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author_avatar.jpg

刁晏斌

由“舍小取大”现象看英语对华语词汇的影响

摘要: 所谓“舍小取大”,就是用意义更具包容性的上位词(大词)取代该语义下具有细微差异的下位词(小词),这是华语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词汇运用现象。文章由该现象入手,通过对具体语例的分析,证明其与英语影响之间的密切关系,最终结论是有一部分舍小取大现象来自英语词汇对华语的直接影响,因而,这也是观察英语对华语影响,或者说是“华语欧化”的一个很好窗口。

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华语与早期国语的一致性

[摘 要]“舍小取大”现象系指在具体的语境中,用上位词或语义范围大的词取代下位词或语义范围小的词,这是华语词汇运用中一种独具特色的常见现象,与普通话形成非常明显的差异。文章选取具有比较典型 “舍小取大”表现的四组/个词,即 “懂 ( 得) ” “拯救”“开幕”和 “个”,考察其在早期国语中的相同表现,进而证明华语词汇及其运用与早期国语之间的一致性。

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南方方言对华语词汇的影响

摘 要: “舍小取大”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以语义范围较大的词或语素代替语义范围较小的词或语素,是独具华语特点的现象,与南方方言的影响有直接关系。文章从词和语素两个层面,分别选取典型案例,对此进行举例说明。由“舍小取大”现象及其与方言关系的视角看华语及其研究,能够促进和推动对相关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梳理,以及与语言事实相结合的多角度研究。

“无色”指人名词初探

[摘 要] “无色”指人名词是汉语中非常独特的名词小类,使用频率非常高,具有表示泛指义、包含强烈的粘着性和对修饰成分有强烈的选择性等三个突出特点。在高频使用中,该类名词也有一些发展变化,在组合形式上主要表现为由非独立使用(前加修饰限定语或作为修饰限定语)到独立使用,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固有语义特征的模糊以至于脱落。对此类“小众词”的关注,在研究取向上体现了由“抓大放小”到“细大不捐”的转向,同时有助于名词的分类及分类研究,此外它也是观察现代汉语发展的一个路径。

循序渐进:华语本体研究的三种模式

摘 要: 从研究内容的选择性以及具体取舍出发,在循序渐进的视角下,探讨华语本体研究的三种模式 :集中于各华语区差异及特点研究的单极模式、各华语区差异与融合现象研究并重的两翼模式、差异与融合相结合研究的一体模式。第一种模式下的研究还应继续进行、进一步拓展;第二种模式下的研究则应尽快开展,以弥补此前的缺失;为了应对华语现实语用中差异与融合相交织的复杂局面,第三种模式的研究也应尽早展开、同时进行。

沿着先贤开创的语文现代化道路不断前进——为纪念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130 周年而作

[摘 要] 在卢戆章 《一目了然初阶》出版、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 130 周年之际,围绕 “守正”与 “创新”、“现代”与 “传统”、“实践”与 “理论”三个方面讨论中国语文现代化,基本观点和认识为: 对现在以及将来的中国语文现代化而言,“守正”是根本,在此基础上,则要不断创新; 在强调追求 “现代”的同时,也应不忘 “传统”,甚至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向 “传统”回归;在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 “实践”基础上,还应加强从学科和学科建设角度出发的理论或理论性的研究。

华语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 华语;华语研究;方法论

[摘 要] 华语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方兴未艾,发展空间巨大,是全球华语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方面。文章举例性地分析了华语研究中已有的方法论探索,如深度对比与微观对比研究,“古、方、普、外”四个视角以及“历时—共时”“书面语—口语”“共同语—方言”三维框架;在接下来的“思考”部分,从对已有探索不断补充和完善,以及进行更大范围和规模的方法论创新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和阐述。

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全球华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舍小取大”就是用语义范围大、因而更具包容性的上位词取代语义范围小、通常只表示某一具体义的下位词,文章立足于这一独具特色的华语用词现象,观察和品评《全球华语大词典》的得失,具体分析了应列词条而未列、应列义项而未列、释义不够恰当确切和附加信息不够完整等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由“舍今取古”现象看华语词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华语在词汇使用中,经常放弃已有的现代词而使用与之同义的文言及古旧词语,这就是“舍今取古”现象。由这一现象入手,可以发现华语词典中一些从其他视角较难发现的问题,如标“〈书〉”以及加注“旧(时)指(称)”等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等。在分析了这些问题后,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一是处理好《全球华语大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的关系,二是全面反映全球华语词汇面貌,三是注意相关研究及释义方式的进一步拓展与完善。

东南亚华语早期样貌考察与分析——以《新国民日报》为例

[ 摘要] 文章对东南亚华语的来源及形成过程等作了简单梳理,指出目前亟需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本文以中国的早期国语为参照,从“一致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对早期东南亚华语的基本样貌作了初步描写,并从东南亚华语、普通话以及全球华语史等三个角度,简要阐明了东南亚华语早期样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