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马来西亚华语“在X下”结构研究———兼论华语语法研究的“视角”问题

[摘 要] 马来西亚华语“在X下”结构与普通话具有较大差异,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语语法特点,文章从结构形式和表义类型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文章还通过“在X下”分析华语语法研究的“视角”问题,立足于“六角观”,分别从华语自身、早期国语以及外语方面对该结构进行分析,指出“多视角观”对华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 马来西亚华语;语法;“在X下”结构

零、引言

“在 X 下”是一种常见、常用的框式结构1。例如:

①在缺乏韩国军队及日本自卫队的支援下,推测美军并不会在没有能百分百摧毁朝鲜领袖及攻击设施的保障下,贸然采取行动。(2017-10-28)

此例在“推测美军并不会贸然采取行动”这一句子的前边和中间,各插入一个“在 X 下”,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该结构在华语中使用得比较普遍;另外,其构成形式(特别是前一个)与普通话的一般形式具有明显差异。

对普通话的“在 X 下”结构已有探讨。比如权正容(1995)2指出,该词组有两种,前者是基本用法,表示具体、实在的处所;后者是引申用法,表示在某种情况或制约下,将会产生某种结果。能进入“在 X 下”格式的只能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决不能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薛亚楠(2015)3则根据权正容(1995)2的意见,把“在 X 下”分为三种格式:第一种是“在(A 的)N1 下”(如“在屋檐下”),第二种“在 A 的 N2 下”(如“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种是“在 N 的 V 下”(如“在高速信息的冲击下”)。

华语“在 X 下”的特点及其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上所说引申用法部分。

除普通话外,人们对港台地区民族共同语与普通话之间“在 X 下”的区别也做过一些研究。关于香港书面语(即“港式中文”),如石定栩等(2002)4把该结构列为“港式中文变异形式”之一,指出其有着不同于普通话的句法特点:一是可以进入该结构的并不限于名词和动词,形容词、固定短语甚至小句也都能进入;二是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和固定短语必须满足某些语义要求,但名词和小句似乎不受这些限制;三是动词或形容词在进入该结构之后,并不发生语义或句法上的变化。此外,邵敬敏(2008b)5也指出,“在 X 下”在普通话中有比较严格的条件限制,比如“在……的情况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可在港式中文里,却有泛用的趋势,并把这一现象列为其所讨论的六种“港式中文特有的语言现象”之一。关于海峡两岸“在 X 下”结构的对比研究,刁晏斌(2000)6指出台湾方言里 X 可以是动词性成分,名词性的 X 有些也与普通话不同,而其“在”有时也可以隐去。

下文将从结构形式和表义类型两个方面,考察马来西亚华语“在 X 下”结构的基本特点及其与普通话的差异。所用语料均取自该国较具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光华网,下文为了行文简省,所有出自该媒体的用例只标时间不标出处。

一、“在 X 下”的结构形式

华语框式结构“在 X 下”有常式和变式两种,二者的区别不在 X,而在于两端即“在”和“下”的有无以及替换形式的差异上。

1.1 常式

常式的“在 X 下”,不变的是“在”和“下”,可变的则是二者中间的 X。X 在普通话中只能是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决不能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权正容 1995)2。虽然有些绝对,但在多数情况下适用;在华语中,却基本没有这样的限制。

华语中,能够经常充当 X 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语言单位:

(1)单个的词

这类用例较少,充当 X 的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和动词。例如:

②a. 锺万学因此在 2017 年的市长选举中落败,并在侵扰罪下被判坐牢 2 年。(2018-08-19)

b. 事主不满下,据情报案,希望警方加强巡逻。(2018-02-02)

c. 在检查下,发现玻璃橱内价值约 2000 令吉的香烟全不翼而飞。(2016-03-16)

充当 X 的名词和形容词极少,而动词稍多,后者的用例再如:

③a. 旺阿兹莎更难掩观看影片后的情绪,在哽咽下发表演词。(2017-05-21)

b. 在修改下法令也将取消各州分会的卸任主席及副主席不能竞选全国理事。

X 为动词时,“下”扩展为“之下”构成“在+动词+之下”,则较为常见。例如:

④a. 湖南怀化一名 7 旬老妇,近日把邻居柿子树上的柿子摘下,还在空腹之下大量进食,感到不适求医。(2018-10-29)

b. 一名华裔青年控诉遭警员勒索 2000 令吉,最终在害怕之下支付 400 令吉才“脱身”。(2019-08-19)

c. 他……在知情之下支持涉及使用爆炸物的恐怖活动。(2016-08-23)

(2)固定词组

主要是指谓词性四字格,我们之所以单列这一类,是因为其在普通话中极少,而在华语中却比较常见,因此颇具特色。例如:

⑤a. 她在天寒地冻下一丝不挂地站着。(2016-01-09)

b. 乘客在不动声色下,于车内用手机拍下计程表没有启动的照片。(2016-01-03)

c. 因怀疑女友另结新欢,老汉在醋意大发下竟挥刀猛砍 55 岁女友的颈项。(2019-06-23)

此外,还有不少四字格出现在“四字格+下”,即“在”从缺的格式中。例如:

⑥岂料数小时后,产妇( )毫无征兆下突发心脏病离世。(2017-06-26)

(3)临时组合的词组

这是最多见、最复杂的一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是主谓词组,其中的主语既可以是施事者,也可以是当事者。例如:

⑦a. 脸书承认确有其事,强调措施是在用户同意下进行,但现时已停止。(2019-08-19)

b. 在共和党领袖愿意让步下,两名反对税改的共和党议员于周五“倒戈”,宣布支持税改方案。(2017-12-16)

c. 告……在体内酒精超过标准分量下,危险驾驶伤及另一辆轿车司机。(2017-09-06)

d. 可预见这阶层人民明年在马币同样疲软下,只会更苦。(2015-10-23)

此外,还有主谓词组并列的形式,只是用例很少。例如:

⑧在 515 人投票支持、1 人反对和 10 票弃权下,下议院国民议会通过延长空袭的议案。(2015-11-26)

有时,X 的显性语法关系有可能与隐性语法关系不同。例如:

⑨希盟政府已执政一年,在人民高度期许下,推行了许多新政策和政治改革。(2019-04-02)

例⑨的“期许”是动词,从形式上看,“人民高度期许”属主谓结构,但从表义上看,其属于以动词为中心语的指称性偏正结构,即意为“人民高度的期许”。华语对这种“假性”的主谓关系大部分会加“的”予以明确,这一点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例如:

⑩市厅于年前在槟华小学家协的配合下,也让家长们自动协助维持放学时段的交通秩序。(2016-10-21)

其二是述宾词组,其中以否定形式居多。石定栩等(2002)4指出,对于“在+X+下”结构,普通话中还有两点限制,一是“在”不能省略,也不能用其他介词替代;二是这种结构没有否定形式。但是在香港汉语中,这两点又被突破了。

以下的用例显示,华语同样也不受上述第二点限制。例如:

⑪a. 此次加强制裁将禁止特朗普在未得到参议院同意下,免去对俄罗斯的额外处罚。(2017-07-29)

b. 林冠英在没有被上手铐下被带走。(2016-06-30)

c. 李振豪从劫匪的视野死角,在不惊动匪徒下靠近。(2016-06-22)

此类述宾词组中,述语是“没(有)”的用例比较多,有的直接构成述宾形式,有的则构成兼语式。肯定性用例相对较少。例如:

⑫a. 父母在没有心理准备下听到这令人震惊的噩耗,一时之间接受不了。(2016-09-25)

b. 男童在没有家长陪同下,独自到手扶梯上玩耍。(2018-08-27)

c. 7 岁刘芯滢及 12 岁林凯欣在获得大家捐助下,为她俩筹足了人造耳蜗费用,两人日前进行人造耳蜗植入手术。(2019-06-03)

述语或宾语,或者是二者同时带上较多的修饰语导致结构比较复杂。例如:

⑬a. 由于槟州人口日渐增长,所以,若在还未全盘探讨我爱槟城卡所需花费的资金及永续性下即推出,这将会导致政府在开支方面的负担。(2018-10-20)

b. 当时在获得众乡亲的大力响应及齐心协力纷纷慷慨解囊的捐献下,该古迹老屋才能够在预期内回复原有的建筑风格及面貌。(2016-07-20)

其三是偏正词组,主要包括定中、状中词组。

先看定中词组。上文提到,X 是单个名词的情况很少,但定中词组充当 X 的用例却比较多见,定语的种类也比较多样。例如:

⑭a. 6 名嫌犯将在 1952 年危险毒品法令第 39B 项条文下被扣。(2019-09-17)

b. 102 名落网者皆在 1963 年移民局法令第 39(b)滥用准证、1959/63 移民局法令第 6(1)(c)没有准证、以及第 15(1)(c)及逾期逗留等罪名下被扣留。(2019-07-08)

再看状中词组,此类不及上一类多。例如:

⑮a. 贸消部对“假酒”的定义是不法之徒在没有经过厂商同意下,蓄意造假产品。(2019-06-19)

b. 该辆轿车驶抵县署处时,突然三辆摩托车飞快驶至,在来不及煞车下,轿车与摩托车发生巨响撞在一起。(2016-01-19)

以下一例中,“没有”否定并列的两项:

⑯在没有被授权和解释下,将两个由日本送往中国华为地址的包裹转运美国。(2019-05-28)

1.2 变式

华语“在 X 下”的常式用例占绝大多数,但变式也并非个别,并且后者往往更具华语特色。石定栩等(2002)4指出,普通话“在”不能省略,也不能用其他介词替代,而港式中文突破了这样的限制。实际上,华语同样也是如此,而由此就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变式。此外,还有第三种变式,即“下”的变化性使用。

(1)隐去“在”

用例最多的变式,基本包含上文列举过的各 X 类型。

其一是单个的词。与常式不同的是,这样的用例相对较多,主要是动词。例如:

⑰a. 相信疑犯案发前没有策划作案,甚至可能惊慌下才会作出拋尸在沟渠的行为。(2019-08-30)

b. 本报书记是于周五上午前往上班欲打开办事处铁门时,惊见锁头已被人撬开,检查下发现办事处内被人潜入偷走不少财物。(2019-04-12)

上例的“检查下”正可与前边例②c 的“在检查下”对比,二者表达的意思和语法功能完全相同,所以后者可以认为是前者的省略形式。

上例主语与“X 下”隔开的用例不多,更多的是二者紧邻的形式。例如:

⑱a. 史密斯冲动下枪杀安德鲁。(2019-09-23)

b. 对方激怒下敲打他的轿车,包括车镜、车尾灯和轿车行李箱的车盖。(2017-09-06)

跟常式一样,“下”取双音节的“之下”,整体构成一个四字格的用例也不少。例如:

⑲a. 努力之下,车价原本已下降,公交使用率则增加。(2018-06-12)

b. 其家人担心之下遂报警求助。(2017-06-14)

其二是固定短语即四字格。这类用例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位于句首,多与后边的主句用逗号隔开。例如:

⑳a. 无可奈何下,女生只好返英再报案。(2018-09-09)

b. 风干物燥下,火势迅速蔓延。(2016-11-25)

如果把凝固性及习用性稍差的四字格也算入其中,那么此类用例会更多。例如:

㉑a. 郭姓老翁……心情郁闷下引爆石油气罐自杀,活活烧成一具焦尸。(2019-04-14)

b. 别无他法下,只好小心翼翼剪掉黄狗被勾到的皮毛。(2019-05-15)

二是位于句中,前面有主语或其他成分。例如:

㉒a. 家人最终逼不得已下送她入医院。(2015-12-30)

b. 最终素素不堪压力下,从 21 楼一跃而下,当场死亡。(2017-01-22)

其三是临时组合的各类词组。以下是主谓词组用例:7

㉓a. 今年海产量少,同时加上( )外国鱼商大量“扫货”下,在面对供应国内外市场之际,本地价格也因此调涨。(2015-12-30)

b. 当时丈夫要把女儿送走,( )玉娥不舍极力阻止及保护女儿下,反遭丈夫抛弃,从此她一人扛起照顾女儿的重任。(2018-06-02)

以下是述宾词组的用例:

㉔a. (潘姓男子)看到一条与跟手腕一样粗的眼镜王蛇时,( )没使用任何工具下,就捕捉到它。(2019-03-29)

b. ( )获家人及 61 岁的婆婆马月妹支持下,在槟城威中峇冬丁宜村租一间木屋,创下他第一间咖啡屋梦想“Memory Cafe”。(2018-12-01)

下例的 X 取主谓词组与述宾词组并列形式:

㉕虽然市厅有意改善该路段的交通状况,但( )改道计划出现许多漏洞和缺乏市厅人员站岗下,达不到预期效果。(2017-05-24)

以下是偏正词组用例,此类比以上两类多见。例如:

㉖a. ( )此条文下,一旦罪成,可被判处最高 14 年监禁及罚款。(2019-06-07)

b. 随着该区小镇的居民逐渐迁往市区居住,( )人口环境因素影响下,学生人数下降难以避免。(2017-01-03)

c. 岂料小方自己一个人逆向跑上扶梯,( )没站稳下在扶梯上摔倒。(2016-04-27)

d. 警方不排除,疑犯可能突然萌生杀机,( )一时冲动下杀害男死者。(2019-08-30)

(2)以其他介词取代“在”

有时“在”会被其他的介词等取代,由此也显示了该结构的使用特点。

首先,以“于”代“在”。华语词汇运用中,经常会“舍今取古”,即用同义的“古词”取代“今词”8。例如:

㉗a. Camelot 于未有清楚核实的情况下,就向他发放了 250 万英镑奖金。(2016-12-17)

b. 捕捉猴子结扎较为麻烦,但能于不破坏猴群社会制度前提下,有效地控制猴子数量。(2017-08-10)

其次,以表依据或原因的介词“基于”替代“在”。例如:

㉘a. 当时地庭法官基于控方要求保护证人下,即死者的妻子,而不批准 3 名被告保外候审。(2015-11-24)

b. 为此基于控方证据不足下,宣判被告无罪释放,不需出庭自辩。(2018-01-04)

“基于”有时意义和功能与“根据”相同,因此也有“根据……下”的用例。例如:

㉙根据霹州伊斯兰局及霹州伊斯兰与马来风俗理事会条例下展开调查后,已决定革除该清真寺副秘书的职责。(2019-05-29)

再次,表示“经”“由”义的介词,也较多地取代“在”。例如:

㉚a. 经过连续数周狂轰猛炸下,联合国周二表示,叙利亚亲政府部队据报在阿勒颇处决了数十名平民,当中包括妇孺。(2016-12-14)

b. 经先贤理事据理力争下,方得保存而在该处兴建一座半砖屋作为办事处。(2019-04-15)

c. 吴姓男童由父亲陪同下,周二召开记者会交代事件。(2018-10-03)

d. 研究员经由怪手协助下,用鱼刀剖开鲸鱼腹腔。(2015-10-25)

此外,还有一些使用其他不同介词甚至动词取代“在”的用例,一并附列如下:

㉛a. 日政府早在 1 年前,鉴于全球政治气候、恐袭阴霾笼罩下,发出让领事馆依个别情况,自行议决保安级别指示。(2016-02-13)

b. 让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有很多,前提必须是以不违反语文教育的规律下进行,而不是去开办所谓的国际课程班。(2017-11-25)

c. 他指出,从他与马来选民接触下,他得知仍有一定人数的马来选民仍然非及支持希联政府。(2017-05-13)

d. 面对欧洲恐袭阴霾下,法国民调显示逾 80%民众赞成在所住区内加强警员巡逻。(2017-06-07)

(3)以“之下”等替代“下”

“下”与“之下”的选择,有时可能出于韵律的考虑和要求,如上文的四字格;有些则看不出这方面的需求,则为“自由变体”。例如:

㉜a. 任何人在和平集会法令下,都有权进行集会。(2016-10-23)

b. 在新的禁烟法令之下,餐饮店顾客抽烟,业者也将遭受池鱼之殃,面对罚款。(2018-12-27)

以上两句分别使用“下”和“之下”,而以下一例则是“之下”与“下”并用:

㉝被告干案时神志不清,不知行为违法,因此在刑事程序法典第 347 条文之下,裁决被告无罪,获得释放,但在刑事程序法典第 348 条文下,谕令被告送入乌鲁近打幸福医院接受治疗,直至获得赦免。(2017-12-13)

还有以“底下”取代“下”的用例:

㉞a. 现在距离财案宣布的时间很靠近,但在第 12 大马计划底下可以考虑这一点。(2019-09-24)

b. 该局认为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不应该隔岸观火,而应该尽速展开执法履行本身在上述法令底下所赋予的执法权力。(2016-04-09)

偶尔还有以“上”替“下”,以及略掉“下”的用例:

㉟a. 蔡义来也劝请男女中学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尤其在涉及性行为方面,即使是你情我愿,一旦被投报还是会在强奸罪刑上被提控。(2017-05-03)

b. 华人对掌握本身母语轻而易举,对友族生来说就显得吃力,在这种情况( ),学校就必须关注及采取更积极提升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习华语的道路上更有兴趣。(2017-08-30)

总之,华语“在 X 下”就结构形式而言丰富多样,这一点远非普通话所能比。

二、“在 X 下”的表义类型

华语中“在 X 下”在不同的组合中及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以普通话为参照,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

2.1 与普通话意义相同

关于普通话“在 X 下”的基本意义,已有一些讨论和说明,比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列出“在”的第四种语义功能,是在“在+动名词短语+下”格式中表示条件;而陈昌来、段佳佳(2007)9认为“在 X 下”主要表示主句动作行为及事件得以实现的“条件”,并由此进一步细化归纳为表示致使条件关系、单纯条件关系和背景弱条件关系三种,而以上三种意义在华语中也都存在,所以这里就以此为线索,进行梳理讨论。

(1)致使条件关系

对致使条件关系,权正容(1995)2指出,“在 N 的 V 下”表示一种条件范围,与主句有比较明显的“条件—结果”语义关联。华语中,类似的用例也时有所见。例如:

㊱他更表示在之前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下,美国在和墨西哥的贸易中损失惨重……(2018-12-29)

例㊱中,由于之前的北美贸易协定,致使美国在与墨西哥的贸易中损失惨重。

有时,对于上述语义关系,主句中会用相关词语予以明确或加强。例如:

㊲a. “大马制造”的第 2 胎熊猫幼崽,在母熊猫靓靓过于保护下,以致动物园人员至今未知其性别。(2018-01-19)

b. 马币贬值效应下,导致东西涨价,并不是贩商们有意起价。(2016-01-18)

例㊲a 句前使用“以致”,使得“过于保护”与“未知其性别”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突显;b 句虽然“在”从缺,但并不影响意思表达,下句中因为有“导致”,也使得前后句之间的致使条件关系非常清楚明确。

下例㊳与上述几例相似但又有所不同,下例的“基于……所以……”,义同“因为……所以……”,构成一个因果复句,前一分句的致使义非常明显。例如:

㊳基于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所以即使有想过要搬迁至其它环境较好的地方,也只是处于想想阶段。(2019-08-09)

有时也有反面的否定性表述,但后边的主句仍然表示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例如:

㊴在没有工业化政策下,要重振工业会很艰难。(2018-08-28)

(2)单纯条件关系

我们所理解的单纯条件义,是不含上述致使义的条件义。例如:

㊵当地政府也呼吁民众在合适条件下食用鸽子,并举行烹饪比赛。(2018-05-05)

此例 X 的中心语是“条件”,直接说明了“在 X 下”的语义类型,即表示单纯条件关系。此例的上文谈及,当地鸽子数量每年增加 4 至 5 倍,其粪便令雨水变脏,并对当地农作物构成威胁,不做处理的话后果堪虞。这里的“在合适条件下”意思是“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其实就是一般所说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以下一例大致就是这样的直接表述:

㊶老天作美,在大气层及云层的条件合适下,计划今天进行的人造雨行动可以成行了!(2019-09-19)

由此例可以对上文的“条件义”看得更清楚:如果不是大气层及云层的条件合适,人造雨计划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时,X 也会取否定形式,表示主句的动作行为是在没有某种或某些条件下发生的,这其实也是一种“无条件的条件”。例如:

㊷a. 德国南极考察站的科学家日前首次收割在没有泥土、日光与农药下栽种的蔬菜。(2018-04-06)

b. 艾伦去年 11 月获装上义肢,正学习如何在无人帮忙下走路。(2016-08-05)

(3)背景弱条件关系

“背景弱条件”是指“在 X 下”没有以上两类那样比较强烈的条件义,而主要是表示主句的一种“背景”。关于这一点,李文莉(2004)指出,“在 N 的 V 下”表示的是某种条件、情况、状态等背景,与主句形成“背景—事件”这样的语义关联。如果排除上文所讨论的“条件”,那么这里的“背景”还剩下“情况”“状态”等。

一般情况下,普通话的 X 多取“……的情况下”形式,表明叙述的是主句的某一动因、基础,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等。例如:

㊸在部分企业无法立即复工的情况下,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寻找收入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20 年)

很多时候,华语中也直接使用“在……的情况下”来表示此义。例如:

㊹迪泰特在没有提供任何其他细节的情况下说道……(2019-07-30)

不过,华语“在 X 下”中 X 的中心语“情况”常态下并不出现,但是也能够表达相同的意义。以下是同一篇文章中的两个用例:

㊺a. 政府有权阻止马华在现金流仍然充足下,调涨拉大学费。(2019-01-02)

b 政府已经拨款 550 万令吉,有权阻止马华在现金流仍然充足的情况下涨学费,牺牲拉大学生权益。(同上)

由后例反观前例,“在现金流仍然充足下”表达的是“在现金流仍然充足的情况下”。

如果说以上各例是偏重“情况”的,那么以下各例则是偏重“状态”的:

㊻a. 我也在迷迷糊糊下乖乖回家拿钱给他看。(2015-11-01)

b. 这场意义重大的比赛在保安森严下照常进行。(2015-11-18)

c. 同事大惊下报警,警方取得搜查令后将瓦雷拉拘捕。

此类 X 多是描述性的,如果稍作扩展,以下用例也可以包括在内:

㊼a. 建筑结构可让士兵们足不出户,在-47℃下从基地的一栋楼移动至另一栋。(2015-10-21)

b. 客机在没有求救讯号之下急速转向,可能是被炸毁。(2016-05-20)

上例在表达与普通话相同意义时,使用了不同的形式,反映了华语该结构的特点。

2.2 与普通话意义不同

(1)表“根据、按照”义

华语词义中,有不少属于“外来移植义”,即与本族语自源义相对、由外语移植而来的新义,这一意义在深受外语(主要是英语)影响的华语区(特别是东南亚华语区)十分常见10。我们认为,外来移植义可能并非词语所独有,有些结构甚至句子可能也有此义。比如,本文讨论的“在 X 下”就是如此,具体表现是具有与普通话不同的意义,而这是受英语介词 under 及其宾语所构成的介词结构影响而产生的。英语介词 under 除了表示“在……(之)下”的基本意义(正因为如此,所以华语才会用“在 X 下”来与之相对应),还有一些引申意义。查百度翻译后附的《牛津词典》和《柯林斯词典》,前者对介词 under 的释义有“根据,按照(协议、法律或制度)”,后者的释义中也有“根据,按照,依照(法律、协定、制度等)”,其所举书证如下:

㊽a. Six suspects are being held under the Prevention of Terrorism Act.(根据《防止恐怖法》,六个嫌疑人被拘押。)

b. Under law, your employer has the right to hire a temporary worker to replace you.(根据法律规定,你的雇主有权雇用一名临时工来代替你。)

华语者使用“在 X 下”时,不自觉地受英语 under 的影响,把上述引申义带入华语,从而使之产生与普通话不同的新义,并且这一情况还特别常见。例如:

㊾诉方说,如果辩方仍无法缴付欠税和上述额外 10%欠税,在上述条文下,他的欠税将再增加 5%。(2019-08-08)

此例的最后一句,如果翻译成英文,则为:

㊾´ Under the above provisions, his tax arrears will be increased by another 5%.

以上对比显示,华、英之间几乎可以一一对应,由此证明,上例的“在上述条文下”表示的就是“按照/依照/依据/根据上述条文”义。

再稍微扩大一点范围,以下用例大致也可以归入此类:

㊿a. 在正常程序下,警方会把解剖报告交给总检察署。(2019-08-14)

b. 本地大学将在这项措施下受惠。(2017-04-05)

跟其他各类用例一样,此类中的“在”也可以从缺。例如:

51 a. 这名部长表示,现有的澳洲法律下,将废料从海外运入是犯法的。(2019-05-07)

b. 特别是在过弯速度上,新规则下赛车的速度提升幅度有望达到 40 公里/小时。(2017-03-15)

(2)与“在 X 中/内”同义

除上述“外来移植义”外,华语“在 X 下”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意义。例如:

52 在第 10 大马计划下,耗资 1 亿 2300 万令吉打造的槟岛峇都茅至苏丹阿兹兰沙路高架天桥耗时 3 年半建设,经今年 6 月 29 日竣工后已于今日正式通车!(2018-07-06)

此例的“在第 10 大马计划下”大致应理解为“依照/依据第 10 大马计划”,即与以上“外来移植义”相同;但是,同样的“大马计划”表述中,还使用了以下两种形式:

53 a. 政府不可能在 2020 年财政预算案中对此即刻落实,但可以在第 12 大马计划中,考虑这一点。(2019-09-24)

b. 槟州政府将准备向联邦政府提出申请,并希望此计划能够列在第 12 大马计划内。(2019-07-25)

以上两例分别使用了“在 X 中”和“在 X 内”形式,在我们看来,这里的“中”和“内”同样也可以替换为“下”。那么有的“下”也可以替换为“中”或“内”,换言之,在某些语境下,“在 X 下”也可以表示“在 X 中/内”的意思,即在某一范围之内。

华语的现实使用中,确实有这样的用例。以下各例也都有两种同义形式存在:

54 a. 在 2019 年财政预算下,为解决退休军人事务和福利问题,退伍军人事务局(JHEV)获得额外近 2000 万令吉的拨款,总额为 9800 万令吉。(2019-05-05)

b. 槟州政府在 2017 年财政预算中宣布拨款阿尔玛建蓄水池。(2016-12-17)

55 a. 为提高小贩和旅游景点的服务水平,州政府也建议在槟州旅游发展蓝图下,引入服务水平评级系统。(2016-12-17)

b. 滨海国际商业服务中心是接续 3 个星期前为翻新 Mayang Mall 而推展的 GBS@Mayang 后,在槟州发展蓝图中的下个着重项目。(2017-05-16)

以下各例中的“下”均可按“中”来理解:

56 a. 在东铁计划下,巴生港口和关丹港口之间有陆桥,减少往返这两个港口的时间,因此,与海路比较,东铁提供更快捷的替代路线。(2019-04-19)

b. 此次在选区重划下,他被移入太平国会选区投票。(2018-04-25)

关于“在 X 下”义同“在 X 中/内”用法的由来,还需结合更多事实及各方面的情况做进一步的探寻,而我们初步的认识是系由“下/中/内”的“浑用不别”所致,即华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三者之间的差异,由此而使得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同义形式,最终造成“在 X 下”的变化性使用。

三、由“在 X 下”看华语语法研究的“视角”问题

近年来的华语(特别是语法)研究中,“视角”问题较受关注,人们不仅进行了相关讨论,不断得出新的认识,同时也试图把这些认识用于具体的研究中。李计伟(2012)11最早把邢福义“两个三角”理论移植到华语语法研究中,证明了其与后者的适配性;田小琳(2018)12立足于香港方言,在“邢氏三角”的基础上增补一个“外”角,形成“普、方、古、外”的“田氏四角”;王晓梅(2019)13着眼于全球华语,提出“古、方、普、外”的“王氏四角”;刁晏斌(2022a)14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应再增加一个代表早期国语的“国”角,从而形成“国、方、外、普、古”五个视角。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最新认识是,上述五角之外,还应再增加一个作为“基角”的“华”角,这样,就形成了观察、分析华语的“华、国、方、外、普、古”六个视角。(刁晏斌 2022b)15

上述“视角观”仍在不断发展与演进,但是总体而言具体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所以现在一方面需要用更多的具体事实对其加以验证,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具体的研究中对相关认识加以补充和完善。

对于华语研究来说,普通话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对比与参照视角,无论华、普之间的差异还是融合研究,抑或二者的“差异+融合”研究(刁晏斌 2022c)16,都是如此。所以,上文我们经常结合与普通话的对比来展开讨论与分析,由此证明普通话视角对于华语“在 X 下”结构研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另外,据我们目前的观察和了解,该结构似乎不存在方言或古代汉语的影响因素,因此它们可以初步确定为“无用角”。17排除了恒常的普角以及“无用”的方角和古角,还剩下“有用”的三个角。

3.1 “华”角

这里“华”具体所指“非普通话”,包括中国台港澳地区和海外各华语区,这也是一般华语研究的习惯性指称范围。刁晏斌(2022b)15指出,华角具有三重属性和功能,其一是“本体视角”,由此决定了华语研究的立足点、具体诉求及取舍均应围绕华语本身;其二是“外向视角”,就是立足于华语,观察其他客体或对象(比如普通话);18其三是“内向视角”,即不同华语子社区之间的互相观察与对比。本文就是立足于华语本体所进行的观察与分析,这无疑体现了上述的本体视角;在具体的考察中,我们借助石定栩等(2002)4的研究成果,以港式中文为参照来观察马来西亚华语“在 X 下”结构,由此发现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同时也启发我们去做更多的语言调查,看这些是否可能反映了华语共同的语法特征。台湾方言中该结构也具有相同表现,这一点前已言之,此外我们还在其他一些华语区也看到类似用法,以下举两个新加坡和美国华语的用例:

57 a. 两国经过协商后达成共识,同意让新加坡人在无签证下,逗留不超过 30 天。(《联合早报》2017-06-08)

b. 种种数据鼓舞之下,双城高铁线是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维加斯新闻报》2017-05-05)

通过内向视角的相互比较,也有可能发现考察对象的某些独特之处即其特点。比如上文谈到,“在 X 下”有时可表“根据、按照……”义,目前我们未见有其他研究成果提及,而我们初步的调查结果也未在东南亚以外的其他地区见到类似用例,因此这或许反映了东南亚华语“在 X 下”的特点。19

3.2 “国”角

上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国家通用语“国语”对全球华语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东南亚华语,几乎可以认为是由前者整体“搬迁”和“移植”而来所形成的(刁晏斌 2018)20,所以此角对华语研究而言往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角度。

就“在 X 下”结构而言,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至少在清末民初梁启超的“新文体”中,就有类似的形式。例如:

58 然其与各国异者,各国惟官专卖而已;中国则于官专卖之下,复加以商专卖。(《改盐法议》)

故三权决不可分,而亦不可不分,惟于统一之下而歧分之,最为完善。(《各国宪法异同论》)21

到民国时期的早期国语中,更不乏类似的用例。例如:

59 a. 南口以及整个平绥线上前敌将士的忠勇,不管在敌人炽烈的炮火,和大规模使用毒气的进攻底下,他们名符其实的战斗到最后一人。(《解放周刊》1937 年)

b. 在战栗之下,牧人岂不因为他身上已有了国王的手迹而喜悦么?(冰心《死》)

c. 我忽然想,就是我自己结婚行礼,在万目睽睽之下,也免不了像个被破获的扒手。(钱钟书《围城》)22

可以肯定的是,华语的独特用法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早期国语的延续。就“类”而言,可以从早期国语中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可见二者之间的确存在源流与承继关系;就具体的“例”而言,也有不少可能并未见于早期国语,而这就体现了前者在继承后者基础上的发展。

3.3 “外”角

所谓“外角”,就是从外语的角度,或者是参照外语,来观察华语的某些形式或表现,通过二者的一致性来对后者的来源或发展变化等寻求解释。至少对东南亚华语而言,所谓的“外语”其实主要就是英语,因此“外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英角”。

对马来西亚华语“在 X 下”的外角观察所得,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是直接受外语影响,其二是间接受外语影响。就前者而言,上文已经谈及,表“根据、按照……”的就是其外来移植义,而此义似乎未见于早期国语以及其他华语区,所以我们趋向于认为属于当地华语直接受英语相似形式影响而产生的新的结构义;就后者而言,华语“在 X 下”整体上是继承早期国语而来,而早期国语中之所以会产生这一形式,其实也是受外语影响的结果,因此对华语而言,这就是直接受早期国语影响,间接受外语影响。关于后者,已举例证明该结构在早期国语中既已比较常见,而至于它的来源,很多论者均已谈及,比如王力(2004)23在讨论五四后汉语句法的严密化表现时,列举了表示条件的某些状语结构,举的就是“在……下”的例子;谢耀基(1990)24指出汉语中与英语 below、beneath、under 等相对应的“在……下”是一种欧化现象;而贺阳(2008)25也对欧化的新兴介词结构“在 N 的 V(之)下”进行了考察。由此,我们大致可以给出华语“在 X 下”的来源及发展线路图:

外语→早期国语欧化(直接)→华语欧化(间接)+华语欧化(直接)

3.4 关于“视角”问题的几点认识

关于华语语法研究的“视角”问题,立足于当下实际,我们还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上述的六个视角在很大程度上明确了华语研究的原则,拓展了华语诸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范围。具体而言,华角作为研究的基本/基础角,其首先强调的就是华语研究一定要立足于华语,而不是普通话或其他对象;如果国角和古角是进行纵向拓展,即把研究由共时引向历时,那么外角和方角则是横向拓展,把研究引向横向参照与比较,二者相加,有助于于形成“纵横交错”局面,并由此而达到一个最大的覆盖面。

第二,很多华语语法现象来源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所以如果单纯从某一点、某一个方面切入,往往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了解,比如以往有些研究仅立足其与普通话的比较,有时就是如此。因此,应当确立华语研究的“多视角”原则,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充分的观察与分析,从而得出全面的认识。另外,华语视角问题虽然主要是立足于语法研究而提出,但是其适用范围绝不仅限于语法,而应当用之于华语研究的各个方面。

第三,在具体现象的具体研究中,上述六个视角有时可以作为一个个独立观察和分析的角度,有时则需要相互之间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的结合,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对异常复杂的现象理出一个头绪,从而进行有条理、有层次的分析。比如本文在对“在 X 下”进行外角分析时就涉及这个问题:“间接影响”就把外角和国角结合在一起。如果分析时仅限于国角,则有可能忽略其真正来源,并且不能很好地与后来的直接影响相衔接;如果仅限于外角,则难以解释当今各地华语在很多形式上的一致性表现。此外,像方角在一定程度上与古角也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很多古代形式是经由方言而不是直接进入华语中的。

总之,视角问题对于华语研究而言非常重要,而现有的认识还比较有限,需要结合更多的研究实践不断总结、提升,最终形成比较全面完整的理性认识和表述。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邵敬敏.“连 A 也/都 B”框式结构及其框式化特点[J].语言科学,2008,(4). ↩︎

  2. 权正容.“在 X 下”格式的结构特点与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5,(5). ↩︎ ↩︎ ↩︎ ↩︎

  3. 薛亚楠.“在 X 下”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 ↩︎

  4. 石定栩,王灿龙,朱志瑜.香港书面汉语句法变异:粤语的移用、文言的保留及其他[J].语言文字应用,2002,(3). ↩︎ ↩︎ ↩︎ ↩︎

  5. 邵敬敏.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8,(6). ↩︎

  6. 刁晏斌.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

  7. 为明确起见,以下在省略处用括号标明。 ↩︎

  8. 刁晏斌.论华语词汇运用中的“舍今取古”现象[J].汉字汉语研究,2021,(3). ↩︎

  9. 陈昌来,段佳佳.介词框架“在 N 的 V 下”与主句的语义联系及语义特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2). ↩︎

  10. 刁晏斌.论华语外来移植义及华语词典中存在的相关问题[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21,(2). ↩︎

  11. 李计伟.“两个三角”理论与海外华语语法特点的发掘[J].汉语学报,2012,(3). ↩︎

  12. 田小琳.“普—方—古—外”的比较原则在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中之应用[R].全国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贵阳),2018-06. ↩︎

  13. 王晓梅.“古、方、普、外”——论全球华语研究的四个视角[J].Global Chinese,2019,(1). ↩︎

  14. 刁晏斌.华语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与思考[J].华文教学与研究,2022,(3). ↩︎

  15. 刁晏斌.论华语研究的六个视角[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22,(2). ↩︎ ↩︎

  16. 刁晏斌.循序渐进:华语本体研究的三种模式[J].现代语文,2022,(9). ↩︎

  17. 我们确定的“六角”,大致相当于一个“最大公约数”,具体到某一种语言现象,往往并非同时受到六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具备可以同时观察的条件,换言之,六角在针对不同研究对象时有“有用”与“无用”之别。 ↩︎

  18. 如果从华语“在 X 下”使用情况的角度观察普通话该结构,结合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语言调查,我们也有可能对已有认识做出某些调整,比如前引权正容(1995)所说,普通话中 X 决不能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大致就是如此。以下一例可以为证:“一名年轻女子在众目睽睽下盗走了 7 件、价值 5 万多元的黄金首饰。”(新浪财经 2022.11.9) ↩︎

  19. 语言研究中向来有“说有易、说无难”之说,所以,在未能进行大规模、穷尽性语言调查之前,仅根据初步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只能说是一种可能。 ↩︎

  20. 刁晏斌.全球华语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8. ↩︎

  21. 这两个例子转引自刘兴忠(2019)。刘兴忠.梁启超“新文体”语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 ↩︎

  22. 后两个例子转引自李蕾(2014)。李 蕾.国语在台湾的发展演变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

  23. 王 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

  24. 谢耀基.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M].香港:光明图书公司,1990. ↩︎

  25. 贺 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