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语及其研究的历时观
摘 要: 华语有其产生及发展的完整过程,所以建立华语研究的历时观非常重要。 但是,目前华语研究中历时观的缺失现象比较严重,而很多人对华语“变异”的认识也不无偏颇,这些都影响到产出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基于以上事实,华语研究历时观的提出正当其时。历时观在华语研究中的实现,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建立共时研究的历时视角;二是立足于华语的历时发展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三是放眼并立足于世界华语圏,进行全球华语史的研究。
摘 要: 华语有其产生及发展的完整过程,所以建立华语研究的历时观非常重要。 但是,目前华语研究中历时观的缺失现象比较严重,而很多人对华语“变异”的认识也不无偏颇,这些都影响到产出成果的质量与水平。基于以上事实,华语研究历时观的提出正当其时。历时观在华语研究中的实现,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建立共时研究的历时视角;二是立足于华语的历时发展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三是放眼并立足于世界华语圏,进行全球华语史的研究。
摘 要:社区词是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具有普通语言学意义与内涵的重要学术概念,文章总结并评价了此概念提出近30 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及所取得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目标与方向:一是建立多维度的层次观,二是处理好分类问题,三是进一步厘清社区词跟其他类词的关系,四是加强历时层面的动态研究,五是进行更加全面、多元的理论探索。
摘要:所谓“ 舍小取大”,就是在具体的词汇运用中,用语义内涵及使用范围较大的词代替表义具体、使用范围较小的词,是一种极具华语特点的现象。从华语本体、华语理论和应用三个方面探讨“ 舍小取大”与华语研究之间的关系,发现“ 舍小取大”能更好地进行以及加深和拓展华语研究。该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由此也体现了对华语研究深入性、系统性、高品位学术性的进一步追求。
摘要:华语与普通话在欧化程度、欧化方式、欧化阶段与欧化来源方面均有差异,因此欧化华语有其鲜明特点,有必要将华语的欧化与欧化的华语作为华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欧化华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对华语而言,主要表现在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研究内容和建立一个恒常的观察视角两个方面;对普通话研究而言,则主要在于可以由前者来观察与思考后者中同类欧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即其来源、现状以及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摘 要:华语词汇运用中,经常可以在一个现代词和同义的古语词之间任意转换,着眼于后者,这就是“舍今取古”现象。“舍今取古”现象在实词及虚词中均有明显表现,通过对古词以及古、今词错杂使用这两个方面的溯源,可以发现它们均来自中国的早期国语,二者之间具有完全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是早期国语与华语之间源流关系的最好证明。
摘要:用语义更具包容性的词( 大词) 替代该语义下具有细微差异的词( 小词) ,即为“舍小取大”,是华语中一种比较普遍的词汇运用现象,非常值得认真总结。文章由该现象入手,归纳出新马华语词汇及使用的四个特点: 语义域大于普通话、语义内涵小于普通话、语境依赖性高于普通话、用词偶发性大于普通话。该现象及其所反映的上述四个特点,在华语圈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
摘要: 所谓“舍小取大”,指的是在具体的词汇运用中,用语义内涵及使用范围等较大的词代替表义具体、使用范围相对较小的词,这是华语词汇及其使用中极具特色的一种现象。该文首先以一篇文章及一部工具书中所列的一些词为线索,展开相关调查;然后以“美”“美丽”为例,对其作为大词在具体使用中跟一些小词之间的可替代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列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舍小取大现象较为普遍存在的最大原因,即华语学习的不完整。
提要:这是作者华语词汇外来移植义研究系列的第三篇论文,文章首先以“政客、文凭”和“分享”为例,对华语外来移植义的具体所指及表现作进一步的说明;然后以目前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华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为例,分析其所存在的与外来移植义相关的问题,包括未列词条、未列义项和释义不当;最后给出对策与建议:一是全面加强华语词汇研究,二是调整华语词典编纂的观念、思路及模式,提出应摆脱《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限制与束缚,以具体的语言事实为收词、立项及释义的依据。
提要:文章在全球华语学的视角和框架下,立足于跟华语语言观密切相关的理论建设,主要着眼于“本体”及其研究,对华语研究中已初步形成的三种观念和思想,即祖语观、资源观和历时观进行讨论,对这三个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提出作者的意见和建议。
摘 要 这是作者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系列研究的第三篇论文,在前两篇论文所讨论各种事实的基础上,文章以《全球华语大词典》为例,从有标记形式、无标记形式和配例三个方面,分析其释义中存在的相关不足与缺陷。文章提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及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前者指如何处理华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之间的关系,给出的建议是“若即若离”; 后者是怎样确立一个合理的、可行的释义模式,从而能够准确呈现华语词义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