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从汉字分析看先民心理特点——以“女”部字为例

Contents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由先民“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描摹客观事物的形象为基础,结合其它方法创造出来的。在其后的发展中,它又不断地溶进了大量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使自己包涵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的底蕴。因此,我们可以说,汉字的存在和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以精神方面而言,在造字之初和以后的运用中,汉字往往能体现出先民的某些思想、观念、意识和心理等特点。以下,我们以“女”部字为例,对此作一说明。

我们以收字较多的《康熙字典》为考察对象,这部字典中的“女”部字共有728个,除去116个异体字,计有612个字。这些字大致属于两种类型,一种是专有名词,其中有姓氏、人名(字、号)、国名、地名、河流名等,这类字唯一的意义是与女性有关。比如上古八大姓的“姜姬、姞、姒、赢、姞、姚、妘”都从“女”,反映的是远古母系社会的痕迹。国名地名河流名也多与此有关,人名一般来说也是专用于女性的,这类字共有124个。

另外一种是专有名词以外的其它所有“女”部字,共计488个,这些字表达了多种多样的、较为复杂的含义,本文主要对这类字进行分析。

我们按字义的感情色彩对这488个字进行分类,大致得到四类,即褒义、贬义、亦褒亦贬和中性。

四类之中,中性字最多,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三,主要有指某些女性的,如姑、媒、妃;有指女性的或与女性有关的某些动作行为,如妆、娩、娶等,还有的是对女子的体态容貌品行等进行描述的,如姍(女长貌)、㛪(直顶貌)、如(随从也)等等。

褒义字约有120个,其中最多的是关于女子容貌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一般多为总体的,亦即比较笼统的描述居多。例如:姣:美妇也。姚:女色艳丽。媄:美色也。姝:女之美者。

具体对某一部分进行描述的不多,仅见的是对于眼睛,此外有个别是描述身长的:㚯:目里好也(按“好”即漂亮)。媄:目美貌。妤:体长之好也。

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字描述了女子其它方面的诸如品行、姿态等:娪:女有容仪也。㚲:即寡妇,守贞不移也。娅:女容端庄。嬶:女性净也。㚮:妇女齐整、敏疾。

汉字中,多义字占相当的多数,对一个具体的字来说,不同的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排比某些女部字的义项,我们发现,不少字含有“美好”(外貌)和“顺静”(品性)等两个以上的意义,这种看似偶然的现象正反映了先民的一种心理,即二者作为女子的理想的内外特征的一致性。比如:娓:顺也,美也。姝:好也。(按,段玉裁《说文注》指出,《诗经·邶风》毛氏传:“姝,美色也”,《卫风》毛传:“姝:顺貌”,段氏认为这都是“随文为训”,即根据不同的诗意所作的解释,这正好说明了“美,顺”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娈:顺从貌,好貌。媞:安也,一曰美好。婉:委曲顺从也,美也。

再比如“如”有“随从”义,此字之所以从“女”,段玉裁的解释是,“从女者,女子从人者也”,正反映了这种认识。

我们知道,在“色”字的诸多义项中,有一个是“女色”,它的妙处就在于把女子比做赏心悦目的颜色,由此而去观赏,玩味,这反映了先民乃至于民族的一种心理,这里姑且称为“观赏心理”。正是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女”部褒义字群才产生、发展。这类字有两个要点:第一,欣赏赞美女子外在的美貌,这可以说已达到了“审美”的高度;第二,与此相适应的,是适合男子的需要,因而才为他们所称道的贞静端庄,委曲顺从之类的品行,除此之外,便不知有其它了。

贬义字略少于褒义字,约有100个。其中有对女子相貌描述的,但为数极少,例如:㛱:丑貌(丑,貌陋也)。㛪:女黑色也,又可憎也。㚯:面丑也。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字表达的是女子的品行,例如:娟:女志不净也。娲:女妒男。㛊:怠也,一曰卧也(按,《唐韵》对此的解释是“女性多怠,故从女”。)。媾:㛰女也。嫉:害色曰妒,害贤曰嫉(按,古语“蛾眉善妒”或可为此字的注脚。)。㚾:女不谨也。

此外,也包括一些不道德的动作行为:妍:男女私合。婬:私逸也。

再如二女(奻)为“讼”(争论、争辩);三女(姦)为“私也,诈也,淫也”,都为此类。

统观这一部分字,几乎恶的一切方面,诸如贪、懒、馋、奸、狠、猾、嫉妒、淫乐、骄奢等,无所不包,真可谓“恶的丰碑”了。如果联系到孔子把女子小人并称,对此也就无甚可惊怪了。

纵观褒贬两类“女”部字,便会发现一个鲜明的对比:褒义类中有关相貌的占绝对多数而有关品行的极少,贬义类则正好相反。当然,这并不矛盾,作为认识的两个方面,正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对于女子,其容貌可作为观赏玩弄对象,此外,就剩下万恶之所钟,自然是一无可取的了。

这种“外秀内恶”的对比,还直接体现在亦褒亦贬或称“美恶同辞”,亦即第四类“女”部字中,如:妧:美女也,一曰女性急戾。妗:美也,一曰女轻薄貌。

姜亮夫先生在论及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男女之别时指出:“凡大、人字等,下脚皆直书,而女、母、妻、妾、若等字之表女性者,下部皆屈曲,这在当时是一个规律。”实际上,这种规律反映的社会现实是男尊女卑这样的社会地位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又在“女”部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