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author_avatar.jpg

刁晏斌

基于计算的海峡两岸女性译名性别义溢出情况对比研究

[摘 要] “性别义溢出”是女性译名中的一种重要现象,海峡两岸女性译名在这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文章提出“女性度”的概念,以12万多个大陆人名为基础,用计算方法得出女名用字的女性化色彩强弱数值,并以此为依据对两岸女性译名的性别义溢出情况进行量化比较。台湾女性译名的整体女性度以及个体译名女性度普遍高于大陆译名,译名中所使用的强标记数量更多、范围更广。女性译名中男性及中性标记的使用、译名的音节长度、译名中女性标记的数量和位置等都会对译名的性别义溢出情况产生影响。这种共时平面的差异是在历时演变中产生的,台湾译名继承了早期现代汉语译名义溢出的习惯。在两岸语言不断由差异走向融合的今天,女性译名也呈现出趋同的一面。

试论“当代汉语”

摘 要 当代汉语的提出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了,时至今日,它早已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学术概念,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很多模糊之处,因此有必要加以探讨和厘清。当代汉语概念的产生基础可以概括为三个着眼点:着眼于语言事实,着眼于语言研究,着眼于语言应用;它的时间范围基本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重合;它与现代汉语是包含关系,即属于整个现代汉语的一个下位发展阶段。当代汉语研究应当在当代汉语语言观的指导下进行,其中主要包括新的系统观、发展观和规范观。

两岸三地“做”与“作”使用情况对比考察

提要: 泛义动词“做”与“作”在两岸三地都比较常用,但是虚实分布及具体的组合形式却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最主要的表现是大陆与港台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大陆与台湾之间虽然“做”与“作”虚实分布的一致性最高,但是实际上的差异却最大;台湾与香港表面上虽然在使用数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二者之间实际的不同要小得多,即有更高的一致性。

从两个距离差异看两岸共同语的差异及其成因

摘 要:造成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书面语诸多差异的最重要的语言内部原因,是基本呈对立分布的两个距离差异:一是与早期国语的距离,大陆远大于台湾地区;二是书面语与口语的距离,台湾地区远大于大陆。由上述距离差异看两岸民族共同语的差异及其研究,既有助于对两岸语言差异原因的宏观把握,也有助于开阔思路、寻找新的研究增长点,同时还可以由此及彼,促进“全球华语”的研究。

两岸四地“被”字句对比考察——两岸四地被动句对比研究之一

摘要:两岸四地“被”字句及其使用有同有异。就异的方面来说,台港澳三地受外语的影响更大,因而使用范围有较大的拓展,在句子结构上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从语义来看,大陆[+如意]“被”字句的用例更多,反映了本地的社会生活实际,而新兴的另类“被XX”的大量出现和高频使用也独具特色。台港澳之间在“被”字句的使用上也有一些差异。两岸四地“被”字句除了差异外,也有一定程度的融合。

两岸语言的离与合

“南味普通话”的形成

记者: 前不久有一位朋友从加拿大回来,他说公司里的华人是以台湾普通话交流的,但有一些并不是台湾人,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普通话有点老土,还有可能会听不懂。四川人的普通话,东北人的普通话,都不会像这样被区分开来,而台湾普通话好像已经被作为另一种“普通话”来看待了。

台港澳地区“搞”的使用情况及其与内地的差异

摘 要: 虚义动词“搞”的使用情况在两岸四地有很大不同,就台湾的情况来说,在使用频率、用法以及感情色彩方面都与大陆呈相当明显的对立分布,而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则是对此词的负面认识和评价; 香港“搞”字句常以“港式中文”面目出现,并且多用于俗白表达; 澳门“搞”字用得不多,但与内地的一致性最高。两岸四地“搞”的使用除上述差异外,还有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主要表现是大陆与三地之间的互相靠拢。

两岸四地的“遭”字句及其与“被”字句的差异

提要 在台港澳三地,使用文言被动标记“遭”的“遭”字句比较常见,并且有比较丰富多样的结构类型,由此形成了三地被动句的一个重要特色。大陆地区这样的用例不多,主要原因是语言表达趋于通俗化与口语化。这一形式在台湾用得最多,这主要是因为台湾更多地保留了文言成分及表达习惯。与一般“被”字句相比,二者在语义特征、使用范围、语体风格及复杂程度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两岸四地共有外来词语在内地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摘 要: 有许多外来词语是两岸四地共有的,其中很多在内地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具体表现一是表义范围扩大,二是使用范围扩大,三是衍生出大量以共有外来词语为构成要素的新词语。上述变化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主要是网民数量庞大、造词意识和热情空前高涨,造词资源无比丰富,对外来词语的创造性使用以及类推仿造新词语等用语造词手段发挥到极致等。

试论海峡两岸语言的微观对比研究——以“而已”一词的考察分析为例

[摘要] 以往的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关心一些大或者比较大的方面,做的多是一些大而化之的题目,这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微观层面的观察、描写和解释难以做到充分,最终由此而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以普通语气助词“而已”为例,通过对其考察分析可见,两岸语言关系类型除“差异-→融合”模式外,还有第二种模式,即“差异-→”(只有差异没有融合),微观对比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一模式及其发展变化。借鉴“方言特征词”提出“言语社区特征词”的概念,这些特征词可以而且应当作为微观对比研究的首选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