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词”的华语语法研究——以程度副词“比较”和“更加”为例
摘要:在立足于“词”的华语语法研究观念下,考察、分析和描写两个常用程度副词“比较”和“更加”与普通话的同中之异 ;然后,围绕对“大同小异”的理解和解读,探讨对华语语法的认识。华语语法研究应以“词”为枢纽,华语语法与普通话的对应及不对应情况错综复杂,大多属于隐性差异。因此,对它在各个方面具体表现的发掘,应当成为华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华语;普通话;语法;程度副词;“比较”;“更加”
不久以前,笔者曾以马来西亚华语介词“基于”和“关于”比较独特的意义和用法为例,来探讨华语语法研究的新增长点问题,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应由一类词到一个个具体的词;二是应由一个词的意义到词的一个意义;三是应由“外向对比”到“内部比较”1。其核心思想是倡导建立华语语法研究的“词本位”观。本文拟在上文的基础上,再以程度副词“比较”和“更加”为例,进一步证明立足于“词”的华语语法研究既有可行性,更有必要性。总体而言,它是大有可为的,同时,这也是把华语语法研究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对华语“比较”和“更加”两词基本用法的分析和描写,后一部分则是在此基础上讨论对华语语法及其研究的认识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使用的华语语料是马来西亚《光华日报》近年的新闻报道,共约500 万字,为节省篇幅,下文用例中凡是出自该报的,不再标注出处与时间;作为对比的普通话语料,则取自包含 31个省市自治区近千家报纸的读秀搜索引擎报纸库(以下简称“读秀报纸”),在具体用例后则会标注出处和时间。
一、华语“比较”一词的基本用法
在《全球华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比较”共有三个义项,其中第三个义项为:“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的程度:说得~清楚。”2 以上三个义项与《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以下简称《现汉》)完全对应,后者副词义项的释义是:“表示具有一定程度:这篇文章写得~好。”3 由上述释义的比较来看,程度副词“比较”似乎在华语与普通话中完全相同。
就实际语用情况来看,在华语与普通话之间,“比较”确实具有很高程度的一致性,因此,前者的常见用法在后者中也是比较普遍、常见的。例如:
(1)母亲同样也是颈项被砍伤,但伤势比较严重。
(2)除了引进比较有特色的美食小吃,每周还会加入一些新元素如live band 表演等。
与此同时,在具体的使用中,华语“比较”也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在使用范围(主要是搭配对象范围)上远大于普通话。下面,我们就对此进行考察分析。
(一)用于肯定句
普通话中,“比较”基本都用于肯定句,而华语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如此,但是二者在相同之中也有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组合中:
1. 比较+词语
普通话中,区别词通常不与程度副词共现,但是华语有时却不受这一限制,像“小型”就可以与“比较”共现。例如:
(3)近 2 个月猪价回升才激起大家的信心,相信90% 的业者会提呈图测,比较小型的会放弃。
(4)这位前世青赛亚军表示想在今年专注在比较小型的赛事并从中出发,才来准备其他大赛。
以下用例中的“小辆(指车身小)”与“比较”的组合也属此类:
(5)至于非法的,就比较小辆、比较轻,安全性不足,而没获当局批准,每辆市价 2000 令吉左右,由于较小辆和轻便,受到一些乐龄人士的喜爱。
例(5)中,前有“比较小辆”,后有“较小辆”,二者的结构、表义均完全相同;在普通话中,却难以见到这样的形式。
蔺璜、郭姝慧曾把“较、比较、较比、较为、还”等归为表示“中量”的相对程度副词4。有些形容词性的四字格,在普通话中往往被“默认”为较高的量,或者是不太趋向于从量的角度进行划分或描述,因此,通常不与表示中量的“比较”共现,而华语却基本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
(6)修复完后,有时反而觉得他会比较和蔼可亲,没有痛苦,看了也会跟着微笑。
(7)一般上,申请继承遗产的是没被死者合法领养的养子女,比较直截了当。
(8)他提及,虽然是首次成为州议员,不过州议员与市议员的服务内容雷同,因此也比较得心应手。
我们就以上“比较和蔼可亲”等三个组合形式在读秀报纸中进行检索,前两者均无用例,而“比较得心应手”仅有一例,出自1964 年的《人民日报》。
普通话中,有些形容词亦属于高量或趋于高量,或者是“定量”5,因此,一般也不趋向于跟“比较”共现,而华语中同样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
(9)他接着说:“若能获得亲朋戚友的大力支持、鼓励和关心,我相信我会比较开心。”
(10)其中叫骆冰比较惊讶的是……。
(11)据接诊男婴的常州市儿童医院顾医生介绍,令人比较奇怪的是,孩子病情这么严重,男婴的父母却并不怎么着急。
我们就以上三例中的“比较+形”组合在读秀报纸进行检索,其中,“比较惊讶”未见用例,而“比较奇怪”“比较开心”的用例均为个位数,并且后者还多有非普通话的背景。例如:
(12)周渝民:还是活在角色里比较开心(《海峡都市报》,2013-03-19)
例(12)中的周渝民是台湾地区影视演员,这里“还是活在角色里比较开心”系引用他的原话。
此外,华语中还有一些能愿动词也有同样的表现。例如:
(13)我们(州政府)正在考虑建立一些比较能够吸引人的地方,比如在沿海地区设立摊位,增加游客到此拍照。
(14)该协会内的志工们年龄都介于 20 至 35 岁之间,大部分来自中等阶级或中低收入家庭,因此他们都比较能体会到露宿者一无所有的感触。
(15)我觉得 18 岁才考车比较好,那是那个岁数的人思想比较成熟,比较懂得照顾自己的安全。
例(15)中“比较懂得”的“懂得”,在华语中有时与能愿动词“会”同义。例如:
(16)家人在蒋昊文将满 2 岁的时候,发现他仍不懂得走路,甚至连椅子都无法坐稳。
因此,这里的“比较懂得”也应属于程度副词与能愿动词的组合。
2. 比较+词组
除了词语以外,“比较”在华语中也经常与一些词组共现,其中,独具华语特色的是述宾词组。这样的组合形式虽然普通话中也有,但是总体而言数量不多,而华语中则较为多见。例如:
(17)人民可自行选择到售价较低的油站加油,但倘若各油站公司能实行全国统一售价,就比较方便消费者。
(18)在这方面,如果中央仍由国阵执政,槟国阵就比较占有利。
例(17)中,“方便消费者”在普通话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方便消费者”却极少见到,读秀报纸中就没有用例;例(18)中,“占有利”未见于普通话,普通话中的常见用法是“占有利地形/ 位置”等,因此,“比较占有利”自然就更不会出现了。
华语中,“比较+述宾词组”的用例确实较多,以下再举几例:
(19)话说这场球赛并不是真正的足球,反而比较像一场玩具争夺战。
(20)林冠英认为,沙州及甲州党领袖不应该接受勋衔,因为该党顾问林吉祥及前主席已故加巴星曾拒绝受封拿督勋衔,比较接受“尊贵的”(YangBerhormat)称号。
(21)他强调,并不是每个政党都会“应酬”姜哲,只是马华比较“应酬”姜哲,因此表面上看上去他和姜哲比较好。
(22)他也指出,羽球运动员不像是比较照顾形象的艺人。
(23)我就不方便用主观来比喻这些家长,毕竟有些家长是比较忠于自己的理解。
有时,这样的用例还要更加复杂一些。例如:
(24)他说,在自家店开档,也比较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
例(24)中,与“比较”共现的,是由两个述宾词组并列而成的连谓结构。
(二)用于否定句
华语程度副词“比较”的使用范围大于普通话的另一重要表现,是可以经常性地用于否定句中,这一点与普通话明显不同。针对普通话的一般使用情况,徐晶凝指出,“比较”不能修饰否定形式,因此,像“比较沉不住气”“比较合不来”等都不能成立6;《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以下简称《八百词》),也明确说明此词“不用于否定式”7。
华语中,“比较”能够用于否定句中,与“不”“没有”等否定词共现。例如:
(25)吉中区圣约翰救伤队目前有 2 辆救护车提供服务,全职救护人员有 5 位,也把固定的救护服务时间调至早上 8 时至下午 5 时,晚上的服务仍然由义务救护队员支援,比较不固定。
(26)外界有消息指,由于土团党与行动党比较不会出现议席重叠或意见分歧的情况,反之,与公正党或会出现议席重叠、意见分歧的问题。
(27)他举例,现今有些青年很害羞,比较没有说话的技巧,倘若通过口才班的训练,可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也可成为一技之长,担任活动的司仪。
(28)由于原任州议员的服务中心是于 3 楼,地点比较不方便选民,因此这次特别选择住宅区。
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位于否定副词前,主要用于软化或减弱否定的程度,但是也有个别用于否定副词之后的例子:
(29)Berry 整形前后,被网友说没有整得比较漂亮。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之外,华语“比较”使用范围大于普通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二者在语体色彩上的差异:对普通话使用者而言,“比较”含有较为明显的书面语色彩,因此,口语中较少使用;而它在华语中则是中性语体色彩。以上用例有很多都出现在对话语境中,反映的正是这一现象8。再如:
(30)我比较惊讶的,有些家长反对营养餐是可以反对到提出让孩子转校。
(31)他说,我国商务休闲旅客在过去两年里平均出国旅行4 次,而且似乎比较在意旅行预算。
二、华语“更加”一词的基本用法
《词典》中,“更加”标注为副词,其释义为:“表示程度上更深一层,或者数量上进一步增加或减少:临近终场,争夺~激烈|夜幕降临,行人~稀少。”2 以上释义与《现汉》基本一致,表明华语与普通话中此词的意义、用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过,二者之间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普通话中“更”用得多而“更加”用得少,读秀报纸中二者的数量比是 1,021,622:162,9009。因此,《八百词》把“更加”放在“更”字条后附带列出7。华语中,总体情况虽然大致也是如此,但是“更加”的使用范围却远大于普通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能够使用的语法、语体环境比较宽松
普通话中,对完全同义的“更”与“更加”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其所修饰成分中心语的音节数:遇单则取“更”,遇双则取“更加”。因此,《八百词》指出,“更加”一词“常用在双音节形容词、动词前”7。华语中,有时也会考虑到这一点,但并不总是如此,所以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更加+形单”用例。例如:
(32)不过 60 年代起,气候开始转温,而如今更加热。
(33)欧洲各国今后在制定共同难民政策等议题上,想达成妥协将更加难。
(34)让警队有更加大的能量执法,而其他政府部门也会支援警队工作。
以上例句中的“更加热 / 难 / 大”,普通话则通常采用“更热/ 难/ 大”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普通话中,“更”与“更加”还有语体差异,后者书面语色彩较浓,一般口语或习惯性的组合中较少使用;而华语通常没有这样的限制。这不仅构成了二者使用差异的主要表现,同时,也在整体上提升了“更加”的使用频率。例如:
(35)槟州华人大会堂主席拿督斯里许廷炎说,在中美贸易战逐渐白热化,全球经济局势明显放缓之际,我国更加要为马中经贸贡献力量。
(36)大部分受访摊主表示,槟城顾客依然习惯到巴刹买菜,亲自挑选最新鲜的蔬菜和肉类,现场讨价还价,对一般槟城消费人来说更加划算、有安全感和满足感。
(37)以前就有听说啦,都不懂是不是真的,现在就更加不可能啦。
(38)物价上涨、宽松的信贷政策更加容易造成支出。
(二)能够修饰的语言单位远多于普通话
这或许是华语“更加”使用范围大于普通话的最主要原因。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
一是可以修饰一些动词。普通话中,程度副词一般不趋向于跟心理动词以外的其他动词共现,而华语中有时并无这样的限制,或者是限制并不严格。例如:
(39)我就尝试采用喝剩的咖啡来作画,感觉效果蛮好,创作灵感更加泉涌,就这样当上了一名专职的咖啡画师。
(40)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官访巴里文打时,宣布将兴建一间拥有 300 个床位和有专科医生驻诊的新医院,较之前的108 个床位的设备更加提升。
(41)巫统获得伊党的支持,使马来选票更加凝聚,对希盟的斯特南来说绝对是场硬仗。
(42)执法人员取缔非法赌博中心的行动越来越频密,业者不再像以往般高调地公然在白天或全天候24 小时营业,而是更加提防,把营业时间“缩短”至晚上时分才开门营业,甚至在半夜才让顾客进入赌场内准备发财。
例(39)~例(42)中的“泉涌、提升、凝聚、提防”,在普通话中通常不与“更加”等程度副词共现,因此,这样的组合具有华语特色。
以下一例也颇具华语特色:
(43)他也强调公务员必须善用拨款,并确保每一令吉的花费都能取得最大的效益,同时提高思考能力,以更加创新提高生产力。
我们对此例的分析是“以更加创新来提高生产力”,这样,“更加”不仅修饰动词“创新”,并且与之构成状中词组来作介词“以”的宾语。
二是修饰一些陈述性四字格。上文谈及形容词的量级时,曾用到“定量”概念,实际上,有不少陈述性四字格基本都是定量的,因此,普通话中一般不与“更加”等程度副词共现,而华语中有时也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
(44)尤端祥说,槟岛市政厅再接再厉,明年承办“第7 届亚太区城市论坛”,让槟州更加名扬海外。
(45)有了好的开始,接下来的工程就更加事半功倍。
(46)圣诞节快到,难免特別思念亲人,尤其若已阴阳相隔,更加难以释怀。
(47)与扫地僧不同,他更加大名鼎鼎,是小说中唯一被提及真正“无敌于天下”的高手。
三是修饰一些述宾词组。总体而言,华语述宾词组往往可以接受不同类型和量级的程度副词的修饰,上文在讨论“比较”时已经举过一些类似用例,而“更加”也有同样的表现。例如:
(48)扮演嫦娥的薇拉和扮演吴刚的比利,深爱槟城文化,早已把槟城当成第二个家并长居在此,因此他们为更加融入本地文化,选择扮演嫦娥、吴刚。
(49)而在今年的圣诞节,他们再次得到同样的“礼物”,令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更加别具意义。
(50)此番两人将分属两区以对手身份对决,相信势必会更加点燃粉丝及球迷们的热情。
有时,受“更加”修饰的述宾词组本身还比较复杂多样。例如:
(51)小德还提到:“我今年成为了爸爸,这更加激励我在赛场上继续前进。”
(52)他续说,新马关卡是进入我国的第一道门,每天平均数以万计的人入境,值勤的官员应该要更加严谨服务态度,因为那里往往是给游客及国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地方。
例(51)中,“更加”修饰的是一个“使成式”述宾结构,或者说是一个由动词“激励”引出的兼语式;例(52)中,述宾词组“严谨服务态度”属于使动用法,与“更加”组合,表示“使服务态度更加严谨”的意思。
四是跟上述用例以外的其他语言单位组合。这样的用例相对较少,以下一并举例说明:
(53)另一名范姓女游客则表示,自己从未搭乘过,意外发生后更加坚决不坐。
(54)随着头号种子的退赛,镇守上半区的林丹更加被看好打进决赛与瞄准第 6 冠的李宗伟上演本年度第2 次“李林大战”。
例(53)、例(54)中,“更加”分别修饰状中词组“坚决不坐”和“被”字结构“被看好打进决赛”,因此比较独特。
“更加”也可以与并列词组共现,例如:
(55)相比八年前的首次亮相,我们现在更加成熟和经验丰富。
(56)槟城顾客依然习惯到巴刹买菜,亲自挑选最新鲜的蔬菜和肉类,现场讨价还价,对一般槟城消费人来说更加划算、有安全感和满足感。
以下一例中,“更加”则是修饰名词“针对性”,此时表达的意思是“更加具有针对性”:
(57)同日,美国移民局亦宣布,在查证企业有否故意不聘用美国人才时,将会用更加针对性的措施。
三、由“比较”“更加”看华语语法
上文分别对华语程度副词“比较”和“更加”的基本用法进行了梳理,下面,则由此着眼和入手,来讨论对华语语法的一些基本认识。
如果我们用一个关键词来对以往的华语研究进行概括的话,那一定是“求异”,即以普通话为参照,来进行二者之间的对比,从而发现华语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差异”。由华语“比较”和“更加”两词的具体用法,我们有可能会对上述“差异”产生一些新的看法,而这也就是我们对华语语法的新认识。
在华语研究中,着眼于华、普对比,一个基本而普遍的认知是“大同小异”,这样的表述时能见到。比如,徐大明、王晓梅指出,可以在华语的范畴内进一步区分大同小异的华语变体10;黄霞、游汝杰也认为,“新加坡的华语与中国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大同小异”11。那么,应怎样理解和认识“大同小异”?我们认为,如果能厘清这个问题,则对华语语法的了解和认识就“思过半矣”,因此,这里就由此入手进行讨论。
总体而言,“大同小异”是相当宏观的认识和表述,主要是着眼或立足于数量对比,认为华、普之间相同的部分远多于相异的部分,即一致性远大于差异性;而这里的“异”主要或基本是指李行健所说的“显性差异”,它在词汇方面的表现是同名异实、异名同实、一方特有词语等,在其他方面则为那些比较明显、较易观察到的形式或用法的有无等12。受到华语“比较”“更加”以及其他词语具体使用情况的启发,我们有可能在以往认识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一)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
谈到华、普之间的同或异,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就是二者往往是结合、甚至交织在一起的。因此,亟需建立“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的观念,前者指的是在相同的基础上也有某些差异,而后者则指的是在差异中也可能会有某些相同之处。着眼于某一共时平面,情况大致如此;而如果着眼于历时发展,则更是如此。就以上讨论的两个副词而言,《词典》与《现汉》的释义基本相同,因此,我们以上梳理的用法都可以归入同中之异。类似情形比较常见,再如“比较”的第一个义项,《现汉》是:“动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这两块料子~起来,颜色是这块好,质地是那块好。”3《词典》则是:“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高下:两相~,还是这个好。”2 普通话中,动词义的“比较”可以直接带宾语,华语也是如此,但宾语的范围似乎更广。例如:
(58)当父母求好心切,总要互相比较谁家孩子更优秀,考试拿更多 A。(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17-06-01)
其实,不仅是“比较”的宾语,就是动词“比较”本身,在带宾语时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相比较+宾”形式,是不见于普通话的用法,但华语中却比较常见。例如:
(59)但我个人认为,相比较男双及混双,李梓嘉是争夺奖牌的最大希望。(马来西亚“e 南洋”网,2020-05-26)
与此相关的还有以下一种用法,例如:
(60)小米最开始估值的时候,对标的是亚马逊,但是相比较于亚马逊,小米还是有不小的差距。(马来西亚“e 南洋”网,2018-06-25)
这种用“于”引进比较对象的用法,似乎并不见于普通话,由此也形成华、普该词的用法差异。
如果再进一步观察,我们或许还会发现其他差异,比如以下一例:
(61)然而,也有部份人士对研究将吸烟及缺乏运动相比较表示质疑。(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21-07-18)
动词义“比较”的一个常用格式是“与……相比较”,这是华、普的共同之处;而例(61)则以“及”代“与”,这也属于同中之异。
至于“异中之同”,比如,我们如果把“比较”用于否定句视作华语特点,其实,当代普通话中偶尔也有类似用例。例如:
(62)“拜河神求讨薪”比较不靠谱(《河南商报》,2010-10-13)
(63)从各国经验看,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 是一条“安全警戒线”,但中国已突破50% 的“安全警戒线”,这意味着中国能源环境已经从“比较安全”向“比较不安全”转移。(《南方都市报》,2011-08-08)
(二)大同小异与大异小同
就总体的情况及表现而言,华、普之间是大同小异;但是就某些局部而言,比如具体到一个词、一种格式等,也有可能是大异小同,甚至是异而不同。语法研究更多关注具体的“用法”,所以各种差异分布更加普遍,具体情况和表现也更加复杂多样,这一点可能与一般词汇研究有所不同。比如,华语“更加”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意义和用法,虽然并非常见,但也绝非个别,因此,值得格外注意。例如:
(64)英国布里斯托尔一名先天性脑麻痹患者,原本已行动不便,其后更加中风,儿子更因车祸逝世。
(65)他强调,这些毒贩的枪械是用来防身,不是用来制造恐袭,更加不是国内的武装组织,所以不可以和恐怖分子作比较。
这里的“更加”表达的显然并不是以上各例中的意义,因为如果按照程度副词理解,“更加中风”“更加不是国内的武装组织”根本“不通”,所以应另寻解释。细思文意,这里“更加”表示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如何如何,大致与常用的“再加上”同义,按这一意思来理解,以上二例就通顺畅达了。
其实,“更加”的这一意义和用法古代汉语就有,早期国语中也有用例,后者如:
(66)当这会成立之初,会员分为三种 :守不嫖不赌不娶妾的为甲种会员,此外加守不作官不作议员的为乙种会员,此外更加守不吸烟不饮酒不吃肉的为丙种会员。(《少年世界》,1920 年第1 期)
例(66)中,先是“加”,然后才是“更加”,后者的意思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以下一例所表示的“再加上”意思更加清楚显豁:
(67)历年以来,冯在陕西蹂躏搜括,不遗余力,更加天灾频仍,饥馑迭荐,陕民之苦甲于全国。(《申报》,1930-11-13)
此外,普通话及华语中,“更”有时可表“再”“又”的意思,《现汉》及《词典》均收录此义,而例(64)中的“儿子更因车祸逝世”中的“更”正为此义。华语中,“更加”有时也能表示这一意义,这也是其独特意义和用法的表现之一。例如:
(68)克拉克在朋友鼓励下,更加参加 11 月举行的国际健身比赛,战胜来自 17 个国家的选手,赢得残障组别冠军。
(69)其作品在上世纪60 年代诞生,1965 年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印于圣诞卡上之后,开始广为人知,1973 年美国邮政更加把它印在邮票上,其后在不同的海报、唱片封面、衣服等都有它的踪影。
在笔者的语感中,普通话中没有以上两种用法,而语料检索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大致可以说,华、普之间在“更加”的上述意义和用法上,是“大异”“全异”。
(三)个别现象与一般存在
人们在接受和使用“大同小异”时,似乎已经“默认”一个事实:华、普之间的差异是个别的、零散的,甚至在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如果着眼于“小异”的覆盖面而言,虽然我们还难以划出一个相对精确的范围,或者是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数量描述,但肯定不是个别的、零散的;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它有可能还是比较集中的。比如,郭熙曾对华语“讲话”类词群进行考察,涉及“讲话、发言、演讲(讲演)、演说、分享”,以及“指示、致辞、训话、报告、交流、声明、汇报”等,它们基本都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13;王彩云调查了马来西亚华语介词的变异情况,“从、往、往着、向、自、自从、在、把、对、比”等常用介词,均与普通话存在着不同的表现14;方清明、温慧雯对泰国华语“增降”类动词的变异使用进行了考察,涉及的动词有“增加、上扬、走扬、攀扬、翻扬、调涨、调增、上行、上修、成长 ”和“降低、减少、减降、降减、调减、调降、下修”15,也基本对这两类动词实现了全覆盖。
蔺璜、郭姝慧把“较、比较、较比、较为、还”等列为表示“中量”的相对程度副词4,我们对这组词在华语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其中,“较比”无用例,“还”的使用范围极窄(通常只与“好”组合),而另外两个都有与普通话不同的用例。例如:
(70)无论国阵或希望联盟执政槟州,单靠州资源较难以落实。
(71)一般在手术前,牙医都会先询问病人的健康状况,若情况较为有风险,医生会先把可能发生的情况告知病人,再要求病人签署风险知会书。
我们以“较难以”和“较为有”为关键词,均未在普通话语料中检索到用例。
如果以上可以概括为“词法”的话,那么,在“句法”方面,华、普之间的同中之异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存在,这从笔者近期讨论的“是时候 VP”句和“被”字句即可见一斑16、17。其实,很多句法差异往往也是词法问题,比如,学界对华语“被”字句的研究,普遍认识是其使用范围大于普通话,而它重要的具体表现之一则是所用动词范围更广,如经常使用普通话通常不用的弱动作性动词、不及物动词等18。
(四)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
上文曾谈到华、普之间的显性差异,与之相对的则是隐性差异。李行健认为,义项、色彩、搭配、应用频率、方言和异形等方面的差异,均属于隐性差异12;而我们则界定为:“基本意义之外的比较细微、隐蔽然而又数量众多、复杂多样的差异”19。这虽然是着眼于词汇,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对很多语法差异的认识。
张志毅、张庆云主编的《新华同义词词典》,把“更加、越发、愈加”列为同义词20。在华语语料中进行检索,“愈加”未见用例,“越发”用得也很少(仅6 例),但是也出现了普通话中较难见到的组合形式:
(72)我们希望那些本属于我们国家的英才可以在自己的国家里得到重视和培养,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越发繁荣。
读秀报纸中,“越发繁荣”仅 1 例,而包含“更加繁荣”的文章则有 2813 篇。我们认为,如果华语中的“愈加”与普通话是无、有之别,可以归入显性差异的话,那么,二者之间“越发”的多少及使用范围的区别,即为隐性差异。很显然,以上列举的不少研究实例所反映的差异均属隐性差异,由此也显示出它们确实数量众多、复杂多样,只是因为比较细微、隐蔽而未能引起更多的关注。比如,本文所讨论的“比较”和“更加”的独特意义和用法,在《词典》中就没有反映和体现,而这种情况并非个别21、22。
总之,关于华语语法,我们认同它与普通话“大同小异”的观点和表述,同时,还应密切结合语用实际,对“大”与“小”、“同”与“异”作更加具体的分析。就总体情况而言,“大”“小”均为模糊性很大的概括,“小”本身也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是各种隐性差异,而它的涉及面和覆盖面并不一定很小;就某一具体的语法现象而言,则往往是同、异交织,主要是同中有异,而在一些情况下(特别是着眼于历时)也不排除异中有同。
由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得出对华语语法及其研究的一些新认识:
第一,大量普遍而一般的语法现象集中在“词”的使用上,很多语法特点由“词”来体现,因此,华语语法研究应以“词”为枢纽;
第二,华语语法与普通话的对应、不对应情况错综复杂,由此给华语语法及它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异常丰富的语言事实,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第三,对华语语法研究而言,隐性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对它在各个方面具体表现的发掘,理应成为华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刁晏斌. 探寻华语语法研究的新增长点——以介词“基于”和“关于”为例 [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3).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Z].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16. P67. ↩︎ ↩︎
-
蔺璜 , 郭姝慧 . 程度副词的特点范围与分类 [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 ↩︎
-
在以往的副词或形容词的量级研究中,似乎不见“定量”这一表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能够用于解释某些组合形式的有无及多少等。 ↩︎
-
徐晶凝. 关于程度副词的对外汉语教学[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
-
吕叔湘 .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99. P75, P232. ↩︎ ↩︎ ↩︎
-
华语与普通话因为语体色彩差异而造成的词语使用范围及频率的不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换言之,语体色彩对两者词语的语法表现具有不同影响,这也是华语语法比较研究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
-
在“更”的检索结果中,包括“更新、更正、变更”等无效用例,因此,其总数要打一定的折扣;即使如此,“更”的用例数量还是会比“更加”高出很多。 ↩︎
-
徐大明 , 王晓梅 . 全球华语社区说略 [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2). ↩︎
-
黄霞 , 游汝杰 . 华语运动与新加坡的语言使用考察 [J].西部学刊 ,2013,(12). ↩︎
-
郭熙 . 华语视角下的“讲话”类词群考察 [J]. 语言文字应用 ,2012,(4). ↩︎
-
王彩云 . 马来西亚华语介词的变异 [J]. 汉语学报 ,2015,(2). ↩︎
-
方清明, 温慧雯. 泰国华语“增降”类动词变异考察[J].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7,(4). ↩︎
-
刁晏斌 .“欧化华语”视角下的华语“是时候 VP”句研究 [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1). ↩︎
-
刁晏斌 . 马来西亚华语“被”字句研究——兼论华语语法研究的原则和着力点 [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 ↩︎
-
郭熙 . 全球华语语法 • 马来西亚卷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22. P107-108. ↩︎
-
刁晏斌 . 论华语与普通话词汇的隐性差异——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 [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21,(2). ↩︎
-
张志毅 , 张庆云 . 新华同义词词典 [Z].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05. P304. ↩︎
-
刁晏斌 . 由“舍今取古”现象看华语词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辞书研究 ,2022,(4). ↩︎
-
刁晏斌 . 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全球华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