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的外来移植义与华语词典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提要:这是作者华语词汇外来移植义研究系列的第三篇论文,文章首先以“政客、文凭”和“分享”为例,对华语外来移植义的具体所指及表现作进一步的说明;然后以目前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华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词典》为例,分析其所存在的与外来移植义相关的问题,包括未列词条、未列义项和释义不当;最后给出对策与建议:一是全面加强华语词汇研究,二是调整华语词典编纂的观念、思路及模式,提出应摆脱《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限制与束缚,以具体的语言事实为收词、立项及释义的依据。
关键词:华语 外来移植义 词典
引言
最近,笔者以马来西亚华语和英语为例,对华语外来移植义进行了相对比较全面的讨论,由此完成了可以看作姊妹篇的《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下文简称《论》)和《再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下文简称《再论》)。1所谓外来移植义,是指与本族语自源义相对的由外语移植而来的新义,它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华语之中,是其词义衍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其词义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由此也使得其很多词语的意义及用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非常值得归纳与探讨。
在《论》中,笔者以常用动词“拿”为例,进行举例说明,然后从英语的巨大影响和华语自身条件两个方面探讨了外来移植义大量产生的原因,最后谈及外来移植义对华语词汇的影响,具体包括丰富了华语词义、引发华语词义系统的内部调整和造成华语词义与普通话的歧异等三个方面;在《再论》中,我们首先对华语中由英语引进、植入的外来移植义按填补词位空缺、填补义位空缺和进行词汇替换三种动机类型进行了分类列举与分析,其次论证了华语外来移植义的三个特点即普遍性、丰富性和辐射性,最后从本体研究、对比研究和理论研究三个角度讨论了外来移植义与华语研究之间的关系。
两篇论文完成后,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方面没有涉及,这就是外来移植义与华语词典的编纂问题,主要是立足于前者或者由前者出发,可以发现后者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反过来说,后者中存在上述不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由前者入手来进行剖析,进而寻求解决和避免的途径与方法。所以,这也是一个有待讨论的方面,也存在一些有待明确与解决的问题,而这就是本文写作的基本动机。
以下对华语词典的考查,主要以商务印书馆2016 年出版的《全球华语大词典》为对象(下文简称《华语》),作为对比与参照,我们也会用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下简称《现汉》),对外来移植义的调查过程及举例形式等基本沿用前两篇论文的做法:以马来西亚华语中的英语外来移植义为考察和讨论对象,所以下文中所说的“华语”如果未作特别说明,均指马来西亚的华语;而我们对外来移植义的筛选与确定,一定程度上仍然以百度翻译(https://fanyi.baidu.com/)提供的翻译结果为线索,再与比较权威的英汉词典释义进行比对验证,此外还有参考当地语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向当地语者求证等。文中例句主要取自马来西亚著名华文媒体网站—光华网,为省篇幅不再注明出处,而只列具体时间。
华语外来移植义新例
在上述《论》和《再论》中,我们已经通过较多的例子,对华语外来移植义及其在具体使用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说明,以下出于本文完整性的考虑,以及为下文的相关讨论提供一定的事实基础,我们再选取几个例词进行讨论。
(一)政客
黄华迎提到,马来西亚华语中,“政客”指参与政治活动的人,属于中性词2,作为当地语者,黄说是可信的,而这也与我们的调查结果完全一致。华语中,“政客”虽然不乏贬义的用例,但那往往是具体语境的规定,例如:
(1)但批评者认为,他是善于投机的政客,正遭遇党内对手的“围攻”,议会下院也会断然反对“无协议脱欧”的做法。(2019.6.7)
我们在百度翻译上输入此句,输出的英文形式中与“政客”相对应的是politician,而此词的一般释义是“政治家、政客”,即是褒贬同指的,或者说只具有中性色彩。华语中,受英语的影响,人们把传统的“政客”与politician 对应起来,由此使之增加了原来所无的“政治家”义,而这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外来移植义。总体而言,英语politician 的意义已经部分甚至整体上取代了华语“政客”的原有义。这样的用例如:
(2)911事件发生将近15年,社会及不少政客一直要求当局公开一份被列为高度机密的28页国会报告,以解构当年恐袭的多个谜团。(2016.7.3)
(3)今年6月24日,新一届议员在半圆形大会议厅开首次会议时,有右派政客没有戴领带或穿西装出席,遭到极左派领袖梅朗雄嘲讽。(2017.7.22)
(4)事发于俾路支省首府附近一个城镇,竞逐地方议会议席的赖西尼举行造势集会期间,会场附近突然发生爆炸,赖西尼伤重不治。在同一天,西北部亦有政客车队遭受汽车炸弹袭击。(2018.7.14)
以上用法并非马来西亚华语所独有,至少在东南亚基本都是如此,下面是取自暨南大学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的两个用例:
(5)美国犹太政坛人士虽多,但是“原教义”派政客只有利伯曼一人。(新加坡《联合早报》2013.7.20)
(6)美国2大政党背后皆靠犹太裔的大团支持,任何美国政客,若有反犹思想,是绝对当不成总统的。(泰国《世界日报》2006.8.6)
按,例(5)中,“政客”显然即指上句的“政坛人士”,而例(6)中的“政客”有“任何”修饰,肯定也是中性义的。
(二)文凭
华语中,“文凭”属于常用词,其含义比较广泛,与普通话有较为明显的不同,例如:
(7)他认为有关法案的实施的确会提高我国各车行的水平,此外站在消费的角度来说,拥有执照的车厂及拥有文凭的技工,无疑对消费者更有保障。……他同时也对上述法案表示担忧,毕竟修车技术认证(SKM)是我国近10年才推出,而大部份的技工加入该行业,是多年前透过修车师傅手把手传授这一门修车手艺的。(2018.1.26)
按,此例中前边的“文凭”显然与后文的“修车技术认证”所指相同。深谙英语、在马来西亚工作多年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华语研究专家王晓梅教授告诉笔者,华语的“文凭”相当于英语的certificate,查此词有“证明、证明书、文凭、结业证书、合格证书”等义。上例显示,英语certificate 的上述意义已经“渗入”华语的“文凭”,成为其外来移植义。
华语中,“文凭”也经常表示指称毕业证书的“传统”义,但基本都是有标记形式,即前加修饰限定语,例如:
(8)随着时代的进步,甘榜的选民也都至少拥有大马教育文凭或学院文凭资格。(2018.4.26)
(9)吁请政府早日落实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的承诺,一劳永逸解决独中数十年来面对的困境,让独中生能为国家社会服务,进而保留人才。(2019.4.1)
我们在华语外来移植义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有时会看到“同义叠加”的形式,即把华文的词和表示其原义的词并列使用,类似大、小概念并列的形式,实际上是对华语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给出提示,例如:
(10)韩江学院首席执行长暨院长周永能博士颁发文凭毕业证书予毕业学生。(2016.9.29)
我们对这样用例的出现给出的解释是:受外来移植义的影响,华语词由种概念变为属概念,由此在具体的使用中具有了表义的不确定性,而作为补救措施之一,就是同时给出其准确的含义,由此而形成了“原词+补释”的独特表达形式。
我们在《论》中也谈到,华语的“拿”有“取”义,所以二者“同义连文”的用例时有所见,以下再举一例:
(11)李影拿着存单到银行,满心以为她拿到5万1625元。可是,职员却告诉她只能拿取5000元,令她十分惊讶。(2015.11.29)
更多的时候,“文凭”属于无标记式使用,此时它的具体所指就不是特别明确,需要由上下文甚至更大的语境来确定,例如:
(12)他说,公会也通过网络方式来为那些在职的专业人士等来考取上述该认证证书、文凭及高级文凭等。(2016.9.19)
(13)四岁起就被母亲送去学芭蕾舞,玛丽妍14岁左右考获芭蕾舞第八级文凭,也时不时参与舞蹈学校的表演。(2017.1.15)
(14)参赛者将获得一件高质量品质运动长袖衣、完赛T恤、完赛奖牌及文凭等。(2018.11.2)
(15)谢燕娉代表其余5个联办狮子分会接过308B2区总监林国平颁发的见证文凭。(2019.9.23)
例(14)中的“质量品质”大致也属于与上述“文凭毕业证书”同样的形式。
(三)分享
我们在《再论》中用较大的篇幅讨论了华语中受英语 share 影响的“分享”,渗入了前者的部分意义,其对象可以是表示“不快的事物”的语言片断,并且举了不同华语区的此类用例。总体而言,华语的“分享”因为具有外来移植义而与普通话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如上所说,可以用于不快的事物,这样的用例再如:
(16)该名在网上分享其孩子遭到体罚的家长,虽记者尝试通过网上寻求其回应,惟至截稿为止,这名家长并没有作出任何答复。(2016.5.23)
其二,更多地用于与表示抽象事物的词语搭配,例如:
(17)2050年国家转型计划呈现的是大马年轻人对于未来的声音,他们分享着彼此的愿望、梦想和憧憬。(2018.1.4)
其三,还可以用于动作行为,即带谓词性宾语,例如:
(18)他还分享,以前朋友坚持不返乡过斋戒月,最后听了歌手丹斯里拿督阿玛比·南利的歌,立即坐的士返乡。(2018.5.31)
(19)当天和爱妻黄妙珠陪孩子的李宗伟也分享了自己小学时候,父母讲说忙碌而缺席运动会,但到最后还是远望到父母到场支持。(2019.7.26)
此外,华语中“分享”还经常指在网络媒体上发出某些信息(同样的意思中国大陆多用音意兼译的“晒(出)”),也是可实可虚的中性用法,例如:
(20)李宗伟周日晚在脸书上分享与妻儿庆生的照片。(2018.10.22)
(21)他促请公众勿在社交媒体发布、分享有关诺拉失踪或不正确的消息,以顾及失踪者家人的不安心情。(2019.8.6)
如果不是“原创”性的“分享”,普通话一般用“转发”,而华语中经常也是用“分享”表示,例如:
(22)北干那那区州议员杨敦祥把这事上载到脸书后,引起民众关注和分享,一小时内超过200个分享。(2017.12.12)
通过以上三个例词,以及前边《论》和《再论》中涉及的更多相关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外来移植义是华语词汇的一条重要词义增生路径和方式;
第二,华语词汇的外来移植义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客观存在;
第三,外来移植义在此前的华语词汇及其对比研究中,极少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研究对象;
第四,由于以上第三点,所以相关事实在华语工具书中反映得也不够充分,甚至是相当薄弱。
以下我们就由第四点入手,来展开相关的讨论。
由外来移植义看华语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全球华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华语词典,以下我们就以该词典的收词和释义为对象,来讨论其所存在的与外来移植义相关的问题。
梁冬青指出:“编纂华语词典,决不能只把国内现代汉语词典与华语特有条目简单相加。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具有华语特点的词语和例句,是华语词典编纂的基础。”3以此衡量,《华语》确实犹有所待,而其存在的与本论题直接相关的根本问题,是对大量外来移植义的失察、失记,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失真”。
以下,我们简单梳理头绪,分别进行讨论。
(一)未列词条
这里指的是,对某些与华语原义差异明显的外来移植义未能以独立词条的形式单独列出。《华语》对有的外来移植义采取了单列词条的处理方式,比如“干粮”,除了立“干粮”(ganliang)条(释义为“预先做好的干的主食,如炒面、馒头、烙饼等”)外,另立“干粮”(ganliáng)一条,收列两个义项,其一为“干的蔬菜、豆类、海味等副食品的统称”,指出其用于新马等地;其二为“喂猫狗的饼干”,指出其用于台湾等地。只是,这样的合理处置实在太少,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较多的缺憾。
以下我们先以“投诉”为例进行说明。
“投诉”属常用词,《华语》的释义为“公民或单位认为其合法权益遭受损害而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然而,在实际的使用中,此词经常并非表示该义,而是使用“抱怨”这一外来移植义,例如:
(23)据小汀父亲朱某忆述,今年3月和缪结婚,婚后发现缪和女儿“合不来”。缪经常向他投诉,责怪他太宠女儿。(2015.11.19)
(24)疑犯其后向店员投诉火锅中有异物,企图不为点餐付款。(2016.4.14)
按,以上二例中“投诉”的“抱怨”义来自英语的 complain。
我们在《论》中,尝试使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证明华语某词与英语某词之间具有对应关系,即前者由后者移植了某一意义。我们发现,百度翻译大致可以比较正确地把华语用法译成英语,而再由这一英语形式“回译”时,往往却是取与华语不同的普通话表达方式,即“华语→英语→普通话”。比如,我们输入华语的“拿病假”,给出的对应翻译结果是“take sick leave”,而再输入“take sick leave”,给出的则是“请病假”。4由此,我们就可以初步判定,华语这里的“拿”大致同于普通话的“请”。这样的“辗转翻译”我们进行了多次,再结合其他方面的证明(比如相关工具书的释义,相关论著中的说明,向当地语者求证,特别是大量具体用例的证据),从而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
英语动词complain有时可以译为上述的“公民或单位认为其合法权益遭受损害而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义,以下是百度翻译所附《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中的一个例句及翻译:
The leaflet explains how to complain to the banking ombudsman. 这份传单介绍了如何向银行意见调查官投诉。
除此之外,complain还有常用义项“抱怨、埋怨、发牢骚”,上例(23)(24)中“投诉”植入的正是此义,这也是华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个义项。我们按上述的“辗转翻译”处理一个用例,结果如下:
(25)他希望,民众不要只是投诉治安不好,相反应该参与社警和提供情报,让警方打击罪案,维护社会安全。(2016.7.14)——People don’t just complain about bad law and order.—人们不仅仅抱怨糟糕的法律和秩序。
以上三句话中相对应的三个词是“投诉(华语)—complain(英语)—抱怨(普通话)”,由此大致可以证明,华语例句中的“投诉”用的是与普通话不同的、由英语植入的外来移植义。5
以下再重复一遍上边的操作:
(26)很多商贩都向他投诉,指如今的生意并不像以往这么好做。(2019.1.6)—Many vendors complained to him that business is not as good as it used to be. —许多商贩向他抱怨生意不如以前了。
以下再举两个类似的用例:
(27)对于近期发生家长投诉孩子因迟到被罚坐马路以及家长在网上投诉老师要求擦黑板一事,马哈兹尔认为,在有关事件上,校方和家长都应该要有合理的考量。(2016.11.17)
(28)纳吉的代表律师向法庭投诉,被告栏的木凳太硬,令纳吉长时间坐到腰酸背痛。(2019.8.27)
有些外来移植义与华语旧有词义差异较大,此时同一词形应当看作同音词,分列不同的条目,比如《现汉》对“晒”就是这样处理的:“晒¹”是汉语旧义,而“晒²”则为“动|展示自己的东西或信息供大家分享(多指在互联网上):~客丨~创意丨~账单。「英share」”我们认为,华语“投诉”的传统义与外来移植义之间既无任何引申关系,二者之间又相去甚远,所以《华语》应该比照上述的“干粮₁”和“干粮₂”分别立条,可惜它并未这样做,由此而使得华语“投诉”的外来移植义在该词典中没有任何反映。6
以下再举一个“东西”的例子。陈琪指出,“东西”在新加坡华语中除传统义项外,另有一个义项是指“事情”,并指出这是受英语thing一词的影响。7这里所说的传统义项,就是《华语》所列的“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义。作者也是当地语者,其说基本可信。在英语中,thing 既可指比较具体的“东西、物、物件、物品”,也可以指比较抽象的“事物”以及“事情”,后者作为外来移植义与前者叠加在一起,从而使“东西”由单义词变为多义词。
马来西亚华语的情况与新加坡相同,表示“事情”也是“东西”惯常的意义,这首先在其与动词“做”组合时显示出来,例如:
(29)当他(马云)在做一样东西时候,我们只是从旁观看而已。希望年轻一辈成为执行者,而非旁观者。(2015.11.26)
(30)他指出,明白警方是要维护治安,但他们还有很多东西可做。(2017.3.21)
(31)全国222个国会议席,华人议席只占39个,要换政府微不足道。华人必须在政府里要有更多的华裔代表,才可以做很多东西。(2017.5.28)
在跟别的语言单位组合时,“东西”也可以表示此义,例如:
(32)他表示,对反对党来说,所有东西都不对,他们都会感到不满,包括大选日期的课题。(2018.4.11)
(33)我没有需要(通过社交媒体)沟通的东西。为什么我要告诉大家我现在在哪里?(2018.12.15)
(34)她说,男友在之前几天就开始发疯,对方在几天前询问她东西,当时她并没有回答,岂料男友还出言恐吓她,还说要同归于尽。(2019.6.23)
如上所述,《华语》对“东西”一词只列“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一个义项,而此义与表示更加抽象意义的“事情”也是相去甚远,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后者单独作为词条列出。
(二)未列义项
按道理,如果从明确词义源流的“研究”角度来说,凡与华语传统义没有直接引申关系(包括自然引申与修辞性引申)的外来移植义,都应该单立词条予以明确,但是对于一般的满足“使用”需要的语文工具书而言,这既难完全做到,有时也不一定有太大的必要。所以,对于一些相去不远的意义,虽然它们的来源可能不同,但是放在一个词条之下,分列为不同的义项,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有一定合理性的选择。比如,曹炜指出,汉语的电脑术语及其意义多由英语借入,“病毒”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如此。8此词的英语对应词是virus,原来只指与《现汉》义项①相同的意思,后来又发展出指计算机病毒的意思,而汉语也引进了这个意思。《现汉》的处理办法是把以上二义合在一词之下:“名①比细菌更小的病原体…②指计算机病毒。”《华语》对“病毒”等的处理也是如此,只是未能延及更多的外来移植义,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未列义项”。
我们在《论》中讨论了“汽车”一词,其在华语中经常指“小汽车”即轿车,汪惠迪《时代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词典》9为此义单独列条,而《华语》的释义却未能反映这一点,仅列“一般交通运输工具,以内燃机为发动机,有四个或四个以上橡胶轮子”一个义项,我们认为应该再补上一个义项:“特指小汽车。用于新马等地。”《再论》中,我们讨论了华语“素质”的最常用意义,即与事物相关联,与普通话表“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义的“质量”同义,而此义在《华语》中同样也没有反映,其只列出“心理学上指人的某些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和“素养”三个义项,应补“产品或工作等的优劣程度,同于‘质量’”义项。另外,我们在这一部分还证明,作为“素质”的同素倒序词,“质素”在华语中也有不少表示“质量”义的用例。关于“质素”的上述意义,《华语》倒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只反映在义项①所附的例证“教学~|空气~|高~剧本”中,但是该义项的释义却是“素养;素质”,即仍然未能以义项的形式明确指出其所具有和经常使用的外来移植义。
以下再以“相信”一词为例进行说明。陈琪指出,此词在新加坡华语中引申出新的义项,表示“肯定、很可能、估计”。10我们认为,此义并非引申而来,而是英语对应词believe词义渗透的结果,换言之,仍属外来移植义。英语动词believe 有“相信、认为真实、把(某事)当真、认为有可能、认定、看作”等义,这里边基本就包含了陈文所说的“肯定、很可能”义。
马来西亚华语中,表“肯定、很可能”义的“相信”十分常用,以下是两个这样的用例及百度翻译提供的英文对应形式:
(35)起火原因相信是工厂旁的扩建工程在进行烧焊时,火花掉落到工厂转电站引发火患。(2016.10.30)——The cause of the fire is believed to be the fire caused by the spark falling to the plant and power station during the welding of the expansion project near the factory.
(36)(霹州移民局)当场逮捕了11名不同国籍的外国女子,以及1名33岁相信为老板的本地男子。(2019.8.13)——Eleven foreign women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a 33 years old local man believed to be the boss were arrested on the spot.
表示上述意义的“相信”经常取“相信是/为”形式,我们认为正与英语的“(be)believed to be”具有比较严格的对应关系,而这也是前者受后者影响的证据之一。
华语中,“相信是”经常引出一个“定语从句”,而这也是英、华之间一致性的一个有力证据,例如:
(37)吉北区某中学一名女生拉扯、掌掴以及脚踢另一名女生,全程虽有多人围观,包括一名华裔男子相信是动手女生的父亲在一旁观看,惟没有一人上前阻止。(2016.1.14)——including a Chinese man believed to be the father of the girl
此外,也有不少“相信”脱离“系词”而独立使用的例子,似乎可以看作其在结构上“华语化”的表现,例如:
(38)雪州警察交通调查与执法组发言人指出,有关打桩机突然倒下而酿成此事,两名乘客当场相信身体受到重创,死在车内。(2016.11.4)
(39)有人把一只大象走在路上的图片,还有相信篱笆是被该野象踩坏的图片上传到社交媒体,地点像似在古比尔水坝。……篱笆相信是遭野象踩坏。(2019.8.28)
(40)据消拯队初步调查,失踪男子阿古斯当时在船上解开舢板的绳子时,相信因失衡后跌入海里。(2019.9.26)
有时,“相信”表示的确认程度并不是特别高,这大概就是上引陈文所说的“估计”之义,而英语的believe本身就有“认为有可能”义,所以仍然未出范围。这样的用例如:
(41)初步相信嫌犯是为了进行反叛行为而纵火。(2019.8.19)
按,此例因为前有“初步”修饰,所以“相信”的肯定程度似乎没有那么高,而以下一例中这样的意思则主要是由语境规定和显示的:
(42)他透露,懂得水性的阿古斯相信一时慌张,坠海后并没有稳住自己后,消失在海里,他遂投报予警方求助。(2019.9.26)
《华语》只收释“相信”的“认为无可怀疑而信任”这一传统义,而对上述意义和用法并未反映,这肯定是不完备的。考虑到由“无可怀疑”到“肯定”二者之间并无特别大的距离,所以我们认为后者也可以不必单独立条,但是应该另立一个义项加以诠释,即可以考虑增加一个“表示肯定、很可能”的义项。
(三)释义不当
这里主要指的是,由于《华语》中未能顾及使用中的外来移植义,只列传统义,由此而造成其释义范围不能有效涵盖和准确反映某些词的真实意义及其使用情况,而对此如果稍加调整,效果有可能就会不一样。
比如,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所讨论的三个词,其在《华语》中的释义均有这方面的问题。“政客”的释义是“指从事政治投机以谋取私利的人”,显属贬义,而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应改为中性化的表述。我们的意见是,既然华语的“政客”已经与英语的politician“接轨”,那么其词典释义也应该向英语词典“看齐”,至少是“靠拢”。反观英语词典,百度翻译所附《牛津词典》对 politician 的释义是“A person whose job is concerned with politics, especially as an elected member of parliament, etc.”,《柯林斯词典》则为 “A politician is a person whose job is in politics, especially a member of parliament or congress.”,后者给出的汉译形式是“从政者,政治家(尤指议会或国会成员)”。综合考虑,我们认为把华语的“政客”释为“职业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应该相去不远。
“文凭”一词,《华语》的释义为“旧指用作凭证的官方文书,现指毕业证书”,这一释义明显系照搬《现汉》,详后。我们认为,对于华语而言,不存在“旧指”的问题11,而“现指毕业证书”显然缩小了此词的指称范围,因此这个释义并不妥当。改进的办法,仍然应该向英语释义靠拢。certificate前述《牛津词典》的释义是“an official document that may be used to prove that the facts it states are true”以及“an official document proving that you have completed a course of study or passed an exam; a qualification obtained after a course of study or an exam”,其给出的中文对应形式分别是“证明;证明书”和“文凭;结业证书;合格证书”。我们认为,《华语》中“文凭”的释义大致可以据此改为“相关机构出具的可以作为凭据的证明及资格证书或文件等”。
“分享”一词,《华语》释为“和别人分着享受:~胜利的喜悦|~劳动成果”,查其“享受”的释义,则为“在物质上或精神上所到满足:~美食|追求~|~专家待遇”。以上释义说明,《华语》对“分享”的说解仍然只限于“使人满足”这一范围,而这显然小于此词在华语中的实际使用范围,因此也是不妥当的。英语动词share 的义项较多,我们认为植入华语的是其“to give some of what you have to sb. else”义(见《牛津词典》),但华语多用于比较抽象的意义,所以究竟应该给出一个怎样的合适释义,倒是值得花费一番心思的,甚至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12
此外,释义不当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表现,比如对词语使用范围的表述不够准确等。例如,《华语》收“成长”一词,释义如下:“①向成熟阶段发展:小树茁壮~|在实践中锻炼~。②增长。用于台湾等地。”我们在《论》中已经说明,上述“增长”义属此词的外来移植义,在马来西亚华语中十分常用,以下再举几个暨南大学华文媒体语料库中的用例13:
(43)汽车电子产品将是未来汽车产业中,成长最为快速的一环。(马来西亚《亚洲时报》2005.6.18)
(44)中国乳品消费市场目前已成为全球乳品消费中成长最快、潜力最大的市场。(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1.7)
(45)为保持产品在市场上稳健成长和信誉,该公司从产品出厂到运输层层把关,做到质量第一,注重客户反映。(泰国《世界日报》2006.7.26)
以上事实说明,《华语》对此义仅标注为“用于台湾等地”,与语言事实不符,至少应改为“用于台湾新马等地”。
三 对策与建议
按一般的“三段论”模式,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是“解决问题”的环节了。虽然我们难以对《华语》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给出“手到病除”的解决方案,但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和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却是应有之义,而以下就围绕这一点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加强华语词汇研究
我们认为,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重要、最根本措施。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华语研究,特别是进行一些带有专题性质且以前较少涉及的研究,从而为词典的编纂及释义提供更多的前景与背景知识。基于对目前已有研究现状的认识,我们曾经撰文讨论华语研究的拓展与加深问题:拓展包括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而与本文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前者,即指覆盖区域与覆盖内容的扩大;至于加深,与本文论题直接相关的是语言事实的发掘,主要是寻找新的角度及手段,以求对某些现象作进一步的高清晰度或细颗粒度的考察、描写与分析。上述拓展与加深的共同目标是把全球华语研究做大做强,使之提高到新的、更高的水平和层次。14这里,我们还要进一步强调,要达到上述目标,还应取“拓展+加深”模式,即把以上两个方面的追求结合起来,从而使相关研究更加丰满、立体、全面。
就具体的研究而言,笔者曾经立足于两岸四地民族共同语及其对比,提出要进行系统性、本体性、创新性、综合性和即时性的研究15,这同样也适用于华语词汇及其与普通话的对比研究。
比如系统性研究,就是强调多维的模式,不拘泥、不满足于传统的要素考察,以及分解性、原子式的研究,在词汇方面要更多地结合词形、词义和词用来综合进行;而且,每一方面也都不是单一的,如对词义至少就应该把概念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
再比如创新性研究,既包括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方法的创新,并且二者很大程度上应结合在一起。比如,以往对华语词汇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其各种“变异”以及与普通话的差异,而这种变异与差异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既包括大量“显性”的表现(例如此有彼无及此无彼有,同形异义与异义同形等),同时也有许多“隐性”的存在(比如大量存在的同形同义异用现象),而以往对后者的关注和研究远远不够。在两岸词汇对比研究中,李行健提出了“隐性差异”的概念16;徐复岭则用“同形同义异用词”来加以指称,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分析17;而我们则针对这样的差异,提出了“微观对比”等研究方法,提倡由“词”的层面深入到“语素”和“义素”的层面18,这样的认识和方法,均可以用之于华语词汇的对比研究。19
此外,即时性的研究也与本文论题关系密切。以往的相关研究,多针对一些“后时”语料,往往与当下的语言运用实际产生或远或近的距离,因此本身带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而这一点对工具书的编纂自然会有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使之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语言实际。上一小节中提到的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有这方面的影响因素。所以,对华语词汇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即时性的研究,也是应当着重强调与着力实施的一个方面。
当然,就与本论题结合最为紧密、因而最具针对性的部分而言,还是加强华语外来移植义的全面、深入研究,从而发掘更多的语言事实,为华语词典编纂提供丰富的语料及相关的语感。
(二)调整华语词典编纂的观念、思路及模式
这里主要涉及如何处理华语词典与《现汉》之间关系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应该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而以下仅就《华语》与《现汉》之间的对比,来讨论《华语》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现汉》基本是立足于狭义现代汉语(即排除方言后的部分,即普通话)的范围收词立条及释义的,因此其大致的同义形式应为“普通话词典”。明确了这一点,实际上也就明确了华语词典不应“全盘接收”《现汉》的内容,而应当有较大的、较为明显的取舍,这样才有可能站稳自己的“立场”,进而才有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华语词汇的实际面貌和真实样态。我们认为,这一点可以概括为“华语立场、华语视角”,它非常重要,直接关乎华语词典的得失成败。本部分标题所说的“观念、思路及模式”的调整,主要指的就是向这一立场和视角的实质性转换。
现在,我们看到的问题是,《华语》对《现汉》跟得过紧,这在收词立条以及释义内容等方面都有明显而又充分的表现,比如以上所列《华语》由于漏列华语比较常见的外来移植义而形成的三方面问题,均与沿袭《现汉》释义有直接的关系。以下,我们把《华语》和《现汉》的部分释义胪列于下20:
投诉
《华语》:公民或单位认为其合法权益遭受损害而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现汉》:公民或单位认为其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向有关部门请求依法处理。
东西
《华语》: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现汉》: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
相信
《华语》:认为无可怀疑而信任。
《现汉》:认为正确或确实而不怀疑。
政客
《华语》:指从事政治投机以谋取私利的人。
《现汉》:指从事政治投机,玩弄权术,谋取私利的人。
文凭
《华语》:旧指用作凭证的官方文书,现指毕业证书。
《现汉》:旧时指用作凭证的官方文书,现专指毕业证书。
分享
《华语》:和别人分着享受:~胜利的喜悦|~劳动成果。
《现汉》: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晚会上老师也~着孩子们的欢乐。
从技术的角度说,如果不存在释义与语言事实之间的出入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背离,我们对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基本不持异议;但是,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华语》过度依赖和“紧跟”《现汉》释义而造成了相当明显的“排他性”,即无视上述华语词汇的常用外来移植义,使之成为上述“一致性”的“牺牲品”,而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反过来看,在《华语》中有所反映的一些外来移植义,则多是《现汉》中已经明确收入的那些。另外,比较不同版次的《现汉》,以及前出的《全球华语词典》(下文简称《全球》)和后出的《华语》,更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联动”关系,例如:
菜单
《现汉》(第5版):①开列各种菜肴名称的单子。②选单的俗称。
《现汉》(第6、7版):①开列各种菜肴名称的单子,多标有价格。②选单的俗称。
《全球》:①指开列各种菜肴的单子。②指计算机程序进行中出现在显示屏上的选项列表,泛指各种罗列项目以供选择的单子。
《华语》:①列有各种菜肴名称的单子,多标有价格。也说餐单(港澳)。②选单。
草根
《现汉》(第5版):未列条。
《现汉》(第6、7版):①草的根部。②指平民百姓;普通群众:~文化|~阶层。
《全球》:指社会底层;民间;平民。英语grassroots的直译。
《华语》:①草的根。②指平民百姓:~文化|~出身。
强人
《现汉》(第5—7版):①强有力的人;坚强能干的人:女~。②强盗(多见于早期白话)。
《全球》:称特别能干的人;有实力、影响大的人。例女~|~政治|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东南亚的政治舞台先后走下三位~|几位商界~的奋斗经验值得年轻人学习。
《华语》:①强有力的人;坚强的人:女~。②强盗(多见于早期白话):路遇~劫略。
以上对比非常有意思,从中可以看出,如果说《全球》还与《现汉》第5版保有一定距离的话,那么《华语》则通过对《全球》的修改而与《现汉》第6版保持了更高的一致性。
然而,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一致性”可能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如上所述,我们所说的“调整华语词典编纂的观念、思路及模式”,说到底就是立场和视角的转换,即应该立足并忠实于华语事实,由以《现汉》为依据的普通话视角真正转向各华语社区,这样才有可能摆脱《现汉》释义的限制与束缚,这才是真正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这两篇论文,前者刊于《语言文字应用》2021年第1期,后者刊于《世界华文教育》2021年第1期。 ↩︎
-
黄华迎《马来西亚华语词语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p. 104。 ↩︎
-
梁冬青《试论华语词典编纂的几个问题》,《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 pp. 23–24。 ↩︎
-
我们认为,这是百度翻译作为比较成熟、对于华语/国语/普通话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翻译软件,给相关用户带来的“额外”收益,在华语及其对比研究中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利用。 ↩︎
-
王晓梅教授也向笔者证实和确认了这一点。 ↩︎
-
《华语》中,“晒”的上述两个不同意义则被合在一个词条之下,虽然对其外来移植义有所反映,但是也不无可议之处。 ↩︎
-
陈琪《新加坡华语词语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p. 111。 ↩︎
-
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修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p. 36。 ↩︎
-
汪惠迪《时代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词典》,新加坡联邦出版社,1999年。 ↩︎
-
陈琪《新加坡华语词语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p. 122。 ↩︎
-
按现有的认识,东南亚华语大致形成于中国的“五四”时期(见刁晏斌《全球华语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21),而《现汉》中所说的“旧时”多指此前的阶段。 ↩︎
-
我们认为,这里首先有一个转换立场和思维方式的问题:既然华语词义是受英语影响而产生的,那么词典释义自然应参照英语词典释义,至于具体应当怎样参照,可否建立起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模式,都是可以而且应该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 ↩︎
-
该语料库语料整体时间跨度为2005年到2008年,是在《华语》编纂出版之前,因此比较适合用来进行语言事实与该词典收词释义等的对比。 ↩︎
-
刁晏斌《论全球华语研究的拓展与加深》,《华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期, p. 12。 ↩︎
-
刁晏斌《关于进一步深化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pp. 73–74。 ↩︎
-
李行健《两岸差异词再认识》,《北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p. 5。 ↩︎
-
徐复岭《试论两岸同形同义异用词》,《武陵学刊》2014年第1期, pp. 122–131。 ↩︎
-
刁晏斌《再论海峡两岸语言微观对比研究》,《文化学刊》2016年第5期, pp. 14–20。 ↩︎
-
最近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姊妹篇论文《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和《再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前者刊于《华文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后者刊于《汉语学习》2021年第1期。 ↩︎
-
为了使两者的比较更加客观真实,我们用的是2005年的《现汉》第5版,时间上在《华语》(2016年)及其前身《全球华语词典》(2010年)之前。 ↩︎
-
刁晏斌《全球华语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18年, pp. 145–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