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author_avatar.jpg

刁晏斌

新型构式“被+X”后续发展变化研究

提要:新型构式“被+X"在从产生到现在的十几年时间里,其结构及语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前者主要表现在从[+双音节]到[±双音节],从[+不及物动词]到[±不及物动词],从[-扩展]到[±扩展];后者主要表现在从[-真实、自愿]到[±真实、自愿],从[+负面]到[±负面],从[+述人]到[±述人]。“被+X"的后续发展变化可以作为剖析当代语言现象发展变化的一只“麻雀”,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该现象的认识,同时也对当代汉语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试论“欧化文言”及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提要: 一般所说的“欧化”都是立足于白话文的,其实文言也有欧化的问题,所以不仅有欧化白话,同时也有欧化文言,二者都是指在印欧语特别是英语的影响下产生或发展起来的语言样态。欧化文言集“崇古”和“趋今”于一身,凸显异质性和杂糅性。建立欧化文言的知识框架并全面、系统地考察其形成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动因,及其在汉语发展,尤其是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一是能够拓展和深化欧化汉语的研究,使之在已有基础上趋于全面、均衡;二是有助于促进文言本身,特别是其历时发展的研究;三是有助于推进并完善汉语史研究。

论全球华语研究的拓展与加深

[关键词] 全球华语;全球华语史;语言共时研究;语言历时研究

[摘要] 时至今日,全球华语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犹有所待,因此应该而且必须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加深。“拓展”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前者主要指覆盖区域与覆盖内容的扩大,而后者则包括相对宏观的对全球华语起源与形成及其扩展分布路径等的考察,以及比较微观的对具体语言项目的显、隐以及发展变化的描写;“加深”则涉及“理论”与“事实”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华语及其研究理论基础的确定与深化、相关理论的应用、建设与创新等,后者则是寻找新的角度及手段,以求对相关语言事实作进一步高清晰度或细颗粒度的考察、分析与描写。上述拓展与加深的共同目标是把全球华语研究做大做强,使之提高到新的水平和层次。

试论当代汉语“以定代中”现象

摘要: 以定代中现象是当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词汇、修辞现象,以往的研究很少。相关形式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主要集中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及受关注程度比较高的一些领域。它的远源是文言中大量存在的同一形式,近源则是港澳台“国语”以及海外“华语”中的同类形式,具有简约化、陌生化、口语化与修辞化的表达效果。受此项研究的启发,可以建立古今之间以及语法、词汇和修辞之间的两个重要接口,从而用之于更多语言现象的研究。

林译小说语法特点初探

提要: 文章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对林译小说文本进行语言学层面的考察和分析。林氏译文在语法方面的诸多表现都与文言系统的早期文本存在或远或近的距离,即便与更为晚出的章士钊文言政论相比也差异明显。林译文本语法特点考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对林氏译文语言及其特点本身的认识;其二,以林译为视点,探寻同一时期各类文言翻译文本的彼此差异;其三,在宏观层面促进“欧化文言”研究整体框架的建构。

论普通话研究的国语/华语视角

[关键词] 普通话;国语;华语;共时研究;历时研究

[摘 要] 普通话研究应以国语及海外华语为视角,由此会给其在共时与历时两个方面带来极大助益。在共时方面,有助于对普通话基本面貌及特点的了解与认识,有助于研究范围的拓展,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化与细化;在历时方面,有助于理清百年汉语的发展线索,有助于进一步明晰普通话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有助于具体现象的历时研究。

汉语的欧化与欧化的汉语——百年汉语历史回顾之一

[摘 要] 百年汉语非常值得回顾与总结,“欧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文章立足于百年汉语及其发展的实际,从“欧”的所指范围、欧化的具体内容及其“善”与“恶”3个方面明确了欧化的内涵;由汉魏以降的佛经翻译和近代来华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入手梳理了欧化的历史;最后,从翻译以及汉语写作两个方面证明了欧化文言作为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进而讨论了其与欧化白话及现代汉语的密切关系。

百年书面汉语与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历史、现实与反思——为纪念现代汉语一百周年而作

[摘 要] 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考察百年现代汉语书面语与中国语文现代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其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反思。在语文现代化运动中及其背景下,现代书面汉语在革命化与通俗化的诉求下,经过初步达成、初步改造与彻底改造3个阶段,最终铸成其口语化的突出特点。上述特点在词汇方面表现为古雅词语少、方俗词语多,显示现代书面汉语偏向俗常、偏离庄典的文体特征。基于以上认识,立足于百年书面汉语与语文现代化运动的互相观照,在目标诉求的一元与多元、工具性与经济性,以及白话与文言的关系3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反思,认为语文现代化运动本身也应与时俱进,其与书面汉语互为参照的研究应当持续进行下去。

论旧有类词缀在当代的发展变化——以“一界”为例

提要:旧有类词缀“一界”在当代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旧类新例(具体包括后出新例、旧例复显、旧例变新例和新例新变化)和新类新例(包括由[+指人]到[-指人]、由[+高端]到[-高端]、由[+正当]到[-正当])两种情况,其背后有非常明确而又充分的内外动因,堪称现代汉语旧有形式在当代发展变化的代表,对它的全程考察、全面描写、深入剖析于当代汉语而言具有举一反三的典型意义与价值。

清末民初文言译本的语言研究价值——以林纾的文言翻译文本为例

[摘要] 林纾的文言翻译作品在清末民初的文言译本中堪称典范,林译语言最主要的特点是崇古而又趋今,具有一定的杂糅性,“异质文言”与“欧化文言”的特质明显。对林译语言面貌及特点的归纳总结可以有助于我们借斑窥豹,促进此期整个文言译本认知体系的建构;抓住其过渡性特征,可以寻找、明确它与现代汉语的关联及一致之处,及其对后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林译为代表的清末民初文言译本语言研究具有重大的汉语史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着眼于文言史,作为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节点上的代表性语言形式,反映了传统文言最新的发展变化状态及样貌,是完整汉语文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现代汉语,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由典型文言到现代白话的重要通道或桥梁,同时也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特别是书面语)重要的直接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