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语常用词历时发展初探
摘 要: 从词形、词义和词用三个方面,对东南亚华语常用词的历时发展进行调查,通过三个阶段之间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华语常用词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丰富的史的内涵,值得深入调查、全面总结。
摘 要: 从词形、词义和词用三个方面,对东南亚华语常用词的历时发展进行调查,通过三个阶段之间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华语常用词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丰富的史的内涵,值得深入调查、全面总结。
摘 要: 文章提出“汉语欧化史”概念,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是提出依据,包括认识与事实两个方面的基础; 二是意义和价值,主要涉及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三是研究内容,包括“完成时”“进行时”“起始时”和“将来时”的研究四个方面。汉语欧化史并非基于传统认识所作的划分,而是内涵非常丰富,同时也是非常独特的语言史类型。对汉语欧化史的建构,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提 要 “舍今取古”是既具马来西亚华语个性又有“大华语”共性的一种词汇运用现象。文章首先对该现象的一般使用条件及其与普通话的差异进行比较说明,然后以近指代词与动词为例对其一般形式及用法等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溯源,重点讨论它的方言来源;最后通过该现象来观察、说明马来西亚华语的特点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大华语”内部一致性。
提要 对海峡两岸语言的差异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应当提出并明确以下六组相互对待的概念:真性差异与假性差异、词典差异与实际差异、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完全差异与部分差异、共性差异与个性差异、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与没有认识到或处理好这六组概念及其关系有直接的关联。针对以上六组概念以及具体研究中相对应地存在的问题,在进行两岸语言对比研究时,应当力求做到“求真务实”。
[关键词] 华语;普通话;隐性差异
[摘 要] 华语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隐性差异是指二者之间基本意义之外的比较细微、隐蔽却又数量众多、复杂多样的差异,文章从概念义、语法义和色彩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梳理和举例说明。上述隐性差异内涵丰富、事实充分,表现出三个突出的特点,即客观性、多样性和相对性。
[摘 要] 从 1921 年陈望道发表 《语体文欧化底我观》一文算起,汉语欧化研究已经持续了整整100 年的时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非常有必要对百年来的汉语欧化研究进行历时的回顾与反思。在全面梳理与深刻反思百年汉语欧化研究历程与成果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我们提出并讨论了关于汉语欧化的 9 组相对概念,即狭义欧化与广义欧化、显性欧化与隐性欧化、善性欧化与恶性欧化、共时欧化与历时欧化、书面语欧化与口语欧化、翻译欧化与写作欧化、普通话欧化与 “国语” /华语欧化、白话欧化与文言欧化、欧化与去欧化。通过对这9 组相对概念的阐释,发现并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进而明确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就是进一步拓展与加深汉语欧化研究。
摘要:语言发展观的建立和贯彻对于现代汉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现代汉语教材编写与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少问题都与语言发展观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首先,文章分析了学生和教师面对现代汉语这门课程时的困惑及其造成的原因;其次,以一部教材为例,列举和分析语言发展观缺失的具体表现;最后,从现代汉语的历时性和当下性以及二者结合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摘要] 马来西亚华语中,与自源性引申义相对的外来移植义大量存在且普遍使用,非常值得专门研究。文章先以华语常用动词“拿”为例,对其外来移植义及相关用法进行分析与描写,然后从英语影响与华语自身条件两个方面分析了外来移植义的产生原因,最后结合更多例词讨论了外来移植义对华语词汇的影响:一是丰富了华语词义,二是引发华语词义系统的内部调整,三是造成华语词义与普通话的歧异。
[摘要]文章是《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一文的后续讨论,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探讨隐性差异的内涵与外延,把词汇的隐性差异界定为词形相同、读音相同、基本词义相同,只在附加意义和具体用法等方面存在一定不同的词汇差异现象,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数量也很多;二是从隐性差异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彼此有无之别、范围大小之别和程度高低之别等三个方面,考察其具体表现;三是讨论隐性差异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从华语研究以及相关工具书编纂两个方面展开,就前者而言是深化和细化研究的重要抓手,就后者而言则是发现与解决释义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提 要 文章由海峡两岸语言的“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入手,提出了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问题。“历史差异”是指过去的差异,而“现实差异”则是指当下的差异,在两岸语言由差异走向融合的条件和背景下,二者的内涵、范围等并不相同,而这正是两岸语言及其关系的历时发展所致。两岸语言差异研究历时观是对“差异—融合”研究模式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化,它既重视共时平面的“开始做”,更强调历时层面的“接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