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author_avatar.jpg

刁晏斌

普通话的外向传播与华语融合:事实与思考

[摘要] 本文着眼于全球华语的“大融合”,立足于时政词语、日常词语和网络词语,对当下普通话的外向传播状况及其一般表现进行举例说明,以此证明普通话的外向传播与全球华语融合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归纳了普通话外向传播的三组互相对应的方式:官 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直接传播与间接传播、首次传播与二次传播;指出影响传播数量与质量的三个语言内因素,即词语性质、内容及其形式和构成方式;明确了华语融合包括“以普通话输入为主”和“以普通话输出为主”两个阶段,指出应在加强前一阶段研究的同时,投注更多的资源进行后一阶段的研究。

关于港式中文研究的“视角”问题

摘 要: 华语研究的“六角观”用于港式中文研究,产生了“大六角”与“小六角”的概念。 “华、国、方、外、普、古”视角在港式中文研究中具有各自独特的内涵及研究注意事项。港式中文研究中“国角”缺失严重,大量的语言用例证明“国角”之于港式中文研究的有效性、重要性。在今后的港式中文研究中,上述六角的使用还应在细化和深化上多下功夫。

百年现代汉语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摘 要] 从“大汉语”的角度考察汉语百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存在普通话、台港澳国语与海外华语三条发展线索,今后会在趋同与存异这两个趋势下进一步发展。趋同即为“融合”,结果是造成各地的差异成分不断减少、共同部分不断增加;存异则是各个变体在趋同发展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独有个性,维护其作为“变体”的基本特征。新的百年现代汉语的研究首先应解决“做什么”与“怎样做”的问题,要在研究观念的更新发展与研究内容的拓展加深两方面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马来西亚华语“被”字句研究——兼论华语语法研究的原则和着力点

摘要:秉持以常用语法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理念,从表已然和表未然两个角度,对马来西亚华语“被”字句作了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的描写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语语法研究的三项基本原则,即均衡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和充分性原则;提出今后研究的三个着力点,即开展常用语法现象研究、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并重而以后者的发掘为主、注重进行华语语法的内部比较研究。

探寻华语语法研究的新增长点——以介词“基于”和“关于”为例

摘要:该文对华语语法研究进行了简单回顾,选取马来西亚华语的两个常用介词“基于”和“关于”,对其尚未见于工具书著录,也未进入学者研究成果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描写和讨论,以此证明华语语法研究在“词”的层面还有极大的开掘空间。具体给出关于语法研究新增长点的三点建议:一是由一类词到一个个具体的词,二是由一个词的意义到词的一个意义,三是由“外向对比”到“内部比较”。

普通话的外向“输出”与全球华语的融合———以“闺密/蜜”一词的传播与扩散为例

摘 要: 全球华语本体研究应以“差异”与“融合”为两翼,然而后者的研究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强。 立足于普通话常用词“闺密/蜜”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扩散,对全球华语的融合事实进行了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华语融合及其研究极为重要的三个问题:融合形式的传播路径、显性融合与隐性融合、融合度。

论初期新马华语的基本样貌及其研究意义和价值

【摘要】 文章通过20 世纪初新加坡华文报纸语料与中国同时期报刊语料的对比考察, 来了解初期新马华语的基本样貌, 明确其与中国早期国语之间的 “大同” 和 “小异”, 并对其造成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在此基础上, 文章分别从新马华语研究、 普通话研究和全球华语史研究三个方面讨论了本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论华语研究的六个视角

提要:文章在已有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华语研究的视角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与阐述,提出了华语研究的六个视角,即华语、早期国语、方言、外语、普通话和古代及近代汉语。主体内容围绕增加华语和早期国语两个视角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合理性展开。论文的"余论"部分谈及对上述六个视角的认识,包括它们各自的属性、功能及特点,将来可能的发展,以及对普通话研究的启发等。

“立地+顶天”:全球华语研究的学术愿景与追求

摘要:借用普通话语法研究的已有理念和认识,讨论全球华语研究的“地”与“天”,以及怎样做到“立地+顶天”问题。对华语“关怀”一词从共时、历时以及横向三个维度,进行多角度的考察与分析,是对“地”以及怎样“立地”的一个举例说明;关于华语研究的“天”以及怎样“顶天”,从“国外理论的引进、吸收和发展”与“创建具有原创性的华语理论”两个方面,结合已有探索、实践进行了总结说明。全球华语研究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是把它真正当成一门学问来做,并且最终做成一门真学问、大学问,这应该成为全球华语研究的学术愿景与追求,而其达成手段与途径就是真正做到“立地+顶天”。

“欧化华语”视角下的华语“是时候VP”句研究

[摘要] 文章在“欧化华语”视角下,分别从一般使用状况及与普通话的主要差异两个方面,描写、分析了华语“是时候VP”句在华语与普通话中的一般表现及二者的主要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该句式的来源及产生时间、其所反映的华语共性特征,以及由该句式的具体表现来看“欧化华语”所得出的认识:它的提出具有事实依据,对于华语研究来说也是一个具有相当丰富学术内涵的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