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旧有辞格在当代的发展变化——以引用为例

进入新时期以来,现代汉语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由此,既产生了不少新的形式或用法,同时也使得原有的某些形式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在修辞方面,情况也是如此。比如有一些辞格在其内涵、使用范围、表达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明显的变化。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辞格,在目前,这种辞格依然常见,但除其传统的用法外,还有许多变化了的用例。

我们来看以下的例子:

(1) 沪上旅游新景观,游人空中过把瘾(《中国资产新闻》1997.4.28.2)——取自电视连续剧《过把瘾》

(2) 于是由此及彼,克隆几个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出来让世界充满爱多好,又不是克隆希特勒。(《中华工商时报》1997.5.3.5)——取自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3) 我们的面包车在高粱地间的土路上,颠来簸去,好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P103)——取自故事影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4) AC米兰队涛声依旧(出处失记)——取自歌曲《涛声依旧》

(5) 这里的市场静悄悄(《大连晚报》1997.7.19.2)——取自前苏联长篇小说及由此改编的同名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6) 欲说白酒好困惑(《辽宁经济日报》1997.5.5.2)——取自电视连续剧《渴望》插曲《好人一生平安》中“欲说当年好困惑”一句

这样的例子很多,它们都是引用,但却与传统的引用有明显的不同。

由形式而言,这种引用有些属于化引。所谓化引,就是把要引用的文字经过增删、调整等适当的变化以后,化入自己的行文中,使之看不出是引用。但是,这种引用有许多形式并未变化,意思也基本没变,这样,它们就超出了狭义的化引的范围。

这种引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全引

所谓全引,就是对某一语言单位的全部引用,引用后,使之在句中做一个句子成分。这种引用形式最为多见,上举用例中的(1)-(4)都属于这一种。

2. 节引

即节取引用某一单位的一部分。这样的例子比较少,例如:

(7) (熊猫)它们只有一日之恩,结婚和分手几乎同步进行,一次爱个够之后便仍然过着“单身贵族”的生活。(《大连晚报》1997.9.14.4)——取自歌曲《让我一次爱个够》

3. 化引

何谓化引,前边已经说过,它又可以细分为两小类。

A. 替换

即引语中某一词语的替换。前举之(5)-(7)三例属于此类,再如化用电视连续剧《爱你没商量》而来的“宰你没商量”“罚你没商量”,等等。

B. 添加

即引语中又加进某一词语。(举例略)。再如:

(8) 让我们荡起智慧的双桨(《大连晚报》1997.9.3.8)——取自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由内容看,这种引用与出新相类,所谓出新,即将所引用的话语作结构或意义上的改动,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但是,这种引用又与出新有所不同:第一,有许多引语的结构并未改变;第二,引语的意义虽有变化,但也与出新不完全相同。从表意上来分,这种引用有以下三类。

1. 取引语的完整意义,但有时稍有转化

这里的转化,主要是就内涵而言的。比如例(1),原指爱情之“瘾”,引指航空旅游之“瘾”,虽都是“瘾”,内涵却不相同。再如:

(9) 今天,近50家民营企业向下岗人员敞开怀抱让我拥抱你的梦(《大连晚报》1997.9.5.1)——取自歌词,歌名失记

两相比较,真可说是在似与不似之间,但原歌中此语较“虚”,而此处引语则较“实”,这大概就是二者的区别。

2. 取引语的部分意

这与另一种修辞格“断取”基本相同,因为它们都是“断章取义”的。但是,因为我们所谈的是引用中的断章取义,故仍归之于引用而不是归于断取。上引例(4)就是这样的例子。此例中“涛声”无义,这句只是说在新一轮的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中,甲级劲旅AC米兰队依旧取胜。上引之例(3)也是只取“摇”义,与“外婆桥”风马牛不相干,但是这样的引用却能舒缓文意,并使之颇具抒情的意味。这涉及到这种引用的表达作用的问题了,关于这一点,我们下文中再谈。《中华工商时报》文化版有“城南旧事”一栏,显然取自电影《城南旧事》,然而,这只是一个供人怀旧叙旧事的栏目,“城南”自然无甚实义了。

3. 出新

前引(5)-(6)例大致可以归入此类。比如例(5),改“黎明”为“市场”,因而这里的“静”并不是指自然及环境之静,而是指市场萧条,一片冷静。

除以上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外,我们所讨论的引用还与传统的引用有以下的不同或不完全相同之处。

1. 引用的对象

传统的引用,通常是引用别人的话语以及成语、谚语、格言等,而这种引用的对象却几乎都是流行歌曲和影视剧。

2. 引用的选择标准

主要有以下几点:流行面较广,时髦,知名度较高。

3. 引语的来源

引用标题语的最多,约占全部用例的75%,剩下的则是歌曲或影视剧中的“吉光片羽”。

4. 使用的特点

主要有四:

A.

有一些引语在某一时期、某一范围内比较多见,一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甚或成为时髦。比如,前边提到的“……没商量”就是一例。

B.

有流行性,生灭周期比较短。这与第二点即引用的标准直接相关。因为流行的东西大都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而流行期一过,引用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了。当然,也有一些作品的生命力很强,因而对它们来说,也就不存在上述限制。 C.

多在标题中引用。我们搜集到的用例中,见于标题中的大约占90%。个中缘由,可能是因为这些引语大都来自标题,故比较适合拿来作标题,另外,文章的标题特别强调有新意、吸引人,而这些引语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D.

多在文艺和新闻文体中引用。

5. 表达作用

以下几点比较突出:

A. 新颖别致

如例(4),如果换用一种很“实”的表达方式,恐怕既平淡又不精炼,而用了一个“涛声依旧”,表意既很贴切,又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B. 风趣幽默

如例(2),这里的“让世界充满爱”并不是庄严的呼唤,另外,即使世上多了几个爱因斯坦和爱迪生,也未必就能“让世界充满爱”,这句引语只是作者信手拈来,表达一种风趣而已。

C. 浪漫抒情

如例(3),前边已经作了简单的分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运用,创造了一种很浓的浪漫抒情气氛,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心情。

D. 有“现代感”,有“时髦性”

这一点是最明显的,前边我们已多次提到。当代人追求时髦,不愿落伍,那么,把流行的东西引人文中,不就是时髦、不落伍的了吗?应该承认,这种引用形式之所以能够流行,与它具有的这一表达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以上是对引用这种古老的辞格在当代的发展变化的简单叙述。应当说,类似的可以而且应当作为当代修辞学研究对象的问题还有不少。这些旧有辞格在当代的发展变化对汉语的构词形式、语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它们本身也成了新时期汉语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认为,对这种现象的研究,必将为古老的修辞学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并使之更具活力,也更有时代气息。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