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华语融合与普通话词汇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提要: 全球华语正在经历一个由差异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其对普通话词汇产生了极大影响,带来了很多值得而且应该研究的问题。 文章从词形、词义和词用三个方面,讨论了华语融合影响在普通话词汇中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梳理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不足,具体包括失立词条、漏列义项、释义不当,以及标“〈方〉”和配例方面的问题。 文章指出,应当加强全球华语融合与普通话词汇发展问题的研究,而作为最具影响力的规范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不仅应当真实、及时、准确反映当代词汇面貌,还应在“大融合”的背景和视野下,致力于记录、推动、促进和引导全球华语由异趋同的融合性发展。
关键词: 全球华语;华语融合;普通话;《现代汉语词典》
1 引 言
程祥徽(1997)立足于方言的离合与汉语在澳门的走向,指出:“一个语言的分久必合的时代已经来临!”1这里的“语言”,或许应该理解为今天常用的“大华语”或“全球华语”,即指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而这里的“合”,也就是“融合”,指的是各华语言语社区由异趋同的发展过程及表现。
一段时间以来,华语融合成为学界的关注点,经常见于相关研究和表述中。 比如,汤志祥(2009)认为,“我们迎来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全球华语大发展、大融合、大变化的时代”2;周清海(2016)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和各华语区之间的交流频繁,在你来我往之间,现代汉语(引者按,这里指普通话)和华语的相互融合,就是不可避免的。 融合的速度随着交往的频繁而加快,其中以词汇的吸收最为显著。”3另外,周清海(2015)甚至以融合与否为标准和依据,来对现代汉语进行阶段划分,认为 1949 年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是一个阶段,可以叫作现代汉语的分裂阶段;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到现在是现代汉语的融合阶段。4
我们认为,如果再做进一步的区分,上述“融合阶段” 大致可以再一分为二: 即以普通话“输入”为主的阶段和以普通话“输出” 为主的阶段。 以上两个阶段都应当在华语融合这一大背景下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均有很大的不足,还应不断加强。 就前一阶段而言,普通话对非普通话区语言形式的输入,既是全球华语融合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其重要表现,因此研究普通话的输入,实际上也就是在研究全球华语的融合;(刁晏斌 2022a)5另外,如果立足于当代普通话,这一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华语融合现象看其对普通话产生了哪些、什么样的影响,而这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当代普通话,无疑将有极大的助益
本文即立足于此,在全球华语融合视角下讨论当代普通话词汇的引进、吸收和发展,以及在“发展观”下考察、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
2 当代普通话词汇的引进、吸收和发展
笔者曾经讨论过流行在大陆词语中的“港台来客”,指出其对普通话词汇所产生的八个方面的影响,即增加新词语、增加新义项、非常用义变为常用义、扩大使用范围、提高使用频率、古旧词语复活、产生仿造词语、出现新的搭配形式。 (刁晏斌 2002)6时隔二十余年,当代普通话词汇的引进、吸收和发展步伐从未停止,“外来影响”持续不断,而由此带来的变化也可想而知,所以非常值得回顾和总结。
以下,我们对上述八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归纳,分别从词形、词义和词用三个方面,来对当代普通话词汇的引进、吸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说明。
2.1 增加新词形
当代普通话中,大量引进华语词语,7从而增加了很多新词形。 据汤志祥(2000)统计,内地社会书面语已经使用过或者使用着的港台词语的数量已达到687 个;8姚颖(2005)统计了《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第 4 版以附录形式增收的1200 条新词新义,其中来自港台地区的占四分之一以上。9 在这方面,一项最新研究是刁晏斌(2022b),以王晓梅、庄晓龄、汤志祥编著的《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马来西亚联营出版公司 2022 年版)D 字头下所收的161 个词语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目前已有96 个在普通话报纸中有用例,占比达59. 62%。10 这样的调查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代普通话引进新词形之多、范围之广。
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从第 6 版开始把“草根” 列为词条,释义为“ 名 ① 草的根部。 ② 指平民百姓;普通群众: ~文化| ~阶层”。 按,“草根”早已有之,但《现汉》此前一直未收,应该是认为它不是一个词(同类的再如“树根、菜根”),而把它列为词条,则是反映它所承载的引进新义。 汪惠迪编《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新加坡联邦出版社 1999年版,以下简称《时代》)收录“草根”,标为名词,释义为“比喻平民百姓”,指出其常跟“阶层”或“性”组成“ ~阶层”“ ~性”,并且说明香港也用,台湾常用。
大概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普通话中出现上述意义的“ 草根” 用例,如:
(1) 香港一些基层社团人士认为基本法维护“草根阶层” 权益普通群众意见大多得到采纳(《人民日报》1990 04 15)
如果说,此例含有香港背景,因而基本属于“借用”的话,11那么以下的用例就不是如此了:
(2) 参加浙江省第二届作家节的国内作家、批评家、学者以及编辑等数十人,兴致勃勃地相聚在浙江绍兴鲁迅故里的百草园内,就“走近鲁迅: 中国当代文学的草根性”议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性讨论。 (《文艺报》2004 09 07)
除了像以上两例这样直接引进华语中的“草根阶层”“草根性”外,还有引进后的发展,即以“草根—”为模仿对象,类推出更多同族词语,而由此进一步扩大了新词语的数量。 例如:
(3) 她种田、养猪、到处打工,连续11年省下钱请来戏班子让村民免费看演出——乡村保洁员的“草根春晚”又开锣。 (《南湖晚报》201102 10)
(4) 记者将参展厂家划分为五大阵营: 国有车企集团、“草根”国企和四大民营车企……(《拉萨晚报》2013 04 23)
因为“春晚”“国企”均为普通话区特有概念,所以上例中的“草根春晚”“草根国企”绝非“引进”,而是“自产”,即属于以上所说引进后的发展。在进一步的使用中,还出现了脱离中心语而独立使用的情况,例如:
(5) 小草根大发明——看业余人士打造的十大酷品(《新快报》200905 31)
(6) 他们是一群民间“草根”,散落在城市角落: 用憨厚的笑容,迎接着雇主的挑选;用粗壮的双手,承接着各类体力活。 (《江西日报》2011 10 28)
到这里,一个独立表示新义的词“草根”就最终产生了,12而与此相类的新词形也相当多见,再如“(作)秀”“绿色”“飙升”“按揭”“关爱”等。
与“草根”最终成词不同,有的引进词语成为“词语模”,大量类推构成新词,而其“模标” 则实现了类词缀化,最终成为极具能产性的构词成分。比如,笔者较早接触台湾华语,发现其中“度” 族词语较多,而其影响所及,也使得普通话中类似词语日渐增多,比如“知名度”就是其中相当常用的一个。 《现汉》从 1996 年第 3 版起收录此词,以下是《人民日报》中的最早用例:
(7) 报道说,每年一到春游时节,台湾许多营利机关便纷纷邀请一些育幼院的孤儿参加“园游会”,美其名曰“社会服务”,实际上是打着慈善旗号,借助孤儿为主办单位的商品提高知名度。 (1981 06 01)
含此例的文本前有“据台湾报纸报道”,则直接把“知名度”的最早来源指向台湾地区。 我们对台湾地区的联合新闻网数据库所做调查显示,“知名度”的首例见于1968 年,而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首例则均见于 1978 年,也早于普通话。
以下是三地的最早用例13:
(8) 加强消费者对该公司或出品商品的印象及知名度。 (台湾《经济日报》1968 06 03)
(9) 自从加盟佳视,拍了“哈啰夜归人” 之后,陈维英的知名度便更高了。 (香港《工商日报》1978 10 08)
(10) 虽然身价片酬不高,他主演的影片不一定部部卖座,但他的知名度,盖过了不少老牌明星。 (新加坡《星洲周刊》1978 09 03)
再举一个“曝光度”的例子。 以下是其在《人民日报》中的最早用例:
(11) 安徽省纪委还将会同新闻单位,对政府部门的腐败行为加大“曝光度”。 (《人民日报》1998 01 13)
此词在台湾上述数据库中的首见时间是 1980 年,而在新加坡则是1996 年。
当代普通话中,“度”类词用量大增,甚至成为一种“时髦”,以下两例或许能够说明这一点:
(12) 此次调查分别从自然度、健康度、景观度、亲水度、节水度五个“指标”进行综合考量。 (《文汇报》2004 11 17)
(13) 坚持高效力改革,着力提升职工的“忠诚度、贡献度、满意度、认可度”。 (《兴化日报》2023 03 07)
张新友(2010)穷尽式检索到《人民日报》1990 年 1 月 1 日至 1991 年 12月31 日期间出现的“度”缀词共 105 个(不计重复),14我们也在若干年前进行过一次媒体调查,搜集到许多以前未见或极少见的此类词,列举如下:
好感度、好评度、时尚度、新鲜度、概率度、话题度、美誉度、信用度、资信度、风险度、平面度、违和度、节操度、饥饿度、山寨度、差异度、爬坡度、权重度、欲望度、记忆度、厚薄度、真空度、社交度、绿色度、贡献度、权威度、精品度、变异度、挑剔度、怪癖度、爬坡度、味觉度、嗅觉度、平整度、均匀度、负荷度、光泽度、平滑度、椭圆度、圆柱度、平行度、密实度、纵深度、需求度、粗细度、深浅度、色彩度、净洁度、印象度、轮廓度、粗糙度、美感度、灵感度、刚柔度、面筋度、配比度、偏好度、坚牢度、水分度、忠贞度、照明度、感觉度、效用度、明暗度、滋润度、曝光度、学习度、参与度、还原度、纯洁度、关注度、覆盖度、瞩目度、紧贴度、释放度、传唱度、完成度、容忍度、集中度、养生度、识别度、辨识度、离散度、利用度、欢迎度、普及度、扩张度、重叠度、进化度、配合度、吻合度、成熟度、幼稚度、老化度、依存度、歪斜度、美化度、不符度、可惜度、推荐度、切合度、复苏度、活跃度、保鲜度、挑战度、装饰度、烘干度、佝偻度、期待度、利用度、置信度、说服度、治愈度、配合度、水润度、仇恨度、畅游度、重视度、专注度、确定度、关联度、发射度、接受度、转移度、贴近度、体验度、冲击度、顺从度、反抗度、忍耐度、依赖度、认同度、创新度、活跃度、纯洁度、厌烦度、享受度、开放度、认可度、刺激度、流行度、竞争度、适应度、约束度、污染度、不透明度
当代普通话中,由引进与类推叠加在一起而形成的词族同样比较常见,此外再如“—族”“—吧”“—性”“—面”“—端”等。
2.2 增加新词义
由于普通话对华语词汇的引进、吸收和发展,造成其原有词增加新词义,这种情况也相当常见。 例如,《现汉》第 7 版“智慧”的释义为“ 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全球华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华语》)的释义是:“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聪明才智。”然而,《现汉》的“智慧”条下,另立“智慧产权”条,释义为“台湾地区指知识产权”,则这里的“智慧”显然与上述释义并不相同;《华语》也是如此,其在“智慧”条下另收“智慧财产、智慧财产权、智慧产权”,以及“智慧大厦”(智能大厦,用于新加坡等地)、15“智慧讲堂”(安装有计算机系统的公用阶梯教室,用于新加坡等地)、“智慧经济”(知识经济,用于台湾等地区)、“智慧卡”(智能卡,用于台湾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智慧型手机”(智能型手机,用于台湾地区、马来西亚等地)。
以上词条及释义显示,在2016 年及以前16:
第一,华语的“智慧”已有“知识”“智能”等义,其中以后者比较常用,且使用范围和覆盖区域更广;
第二,“智能”等义尚未在普通话中使用。
以上第一点完全符合实际,而第二点则有一定的偏差。 雷震洲(2012)就此指出:17
自2009 年美国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在中国引入“智慧地球”概念以来,“智慧” 一词开始在祖国大地漫天飞行: 智慧交通、智慧油田、智慧食品系统、智慧医疗、智慧零售、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供应链、智慧气象、智慧金融、智慧工业、智慧城市等等,不一而足。
就实际的使用情况看,普通话中开始以“智慧”替代“智能”的时间可能还要略早一点,例如:
(14) 中国科大学子智慧成果作价六百余万元——大学生科技创新转为巨额股权(《人民日报》1999 11 15)
(15) 未来智慧卡会取代现金,它的大小跟信用卡一样,可以在销售机上买东西、付账单、进行国际转账等。 将来甚至可以取代车子和房子的钥匙、身份证、汽车驾照、金融卡、提款卡、信用卡等。(《经济信息时报》2000 06 29)
时至今日,新义的“智慧”使用得更加普遍了,比如我们仅在“读秀”学术搜索网站包含国内近1000 种报纸的子库(以下简称“读秀报纸”)中进行检索,其结果的前10 页(共 150 条,时间范围是 2023 年 5 月 4 日至 5 月 7日),就有以下一些不重复的组合形式:
智慧岛、智慧化、智慧型、智慧云、智慧经济、智慧物流、智慧校园、智慧矿山、智慧联盟、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产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名城、智慧农博、智慧会展、智慧公益、智慧银行、智慧医疗、智慧教室、智慧交通、智慧港口、智慧场景、智慧大脑、智慧小区、智慧园区、智慧高地、智慧城管、智慧快餐、智慧药房、智慧餐厅、智慧农机、智慧水务、智慧政务、智慧水利、智慧天网、智慧大棚、智慧果园、智慧巡护、智慧治理、智慧管理、智慧停车、智慧养老、智慧住建、智慧革命、智慧春运、智慧旅游、智慧审批、智慧农贸市场、智慧图书馆、智慧科技产品、智慧农渠设备、智慧管控平台、智慧操作系统、智慧林业监管中心、智慧城管指挥中心、智慧稻米生产基地
如果进行“智能”与“智慧”之间使用情况的对比,读秀报纸中含“智能”的文本共497144 篇,而含“智慧”的共 449 924 篇,二者相差不大。 再就几个具体组合形式来看,含“智能城市”的12339 篇,“智慧城市”的48018 篇,后者是前者的近4 倍;含“智能停车”的2765 篇,“智慧停车”的3760 篇,也是后者多于前者;含“人工智能”的 60 955 篇,“人工智慧”的 1 521 篇,则后者大大少于前者。 以上调查结果以及实际的使用情况显示,目前“智慧”的“智能”义已经成为常用义,并且在这一义项上,其与“智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浑用不别”。
与以上的“草根”一样,在高频使用中,“智慧”也可以脱离组合形式,由此也成为一个真正的新词新义。 例如:
(16) 在中建八局虹口区提篮桥项目现场,5G 技术让建筑行业更智慧。(《新民晚报》2020 06 20)
(17) 让海岛智慧起来——海南多点布局打造智慧型自贸港(《海南日报》2022 02 01)
(18) 他们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贡献力量,用智慧守护祁连山的绿水青山。 (《中国教育报》2022 06 20)
再如“秀”,《时代》列为词条,释义为动词及名词义的“演出”,并且指出,这一用法产生已有 20 余年,最早先在台湾地区使用,然后传到香港、澳门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它的构词能力极强(释义中列举了 30 余个组合形式)。 查看普通话的情况,《现汉》2005 年第 5 版新增“ 秀3” 词条,释义为“表演;演出: 作 ~ | 时装 ~ | 泳装 ~ 。 [英 show]”,第 6 版把“秀3”改为“秀2”,释义及举例与第5 版完全相同,第7 版同于第6 版。
普通话中“秀”的大量使用大约从 21 世纪初开始,杨玉玲(2004)谈及,打开《北京青年报》搜索引擎,轻轻一点,即找出 478 条“作(做)秀”,125 条“时装秀”、163 条“模仿秀”和 141 条“脱口秀”等,并且由它衍生出大批的“秀”族词;18而吕桂宁(2007)在百度搜索引擎检索到431 个含“秀”新用法的句例。19
以下一例或许能够反映当时的语用实际:
(19) 目前盛行一时的“××秀”更是让人感到迷惑不解: 究竟“秀”在哪里? 超级模仿秀、欢乐家庭秀、超级宝宝秀……这“秀”那“秀”给观众一种如坠云雾的感觉。 (《中国商报》2000 07 09)
在大量的使用中,“秀”也产生了新义。 例如:
(20) 秀秀我的寒假作业(《沈阳日报》2023 03 03)
按,这里的“秀”大致义同“展示”,而此标题下的正文第一句正是“3 月1 日,浑南三校的孩子们在展示自己的寒假作业”。
以下一例对应性地使用了“秀”和“展示”:
(21) 西安市副市长韩松对志愿者说:“希望你们秀一个精彩的西安给世界,展示你们所代表的城市和国家的形象。”(《华商报》200911 14)
当代普通话中,“展示”义常用“晒”来表示,而以下一例就是“秀”“晒”并用,这自然也能够证明“秀”具有“展示”义:
(22) 每逢节日,网络上必定是各种秀恩爱、晒幸福、表爱心、送祝福。(《西南铁道报》2017 06 22)
即使不是对应性使用,以下用例中“秀”的“展示”义也是很清楚的:
(23) 中国男子三人篮球队主教练刘震表示,要在奥运赛场上“秀一秀我们的肌肉”。 (《新闻晨报》2021 05 15)
类似的用例再如“秀秀我老妈”“我来秀一秀”“秀秀我的才艺” “秀厨艺 秀形象 秀声音 秀温情”等。
以上例子显示,当代普通话“ 引进新义” 的产生大致有三种,一是通过引进一个组合形式引进新义,而在进一步的吸收和发展中,“ 新义词”可以脱离组合而独立使用,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新词义,如“ 智慧” 即如此;二是直接引进,如“ 秀” 的“ 表演” 义;三是引进后发展出新的意义,如“ 秀” 的“ 展示” 义。20 以上三种情形,我们都可以找到大量对应性的实际例证。
2.3 增加新词用
所谓词用,即词的用法,主要包括词语的选用习惯,有的是同一词语的应用范围或色彩处理,(周清海,萧国政 1999)21以下仅就词的应用范围的发展变化来进行举例说明。
刁晏斌(2000)谈到,台湾地区“国语”中的“太”在表示程度极高时,不限于赞叹(普通话的原用法只限于此),而受此影响,普通话“太”这样的用法也已时能见到,从而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22
20 多年后,这样的用法更加常见,例如:
(24) 2020 年,注定不寻常,不论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有太多的故事让人感动难忘。(《中国信息报》2021 02 19)
(25) 江苏中小学校长“开学第一课”太精彩(《扬子晚报》2022 02 16)
(26) 这家医院的医护太有才 自创健康宣教小视频(《柯桥日报》2023 03 29)
邱质朴主编《大陆和台湾词语差别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收录台湾地区的“提升”一词,释义为“提高”。 其实,此义的“提升”在华语中使用得非常普遍,《时代》也有收录,也以“提高”为释,并且做出以下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也收‘提升’,释义是‘提高(职位、等级等)’,《国语日报辞典》对‘提升’的解释是‘提拔升级’,多用于职级擢升方面。 新加坡也用‘提高’,不过‘提升’的使用频率较高,能跟它搭配的词语可以是比较抽象的事物,范围比中国大陆要宽泛得多。 香港、台湾、马来西亚也用。” 后来,普通话受此影响,“提升”的使用频率也大幅提高,而与此相伴的,则是使用范围大大拓展,并且由此而与华语实现了“一体化”,堪称普、华融合的一个极好例证。
以前极少能够见到,而现在却非常常见的用例,如:
(27) 近年来,国内品牌通过自主创新研发,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和改善了品牌形象,国产品牌在国内消费品市场的占有率逐步提升。(《每日经济新闻》2023 03 03)
(28) 从提升政治站位、提升为民情怀、提升监督意识、提升管理质效、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创新能力、提升院内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交流,共谋 2023 年房县检察工作发展大计。 (《十堰日报》2023 02 25)
(29) 松原市全力改善城区学位不足,有效解决大班额问题,提升教育规模和档次,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吉林日报》2023 04 10)
按,最后一例“提升”与“提高”并用,二者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
由于“提升”的大量使用,“提高” 与之发生了明显的此消彼长变化,23以下通过北京大学 BCC 语料库中二者使用情况的对比历时检索,可以比较清楚、直观地证明这一点,详见图1:
图 1 检索式“提高”与“提升”的频次对比图
由于普、华融合,使得普通话原有词语扩大使用范围的情况比较普遍。再如“介意”,《现汉》第7 版的释义是“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在意(多用于否定式)”,而华语中此词通常没有使用范围的限制,即也可以用于肯定,所以《华语》的释义是“把不愉快的事存在心里;在意: 你这么不客气,难怪人家会~”。 受华语影响,普通话中此词现在也不乏肯定用法,例如:
(30) 61. 4%受访者介意他人在地铁或公交上吃东西(《中国青年报》2013 04 23)
(31) 蔡康永微博成中学语文试题——他很介意没署自己名(《华商报》2011 06 29)
(32) 在这个人人介意“脂肪”的时代,“低脂”巧克力也就应运而生了。(《吉林农村报》2023 02 18)
词用的变化往往伴有词义内涵的扩展或部分改变,以上所举各例基本都是如此,此外再如以下各例:
(33) 这一段时间,全民厨师,有一部分人又将眼光盯在了自种菜上。这不,火锅中最常用到的菌菇就被盯上了,有商家创意地搞起了菌菇领养,不少食客纷纷领养了。 (《舟山晚报》2020 03 14)
(34) 近日,公司制定的一套新措施新鲜出炉。 (《中国食品报》200009 15)
(35) 湖南省以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验区为突破口,引领全省在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中,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经济日报》2008 10 28)
(36) 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明显,对老年群体的关怀需要全方位升级,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系统性关注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 (《燕赵都市报》2023 03 07)
以上四例中,“领养”的对象由人到物,“出炉”用的是比喻义,“友好”由“亲近和睦”义转指“方便舒适”义,而最后一例的“关怀”则义同下文所用的“关注”。
总之,词用是观察分析当代普通话词汇的引进、吸收华语词语及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而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3 从全球华语融合与普通话词汇发展看《现汉》存在的问题
以上我们较多介绍《现汉》的收词及释义情况,基本的立足点是: 作为一部与时俱进的规范工具书,它无疑应该及时、准确、并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普、华融合后的词汇面貌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然而,从这个角度看《现汉》,我们发现它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与不足,以下对此做一讨论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在《现汉》今后修订时有所改变。
3.1 词条方面的问题
在这方面,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普通话中某一融合现象已有比较充分的表现,但是《现汉》中对此却未能加以反映。
比如“太过”,《华语》收录,释义为“副词。 太;过于: ~天真| ~油腻”,但是《现汉》第7 版却未收录。
查读秀报纸,“太过”的第一个例子见于《人民日报》1983 年8 月9 日第8 版的一则标题《不必太过“世故”》,通过文中介绍可知,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1908—1983)写给其儿子女朋友信中的原话,并非当时的现实用例。
至于廖先生为什么会用到这一形式,以下用例或许可以提供一种解释:
(37) 这真是多事,我也犯不着太过认真,过了就算了,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京报副刊》1925 04 19)
我们对“太过”一词及其使用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梳理,得出的基本认识是: 此词在初期现代汉语中既已存在[例(37)可以为证],后在台港澳地区及海外华语中一直沿用,而在普通话地区却一度趋于退隐;改革开放后,随着“引进”的浪潮又开始在普通话中复显,成为华语融合的一个很好例证。24 作为革命老人,廖先生显系沿用早期现代汉语的形式,
我们在读秀报纸中所见的第一个现实用例,是以下一句:
(38) 在一阵狂轰滥炸之后,似乎不再有那种人人争说的荣光了。 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恐怕是我们的文化讨论太过书斋气太过隔靴搔痒了。 (《社会科学报》1991 06 20)
进入21 世纪后,此词的用例日渐增多,例如:
(39) 由于某些镜头血腥味太浓和太过暴露,在中央电视台审片时,原长 40 集的《大明宫词》被删至 37 集。 (《大河报》2000 04 04)
(40) 可能你会感觉做这件事情太过麻烦,但是现在,做这件事就像发E⁃MAIL 一样简单了。 (《中国经济时报》2002 04 19)
(41) 冷先生做梦都没想到,仅因为自己的履历太过出色,竟然会再遭用人单位如此婉拒。 (《信息日报》2002 12 06)
考虑到历时以及现实的使用情况,我们认为《现汉》应该收列“太过”一词。25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别。 再如,《华语》收“不景气”一词,释义为“经济不繁荣,泛指不兴旺”,《现汉》第7 版未收;另外,华语中“不景气”经常取简缩性的双音节形式“不景”,例如:
(42) 经济不景会使一些涉及“赚快钱”的罪行,如劫案、爆窃及骗案将会增加,市民须提高警觉。 (《香港文汇报》2001 09 09)
(43) 售卖年饼多年的蔡润兰也表示,经济不景,顾客的购买力疲弱。(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7 09 12)
普通话中,“不景气”早已常见,就是“不景”也并不鲜见,虽然多用于标题,但正文中的用例也时能见到。26 例如:
(44) 尽管经济不景,消费者购买力疲软,德国最大的专业连锁书店萨里亚(Thalia),还是通过购并和结构增长来实现扩张。 (《中国图书商报》2004 11 05)
(45) 记者通过佛山市公众、协力、企达等多家驾校了解到,经济不景对年底学车市场略有影响。 (《南方都市报》2008 12 10)
因此,如果比照《华语》,《现汉》似也应把“不景气”列为词条,并且还应进一步密切关注“不景”的使用和发展情况,一俟条件成熟,也可以在新的修订本中列为词条。
《华语》收“霸凌” 一词,释义为“指恃强凌弱的行为”,并说明系英语bully 一词的译音,用于台湾地区和马来西亚等地。 读秀报纸显示,此词2010 年开始在普通话地区出现,以下是第一个用例:
(46) 台湾媒体接连报道多起中小学校发生恶意欺辱同学、威胁老师的所谓“霸凌”事件,引起台湾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集体性反思。 “霸凌”一词源自英文音译,通常指学生之间的欺凌与压迫。 (《浙江日报》2010 12 25)
此例显属“借用”,而以下则是我们所见第一个“自用”的例子:
(47) 霸凌原本是一种长期存在于校园中的现象,指的是孩子们之间的一种恶意欺负行为,一旦你被锁定为被霸凌的对象,你将持续性地受到这种蓄意的伤害,包括言语或被排挤、甚至暴力方式对待。长大后的成人世界也充满各式各样的霸凌。 (《都市女报》201305 16)
此后,这样的用例就较为常见,再如:
(48) 最近一段时间里,青少年之间的恶意虐待、霸凌的视频一个接着一个在网上传播,挑战着社会的良知。 (《东方早报》2015 06 24)
(49) 在南极洲的彼德曼岛,一只小企鹅遭到海鸟的“霸凌”,鼓起勇气反击,竟然成功赶走了挑事的海鸟。 (《沈阳晚报》2017 01 15)
(50) 我国暂无相关法律明确界定职场霸凌行为。 律师建议,应在立法层面对职场霸凌行为予以界定,并规定处罚措施。 (《山西工人报》2020 09 26)
如果说,由于“霸凌”一词引进的时间较晚,出版于 2016 年的《现汉》第7 版还来不及收录的话,那么我们希望在新的修订版中能够看到此词列为词条。
关于词条,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同一词形“旧义” 与“新义”的关系。 吕桂宁(2007)在描写了“秀”的新用法之后指出:“这些新出现的用法,主要是首先由港台地区借用了英语的 show,进而通过互联网及其他现代传媒,迅速地扩展到大陆等地,并且还将产生更为丰富、更为多样的用法。 这么一来,《现代汉语词典》是否可以考虑把它们作为‘秀’的另一个新词‘秀3’收录?”19虽然这话多少有点“马后炮”,因为如前所述,《现汉》2005年第5 版已经新增“秀3”词条;但是,这种提醒规范词典应当及时反映普、华融合后新变化的观念和意识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由增列“秀3”也可以看出,《现汉》的修订者显然也确有这样的观念和意识。
然而,由此也能看到《现汉》存在的某些问题,比如对某些“融合词”到底该如何处理? 上文谈到“草根”和“智慧”,已经涉及这一问题,这里再略做讨论。 比如“广场”,英语与之对应的词是 plaza,但与汉语“广场”不同的是,plaza 是个多义词,它还有一个 shopping center( 购物中心) 义,后来华语引进,仍用“广场” 对译,再传至普通话并大量使用,所以《现汉》第 6 版在“广场”条下增加第二个义项“指大型商场,商务中心: 购物~”,第 7 版未做任何改动。
现在的问题是,新义是应该放在旧义之下,还是另立一个新的词条? 按《现汉》的现在做法,可能面临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如上所说,新义与旧义之间并无直接、明显的引申关系,所以放在一词之下,多少有些“违和”。 史素芬(2002)就此指出,“如‘广场’ 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场地。 但是随着外来词语的吸收,‘广场’作为一个具有另外含义的词语出现了。 把别墅、公寓、住宅、商场乃至把办公、住宿、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建筑物都叫‘ 广场’,造成意义上的混乱”。27
其二,新义只在组合中使用,离开组合则仍表旧义,不能完全满足“成词”的条件。 以下两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51) 昨日下午3 时许,华商报记者赶到现场,广场南侧美食广场的范围内还拉着警戒线。 (《华商报》2018 11 04)
(52) 10 月1 日至7 日,在万达广场 1 号门外广场,200 只熊猫邀你来“打卡”。 (《运城晚报》2022 09 30)
两例中的“××广场”均指商业设施,而未加修饰语的“广场”却只能是旧义,即指“面积广阔的场地”。
这种只在组合中表示新义的“旧词”,严格说来并不真正具有“词”的资格,28所以我们称之为“语素词”,即认为它是介于语素与词之间的中介物。与之类似的再如表示无公害、无污染等的“绿色—”和指称住宅小区的“—花园”等。 (刁晏斌 2011,29201830)
考虑到以上两个因素,把新义的“广场” 单列为词条,或许不失为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同样,上文讨论的“智慧”大致也应如此。
3.2 释义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大致涉及以下两点: 一是义项的增列与否,二是具体释义妥当与否,以下分别讨论。
关于义项,上文谈及,《现汉》第 7 版“智慧”的释义中未列与“知识、智能”相关的义项,这样就不能有效覆盖下边的“智慧产权”条,以及现实使用中的更多的诸如“智慧城市”之类的词语。 我们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应另立一个“智慧2”词条;如果暂时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也应比照《现汉》在“广场”下增列义项二的做法,补列“智慧”的“智能”义。
与“智慧”相类似的问题还有一些,再比如“暴露”,《现汉》仅列“(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一个义项,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来自华语的“指着装故意将身体过多地裸露出来(多用于女性)” 义(见《华语》)时有所见,例如:
(53) 面对“视频聊天室”那些衣着暴露、忸怩作态的年轻少女,警方却遇到了法律难题。 (《新华每日电讯》2005 03 20)
(54) 两名女大学生在西安一家媒体实习,上班第一天被实习老师“赶”回家换衣服,原因是她们穿的太暴露。 (《淮海晚报》200708 06)
(55) 不宜穿过于暴露的衣服,露背装、露脐装、“破洞”装皆不合时宜。(《青年时报》2020 09 09)
在较多的使用中,此词甚至还产生了引申义,例如:
(56) 放眼国外,他们的性教育模式早已经很暴露很直白。 (《齐鲁晚报》2011 09 03)
所以,我们认为《现汉》漏收“暴露”此义,属于比较明显的疏失,建议在未来的修订中至少比照《华语》释义补出义项二。
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再举出一些,比如“成长”。 此词《华语》列“增长”一义,并指明其用于台湾等地区;《现汉》第3 版新增“〈方〉发展;增长: 经济~率|经济~减缓”,但是不知为何第5 版以后取消此义项。 其实,此义早已进入普通话并一直都有用例,如:
(57) 岗头镇个体私营经济成长迅速(《滕州日报》1999 11 29)
按,此标题下的正文中,有“使个体私营经济在增长方式上呈现出由单体分散型向群体集约型”,足可证明二者同义。
(58)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中国受 SARS 疫情影响,2003 年 GDP 成长率可能为 7. 5%。 (《上海金融报》2003 05 24)
(59) 如果我们问投资者:“投资应该买成长,还是买价值?” 在今天的股票市场上,大概许多人都会说:“当然要买成长,买价值我直接买房子、存银行就好了呀!”(《证券时报》2023 04 01)
所以,我们希望《现汉》在以后的修订版中能够恢复“成长” 的上述义项,并且去除“〈方〉”的标记(详见下文)。
关于具体的释义,比如上文讨论的“提升”,虽然其“提高”义早已被比较普遍地使用,但《现汉》第7 版的义项①仍为“提高(职位、等级等)”,由于各版一直保留以上括注,从而使得这一释义与“提高”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缺少应有的对应性,因此不应该再保留。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汉》中并不鲜见,再如上述“领养、出炉、友好”等的新义,也均无反映。
上文讨论过“秀” 在较高频率的使用中引申出“展示” 义,但是此义在《现汉》第7 版中也未有反映。 其实,学者们对此义早有注意,比如周有斌(2005)指出,“表演”是“秀”的基本意义,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也出现了引申义,常见的有宣传义、展览义等;31郑燕、白婷婷(2020)认为,“秀” 具有表演、展示之意,而在“秀+X”结构中“秀”的“表演”义逐渐弱化,“展示”义逐渐加强。32 所以,我们认为,此词的释义可比照《华语》改为“表演;展示”。
另外,上文谈及,由普、华融合造成大量新词形,其中很多以词族的形式呈现,随着某些词族的发展,其作为“模标”的构成语素的意义也可能发生改变,《现汉》对此也应有所反映。 比如,邹嘉彦、游汝杰编《21 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收了一些“吧”族词,包括“迪吧、串吧、歌吧、泡吧、网吧、氧吧”,以及“吧女、吧台、吧托、吧文化、吧消费”,这些词语基本都早已进入普通话,并且还由此大量类推造词,从而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吧” 族词(刁晏斌 2012)。33 《现汉》从第 5 版起增加“吧2” 词条,释义为“出售酒水、食品或供人从事某些休闲活动的场所”,第 6 版改列两个义项,义项一是“酒吧”,义项二是“供人从事某些休闲活动的场所,有的兼售酒水、食品”,第7 版相同。
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一些“吧”族词所指称的场所超出“休闲”范畴。 比如以下用例:
(60) 中心市区霞淮城中村封控区里,社区志愿者将“爱心菜吧”带来的 180 份爱心物资,陆续送到困难居民家中。 (《泉州晚报》2022 04 02)
(61) 温州人把剃头店摇身一变的美容美发店开到了全国去,又把修鞋的老行当由地摊演变成时尚的鞋吧到处去生根。 (《泰州日报》2022 06 13)
(62) 龙城红色服务吧位于钟楼经开区青野人才公寓,可提供暖心茶水、共享雨具、手机充电、应急用药等 9 项便民服务,配备了饮水机、应急药箱、爱心雨伞等设施。 (《常州日报》2022 11 16)
以上“—吧”指称的是与休闲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小型服务机构,大致与原有的“—店/站”等同义。 所以,根据实际、具体的使用情况,《现汉》“供人从事某些休闲活动的场所”义或可调整、补充为“供人从事某些休闲活动或提供某些服务的场所”。
《现汉》第5 版起给“非礼”一词增列第二个义项“〈方〉动指调戏;猥亵(妇女)”,此后两版均未做任何改动,而这一释义也是有问题的:
第一,“非礼”的上述意思显然是由其第一个义项“不合礼节;不礼貌”引申而来,原本并无明显的性别指向,即其对象既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所以其引申义也应该如此。
第二,华语中,此义的“非礼” 虽然主要针对女性,但是也并非完全如此,所以《华语》的释义为“原指不礼貌,现指调戏、猥亵他人: ~年轻女子”;而普通话中,也有不支持《现汉》上述释义的用例,如:
(63) 从今年1月份以来,美国16 个州的法庭至少已经接到了300 例起诉罗马天主教教士非礼儿童的案件。 (《法制日报》2002 06 12)
(64) 前天晚上,宁海一青年拨打“110” 报警,称有一妇女在他的暂住房内要非礼他。 事后,经民警调查,原来是一场虚惊。 (《宁波日报》2003 09 11)
第三,在具体的使用中,“非礼”的对象多有性别明示,如果认为此词一定包含[+对妇女]的语义特征,则这样的用例就包括了冗余成分。 例如:
(65) 一个年轻打工仔,在商店看电视时非礼一妇女,被其夫发觉后发生争执,竟然拔刀捅死其夫。 (《信息日报》2003 01 24)
(66) 酒醉后的闵志涛对陪同的 4 名女子非礼,遭到对方强烈反抗。(《汕头日报》2010 04 14)
第四,查《现汉》,“妇女”义为“成年女子的通称”,而实际的用例中,无论华语还是普通话中,“非礼”的对象多有指称非成年人的,而这显然也不能与“妇女”一致。 比如上引例(63)中的“儿童”就是如此,再如:
(67) 在四川达州一洗脚房内,7 岁女孩小雨(化名)疑被一名男子非礼。 (《汕头特区晚报》2013 05 27)
(68) 贵港男子杨仕康在公园看见一名女孩被人非礼,他挺身而出制止。 (《南国早报》2013 06 09)
所以,鉴于以上各点,我们认为《现汉》“非礼”义项二的释义应取消“妇女”的括注。
相对于以上的“无反映”或“反映不足”,《现汉》有时可能还有“反映过度”的问题。 比如“管道” 一词,第 7 版列义项二“途径;渠道②: 协商~中断”。 我们在读秀报纸调查,前 20 页无一此义的用例,而我们以《现汉》所列的“协商管道”为关键词,整个读秀报纸中仅有 3 个有效用例,而含“协商渠道”的文本则有777 篇。 上述含“协商管道”的 3 个用例均有台湾地区背景,如:
(69) 《中国时报》报道: 世台商会愿做两岸协商管道(《参考消息》1995 09 14)
此外,读秀报纸中,含“多渠道”的文本有27810 篇,而含“多管道”的仅1706 篇,且多为不合格用例(如“食堂油污多管道易堵塞”),首页的几个合格用例均出自港澳地区报纸,如“劳工局多管道推就业支持措施”;含“沟通渠道”的文本2918 篇,含“沟通管道”的 220 篇,也多出自港澳地区报纸或有台湾地区背景,如“将重建两岸交流平台和沟通管道”等。 由此看来,《现汉》这一义项的增加可能有点“超前”,或许并未真正反映当代普通话的实际语用情况。
3.3 其他方面的问题
除上述词条和释义方面的问题外,《现汉》中还存在一些与我们讨论话题相关的其他方面的问题,以下主要讨论标〈方〉和配例问题。
《现汉》凡例中说明,标〈方〉的表示某词或某义出自方言,这大概反映了“早期”的认识,即把台港澳等地区也归入方言区,而现在的一般认识是,台港澳等地区的特有词语属于“社区词”,它与方言词具有诸多差异(苏新春 2023)。34 如果这一认识在《现汉》中得到反映的话,那么有些标〈方〉词条或释义就要重新考虑。 不过,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问题,而是看有些“〈方〉”是否应当标注的问题。
《现汉》中,有时对“〈方〉”的是否标注处理得很好,反映了历时发展观。比如“搞定”一词,第5 版开始收录,释义为“〈方〉 动把事情办妥;把问题解决好”。 从第6 版起,释义未变,但是去掉了“〈方〉”,我们认为这真实地反映了此词的使用情况,比如在读秀报纸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含“搞定” 的文本共 42 185 篇。
但是,这方面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比如,上文讨论《现汉》“非礼”一词的第二个义项一直是“〈方〉动指调戏;猥亵(妇女)”,其实根据此词的实际使用情况,不仅加注“妇女”没有必要,就是“〈方〉”的标注也已不合时宜。此与相似的再如“ 透过”,《现汉》第 6 版开始收列它的第二个义项,即“〈方〉介通过: ~朋友介绍到这里工作”。 第7 版依然保留“〈方〉”。 然而,当代普通话中,此义的用例常能见到,如:
(70) 透过女性的眼睛看世界 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专题讨论全面展开(《人民日报》1995 09 01)
(71) 引导官兵透过西藏旅游热看边疆新变化,增强戍边卫国的责任感。 (《解放军报》2007 05 10)
(72) 透过志书记载,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乡村的历史嬗变。 (《杭州日报》2023 05 05)
我们认为,根据此词的实际使用情况,这里也应去除“〈方〉”。
配例作为词典释义的要素之一,我们对其作用的理解是: 其一,证明释义的正确性与客观性;其二,补充释义的某些不足,比如使之具体化,(刁晏斌 2022c)35它应尽可能地展示被释词的使用条件和环境,覆盖其主要用法或分布。 在这方面,《现汉》有些配例可能比较滞后,未能及时反映词语用法新的发展和变化。 比如“理念”一词,从第 5 版开始收录,释义为“① 信念:人生~。 ② 思想;观念: 经营~ |文化~。”由以上三个配例显示的使用情况是: 此词只在偏正型四字格中做中心语使用。 就语用实际来看,在很长时间内确实如此,以下是读秀报纸中的第一个用例:
(73) 我国音乐理念为何徘徊不前——音乐社会学问题刍议(《社会科学报》1986 03 09)
此后,“理念”基本也都是在四字格中使用,而《现汉》反映的正是这一实际情况。 然而,大概10 年以后,出现了脱离四字格独立使用的例子:
(74) “抓准理念与实践的结合部——邓小平理论与西北发展研讨会”在兰召开(《社会科学报》1996 01 18)
此后,这样的用例不断增加,再如:
(75) 合作哲学: 理念 信仰 境界(《社会科学报》1996 10 31)
(76) 理念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理念的有无,突出与否,实用与否,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和命运。 (《齐鲁石化报》2000 03 17)
时至今日,独立使用的“理念”越来越多,以下再举一例:
(77) 概括而言,这些经验包括“一个理念”和“三项做法”。 一个理念,就是为了个案的公正。 (《人民法院报》2023 05 05)
由此看来,起码在修订版中,“理念”应增加独立使用的配例,这样才能对此词的实际用法具有更大的覆盖面,或者是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它的使用情况。
上文谈到,《现汉》第5 版新增“秀3”,释义为“表演;演出”,所列配例为“作秀”“时装秀”和“泳装秀”三个。 除“作秀”外,另两个分别与“时装”和“泳装”组合,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秀”只能与服装类词语组合,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最初组合范围确实有限,但后来则越来越广),所以第 6、第 7版均沿用最初的配例,确有失于考虑之处。 如果能够在语料调查的基础上,替换及增补词典修订时较常见的不同搭配形式(如“真人秀”“灯光秀”“秀场”“一场秀”等),无疑更能反映被释词当时的实际使用情况。
4 结 语
以上我们首先讨论当代普通话对华语词汇的引进、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分别从增加新词形、增加新词义和增加新词用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梳理和举例说明;其次是从全球华语融合与普通话词汇的发展看《现汉》各版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具体主要表现在失立词条、漏列义项、释义不当,以及标“〈方〉”和配例方面的问题。
笔者认为,“全球华语融合与普通话词汇的发展”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问题、大课题,可以而且应该围绕它进行更多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 具体而言,我们至少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第一,摸清普通话引进词语的“来龙”,建构包含来源、引进渠道以及时间点等重要信息的一个个具体词语的引进“档案”,并且争取要有一个较大的覆盖面,把所有常用词语都纳入研究范围;
第二,梳理普通话引进词语的“去脉”,即引进后的基本使用情况及其发展变化,很多引进词语在较长时间和较高频率的使用下,产生了词形、词义和词用等方面的变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史”的内涵,值得深入发掘;
第三,在以上了解和掌握“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考察、分析和认识引进词语对普通话词汇系统的影响,比如造成了更多的同义词语(如“提高—提升”)、拓展了形、音、义关系及其类型(比如字母词语的大量使用、音译简缩性语素的类词缀化),甚至带来了词汇知识体系的某些变化(如语素词现象就非常值得归纳和总结)。
此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还应加强与之相关的应用研究,比如词典编纂。 客观地说,“全球华语融合与普通话词汇的发展”问题对规范语文工具书编纂者而言是一个相当严峻的挑战,除很多具体问题外,首先是在观念层面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 应当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规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与时俱进,力争及时、准确、全面反映词汇(包括引进词语)及其使用的最新情况;应当重新定位和确立规范辞书的使命担当: 不仅要真实反映当代词汇状貌,还应在“大融合”的背景和视野下,致力于记录、推动、促进和引导全球华语由异趋同的融合性发展。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程祥徽: 《方言的离合与汉语在澳门的走向》,《许昌师专学报》1997 年第 2 期。 ↩︎
-
汤志祥: 《中国大陆主体华语吸收海外华语词语的层级、类别及其比例的考察》,载李雄溪、田小琳、许子滨主编《海峡两岸现代汉语研究》,文化教育出版社 2009 年版。 ↩︎
-
周清海: 《“大华语”的研究和发展趋势》,《汉语学报》2016 年第 1 期。 ↩︎
-
周清海: 《汉语融合时代的语言研究与语料库》,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Series,2015 年总第 25 期。 ↩︎
-
刁晏斌: 《循序渐进: 华语本体研究的三种模式》,《现代语文》2022a 年第 9 期。 ↩︎
-
刁晏斌: 《流行在大陆词语中的“港台来客”》,《北方论丛》2002 年第 2 期。 ↩︎
-
按现在的一般习惯,人们以“华语”来与普通话对称,具体包括中国的台港澳以及海外华人的共同语,本文的“华语”内涵也是如此。 ↩︎
-
汤志祥: 《论 20 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 期。 ↩︎
-
姚颖: 《浅析港台用语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渗透》,《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 ↩︎
-
刁晏斌: 《普通话的“输入”与全球华语的融合——基于〈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的调查》,Global Chinese(《全球华语》)2022b 年第 2 期。 ↩︎
-
我们把A言语社区对 B 言语社区的词语借贷按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借用(在 B 言语社区语境及背景下的使用)、自用(脱离原语境的使用)和化用(完全自主的变化性的使用),见刁晏斌(2016)。36 ↩︎
-
我们认为,如果只能在“草根—”中使用,则“草根”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词,而是一个“语素词”,详见下文。 ↩︎
-
台湾地区用例由长沙师范学院的刘吉力老师提供,香港地区及新加坡的用例则由博士生徐涵韬同学提供,谨表谢意。 ↩︎
-
张新友: 《新兴类词缀“度”的使用分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年第 7 期。 ↩︎
-
括号内是该词典的简单释义和使用地区标注。 ↩︎
-
以上两部词典均出版于2016年。 ↩︎
-
雷震洲: 《解读科技术语“智慧”》,《中国科技术语》2012 年第 2 期。 ↩︎
-
杨玉玲: 《说“秀”》,《修辞学习》2004 年第 2 期。 ↩︎
-
这个问题非常具有语言共时、历时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内涵,应该结合更多的语言事实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
-
周清海、萧国政: 《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用选择》,《中国语文》1999 年第4 期。 ↩︎
-
刁晏斌: 《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p.9. ↩︎
-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地存在,再比如“质量——品质”“观念——理念”“渠道——管道”等。 ↩︎
-
笔者从事“现代汉语史”研究,看到有不少词语都有大致相同的发展经历和路径,比如时间副词“甫”就是如此。(刁晏斌 2000: 102) ↩︎
-
对“太过”一词在当代普通话中的使用情况,我们还做过另一项调查: 在郑怀德、孟庆海编《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中顺次选取前十个双音节形容词,即“矮小、暖昧、安定、安静、安分、安宁、安全、安生、安稳、安闲”,分别在其前加上“太过”,以之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中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全部都有用例。 ↩︎
-
一般而言,一个新词语最早往往多在标题中使用,当其“站稳脚跟”之后,就开始向正文扩展。 ↩︎
-
史素芬: 《简论新词语对汉语言的丰富与发展》,《山西师大学报》2002 年第 1 期。 ↩︎
-
《现汉》“广场”明确标注为名词,但是“词”的一般定义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既然只能在组合中使用,显然就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 ↩︎
-
刁晏斌: 《试论当代汉语“语素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 年第 6 期。 ↩︎
-
刁晏斌: 《再论当代汉语“语素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8 年第 3 期。 ↩︎
-
周有斌: 《“秀”的组合及其语素化》,《语言文字应用》2005 年第 4 期。 ↩︎
-
郑燕、白婷婷: 《模因论视角下“秀”的多角度分析》,《喀什大学学报》2020 年第 2 期。 ↩︎
-
刁晏斌: 《当代汉语词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p.5. ↩︎
-
苏新春: 《社区词、方言词、通用词及对华语词汇研究的启示》,Global Chinese(《全球华语》)2023 年第 1 期。 ↩︎
-
刁晏斌: 《由“舍小取大” 现象看〈全球华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宁夏大学学报》2022c 年第 4 期。 ↩︎
-
刁晏斌:《大陆词语在台湾:从“进入”到“融入”——如何看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的趋同现象》,《光明日报》2016年5月29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