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刍议

摘要 本文指出了现代汉语发展变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及进行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现代汉语; 词汇; 语法; 变化

人们通常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现代汉语的上限, 这样, 到现在为止, 现代汉语已经有了70多年的历史了。在现代汉语的历史发展中, 比较大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旧词(义)的大量消亡和新词(义)的大量产生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 许多词所代表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概念等从现实生活中消失, 或者是不为人们所用, 于是这样的词(或义项)就从人们现实的语言交际中消失了。比如, 夏衍的《包身工》中的词: 包身工、请愿警、水门汀、拿摩温、荡管等等。旧词(义)的消亡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许多古词古义, 在较早时期的现代汉语中仍然大量使用, 但到后来就逐渐地消失了(但仍然保留在一些熟语或成语中), 比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 就有这样的例子: 深味、直面、立仆等。

    与上述情况相反的, 就是更多的新词(义)的产生。以近一二十年为例,《现代汉语新词新义词典》1就收了6400条, 当然这还远不是全部。除消亡和产生这两端外, 词汇的发展变化还有另外一些情况, 有些词经历了由兴到衰, 又由衰到兴的过程, 比如“先生”、“小姐”等。

    在词汇的形式方面, 早期单音词的使用比较常见, 而后期就较少见, 动词、名词、形容词都是这样。

  2. 语法形式的变化

    这方面的变化也是相当大的。我们曾对巴金30年代和50年代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发现在许多方面, 变化都是相当明显的, 比如以下一些形式或用法, 在30年代的作品中比较多见, 而在50年代的作品中却很少见到, 甚至根本就见不到了。

    (1) 及物动词的范围较广, 有些后来的不及物动词及词组等也作及物动词用。如“他们在折毯子, 一个囚犯叫我帮忙他折”(《人》); “你不要打岔我, 让我来给你讲罢”(《隐身珠》)。

    (2) 助词“着”、“了”使用范围较宽, 相互间没有明确的分工, 如“那个肥胖的绅士领着许多武装村民包围着他们, 抢走了他们身边仅有的一点东西”(《短刀》); “开房门的是姨娘, 她提了水壶出来”(《幽灵》)。

    (3) 介词结构作补语较多, 如“她插了一束玫瑰花在我的花瓶里”(《玫瑰花的香》)。

    (4) 某些较“古”的句式的运用, 如“把钱全让资本家赚去了, 却有些不甘心”(《神》)。这种“把”字句与被动句相融合的句子形式, 在近代汉语中有些用例; 再如“今晚又被我浪费了不少时间”(《罗伯斯庇尔的秘密》), 这种由“被”加上主谓句构成的“被”字句, 在近代汉语中也是比较多见的, 如“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人拥得我前合后偃”(元杂剧《窦娥冤》第三折)。2

    当然, 这只是一个总体的概括, 整个70多年的发展变化过程, 是错综复杂的。笔者在《关于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的构想》3一文中, 把这70多年的发展变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 A.“五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1949年到1966年; C. 10年“文革”(1966-1976); D. 改革开发以来(1978至今)。并且我们认为, 各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都应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由此再进一步全面地把握现代汉语全部的历史发展。

那么, 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有什么意义? 我们认为, 它的意义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填补空白, 使汉语史的研究趋于全面

现代汉语是整个汉语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对它仅有共时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进行历时的研究, 这样才能和人们对古代汉语历史发展的研究, 对近代汉语历史发展的研究相衔接, 才能合而成为对汉语发展的全部历史的完整研究。如果缺了现代汉语历史发展这一部分, 那么整个汉语史的研究就是不完整的, 甚至可以说是残缺不全的。因此, 这种研究首先具有的是学科上的意义, 是构成一门完整的汉语史学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 促进现代汉语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 人们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共时的研究上, 人们习惯于把现代汉语看成一个静止的平面, 这一点, 从各类研究成果的引例上就能反映出来。比如,《试说动态助词“了”的自由隐现》4一文, 引例除了取自较近几年的作品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四世同堂》、《红岩》等40年代到60年代的作品中;《把字句·被字句》5所引例句的时间跨度就更大了, 从明代的《水浒传》一直到当代, 其中又有相当数量的例句取自30年代的作品, 而作者都把它们当成同一层面上的语言现象来运用。对30年代的语句用今天的眼光去考察, 拿今天的标准去衡量, 这就犯了以今度“古”的错误, 无疑是缺乏历史眼光的表现。

3. 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

这也是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所应有的一个贡献, 比如社会语言学, 它研究的中心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对语言变化的影响, 二是由语言的变化探究社会的变化。对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的研究, 可以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大量的材料和事实, 因为前者的研究也必须充分地考虑并且结合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甚至有些研究本身就可以归结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此外, 这方面的研究还会对普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交际语言学等有一定的帮助、提供某些材料或某些启示。

4. 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中, 现代文占大多数, 而现代文中, 又包括不同时期的不同作者的作品, 然而, 许多教师都把所有这些作品看成同一平面上的, 因而都按一种模式、一个标准进行分析和讲解, 由此就经常会造成以下两个问题:

(1) 对某些语言现象解释不清, 甚至误解。比如,《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月光的晚上, 这路上阴森森的, 有些怕人。”句中的“怕人”有位教师解释了一番, 可是并没有说清楚。实际上很简单, 这就是使动用法, 抓住了这一点, 只要有一句话就说清楚了。

(2) 造成学生错误模仿。由于教师在讲授中没能注意并且指出不同阶段中语言的差别,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学完了朱自清的散文《绿》, 不少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绿”这种颜色时, 就不用“绿色”, 而只用一个“绿”了, 如“雨后的绿令我陶醉”, 他们的理由似乎也是很充足的, 因为课文中就是这么用的。

如果建立了历史发展的观点, 上述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这样也就会使语文教学的质量有一个新的提高。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0.1. ↩︎

  2. 参见《近代汉语“把”“被”融合的两种句式》,《大连教育学院院刊》1989.2。 ↩︎

  3. 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36期。 ↩︎

  4. 《中国语文》, 1989.5。 ↩︎

  5. 教学语法丛书之十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