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华语的欧化与欧化的华语

摘要:华语与普通话在欧化程度、欧化方式、欧化阶段与欧化来源方面均有差异,因此欧化华语有其鲜明特点,有必要将华语的欧化与欧化的华语作为华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欧化华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对华语而言,主要表现在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研究内容和建立一个恒常的观察视角两个方面;对普通话研究而言,则主要在于可以由前者来观察与思考后者中同类欧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即其来源、现状以及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普通话 华语 欧化华语

一、引言

近年来,汉语欧化成为笔者集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之一,由此完成并发表了若干篇论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三篇:

第一篇是《汉语的欧化与欧化的汉语——百年汉语历史回顾之一》1,主要从“ 欧” 的所指范围、“ 化” 的具体内容以及“ 善” 与“ 恶” 三个方面讨论了欧化的内涵,再由汉魏以降的佛经翻译和近代来华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入手梳理了汉语欧化的历史,最后从翻译以及汉语写作两个方面证明了“ 欧化文言”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进而讨论了其与“ 欧化白话” 及现代汉语的密切关系。此外,文中还提出对欧化的三点认识:其一,它是一个核心的概念,是了解与认识百年汉语最为重要的“ 关键词” 之一;其二,它是一个历时的概念,无论就内涵还是外延而言,其自身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都有明显的发展,并随时代而变化;其三,它是一个“ 跨界” 的概念,不仅语言学界关注,其他很多学科领域也都在研究,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语言学界认识的某些不足。

第二篇是《欧化及其研究的新思考:写在汉语欧化研究百年之际》2,系汉语欧化百年研究史的回顾与反思之作,文中提出并讨论了相互对待的九组概念,即狭义欧化与广义欧化、显性欧化与隐性欧化、善性欧化与恶性欧化、共时欧化与历时欧化、书面欧化与口语欧化、翻译欧化与写作欧化、普通话欧化与国语 / 华语欧化、白话欧化与文言欧化、欧化与去欧化。以上概念中,有一些系首次提出,相信能够为汉语欧化及其研究带来新的思考、探索与收获。

第三篇是《论“ 汉语欧化史” 》3,文中正式提出“ 汉语欧化史” 概念,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提出依据,包括认识与事实两个方面;二是意义和价值,涉及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三是研究内容,包括“ 完成时”“ 进行时”“ 起始时” 和“ 将来时”等四个方面。如果说第二篇论文对汉语欧化的维度作了较大横向拓展的话,那么本文则试图建立其纵向的历时系统,二者合一,或可得到一个最大化的知识范围,进而构建起汉语欧化及其研究的新版图。

与本文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前两篇、特别是第二篇论文。由第一篇论文,结合笔者近年来所从事的华语研究,综合已有认识,笔者认为极有必要再续写一篇“ 华语的欧化与欧化的华语” ,以呼吁和倡导对华语的欧化以及由此形成的“ 欧化华语” 进行专题性、专门化的研究;我们在第二篇论文中提出的“ 普通话欧化与国语/ 华语欧化” ,就是对这一思路的具体呈现。笔者认为,这是立足于欧化现象的社会/ 地域/ 功能分布所作的划分,是非常有内涵的一组概念,特别是后者,称之为全新的概念应不为过。第二篇论文中,这一部分的主体简要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提出这组概念,二是这组概念对欧化研究有何裨益。

然而,限于篇幅,以上两个问题未能说深说透,所以还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讨论。有鉴于此,本文以“ 华语的欧化与欧化的华语”为题,对上述两个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至于这一论题下所包含的其他方面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某些内容,我们将在嗣后的研究中陆续跟进,以求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和表述。

关于本文,我们认为有必要做以下三点说明:

其一,在具体的研究中,人们经常用“ 华语” 来指称全球华语或大华语中与普通话相对的部分4,而这已经成为学界一种比较通行的做法。本文所用“ 华语” 也是如此,即指普通话以外的全世界华人共同语,而我们的立足点主要在东南亚华语,特别是以最具代表性的马来西亚华语为具体调查对象,以求达到借斑窥豹的效果。

其二,欧化的“ 欧” 最初仅限于指欧洲语言(主要是英语),而作为如上所说的历时概念,时至今日,人们的认识也有变化,其中就包括扩大了“ 欧”的内涵,大致在“ 外(语)化” 的范围内使用该词,而本文也持这一观点。因此,所谓华语欧化,就是指华语受外族语言的影响,接受其形式以及由此而引起自身的发展变化,而这样的华语也就是我们所讨论的“ 欧化华语” 。

其三,关于欧化的内容,我们取一个较大的范围,即如张彤所说:

“ 欧化” 可以概括近代以来汉语与欧洲语言接触产生的文字、词汇、语法、语体等方面的变异,汉语欧化现象曾以诸如“ 拉丁化”“ 拼音化”“ 外来词”“ 欧化语法” 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5

这里说的是“ 汉语(普通话)欧化” ,而华语的欧化也应如此看待。我们曾就普通话的情况指出,差不多在所有构成要素及其应用的所有方面,都能看到欧化的具体表现或痕迹,它涵盖了从词素、词、句到篇的各个语言单位,此外还可以在语音、语言风格及修辞手段等方面看到它的表现和影响。6我们将在下文证明,华语欧化程度甚于普通话,因此以上表述同样也适用、甚至更加适用于前者。

二、“欧化华语” 的提出依据

长期以来,人们所说的汉语欧化或欧化汉语,其具体所指都是普通话,至于非普通话的华语情况如何,则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在华语及其研究并未成为一个引人关注并大量投入的重要课题的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时至今日,随着华语研究的日益开展与不断深入,上述状况就显得不合时宜,因而有必要加以改变。

对于华语+普通话,或者说对于全球华语或大华语而言,欧化是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一种客观存在,而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共同构成了“ 欧化华语” 概念提出的最基本条件和依据。

所谓普遍性,是指整个华人共同语都面临并且久已受到外族语言的多方面深刻影响。因此,如果立足于普通话的“ 欧化汉语” 概念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换一个立足点(即非普通话的华语),欧化的事实同样也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所以“ 欧化华语” 概念自然也是能够成立的;所谓特殊性,主要指的是,如果仅有普遍性,那么似乎就没有太大的必要特别提出欧化华语,而我们之所以要特别提出并强调这个概念,主要是着眼于其与欧化普通话的诸多不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特点。

以下,我们就立足于上述特殊性,即华、普之间所表现出的欧化差异,来讨论和说明“ 欧化华语” 概念的提出依据。

(一)欧化程度的差异

在华语研究中,有人已经注意到华、普之间欧化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比如,王彩云在分析马来西亚华语介词变异的产生原因时,就认为马来西亚华语受英语的影响较普通话更大、欧化程度更高,由此导致某些介词的使用方法产生变异。另外,文中还指出,马来西亚华语介词“ 被” 的使用频率更高,其与普通话的用例数之比为402:161,而这也是其欧化程度更高的表现。7 其实,不仅是马来西亚华语,总体而言,华语的欧化程度远高于普通话,其具体表现大致可以用“ 覆盖面更大” 来概括,具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语体的覆盖面大,这里指的是华语欧化现象在口语中更为普遍,而不仅只存在于书面语;二是欧化现象的“ 品种” 更多,其中有不少在普通话中都没有相同或相似的表现。

关于前一点表现,周清海结合新加坡的情况指出:

新加坡口语受外语(英语)的影响,远远超过书面语所受的影响。“ 被” 字句在口语里广泛应用,好像“ 马路被修好了” 等等频率很高的说法,都是新加坡华语口语受外来影响的现象。8

洪丽芬则结合马来西亚华语的情况指出:

多语背景的马来西亚华人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即在说话时,不论是华语、英语、马来语还是华人方言,都有或多或少的,因人而异的“ 语言马赛克现象” 。⋯⋯它只不过是夹杂采用新词语,以取代主体语言不能合适表达的一些意思,或是混合使用最先闪进脑海任何语言的词汇或句子,以更好地、更快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9

以上新马华语的表现不仅在华语区具有典型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反观普通话,传统的欧化研究基本只局限于书面语范围,这样其范围就大大小于华语。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文还要继续讨论。

至于后一点表现,也有不少论著谈及,比如陈恒汉指出:

有时候,我们也能在新加坡华语中听到英语的影响,例如“ 你介意告诉我该怎么走吗?”中的“ 你介意⋯ ⋯” 就是英文“ Do you mind⋯⋯” 的直译,标准汉语很少这样表达。由此可见,语言接触带来的影响不可避免,多语之间的互动渗透造就了南洋华语的本土化。10

华语中,像这样“ 直译” 式的表达形式比比皆是,并由此而造成华、普之间的有无之别。

以下是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光华网11 的近年用例(为了与英语源形式对比,我们把“ 百度翻译” 给出的相对应的翻译附在句末):

(1)协助佛学院幼儿园穿针引线的Chroma科技经销商运营总监魏梅花指,这不是首个案件有幼儿园寻找相助。——This is not the firstcase where kindergartens are looking for help.

(2)目前全世界有数万名环保志工,每天在做着环保工作,呼吁民众别做垃圾虫,改变自己成为环保志工。——change yourself andbecome an environmental volunteer

(3)虽然这范围附近有空地,但不确定是属于政府或私人地段。——it is uncertain whetherit belongs to the government or private lot

以上三例中,前两例的语序与英语完全相同,而与普通话不同:例(1)采取“ 定语从句” 形式,而普通话通常只能表述为“ 有幼儿园寻找相助案件” ;例(2)如果不作大的改动,普通话一般只能说“ 把/ 使自己改变为环保志工” ;例(3)的“ 或” 则是完全对应英语的 or,在这样的表示不确定及疑问的句子中,普通话只能用“ 还是” ,而华语却经常使用“ 或(者)” 。

笔者的学生在美国教中文,以下是她提供的其所在州政府中文网站中出现的句子:

(4)我觉得接种疫苗是保护自己,我珍爱的人,和朋友们的关键。——I think vaccinationis the key to protect myself, my loved ones,and my friends.

(5)我们都有为什么接种疫苗的理由。——We all have reasons why we should be vac-cinated.

这样的句子,称之为“ 欧化翻译句” 应不为过。

如果说以上句子构成华、普之间有无之别的话,那么二者欧化程度的差异还经常表现在多少之别。比如,谢耀基认为欧化在句式运用方面最明显的就是表示被动的“ 被” 字句的普遍使用,它也不限于表示不愿意或不愉快的事情。12 其实,华语“ 被”字句欧化的表现更加充分,其使用范围更广、用例更多。例如:

(6)白内障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其实是可以被治疗的,通过人工晶体之类的技术协助患者恢复视力。

(7)受爆炸影响,现场附近的酒吧需暂停营业,达沃雅典耀大学的学生及街上的市民均被建议暂时回家。

(8)合成毒品价格低廉及生产快速且容易被携带,因此其使用已增加。

(9)有支持林冠英的网民,则上载患上疯狗症的症状及受害者痛苦的视频,示意疯狗症是必须被预防的,否则就会像视频中的孩子一样痛不欲生。

这样的用例在普通话中比较少见,但是在华语中却相当常见。田小琳立足于港式中文,把这样的句子称为“‘ 被’ 字羡余类被动句” ,并指出这是因为直译英语被动句而造成的。13

(二)欧化方式的差异

普通话/ 华语欧化是语言接触的产物,所以这里的欧化方式差异,首先就表现为华语跟其他语言接触方式的差异。一般认为,语言接触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前者是接触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分离的语言接触,一般通过口语交际实现;后者是接触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的语言接触,一般通过书面翻译实现。14周清海明确指出华语区和普通话(文中称之为“ 现代汉语” )区在与外族语言接触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的现代汉语书面语是在有意模仿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和外语接触而产生的影响是通过知识分子的书面语传播形成。这是间接的语言接触。有意模仿外语,使得汉语书面语比较不稳定。老百姓很少接触外语,他们的口语就比较稳定。但在华语区,华语和外语的接触,是直接的接触,因此华语口语和书面语一样不稳定。”15

这里的“ 华语口语和书面语一样不稳定” ,也就是从一个方面肯定与强调了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华语欧化覆盖口语与书面语两种语体。

欧化方式差异所造成的结果,大致可以从整体和个体两个方面来看待和说明。

就整体而言,主要是语言接触方式的差异:一方面是如上所说,华语欧化覆盖口语和书面语,具体路径大致是先在口语中实现,然后向书面语扩张;而普通话欧化则主要表现在书面语中,因而总体的使用范围比较有限,未能实现对书面语与口语的全覆盖;另一方面,则是语言接触的深度、广度及持续时间等的差异,在这方面,华语的“ 程度” 也是远高于普通话的。目前,我们能够见到一些相关的零星表述,如王晓梅指出“,个人多语和社会多语是马来西亚的常态,多种语言一直处在长期且深入的接触状态”16 ;邵敬敏、石定栩认为,对于港式中文而言,英语是深刻的影响。17 新加坡学者吴英成立足于新加坡华语,对此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比如吴英成指出“:由于英语是新加坡人的主要工作语言,举凡政府文告、工商业交往和科技的研究皆以英语为重,而且英语也是学校的第一语文和各种科目的教学媒介语,华英相混的现象也就司空见惯了。”18 吴英成还提到华语与当地通行的外族语言的融合,这自然是极高程度的语言接触所造成的结果。19

以下立足于句法,举一组常见的“ 融合” 用例:

(10)仪式上由叶绍明颁发感谢状予校方。

(11)医院已转交骨灰的DNA 检验报告予警方,在程序上将由警方公布,并交予冯家家属代表。

(12)她今午在峇冬丁宜工业区,见证零食公司哈丽查工业,出口第一批零食到中东国家巴林,她说,在槟州,该公司是首个出口食品到巴林的公司。

(13)同时,槟州政府也准备分享经验予国内其他地方政府。

按,以上都是具体或抽象的给予句,用的都是与英语结构相同的“ 给予动词+间接宾语+介词+直接宾语” 形式,比如与例(10)相对应的英语形式是“ At the ceremony, Ye Shaoming presented a cer-tificate of thanks to the school.”

普通话中,类似的用例虽然不是一个也没有,但总体而言非常少见,而由此就体现了二者的差异。

如果着眼于个体,则更多显示的是具体欧化方式的差异,主要是指华语及普通话引进、吸收外来成分以及外来成分对其产生影响的具体方式等的诸多不同,由此造成了普、华欧化具体表现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几乎可以说比比皆是。比如,徐祎、彭爽以马来西亚华语英语借词为例,指出华、普翻译方式上的三点不同:一是选择不同的构词语素,如“ 奈米—纳米” “、食水—饮用水” ;二是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如“ 纽西兰—新西兰” “、史古打/ 史谷打—踏板摩托车” ;三是选择不同的音译形式(主要决定因素为是否受方言读音的影响),如“ 健力士世界纪录—吉尼斯世界纪录” 。20

以上所举欧化程度差异的有无与多少之别,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归结为具体欧化方式的不同。

(三)欧化阶段的差异

这是立足于当代华语与普通话“ 实时” 状况的判定与表述。一般的情况是,很多欧化现象往往起于华语,然后延伸到普通话,由此就使得二者之间产生先后之别,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使用范围及频率等的差异,而这些都可以归结为欧化阶段的差异。笔者曾有研究指出“,是时候+VP” 在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中的表现有所不同:普通话基本只取“ 是时候+VP 了” 一种形式,这显示其似乎还没有摆脱原有的“ 是+VP 的时候了” 的约束;马来西亚华语则多取“ 是时候+VP” 形式,且具体用法还有较多的变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二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21另外,普通话中“,是时候+VP 了” 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这也是二者处于不同阶段的一个外在表现。

再如,石定栩、朱志瑜谈及“,凡是英语里用share的地方,香港书面汉语几乎都会用‘ 分享’ ,从政府文件的中英对照版本,到公司行号的中英对照通告,很少会有例外。既然如此,平时说话行文,对不快的事物也‘ 分享’ 一下,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22这里说的是,由于受英语影响“,分享” 扩大了使用范围、提高了使用频率,不仅可以用于“ 好” 的方面,也可以用于“ 不好不坏” 的方面,甚至用于“ 不好”的方面,而后两个方面都可以看作欧化的表现。

“ 分享” 的上述表现在华语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我们对全球近20 家不同国家和地区华文媒体“ 分享” 一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几乎都与上述港式中文的表现相同:经常用于“ 不好/ 不快”的方面。23 以下再酌举几例:

(14)特里莎梅又在节目中分享父母离世的感受,表示把她养育成人的人突然离世,身为独女也没有兄弟姐妹可分享悲伤,当时的新婚丈夫则成为了她唯一的依赖。(马来西亚《光华日报》2017.5.15)

按,此例中“,分享” 的对象,既有“ 父母离世的感受” ,也有“ 悲伤” “,不快” 的程度很高,而以下各例大致也都是如此:24

(15)腊戌小伙伴分享被毒蛇咬伤经历,小编吓出一身冷汗。(缅甸中文网2019.1.4)

(16)她要感谢那些聚集在一起分享悲伤的人。“ 谢谢你们帮助我们恢复对人性的信心。”(新西兰《中文先驱报》2019.3.29)

(17)我分享让这家公司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菲律宾《商报》2020.5.21)

(18)每天,大家都在微信群里分享、交流关于种族歧视的内容信息,亦通过转发扩散,引起更多人关注。(欧华网 2020.6.10)

(19)好莱坞知名演员汤姆· 汉克斯近日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做客CBS电视台访谈节目《深夜秀》,分享了自己感染新冠病毒的经历。(美国《桥报》2020.7.15)

普通话中“,分享” 义为“ 和别人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见《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就其对象来说,是具有[+利好]语义特征的词语,但是,由于也直接或间接受到英语 share 的影响,用于“ 中性” 事物的用例已经非常普遍,例如:

(20)3 位专家学者在热烈的交流气氛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看法。(《人民日报》2022.1.15)

至于[-利好]的“ 不好/ 不快” 的事物,现在偶尔只能见到个别用例,如:

(21)主播们通过分享真实的诈骗案例,生动还原了各类诈骗手段,告知大家预防校园诈骗中的应知应做,取得了不错的反诈宣传效果。(中国网财经 2021.11.22)

两相对比,可以看到“ 分享” 一词在华语和普通话中的不同表现,对此完全可以用处于欧化的不同阶段来加以解释。

(四)欧化来源的差异

无论普通话还是华语,欧化的主要来源都是英语,所以欧化的主体部分就是“ 英化” ,但是,具体到不同的言语子社区,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受日语影响而产生的“ 日化”(台湾),受葡萄牙语影响而产生的“ 葡化”(澳门)等。前者的例子如,我们曾经讨论过台湾较为多用的“ 动词+中”(如“ 营业中”“ 实施中” ),认为其属于日源形式;25后者的例子如,黄翊指出:

在公文写作中,由于1992 年以前葡文是唯一的官方语文,在立法、司法和政府行政运作中葡语一语独尊,影响非常深远,以致中文公文的写作也模仿葡文的格式,直译葡文的词语句式。大量的“ 中文” 公文,其实先用葡文草拟,然后翻译过来;即使用中文起草公文,也摆脱不了葡文公文的语文模式。1999 年澳门回归后,这种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26

此外,再如曾晓舸讨论了泰国华语书面语的变异,在分析其原因时列出的第一点就是“ 泰语的影响” 。27

以下再举一个新马地区因为受马来语的影响而产生“ 马化” 现象的例子。张鹏程以“ 厉害” 一词为例对此进行了讨论,指出其可能受到马来语pandai(聪明)一定程度的意译影响。28 马来语的pandai有“ 聪明”“ 能干” “、精于⋯ ⋯ 的” “、善于⋯ ⋯的” 等义,这样的意义在新马华语中有所表现。例如:

(22)华仔笑言以往兼任监制只管自己,这部电影当监制要管两个很厉害的演员,就是古仔和三哥。

(23)每一首交给她的歌,她都可以唱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她最厉害的地方。

(24)我觉得最难的是“ 到底自己最厉害做什么?”

(25)第7 任首相不是多次承认自己不厉害选接班人吗?更何况,他之前对希盟说,他不保证能选到好的接班人。

以上四例中,前两例的“ 厉害” 对应于“ 聪明”“ 能干” 义,而后两例则与“ 精于⋯⋯的” “、善于⋯⋯的” 相当。

其实,如果从普通话的角度看,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与前苏联交往密切,由此也在普通话中留下了一些“ 俄化” 印迹。关于这一点,徐来娣考察了俄语在词汇、词法、句法、语义等层面对汉语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发展变化;29奥丽佳也较为系统地讨论了相关问题,涉及汉语中的俄源词、俄语对汉语词法、句法的影响等。30 仅就俄语外来词而言,徐来娣谈及,汉语俄源词的总数在 1200 个以上,如仿译词“ 共青团”“ 少先队”“ 劳模” ,表示“ 革命、先进”“ 反动、保守、落后”“ 反动、反革命” 义的“ 红色”“ 白色”“ 黑色” 等词,以及语素“ 红”“ 白”“ 黑” 等,其中不少都产生或活跃于这一时期,极具普通话特色,而在华语中却极少使用。31

我们 2022 年 1 月 18 日在“ 人民网-搜索” 中以“ 红色” 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到 236750 篇有关此词的页面,绝大多数都是上述意义下的使用,其中第一页(50 条)中不重复的就有以下一些:

红色资源、红色热土、红色精神、红色血脉、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展馆、红色政权、红色场景、红色旧址、红色书店、红色电影、红色故事、红色旅游、红色阅读、红色新地标、红色主题教育、红色法治文化宣传

作为对比,我们也检索了马来西亚光华网近500 万字的语料,在所有 102 个“ 红色” 的用例中,几乎都不表示以上意义。

鉴于以上四点32,我们有理由得出以下结论:欧化华语有其鲜明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构成华语整体特点及其与普通话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不仅有可能,而且更有必要单独提出,作为华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或者是一项重要内容。

三、“欧化华语”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认为,欧化华语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价值,这大致可以从“ 理论” 和“ 本体” 两个方面来看。就前者而言,欧化华语是华语与不同民族语言之间长期、深入接触的产物,在一些方面,华语欧化现象几乎是“ 无拘无束” 地“ 自然生长” ,加之不像普通话那样经历过一个明显的“ 去欧化” 过程,日积月累之下,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 多样性” 与“ 最大化”特征的典型“ 活体” 样本,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对欧化华语的全面研究和深入探讨,对于“ 欧化语言学” 、接触语言学,乃至于全球华语学,都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然而,作为一个新的概念,相对于理论建构,欧化华语亟待实证研究的支持,而我们也认为,在现阶段,应该首先从本体研究的角度来认识、发掘和证实它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抓手和依循。因此,下文就主要围绕这一方面来作一初步的梳理与分析。

(一)对华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欧化华语” 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和价值,当然首先是对华语研究而言:共时方面,欧化是造成华语各方面诸多特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不全面了解和认识欧化,也就难以全面了解和认识华语,二者之间具有非常明显而又突出的“ 联动”关系;历时方面,欧化是华语本地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也是它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间包含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这方面的研究自然也是华语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邢福义倡导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 充分” ,即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充分33,其实这也应该成为华语研究的整体要求和目标,而建立“ 欧化华语” 概念,开展与之相关的全面、深入研究,无疑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具体而言“,欧化华语” 概念的提出,对华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研究内容。

在普通话的研究中,欧化已经成为一个指向明确、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研究领域,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冠以“ 欧化” 之名的论著比较多见。比如,我们2022 年 1 月 19 日在知网的“ 中国语言文字” 下以“ 欧化” 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共得到 367 篇文献;而在华语研究中,冠以“ 欧化” 之名的成果却极为罕见,而这就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相关研究的欠缺。结合上节中的四个方面,可知欧化华语的内涵十分丰富,相关事项异常繁多,而此前的研究又非常薄弱,因此有必要大力加强。

如前所说,我们对欧化取一个最大的范围,一是不限于欧洲语言的影响,二是不限于某一个具体的方面(如语法等),这样,可以归入欧化华语研究范围的内容就非常丰富。关于这一点,谢明镜在“ 外化” 概念下所作的范围描述,大致交代了我们所说华语欧化研究的部分主要内容:“ 汉语在与外族语言的接触过程中,受他族语言影响,在构词、句法、语用交际等方面呈现出外族语特征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 另外,谢文还特别指出 “, 汉语词的‘ 外化’ 主要表现在语音、语义和构词法等方面” 。34

华语欧化在华语及其运用的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以前的研究基本都是“ 各自为战” ,分割到不同的部门分而治之,比如词汇研究会涉及一些,语法研究大致也是如此;另外,相关内容多为碎片化的说明与解释,而不是系统化的分析与阐述。建立“ 欧化华语” 的概念,把各种欧化现象归拢到一起,这就便于集中观察、描写、分析和解释。

就目前的基本状况来看,华语研究大致还处于起始或初步发展阶段,所以其具体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仅就与欧化相关的部分而言,还有很多现象尚未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既包括很多“ 普通” 的现象,也包括不少“ 出格” 的现象。

前者如笔者曾经讨论过的华语词汇的外来移植义35,属于本文所说的欧化范围,其中有很多就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包括在相关工具书中也没有反映。

例如“ 文凭” 一词,华语中以下用例比较常见:

(26)该市场华商欠缺拥有拉电认证文凭的华裔技工,接班人断层是一项隐忧。

(27)除了奖金,得奖的团体也获得奖杯和文凭。

(28)他表示,被执法员充公的3500 张盗版光碟被发现没有“ B” 文凭。

《全球华语大词典》对此词的释义是“ 旧指用作凭证的官方文书,现指毕业证书。” 由其“ 旧指” ,就排除了上例中“ 文凭” 表示此义的可能性,而“ 毕业证书” 义显然也与上述用例不合。据华语研究专家、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的王晓梅教授告诉笔者,马来西亚华语的“ 文凭” 相当于英语的certificate,义同“ 证明、证明书、文凭、结业证书、合格证书” 等。很显然,以上用例中的“ 文凭” 即为“ 证书” 义,属未被注意的外来移植义。

后者如以下这样的用例:

(29)这些巡逻队警员是打击罪案最前线的人员,其中警车巡逻队截至今年6 月成功做出192 个逮捕,至于摩托车巡逻队则成功做出21 个逮捕。

(30)美国《纽约时报》周日公开一系列曾与特朗普共事女性的访问内容,可见他过往从商时,已多次做过冒犯女性的言行。

2015 年前后,台湾媒体和学界曾经提出并批评当地的“ 语言癌” 问题,其矛头所指,就是所谓的“ 恶性欧化” ,而其所举的不少例子,都与以上二例相似,即与“ 做” 的“ 出格” 使用有关。36

再如,以下欧化“ 紧缩式因果复句” ,似乎也从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31)现时我每天都会检查车辆、全屋的窗户是否锁好。我很惊恐因为他知道我们的日程。

(32)大会也一致通过支持早前安华发表的文告,即巫统的领袖们已丧失了道德制高点因为支持这种族性的大会。

至于“ 平常” 与“ 出格” 二者之间“ 居中” 的各种现象和用例,那就更多了,下文还会涉及一些,其绝大多数都尚未成为人们的考察内容和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把欧化华语作为华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一项常规内容,极有可能给后者带来以下有益的改变:

一是研究观念的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和表述为由封闭到开放,变由华语内部看华语到由“ 内部+外部” 看华语;

二是内容结构的拓展,由此会造成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等的系列变化;

三是带来辐射效应,比如华语本地化发展及其重要特点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影响因素,一是外族语言,二是南方方言,后者的研究也是犹有所待,我们或许也可以而且应该提出华语“ 方(言)化” 问题,进而开展更具指向性的深入研究。

第二,建立一个恒常的观察视角。

以往的华语研究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从外语角度的观察与分析,比如邹嘉彦、游汝杰指出,“ 由于长期受英语的影响,(马来西亚的)人们对英语及英语文化有一定的兼容性。”37 吴英成谈及“,就新马华语而言,新加坡学生常在华语句式中掺杂新加坡社会通用的英语词汇,杂烩式华语便成为新加坡社会不同于其他使用华语地区独特的语言现象。”38 但是,这样的观察与分析多限于词汇方面,既少系统性,也远未形成对整个华语现象的更大覆盖。直到不久以前,才有人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华语研究的“ 古、方、普、外” 四个视角39,而按本文的观点,这里的“ 外” 角也就是欧化的视角,此论的提出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王文虽然主要以词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也指出外语对马来西亚华语的影响不限于词汇,语法的层面也值得关注,并以“ 被” 字句为例,分析英语语法对马来西亚华语的影响。

以往的研究中,上述“ 外” 角即欧化的视角有相当程度的缺失,由此也给华语研究带来一些明显的不足。比如,有人在分析“ 警方相信子弹可能属于附近射击训练场,由于训练过程中,射击者不慎射偏方向” 一例时指出,句中“ 相信” 用法从“ 信任” 泛化到表示主观认定的“ 认为” 或“ 猜测、很可能” 。40另外,有人在谈到新加坡华语中“ 相信” 的同样意义时认为,这是在传统义项基础上“ 在语用上引申新的义项” 。41

以上对“ 相信” 意义的分析完全正确,但是归因于词义的“ 泛化” 或“ 引申” ,却是错误的。其实,上例中“ 相信” 所具有的“ 认为” 等义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外来移植义。英语中,与此词直接对应的是believe,据“ 百度翻译” 所附的《柯林斯词典》,英语此词除表示“ 相信” 义外,还有“ 认为、相信有⋯⋯、认为⋯⋯存在、认为⋯⋯是应该的(或正确的)” 等义,而上例中的“ 相信” 正在这一意义范围内。

华语中,与上例相似的用例比较常见,再如:

(33)对于受害者当时手上持有 PVC 水管,辩方律师相信当时受害者准备用于殴打被告,而受害者承认当时持着水管,但原意是用于自卫,也没有向被告发起攻击。

(34)目前仍在等候鉴证报告和医生报告出炉,2 份报告相信可在2 至3 周后取得。

(35)死者相信是被割喉惨死后,遗体被装在塑料袋中,被弃在其住宅隔邻空屋的后部。

就华语的“ 相信” 一词来说,不仅有对英语believe词义的移植,还有对其结构(用法)的移植。例(35)出现“ 死者相信是⋯⋯” 这样的组合形式,就是一个例证,而这一形式与以下的英语句子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36)The body of the deceased, who was believed to have died after his throat was cut, was packed in plastic bags and abandoned in the back of the empty house next to his house.

以下一例中“,直译性表达” 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充分:

(37)(移民局)当场逮捕了11 名不同国籍的外国女子,以及 1 名33 岁相信为老板的本地男子。

此例中的“ 相信为老板的本地男子” 极具华语特色,属上文所说的“ 翻译式欧化” ,以下是与之对应的英译形式:

(38)(Immigration Bureau) arrested 11 foreign women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a 33 year old local man believed to be the boss on the spot.

英语中,believe 经常以过去分词形式引出一个定语从句,受此影响,华语有时会出现“ 相信是/为⋯⋯+中心语” 的形式,以上即为一例。同样的形式再如:

(39)(警方)并再逮捕一名女子,同时起获相信是赃物的金饰及 10 小包冰毒。——(The police)Arrested another woman and seizedgold jewelry believed to be stolen goods and10 packets of methamphetamine.

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们才会对华语“ 相信” 一词的“ 变异”(包括词汇义和语法义)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而类似的情形几乎比比皆是。

我们认为,欧化视角对华语研究非常重要,就它的内涵而言,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察的视角,由此可以发现某一形式或用法与华语之异,与某一外语之同;

二是分析的视角,对某一形式与华语所以异,以及与外语所以同进行对比和分析;

三是解释的视角,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并能够举一反三,用之于更多的同类现象。

(二)对普通话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笔者向来认为,华语研究当然要立足于华语,但却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它还应该发挥更大的效用,其中就包括由此反观、甚至反哺普通话研究。欧化华语研究同样也应该如此,简言之,就是可以由前者来反观后者的来龙去脉。

所谓“ 来龙” ,大致是指华语与普通话中很多欧化形式的来源一致,二者有前后以及直接和间接之别。“ 汉语的大融合是当前现代汉语和国语 / 华语的现状”42,而早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很多关于普通话新词新义新用法的研究就把其来源指向华语,其中就包括相当数量的各种欧化形式,如上文注释中提到的“ 秀”43 。以下再举一个“ 领养” 的例子。

华语中,像以下这样的用例并不少见:

(40)在这3 年内,本会援助了无数的清寒学子,包括分发学校用品、助养贫穷学生、颁发奖励金予学业优异的助养生以及领养母校清寒学弟学妹。

(41)他表示,学生们在课外活动花费是笔不小的数目,家协除了制度化领养课外活动,更须要资助购买器材、聘请教练、赞助交通津贴食物津贴等。

(42)小S 又透露自己在非洲领养了一头大象,结果女儿问她“ 妈妈你领养那头大象要放在哪里?”

汪惠迪《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收释“ 领养” 一词,释义为“ 出钱赞助,包干,也用‘ 认养’ ,英adopt 的意译” ;陈琪也指出此词义为“ 出钱赞助或负责抚养和养护,其对象可以是人、是项目、也可以是飞禽走兽、园地等等” 。44

长期以来,普通话的“ 领养” 只有“ 把别人家的孩子领来当作自己的子女抚养” 这一个意义(见《现代汉语词典》),但是现在,我们也时能见到以下这样的用例:

(43)对于空置侨房将采取开放式管理,符合要求的侨房由社会或个人公开领养,在法律或政策许可范围内,允许个人和组织合理使用。(《广州日报》2017.11.7)

(44)临湘市羊楼司镇村民石日明带着妻子,身着工作服,手持专业工具,养护300 米长的“ 清和” 路段。石日明夫妻共领养了全村 3.9公里路段。(《湖南日报》2019.2.10)

(45)大部分警犬退役后,会被领犬员或者市民领养,警犬捐赠者和领犬员可以优先领养自己的退役警犬。(新华网 2020.10.12)

以下一例与例(40)形成对比:

(46)与此同时,索朗达杰也领养了2 个家里比较困难的学生作为帮扶对象。(人民网2021.7.21)

此例中“ 领养” 的学生只是“ 作为帮扶对象” ,可见并非“ 传统” 意义,而是与例(40)中“ 领养” 的意思相同,只是现在这样的用法还较为少见。

在当代普通话的研究中,人们有时会忽略某一欧化形式的华语来源,这大致是不了解华语所致,而由此也说明欧化华语研究对于普通话研究的作用和价值。比如,有人认为“ 是时候VP” 的出现与使用“ 是当代汉语中汉英接触加深而引发的一种语法演变”45 ,就是一种不甚正确的认识,因为它没有正确说出该形式的准确来源。石定栩、朱志瑜讨论了香港书面汉语在与英语的长期接触中许多方面产生的变化,在语法方面的表现,就提及“ 是时候VP(了)” ,指出系由模仿英语句式“ It’ s time to dosomething.” 而造出来的。46 就时间来说,显然香港在前,内地在后。

所谓“ 去脉” ,即对普通话某些欧化现象当下状况的认识以及将来进一步发展方向及可能的预测,刁晏斌以“ 是时候+VP” 现象为例谈及这一问题,指出该形式系经由华语区间接借入,其在华语区的使用数量更多,且比普通话复杂,究其原因则是借入时间更长、使用更多,因而发展得更加充分,因此,它的今天有可能就是普通话的明天。47

比如,如上所述“,是时候+VP” 直接对应的是英语 It’ s time to ⋯ ⋯ ,而后者的否定形式是 It’ snot time to ⋯ ⋯ ,例如“ It’ s not time to make achange” 。华语中,与后者直接对应的形式虽然还不多,但是已经出现了,例如:

(47)现在不是时候公布产业,当适当时期,会员们就会看到了!

(48)他表示目前还不是时候公开讨论有关详情。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做出以下预测:如果“ 是时候+VP” 在普通话中还有进一步发展,那么迟早也会出现与上两例相类似的否定形式。

以下再举一个“ 词法” 的例子。笔者曾讨论当代普通话中的“ 语素词”48,指的是具有“ 词” 的形式但却不能独立使用,只能在组合中表示一个新义的语言单位,其中有很多先是由外语引入华语,然后再随“ 引进” 大潮从华语进入普通话,如“ 绿色-、-花园、-广场、-大使” 等。语素词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可能由不能独立使用表示新义到可以如此,此时它就成为一个表示新义的词了。比如“ 绿色-” ,就已经完成了这一过程,即它不仅可以用于“ 绿色食品” 等组合中,也可以用于“ 这食品是绿色的” 这样的表述中。至于其他的此类单位,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由华语当下的使用情况预测其在普通话中进一步发展的路径和结果。

比如“ -广场”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一是“ 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场地” ,释义二是“ 指大型商场,购物中心:购物~” 。义项二现在一般认为是对译英语的plaza,在此义上“ 广场” 就是一个语素词,上引词典配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华语中“,广场” 的用例如:

(49)一名华裔少妇于周二早上11 时独自在亚罗士打某购物广场购物,并把斜肩袋置放在购物车,当时广场内顾客不多。⋯⋯过后,她刚好遇到正在收拾购物车的该广场员工,于是要求该员工帮忙她看守轿车,而她则回到购物广场内填写表格投报遭遇的事件,并申请索取翻看闭路电视的片段。

此例中“ 广场” 三次出现,第一次用于“ 购物广场” 这一组合中,是典型的语素词;而到了下文的“ 广场” 与“ 该广场” ,则已经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只是因为前文有“ 完足” 形式,所以看作“ 承前省略”可能比较合适,而这大致也可以认为是其由语素词到词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是完全脱离语境的独立使用了。华语中,这样的用例目前已非个别,如:

(50)同时,我也建议各大广场及食肆,置放机器,供民众置入铝罐,以达成回收效果及环保效果。

(51)另一名售票代理员润说,这次受影响的人士将近100 多位,广场方面未提供他们任何就业机会。他认为广场至少该给予他们一些工作,如守卫也好,不至于让他马上失业。

以上二例中,与“ 食肆” 并列的,应该不会是“ 城市中的广阔场地” ,而下一例就更加明显了:能够提供就业机会的,只能是商场或购物中心。

普通话的正式媒体中,似乎还看不到如上这样的用例,但是以后随着此义“ 广场” 的持续使用,它们也极有可能产生。实际上,在网络媒体中,类似用例已经偶能见到了,例如:

(52)宁波这家广场人气冷清,网友:现在的广场都差不多 (余姚房产网 2021.10.19)

四、结语

本文作为《汉语的欧化与欧化的汉语》的续篇,对我们此前提出的“ 普通话欧化与国语 / 华语欧化” 这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延伸性阐述。文章首先讨论了“ 欧化华语” 概念的提出依据,着眼于华语欧化跟普通话欧化在程度、方式、阶段及来源等四个方面的差异,来说明区分二者,并把前者作为独立研究领域和对象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然后,从华语和普通话两个方面讨论了欧化华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对华语研究而言,这是一项重要的常规内容,同时也应是一个恒常的观察视角;对普通话研究而言,则有助于厘清其欧化现象的“ 来龙去脉” 。

我们认为,提出华语欧化问题以及“ 欧化华语”的概念,是实现华语扩展性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是它的实现途径之一,它是深化华语研究的一个抓手、途径,循此以往,甚至有可能形成新的全球华语及全球华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除了上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外,欧化的华语与华语的欧化研究还能够为语言接触及接触语言学研究开辟新领域、贡献新知识,而这也是我们提出“ 欧化华语” 概念并呼吁和倡导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动机。总体而言,华语的欧化与欧化的华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语言接触的极富多样性的最大化“ 界面” ,具体而言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整体而言,华语与很多其他民族语言之间产生接触,而这些语言之间也有不小的差异(如属于不同语系、不同类型等);

第二,就某一具体区域(如马来西亚)而言,华语与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接触往往也并不单一,而是多元的(如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等);

第三,上述各种接触具有持续时间长、程度高等特点,因此多属于深度接触,最终在华语中反映出一定甚至较高程度的融合特征;

第四,华语与不同语言或方言的接触方式、过程、程度及结果等并非整齐划一,完全一致,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和表现;

第五,华语区内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等的语言接触及表现往往也具有多元化特点,相互之间也有较大差异;

第六,上述接触虽然起点可能各不相同,但都延续至今,因而形成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具有丰富的历时内涵;

第七,有时形成了互为主体的两种存在,比如吴英成就指出新加坡的语码混用现象可以分为以华语为主体语、英语为嵌入语的华英语码混用和以英语为主体语、华语为嵌入语的英华语码混用两大类型。49

仅就以上七个方面而言,我们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语的欧化与欧化的华语为语言接触与接触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事项、广阔的舞台,应该而且可以为后者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极大的贡献。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刁晏斌:《汉语的欧化与欧化的汉语——百年汉语历史回顾之一》,《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

  2. 刁晏斌:《欧化及其研究的新思考:写在汉语欧化研究百年之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

  3. 刁晏斌:《论“汉语欧化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

  4. 刁晏斌:《全球华语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27页。 ↩︎

  5. 张彤:《欧化汉语研究的热点和趋势——聚焦近代以来欧化汉语研究的两次高潮》,《江汉学术》2017年第3期。 ↩︎

  6. 刁晏斌:《现代汉语外来形式研究刍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年第6期。 ↩︎

  7. 王彩云:《马来西亚华语介词的变异》,《汉语学报》2015年第2期。 ↩︎

  8. 周清海:《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中国语文》2002年第6期。 ↩︎

  9. 洪丽芬:《马来西亚社会变迁与当地华人语言转移现象研究——一个华裔的视角》,《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

  10. 陈恒汉:《多语互动和南洋华语的本土化》,《汉字文化》2018年第22期。 ↩︎

  11. 本文用例主要取自该网,另有少量取自近年的马来西亚华文媒体《e南洋》《星洲日报》及《亚洲时报》等,为了节省篇幅,均不标出处与时间,个别需要说明出处的不在此列。 ↩︎

  12. 谢耀基:《汉语语法欧化综述》,《语文研究》2001年第1期。 ↩︎

  13. 田小琳:《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266页。 ↩︎

  14. 贺阳:《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 ↩︎

  15. 周清海:《汉语融合时代的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周清海:《汉语融合与华文教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7—36页。 ↩︎

  16. 王晓梅:《“古、方、普、外”——论全球华语研究的四个视角》,《全球华语》2019年第1期。 ↩︎

  17. 邵敬敏、石定栩:《“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

  18. 吴英成:《关于华语语法教学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3期。 ↩︎

  19. 吴英成:《全球华语的崛起与挑战》,《语文建设通讯》2003年总第73期。 ↩︎

  20. 徐祎、彭爽:《马来西亚华语词汇变异类型研究》,《励耘语言学刊》2020年第2辑。 ↩︎

  21. 刁晏斌:《欧化及其研究的新思考:写在汉语欧化研究百年之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

  22. 石定栩、朱志瑜:《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词汇的影响——香港书面汉语和标准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外国语》2005年第5期。 ↩︎

  23. 刁晏斌、梁小柔:《由“舍小取大”现象看国/华语圈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国际中文教育》2022年第2期。 ↩︎

  24. 这组用例由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研究生梁小柔提供,谨此致谢。 ↩︎

  25. 刁晏斌:《关于“动词+中”用法的一点思考》,《语文建设通讯》1998年总第55期。 ↩︎

  26. 黄翊:《澳门语言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91—192页。 ↩︎

  27. 曾晓舸:《论泰华语书面语的变异》,《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

  28. 张鹏程:《马来西亚华语与汉语同义异形词对比研究——以“厉害”“书记”“土豆”为例》,《现代语文》2018年第8期。 ↩︎

  29. 徐来娣:《汉俄语言接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30. 奥丽佳:《汉俄语言接触研究》,《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

  31. 徐来娣:《汉俄语言接触中俄语在语义层面对汉语的影响》,《汉语学习》2008年第5期。 ↩︎

  32. 其实华、普的欧化差异的造成原因及具体表现并不止以上四个方面,其他方面的如刁晏斌在《欧化及其研究的新思考:写在汉语欧化研究百年之际》中所讨论的“欧化与去欧化”,后者是对普通话欧化现象的有意识“矫正”,在一些方面甚至“矫枉过正”,因此是其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一般来说,在华语的欧化进程中,却并无这样一个明显的过程与表现。 ↩︎

  33.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充分”》,《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6期。 ↩︎

  34. 谢明镜:《外来词的“汉化”和汉语词的“外化”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

  35. 刁晏斌:《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语言文字应用》2021年第1期;刁晏斌:《再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世界华文教育》2021年第1期;刁晏斌:《华语的外来移植义与华语词典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21年总第28辑。 ↩︎

  36. 魏晖:《“语言癌”现象及其应对》,李宇明主编:《两岸语言文字调查与语文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121—132页。 ↩︎

  37. 邹嘉彦、游汝杰:《汉语与华人社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

  38. 吴英成:《华语词典应用与编纂的落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

  39. 王晓梅:《“古、方、普、外”——论全球华语研究的四个视角》,《全球华语》2019年第1期。 ↩︎

  40. 方清明、温慧雯:《泰国华语“增降”类动词变异考察》,《华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4期。 ↩︎

  41. 陈琪:《新加坡华语词语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

  42. 周清海:《从“大华语”的角度谈语言融合、语文政治化与语文教学》,《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

  43. 当代普通话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比如英语show的音译形式“秀”,最早于上世纪70年代出现于台湾,然后传到港澳新马(见汪惠迪:《时代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词典》,新加坡:新加坡时代出版公司1999年版),再传到内地,最终也成为普通话的常用形式。 ↩︎

  44. 陈琪:《新加坡华语词语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

  45. 刘云:《汉英接触产生的新兴结构“是时候VP”》,《汉语学报》2019年第4期。 ↩︎

  46. 石定栩、朱志瑜:《英语与香港书面汉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

  47. 刁晏斌:《欧化及其研究的新思考:写在汉语欧化研究百年之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

  48. 刁晏斌:《试论当代汉语“语素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刁晏斌:《再论当代汉语“语素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

  49. 吴英成:《华语词典应用与编纂的落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