的问题可以看出,第一,文言史是复线而不是单线的。文言史包含两条线索: 一是同质文言史,二是异质文言史。第二,文言在现代汉语中并未“死亡”,仍然存在,也从未离开。从另一个角度说,文言史并未终结,仍在持续; 其三,异质文言是沟通古今的桥梁。新汉语史的构建,可以为梳理现代汉语的来龙去脉提供另一种思路和角度,是建立异质文言史的一种努力和尝试。

海峡两岸语言融合的历时考察

[摘 要] 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既有差异也有融合,就融合方面来说,着眼于大陆,大致经过了大量引进和趋于饱和这样两个阶段;着眼于台湾,则经过了贬损性引进和中立性引进两个阶段,并且有一个明显的从引进到吸收这样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两岸民族共同语融合的天平,由最初大陆向台湾一方倾斜,到现在基本平衡,普通话与台湾“国语”处于一种积极的双向互动之中。

汉语史研究新版图:构想与实践

我想讲几个问题,首先就是对我所了解的汉语史及其研究提几个看法,不完全是肯定。在我看来,以后的汉语史研究有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最后形成一个新版图。

汉字的年度盛宴

2016 汉字文化圈年度汉字评选纵览

每到年终岁尾,人们总要总结一年的得失成败等,而在汉字文化圈及相关区域,也有一项这样的活动,用新加坡《联合早报》年底汉字评选活动的名称来概括,就是“字述一年”,即由民众选出一个汉字来概括某一国家或地区一年里的社会焦点及民众的深切感受等。现在,这一活动超越了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和文字本身的场域,演变成一场跨境汉字使用者的年度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