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国语圈、华语圈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
[摘 要] 文章立足于华语词汇运用中极富特点的 “舍小取大”现象,举例说明了国语圈、华语圈的共性特征、个性差异,以上两种表现代表了各言语子社区相互关系的基本事实类型。对上述事实的发掘,开辟了 “传统”研究之外了解和认识华语的一个新视角、新方向,有助于华语研究拓宽视野、扩大范围、增添新的内容。
[关键词] 华语研究; “舍小取大”现象; 国语圈; 华语圈
一、什么是 “舍小取大”现象
所谓 “舍小取大”,就是在具体的词汇运用中,用语义内涵比较广的上位词 ( 大词) 取代语义内涵相对狭窄的下位词 ( 小词) ,这是极能反映华语特点的一种用词方式,同时也与普通话形成较为明显的差异。1这里的 “大词” 与“小词”借鉴了郭熙的概念,郭文把那些有细微差别的动作动词如 “扛、提、端、拎” 等称为小词,指出其在新加坡人的口语中通常为 “更大的形式”( 即大词) “拿”所取代。2
以下对此进行举例说明。
方清明、温慧雯谈及,“增加”一词在泰国华语中有进一步泛化的趋势,只要表示 “高、上涨、强”的趋势,就都可以用 “增加”,因此它的功能扩大,与 “增长、增强、增添” 等动词的语义有所重叠纠葛,渐渐挤占这些词语的使用空间,并可能有取而代之、一家独大的趋势。3以本文的观点来看, “增加” 对 “增长、增强、增添”等词使用空间的挤占,就是前者在一定范围内取代后者,或者说是在具体的使用中放弃后者而选取前者,正属于本文讨论的“舍小取大”现象。
其实,不仅是泰国华语,上述现象在马来西亚华语中也时有所见,以下是华文媒体星洲网中的一组用例 ( 我们按一般的使用习惯,把“增加”在具体语境中取代的词括注于后) :
( 1) 一旦区域疫情取得良好防控,国际经贸往来更频密之后,中国可以增加 ( 加大) 力度 协 助 包 括 我 国 在 内 的 周 边 国 家。( 2021. 09. 30) 4
( 2) 该部、交通部、国际贸工部及一些机构正在研究多种替代方案,例如公私合作模式,以增加 ( 提高) 电动汽车充电器基础设施的安装能力。( 2021. 11. 16)
( 3) 该公司表示,土耳其伊斯坦堡 SGIA 机场10 月客流量增至 280 万人,不仅按年增加( 增 长 ) 44. 8% , 也 比 2019 年 10 月 高 出88. 3% 。( 2021. 11. 20)
( 4) 与此同时,003 航母也计划采用弹射式起飞与阻拦式降落系统,故能搭载更重的航载机,进一步提升航母的高效性、生存能力及兵力投送范围,可大幅增加 ( 扩大) 航母探测及作战范围。( 2021. 04. 17)
( 5) 该校董事协及校友会,早在年初就为了申办学前教育班作准备,包括为了符合教育部规定的硬体设备条件,已拨出款项为校园内原有的育贤幼儿园进行装修及增加 ( 增添) 设备的工程。( 2021. 06. 15)
( 6) 维他命 C 一般广为人知的作用就是增加 ( 增强) 免疫力,它也能抗氧化、维持正常胶原蛋白合成。( 2021. 09. 25)
( 7) 美国太空总署 ( NASA) 和英国气象局表示,去年创纪录的气温较工业化前的水准高出摄氏1. 25 度; 更令人担心的是,当时并未同时出现定期圣婴现象,而这种自然天候现象曾令2016 年平均气温增加 ( 上升) 摄氏 0. 2 度。( 2021. 01. 09)
再如其他华文媒体的用例:
( 8) 黄佩仪表示,因为冠病而增加 ( 增多)的塑胶废料,也肯定是让人担心的议题。( 《星洲日报》2021. 11. 19)
( 9) 基于私人机构有收外国学生及聘请外籍教师的因素,在指南方面增加 ( 加强) 了国际学生管理及监管。( 光华网 2020. 06. 05)
( 10) 后来 Philip 灵机一动就叫胡杏儿趁次子 Ryan 年纪还小,不如带他开工来增加 ( 增进) 亲子关系。( 同上 2021. 07. 14)
以上用例大致构成了以下一个等式:
增加 = 加大 + 提高 + 增长 + 扩大 + 增添 +增强 + 上升 + 增多 + 加强 + 增进
因此,在上述范围内,“增加”是一个上位的大词,而它所替代的 “提高” 等则属于下位的小词,它们之间所发生的替代关系就是 “舍小取大”。
类似 “增加”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由此反映的事实是: 华语中 “舍小取大”现象普遍存在、表现充分,是其词汇使用的一个重要特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这是了解和认识华语词汇的一个绝佳窗口,由此能够把华语词汇及其使用中很多方面的问题串连起来,起到 “纲举目张” 的作用。所以,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与分析,内容分别涉及以下方面:
一是总体性论述,立足于具体现象,分析其产生机制和造成原因,“大” “小”之辨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华语词汇及其使用的特点等;二是探源,分别从早期国语、英语以及南方方言影响等三个方面入手,以证明其 “所来有自”; 三是由该现象看全球华语三圈 ( 普通话圈、国语圈和华语圈) 中普通话圈与国语圈、华语圈的差异,以及后两者之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四是由该现象看华语以及普通话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和问题,以及一些可能出现的新的增长点; 五是由该现象看华语工具书( 主要是 《全球华语大词典》,以下简称 《华语》) 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措施。
总之,通过 “舍小取大” 现象,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通过其他现象难以观察到的特点和规律,也对其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同时也找到了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些角度和线索。
二、由 “舍小取大” 现象看国语圈、华语圈的共性特征
我们在进行港澳台地区语言对比研究时,提出 “港澳台地区标准书面汉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认为港澳台三地标准书面汉语不仅有诸多共性表现,也有不少个性差异,二者结合,才能从总体上和个体上更好地把握它们共同及各自的现实面貌及特点。5上述观点和认识完全可以推广到全球华语的对比研究中。具体而言,就是普通话圈以外的国语圈和海外华语圈同样也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6,而借由 “舍小取大”现象,正可以对此进行观察与证明。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零星看到一些关于这一问题的表述,比如,周清海指出,各华语区的政治制度比较接近 ( 特别是港澳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 ,交往比较多,彼此之间语言的相互影响也就比较大。7华语区的华人又大都是操南方方言的,华语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南方方言的影响,因此各地“华语” 之间也就具有相当多的共同性。
其实,这是一个需要用大量语言事实加以证明的问题,如果没有充足而又坚实的事实基础,以上观点就只能是一般性的 看法和表述,难以形成定论。然而,在这方面,到目前为止却几乎还是空白,因此亟待填补。本文就试图做这样的工作,从词汇运用方面为上述共性或一致性提供事实证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各地华语在共性基础上所具有的个性差异。
上文中,我们顺着泰国华语的线索,调查了马来西亚华语 “增加”一词替代其他小词的具体表现。下面,我们再以国语圈的香港和海外华语圈的美国为例,看“增加” 的相同表现。
香港媒体中,“增加”一词的具体使用情况与泰国和马来西亚高度相似,例如:
( 11) 在其政纲中倡议全方位减贫措施,纾减在职贫穷,消减长者贫穷,增加 ( 加大) 扶贫力度、订立 “基本生活保障线”。( 《文汇报》2021. 11. 17)
( 12)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已于 3 月 11 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 “全球大流行”,但各国防疫警惕性并没有因此而增加 ( 提高) ,最终导致疫情全面失控。( 独立媒体网 2020. 04. 15)
( 13) 邱腾华指出,今年首9 个月的商品贸易总额创新高录得近一万亿美元,国安法实施首年的公开招股集资总额,亦较前12 个月增加( 增长) 逾 50%。( 《文汇报》2021. 11. 19)
( 14) 不过石屎板的面积、临时工程路的走线、阔度等亦值得再仔细研究,避免再不必要地压实农地,增加 ( 扩大) 受破坏农地的范围。( 独立媒体网 2021. 04. 04)
( 15) 他又称,大球场已为九十年代的产物,相关设施要作更新,包括增加 ( 增添) 现代化设备。( 同上 2021. 11. 09)
( 16) “作者”的宣称主要建基于此文件的数据,再计算相关比率,指称接种疫苗后住院率和 死 亡 率 均 增 加 ( 上 升) 。 ( 同 上2021. 09. 29)
( 17) 随着内地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力度加大,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增多) ,其中野猪尤为典型。 ( 《文汇报》2021. 11. 20)
( 18) 他表示,生产局将积极提供技术、资金及人才的支援,加速数码升级、增加 ( 加强)科技应用,并提升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 同上2021. 11. 18)
美国华语中,情况大致也是如此,以下是美国之音中文网的一组用例:
( 19) 基础设施法案的通过也将增加 ( 提高) 这一承诺的可信度。( 2021. 11. 26)
( 20) 这场大流行病增加 ( 加大) 了吸毒者寻求治疗和支持的难度。( 2021. 11. 18)
( 21) 上个月的零售额增加 ( 增长) 了1. 7% ,是9 月份 0. 8% 的增长率的两倍以上。( 2021. 11. 17)
按,此例前用 “增加”,后用 “增长率”,正说明 “增加”义同 “增长”。
( 22) ( 中国数量分析型私募基金) 比其在2017 年的规模几乎增加 ( 扩大) 了 10 倍。( 2021. 11. 26)
( 23) 美国各个机场、政府机构以及公共设施都花费巨资增加 ( 增添) 了安检设备,这同时也 给 人 们 的 生 活 带 来 了 很 大 的 不 便。( 2021. 09. 04)
( 24) 他们会面结束时增加 ( 增进) 了对彼此的了解。( 2021. 06. 18)
美国的其他华文媒体中也不乏类似的用例,比如:
( 25) 今年春季长岛苏福克郡亨廷顿医院出现新冠疫情婴儿潮,婴儿出生率相比较去年同时期大幅度增加 ( 上升) 22% 。 ( 《侨报》2021. 04. 22)
由以上两组可以与马来西亚华语相对应的用例,可以看出中国香港国语、美国华语与马来西亚以及泰国华语在“增加”一词的使用上具有完全的一致性,而我们认为,这是国语圈、华语圈共性特征的一个缩影。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目前部头最大、影响也最大的词典《华语》中某些特有词语的使用地区标注中得到很多具体的证明。比如,以 “阿”字头下的词条为例,指称士兵、军人的 “阿兵哥”标为用于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尊称年长男子的 “阿伯” 标为用于港澳台地区、新加坡等地; 指称阿飞的 “飞仔” 与指称当红女星的“阿姐” 均标明用于港澳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称呼老年妇女的 “阿嬷” 用于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仅由以上的标示看,这些词都超脱了某一具体地域或言语社区的局限,反映了一定范围内的共性特征。
三、由 “舍小取大” 现象看国语圈、华语圈的个性差异
不同地区的语言具有某些独特性,相互之间由此形成个性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周清海就华语的实际指出: “各地华语又受到不同外语的影响,各地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同,和大陆的差距更大,因此造成了各地华语之间,各地华语和现代汉语标准语之间出现差异。”8 《 华语》中,也有很多特有词语只标某一或几个使用地区。比如,同样是以 “阿”字开头,指称一种小吃的 “阿给”,指称傻里傻气、容易上当的人的 “阿西”等,标为台湾地区; 指称个体经营的女性工作者的 “阿凤 ( 凤姐) ”,指称傻瓜的 “阿茂” 等,标为港澳地区9;表示 “干脆、直率、直截了当” 义的 “阿沙力”,标为港澳台地区; 指称自作聪明、好逞能、话语尖酸刻薄的人的 “阿叻”,标为新加坡; 泛指阔太太、贵妇人的 “阿奶”,指称少奶奶的 “阿舍奶”,以及泛指有钱人的 “阿爷”等,只标为泰国; 俗称放高利贷的人的 “阿窿”,泛指中年妇女的 “阿嫂”,以及指称一种开胃小菜的 “阿杂”等,只标为新马。
像这样只标注为一地或少数几地的词语还有很多,而基本的常识告诉我们,每一个言语社区总会有一些具有自身特点、基本独用的社区词,以及只在较小范围内使用的特有词语,由此就体现出其词汇面貌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差异。已有的一些研究也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这一点,比如,王晓梅讨论马来西亚、新加坡华语中特有的用以指称女性长辈的社会称谓语“安娣”,就是一例;10汪惠迪 《时代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词典》( 新加坡联邦出版社1999 年版)和田小琳的 《香港社区词词典》 ( 商务印书馆2009 年版) 分别收录了大量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特有词语,也都是很好的例证。
以下,我们仍然立足于 “舍小取大”现象,以 “拿 ( 假) ” 为例,对此作进一步的调查与事实证明。
郭熙指出,在新加坡华人口语中,“拿”是一个可以取代 “扛、提、端、拎”等的大词。2其实,华语中,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拿”的意思和功能都远不止于此,它还能表示其他一些意义,并在具体的语境中取代其他一些词。比如,汪惠迪 《时代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词典》中 “拿 ” 的 释 义 是 “申 请、 申 领、 获得”11,而 《全球华语词典》 ( 商务印书馆2010 年版) 关于此词的释义中也包括 “申请”,所举的对应用例是 “他特地申请了一天假期”12。13 据我们初步调查, “拿” 的 “申请、申领”义只在新马地区使用,而这是受英语 “take”一词影响的结果。14
表 “申请、申领”义的 “拿”比较常见的用法是跟宾素 “假”构成义同 “请假”的 “拿假”一词。我们以此为关键词,在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中进行检索,结果只在新马地区找到用例,如:
( 26) 卫生部说,公共医疗机构在处理员工的假期申请时将尽力取得平衡,既让员工可以轮流拿假,也确保有足够的人手应对必要的医疗服务。( 《联合早报》2021. 10. 20)
按,此例的 “拿假” 正可与前文的 “假期申请”形成对照与对应。
( 27) 文鸿笑说: “父母亲对圣诞无感,假期还是留给想在圣诞节拿假的同事吧。” ( 同上2021. 11. 30)
( 28) 今天是公假,后天就是周末,很多人在明天拿假,享受一连 4 天的假期。 ( 同上2021. 09. 16)
为了进一步检验以上结果的真实性,我们还对 “假” 稍加扩展,以 “拿病假/无薪假”为关键词,在同样的范围内进行检索,结果相同,即也只在新马地区有用例。这样的用例如:
( 29) 车长在接受治疗后已经出院,目前拿病假养伤。( 《联合早报》2021. 11. 04)
( 30) 去年疫情严重冲击新航营运时,一部分新航机师和机组人员拿无薪假,或转到其他公司机构工作。( 《联合早报》2021. 11. 15)
( 31) 她在几个小时后感到不适及呕吐,第二天包括她在内有 30 人拿病假,甚至有的入院。( 《星洲日报》2021. 10. 27)
( 32) 受病情影响,他在万宜一家药厂的药剂师工作获得公司谅解,允许拿无薪假休养。( 星洲网 2021. 10. 19)
历史上,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曾经是一个国家,新加坡独立后,两国华语的一致性始终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学者们经常合称 “新马华语”,而我们在马来西亚华语研究中也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另外,《华语》在使用地区项下标为 “新马” 或包含 “新马” 的词语数量最多,无疑也反映和证实了这一点。以上调查的两个项目,特别是第二个,就集中反映了新马华语的个性特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跟其他地区华语的差异。
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多把华语圈与国语圈相提并论,多指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如对 “古旧”词语的保持、新词语使用的一致性等,而少有论及它们之间的个性特点及相互差异。现在,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把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到后一方面,进行国语圈、华语圈之间及各圈之内不同言语社区之间的多角度、多侧面对比,而 “舍小取大” 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可选角度和侧面。在这方面,我们初步的感觉和认识是,国语圈 “舍小取大” 现象在普遍性和程度上似乎不如华语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应该是两圈之间词汇及其运用的一个重要区别。
以上基本仍属于举例性说明,我们意在以此初步证明,“舍小取大”现象可以作为一个视角或窗口,并以此观察华语不同言语子社区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
结 语
本文立足于华语词汇运用中极富特点的“舍小取大”现象,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了国语圈、华语圈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我们认为,上述两个方面代表了国语圈、华语圈内各言语子社区相互关系的基本事实类型。对上述事实的发掘,应该是 “传统” 之外了解和认识华语的一个视角,无疑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加新知。但是,相对于华语广泛的全球分布,以及极其复杂的使用情况而言,以上调查只是初级的、举例性的,我们把它作为一种尝试,希望能由此开启一个新的角度、新的方面的华语研究,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此的关注和重视。
关于国语圈、华语圈语言面貌整体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上文引周清海的文章已作过概括性说明。此外,同文中还指出: “华人的书面语教育高度一致,应用的语体文也比较统一。港澳台地区、新马的书面语教育几乎完全一样,差距很小……口语方面,所有华语区正式的标准口语,也基本一致。”7这些无疑都是造成上述共性特征的重要原因。
由共性特征了解国语圈、华语圈的共同点及其与普通话的整体差异,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华语特点以及由此反观普通话的特点,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由个性特点,则可以循着这样的线索去深入了解各华语子社区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差异,而这对于认识和把握某一言语子社区的语言特点无疑也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就华语文教学而言,认识到上述共性特征及个性差异,则有助于差别化观念的形成及其在教材编写、教师培训以及教学环节的实施,而这也是深化、细化华语文教学及其研究的一个途径。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刁晏斌. 论华语词汇运用中的 “舍小取大”现象 [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2,( 1) . ↩︎
-
方清明,温慧雯. 泰国华语 “增降”类动词变异考察 [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7,( 4) . ↩︎
-
此例以 “增加”取代 “加大”,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都是如此。实际上,我们也看到 “除了加大力度宣传外,亦更注重培养得奖者长远发展他们的钢琴事业”这样使用 “加大”的用例。这说明,“舍小取大”在很多情况下只有相对性而不具绝对性,它的实质是同义词之间边界模糊,或者如方、温文所说的 “语义有所重叠纠葛”. ↩︎
-
刁晏斌. 港澳台地区标准书面汉语的共性与个性 [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 6) . ↩︎
-
在我们建构的全球华语体系中,它由三大板块构成,即中国大陆的普通话圈、中国台港澳地区的国语圈以及除前两者之外的海外华语圈,见刁晏斌 《全球华语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华语教学出版社2018 年版,第26 页) . ↩︎
-
周清海. 华语研究与华语教学 [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 3) . ↩︎
-
类似的可视化图此处从略。《华语》中使用地区标为 “港澳”的词语比较多,但是也有不少词语并非如此,比如“巴士专道、白鸽票、阿丢、阿囡薯、百家乐、碧架”等,就只标为澳门使用. ↩︎
-
王晓梅. 马来西亚华语社会称谓语 “安娣”探析 [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 4) . ↩︎
-
汪惠迪. 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 [Z]. 新加坡: 联邦出版社,1999. P283. ↩︎
-
在2016 年版的 《华语》中,却取消了相关的释义和例证. ↩︎
-
李宇明. 全球华语词典 [Z].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P599. ↩︎
-
刁晏斌. 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 [J]. 语言文字应用,202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