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构式“被+X”后续发展变化研究
提要:新型构式“被+X"在从产生到现在的十几年时间里,其结构及语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前者主要表现在从[+双音节]到[±双音节],从[+不及物动词]到[±不及物动词],从[-扩展]到[±扩展];后者主要表现在从[-真实、自愿]到[±真实、自愿],从[+负面]到[±负面],从[+述人]到[±述人]。“被+X"的后续发展变化可以作为剖析当代语言现象发展变化的一只“麻雀”,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该现象的认识,同时也对当代汉语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被+X”;当代汉语;原型范畴;语言发展
一、“被+X”及其原型范畴
新型构式"被+X"在十余年前曾经很火了一把,就目前所知,虽然以前曾经出现过零星的类似用例1,但是这一形式进入公众视线,是始于2008年安徽的"被自杀"事件。不过,使这一形式为更多的人所知并且广泛流行的,却是2009 年出现的"被就业”。在《咬文嚼字》杂志社公布的"2009年十大流行语”中,后者榜上有名,位列第四。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就业"不仅迅速“窜红”,而且还成为类推仿造的“模板”,由此衍生了一大批“被+X”形式。
当时的草根名博"三峡在线"曾对"被+X"形式的使用及影响作过以下一段描述:
“被自杀”表示对一些非正常死亡案件的质疑。随后“被就业"“被平均"等多种“被+X"词语在网络上流行起来。于是,有人用“被时代”总结了:被代表、被捐款、被失踪、被自愿、被就业、被自杀、被开心、被小康等“被+X"的荒谬现象。
汉语学界对"被+X"的独特表现非常敏感,迅即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一时成果纷出,此后也是热度不减,一直持续到2015年前后。
总体而言,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201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此前主要侧重于用例的归纳以及基本的结构、语义特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等的分析,如王灿龙(2009)2,刘斐、赵国军(2009)3,郭立萍(2009)4,李强(2010)5,刘杰、邵敬敏(2010)6,何洪峰、彭吉军(2010)7,刘云(2010)8,彭咏梅、甘于恩(2010)9等;此后则主要立足于不同的理论进行比较深人的分析与探讨,如丁力(2011)10,王寅(2011)11,池昌海、周晓君(2012)12,施春宏(2013)13,杨玉玲(2014)14,骆牛牛(2015)15等。
我们把"被+X"从产生之初便具有的特征称为原型范畴,也就是一组典型的特征,它代表了这一新语言现象的"初始"面貌。从范畴角度看,它是最初、最典型的范畴;从类推衍生的角度看,它是后续“变异”形式产生的原型;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后续演变的起点。因此,弄清"被+X"的原型范畴,可以为研究其发展演变搭建一个很好的"起始平台”。
最初的"被+X"在形式及构成方面比较简单,它由"被"与双音节动词构成,所以有人直接命名为"被V双"被动格式(彭咏梅、甘于恩 2010)9,而更多人则取“被XX”之名,同样也是着眼于这一点;就"V双"的最初构成来说,都是不及物动词(如"自杀、就业”)。
在语义表达方面,这是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邵敬敏 2010)6,主要是强化其被动遭受的意味,以及传统“被"字句中没有或不明显的“被强迫、被愚弄、被做主"等附加意义(许艳平 2011)16,或者如有人所说,它具有[-自主][-自愿][+嘲讽]的语义特征(王振来 2011)17。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对相关发展变化事项的考察与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一些“被+X"的原型范畴特征:
结构形式:[+双音节][+不及物动词][-扩展]
语义内涵:[-真实][-自愿][+负面][+述人]
以下将围绕上述两个方面,来考察"被+X"从产生之初到当下的发展变化。
二、“被+X”的后续发展变化
近些年来,笔者对当代的词汇、语法现象关注较多,对于一些比较“显著”的现象也作过一些研究。我们对当代汉语研究,秉持“开始做"以及“接着做”的理念,前者主要是指敏锐地抓住某些新语言现象,进行起始性的研究,来探究其基本内涵与特征,其产生的原因及背后的规律等;而后者则是对某些现象进行跟踪研究,以全面把握其发展变化,分析其内在机制与外部动因等。然而,就我们所见,几乎所有关于“被+X"的研究都是着眼于静态,对其产生之初的方方面面进行描写分析,鲜有立足于动态,对其产生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的使用及发展情况进行后续的考察分析,也就是说,基本只有“开始做"而没有“接着做”。
“被+X"形式从开始流行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余年,而它如今仍在使用,并且有一些表现与最初的原型范畴相差较大,这实际上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一种新语言现象从产生到当下完整生命过程的一个非常好的窗口,而本文就借助这样一个窗口,对其进行“接着做"式的观察。
2.1 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
就最初的原型"被自杀、被就业"等来看,其结构形式上的特点突出,王振来(2011)17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结构紧凑,不能扩展;二是语序固定,不可调整;三是对"X"有选择性(即选择双音节不及物动词)。我们认为这一概括基本准确,而这也就是我们以下讨论“被+X"形式上的发展变化的起点。
“被+X"形式上的发展变化体现为对上述三个特点一定程度上的突破。
1.“X"的音节:[+双音节]→[±双音节]
如前所述,双音节动词与"被”组合是“被+X"的原型范畴,侯敏、周荐主编的《2009年汉语新词语》(商务印书馆2010年)共收25个“被+X"形式,全部属于此类。然而,“X"的音节形式很快就有了变化,出现了三音节、四音节的用例,特别是随着"X"词性的拓展(详下),其用例数还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据曾丹、胡蝶(2011)18的调查,“X"为双音节词或词组的占总数的94%,那么剩下的6%,大致就是此外的更多音节形式了。三音节的"X"多为一些凝固性较强的组合形式,如"涨工资、加工资、生孩子、献爱心、产业化"等;四音节的"X"有些具有一定的凝固性,如"寻畔滋事、热泪盈眶、增加收入、主动辞职、自动撤诉、一致同意”,但是也有不少属于语篇性的随机组合,如"买了房子、吃加碘盐”等。以下各举一个实际的用例:
(1)大妈“被搭错车”演现实版人在囧途(搜狐新闻 2012. 1. 28)
(2)未婚女被“三结三离”不可笑,可怕。(人民网 2014. 5. 7)
由此,“X"的一个重要原型范畴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即由只能是双音节词语发展为也可以是三音节及四音节等的语言片断(更多音节形式的我们将在后边"扩展”部分讨论),所以我们用”[+双音节]→[±双音节]“来表示。
2.“X"的性质:[+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
最初用为"被+X"中"X"的只有不及物动词,所以王灿龙(2009)2称之为"不及物动词的’被’字句”。但是,在大规模、高频率的类推使用中,这一点几乎成为最先被突破的“规则”,很快就出现了名词、形容词,甚至及物动词等。这一点,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会谈及,有的研究者还对各类词语所占的比例进行了调查,比如钱双进(2011)19的统计结果是,动词(不及物和及物)占40%,形容词25%,名词25%,其他10%(所列举的如"G2、67%");曾丹、胡蝶(2011)18所作的调查结果是动词性成分占58.3%,名词22%,形容词18.9%,数量短语0.5%。由于调查范围不同,所以具体的数字及占比会有一定的出人,但是反映的这一方面的发展变化事实却是基本一致的:与音节形式仍以双音节词语占绝对优势不同,动词性的“X”只占相对优势,如果再扣除后增的及物动词,作为原型范畴的不及物动词所占比例还会更低一些,而这一点说明,在"X"的性质方面,“被+X"的发展变化是比较大、比较充分的。
3.“被+X"的结构:[-扩展]→[±扩展]
如前所述,“被+X"有结构紧凑、语序固定的特点,所以很多研究者都把它归人“新词语"的范畴,如汪敏锋(2011)20指出,新格式"被XX"是一个无法扩展,紧密度很高的动词性语言单位,而非黏着性的句法结构。然而,在实际的使用中,确实也有一些用例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并且还不断有新的发展变化。
总体而言,“被+X"的扩展方式有三种,即中扩式和后扩式,此外还有以上两种结合在一起的形式,姑且称之为“复杂式”。以下分别梳理与分析。
A. 中扩式
即比照传统的"被"字句,在"被”与"X"之间插人施事者或其他成分。一些研究者着眼于最初的使用情况,均否认了中间扩展的可能性,比如孙琪(2010)21指出,“新型被字句"的"被"后面不能带宾语;管志斌(2011)22在把文中的例句“甘肃天水市农民被艾滋4年”变换为"甘肃天水市农民被(医院)艾滋4年"后指出:“我们发现,补充施事论元后,不仅语句讲不通,而且也显示不出言者的无奈和愤恨心理”;汪敏锋(2011)20也明确指出“被捐款"不能扩展为"被XX捐款”,因为"它们是一个紧密的整体”。以上都是就"被”的宾语而言,而海常慧(2010)23则进一步指出,“被+XX"中"被"与"XX"结合得相当紧密,目前没有发现中间有别的成分存在,则是排除了所有成分在这一位置上出现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上述观察都是正确的,但反映的基本只是“初期”的实际。随着“被+X"的发展,可以在中间有限插入其他成分,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主体性成分,即如上所说“被”的宾语,二是"X"的状语性成分,三是其他成分。
先看第一种类型。插入主体性成分的用例如:
(3)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召开媒体见面会,公司董事长袁明,副董事长、董事会秘书孙莉莉,主管移动通信业务的副总裁张彤,“被媒体潜逃”的同洲电子旗下通信事业部总经理王国军,同洲法律部总监戎卫华、知识产权部总监李富山等多位公司高管集体亮相,驳斥“被潜逃”的严重失实报道。(中国广播网 2010. 4. 24)
按,此例前边用"被媒体潜逃”,后边用"被潜逃”,前者显系后者的扩展。
很多“被+X"均出自媒体的不实报道,所以“媒体"在这一位置上的"插人率"相对较高,再如:
(4)秘鲁球员遭雷击奇迹生还,曾“被媒体死亡”。(新浪体育 2014. 12. 10)
此外的其他用例再如:
(5)中国军力尽管过去一直“被”西方强大,但顾及基本事实,谁也不敢与美国相提并论。(乌有之乡 2009. 12. 29)
此例所出文章的标题是《中国军力"被强大”是误国误民》,两相比较,“西方”显系插入的主体性成分即宾语。
(6)陈勇对于自己离婚后“被前妻负债”的情况十分气愤,同时又深深担忧自己要承担这笔债务的还款责任。(《达州日报》2018. 5. 22)
此外,我们所见还有“被别人贷款、被渣男分手”等,但是总体而言这样的用例还比较少见。
再看第二种类型。插人状语性成分的情况较为多见。比如以下一例:
(7)在福州,就有这样15名工人,在“被自愿离职”后,通过法律武器,成功要回了经济补偿金。(《福建法治报》2019. 2. 27)
我们认为,“被自愿离职”中的“自愿”就是插入的状语,因为更常见的同义形式是“被离职”。例如:
(8)黄光裕陈晓百日大战刚宣告结束,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陈晓又遭遇“被离职”。(《深圳特区报》2010. 12. 30)
在"被+X"的原型范畴中,[-自愿]是一个重要的语义特征,而它也成了能否构成“被+X"的一个重要依据。以下一例把这一点说得很清楚:
(9)一方面,梁小姐称此过程是无奈“被辞职”。另一方面,单位表示对梁小姐背景调查时发现其劳动手册被涂改、简历造假,她是自愿辞职的。(《劳动报》2017. 11. 22)
所以,有时为了突出或强调“无奈”,就会把“自愿”插人“被+X”中间,我们所见还有“被自愿辞职”“被自愿捐款”“被自愿加班”等。前边讨论"X"音节形式的扩展,举了一些四音节的例子,其中也有状中结构的,如"主动辞职、自动撤诉”,其他的再如“变相加班、主动辞职”等。
以下再举两个实际的用例:
(10)维权无间道:被“提前消费”的信用卡(红网 2007. 1. 13)
(11)美国又对中国出手了!中国被强行“发达国家”(环球网 2018. 4. 17)
后例中的“发达国家”虽然是名词性成分,但其所表达的意思却是"认做/认定为发达国家”,所以其前的“强行"依然是状语性成分。
最后看第三种类型。如前所述,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少名词性的“X”,其中有的属于"定语+中心语”,而有些定语也可以看作是在已有基础上添加的,因此也属于中扩性成分,只是这样的用例不多。例如:
(12)身份证被盗,一夜之间莫名其妙“被百万老板”。(微博语料 2014. 11. 11)
按,此例"被百万老板"意为“被当成身家百万的老板”,它的“原型”是“被老板”,用例时能见到,以下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用例:
(13)讨论:魔兽世界G团现象—今天您被老板了吗?(腾讯游戏论坛 2010. 4. 12)
以下二例大致也可以归为此类:
(14)一时间,莫言的名字与文化产业、甚至与资本市场联系起来,而且升值的前景似乎指日可待,尽管这未必是他的本意,但“被产业化”,或者“被想象中的产业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人民日报》2012. 11. 9)
(15)安徽一死者肝肾疑似被“假捐献”,6名医护人员涉侮辱尸体罪被捕。(《新京报》2019. 8. 19)
例(14)中的"被想象中的产业化"显系其前“被产业化”的扩展,而例(15)也是因为“被捐献”使用在前,所以才有了这里的“被假捐献”。
以上二例的共同特点是,中心语并非名词性成分,但是带上前加的修饰成分后,整个结构变为指称性的,所以我们依然认为前加的是定语性成分。
B. 后扩式
所谓后扩式,即在"X"后边附带添加了其他成分,构成一个内涵相对比较丰富的表达形式。相对来说,后扩展的例子更为多见,所添加的主要有补语和宾语两种成分。
后加补语形式似乎产生得更早一些,例如:
(16)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浮光掠影的视察,一些地方可以用油漆刷绿荒山,让它们“被绿化”一番。(《东方早报》2009. 8. 16)
(17)“我已经被全勤很多年了。”网友“雪纺蛋糕”无奈道。(《深圳特区报》2009. 8. 25)
(18)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毕业生王小姐遇到了一件怪事,今年1月毕业时她发现已“被就业"4年了。(《青年报》2010. 4. 15)
(19)珠海银沙滩"被违建"7年?工作人员称无数次报批均杳无音讯(《南方都市报》2010. 6. 24)
我们所见,整体上充当"被+X"补语的,基本都是数量结构,主要表示其持续的时间。直到最近,这样的形式还时能见到,例如:
(20)男子丢失身份证被“坐牢"11年。(《北京晨报》2018. 3. 22)
(21)“被吸毒"7年难纠错,证明“这人不是我”原来这么难(环球网 2019. 11. 12)
(22)ETC入闸时间为1970年车主“被"行驶438480小时(红星新闻 2020. 1. 20)
多数情况下,后边的补语可以去除而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如例(16)的"被绿化”;但有时补语为表义所必须,比如例(22),离开后附的"438480小时",则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所谓后加宾语,就是“X”与后附成分构成一个述宾结构,这样的用例如:
(23)信用卡还款晚10小时被上黑名单法官称滥用权力(《现代快报》2015. 12. 11)
按,“被上黑名单"的切分形式只能是"被/上黑名单”,即充当"X"的是"上黑名单”。如果说"上黑名单"有一定的习语性,因此还不是一个典型的后扩展形式的话,那么以下这些随机组合的形式就是比较典型的用例了,其中数量宾语相对多一些。例如:
(24)武汉江夏一家人的户口信息错得离谱,派出所硬是6年不给改,13岁的女孩子是“被长大"10岁。(《辽沈晚报》2009. 8. 10)
(25)48岁男子“被欠债”数十万后改判(红网 2016. 10. 11)
(26)骗子冒充外商女大学生借出手机卡被贷款9800元(《华商报》2017. 5. 29)
(27)“被负债"490万杭州女子困在帮前夫还债的噩梦中(杭州网 2019. 3. 20)
此外,也有不少后附其他类型宾语的用例,如:
(28)媒体则忙着翻旧账,原来短短两年间,宋慧乔“被主演”了11部国产影视剧。(《楚天金报》2010. 3. 8,转引自曾丹、胡蝶 201118)
(29)如果核电站是建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那么可能会有很多人因为重大事故而一次性地“被增加"不少癌症概率。(《万万没想到》61页,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年)
(30)鲍律师说,老谢等人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被工作”,“被发工资”,可以从他们的工资数目去分析。(《楚天都市报》2016. 4. 2)
(31)你在刷支付宝2017账单,可知“被同意”了《芝麻服务协议》?(搜狐新闻 2018. 1. 4)
(32)北京多个小区业主称地址“被空降”公司(《新京报》2018. 1. 12)
(33)中部某县一名大学生村官“被加”了120多个微信工作群。(湖北日报网 2018. 6. 13)
与中扩成分一样,后扩成分的加人,也增加了“被+X"的容量,使之能够根据表达者的意愿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满足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语用需求,因此我们认为其结构成分的添加以及由此导致的"被+X"原型范畴的改变,属于比较自然、正常的发展。
C. 复杂式
总体而言,上述两种扩展形式并不普遍,特别是中间插入宾语的形式,这样,集以上形式于一体的复杂式自然也就不会太多,但是也偶有所见。如果我们用A与B来代表中扩式和后扩式,则复杂式有"A+A"“B+B"和"A+B"三种类型,因为A与B都不单一,所以各类型的具体组合情况也比较复杂。
以下是“A+A"式,即在中间分别插人了宾语和状语,这类用例相对略多。例如:
(34)前段时间,山东一男子大闹珠海车管所,称自已花了65万买了一辆宝马X6,在买车险的时候却发现爱车被人非法过户!引起网友广泛关注。(澎湃新闻 2019. 5. 25)
按,此例的标题是《爱车"被过户”?男子大闹车管所,真相:65万买了台套牌车》,两相比较,“被人非法过户”显系标题中“被过户”的扩展。类似的用例再如:
(35)实际俺去年毕业的时候学校就让我“被就业”了。被学校灵活就业。(天涯社区 2009. 7. 28)
(36)被别人用身份证贷款怎么办?(华律网 2019. 3. 1)
(37)被用人单位自愿辞职了怎么办?(百度贴吧 2019. 10. 21)
“中扩+后扩"式的"A+B"相对少见,例如:
(38)据多名签字的干部回忆,签字的单子是一个制式表格。上面打印着“我自愿辞去现有职务”的内容。下面留着一个签字的空格。岳勇第一次见到辞职报告是制式的,六十多个人都被“自愿”辞去了职务。(《新京报》2013. 12. 2)
(39)赵本山被媒体死亡几回了。(娱乐新闻网 2019. 1. 1)
以上二例中,前一例是中间添加了状语,后边附带宾语;而后一例则是中间添加宾语,后边附带补语。
三类中最少的是“宾语+补语"的"B+B"式,我们目力所见,仅以下一例:
(40)男子“被贷款"3万元近十年。(搜狐新闻网 2018. 5. 5)
此外,还有几个比较复杂的用例,基本不在以上讨论的范围内,附列于此:
(41)入职以后被分配到西安市高新区一处站点工作,骑手李先生发现自已莫名被分期贷款买电动车。(新浪新闻 2018. 8. 23)
按,此例中,“分期"按我们以上的分析基本属于中间插人的状语,而后边还出现了一个述宾结构“买电动车”,它与前边的"贷款"构成一个连谓结构,而这也正是此句的复杂之处。
以下一例的"X"后边是一个述补词组,二者也构成一个连谓结构:
(42)男子身在外地“被寻畔滋事"羁押14天警方回应(新浪新闻 2019. 4. 1)
以下一例的“X”则是一个并列词组:
(43)妻子离世丈夫发现自己“被离婚又复婚” (环球网 2019. 10. 29)
“被+X"的扩展,一方面使其语义内涵进一步严密、丰满,另一方面也使其形式不断丰富,比如"X"从受限到非受限,即由最初的双音节到三音节、四音节以至于更多的音节。
2.2 语义内涵的发展变化
除结构形式的发展变化外,“被+X"在语义上的原型范畴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变化,以下逐一举例说明。
1.理性义:[-真实、自愿]→[±真实、自愿」
初始形式的"被+X"重要的语义特征为[-真实][-自愿],即"X"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等并未实现且违背主体的意愿,具有违实性和非自愿性,而这些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特点与表现也成了其与传统"被"字式的最大区别所在。然而,在一段时间的集中、高频使用中,与此相关的语义特征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出现了一些相反的用例。
以下是从[-真实]到[+真实]的用例:
(44)没到年龄莫名其妙“被退休”市民吴先生莫名遭辞退 (人民网 2015. 2. 4)
按,与"被就业"表示“就业"并未实现,因此是[-真实]的不同,此例后句中的“遭辞退"表明前句的"被退休"已经发生,并且是[+真实]的。以下用例都是如此:
(45)两起幼儿园“被吃药”事件,相似的情节,重复得令人乏力。(《燕赵都市报》2014. 3. 17)
(46)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身处经济调整和转型升级时期,企业经营的“模式”与“组织”也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与更新,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中年人因为种种原因“离职”或者“被离职”。(《宁波晚报》2017. 4. 20)
(47)长春市民张先生最近发现,他的新浪微博上,无故多了很多“已关注”。但据张先生描述,这些关注,根本不是他的意愿,怎么就“被关注”了呢?(《东亚经贸新闻》2018. 1. 23)
下面是从[-自愿]到[+自愿]的变化。以下一例说明后者是存在的:
(48)他反问记者,“不知情被就业和自愿被就业有区别吗?”(《中国日报》2009. 7. 27)
按,“不知情被就业”对陈述主体而言是[-自愿]的,而"自愿被就业”情况就不同了,只不过这里的“自愿"加在"被+X”之前,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
属于我们讨论范围的是以下这样的用例:
(49)如今,杨德贵的梦想已经实现。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全国各地进行表演,享受着巨额出场费,以“遁术大师”的名义享受着粉丝的追捧——直到他的骗人把戏被揭穿。闹剧过后,我们再来看看:从农村青年到“遁术大师”,杨德贵是如何完成,或者说,“被完成”这样的蜕变。(《成都商报》2010. 11. 30)
按,此例如果按前句表述为“完成蜕变”,对叙述主人公杨德贵而言,这无疑是[+自愿]的;而"被完成蜕变”只是方式不同,即通过外力的推动(如媒体的宣传),但就其结果而言,依然是[+自愿]的。
以下一例中,这一意思更加明显:
(50)安徽省凤台县连续多年财政收入位居全省县财政收入的第一位,却仍然戴着"安徽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为什么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被贫困”呢?(人民数据库 2010. 7. 22)
按,此例的"心甘情愿”已经明示“被贫困"是[+自愿]的,而下一例中的[+自愿]义大致是由“X"提示甚至规定的:
(51)对于自已此番饰演的角色,张博笑称自已是“被英雄”的:“之前因为演了很多古装帝王戏就被影迷叫成‘帝王专业户’,最近又‘被英雄’了,净是些战争片找我演英雄人物。"(网易新闻 2013. 5. 15)
按,如句中提示,“英雄”是指在战争片中扮演英雄人物,这对于一名演员来说,应该不会是[-自愿]的,而这一行为已经是"过去时”,所以意思也是很清楚的,即属于[+自愿](句中的"笑称"大致也能说明这一点)。以下一例大致也是如此:
(52)书画家当慎“被收藏” (《人民日报》2013. 10. 20)
一般情况下,对书画家来说,作品“被收藏"无疑是[+自愿]的,而一个从旁规劝的“当慎”大致也能说明这一点。
以下用例中,[+自愿]意味是由语境显示的:
(53)阮可强:被选择,是一种幸福—在被选择中踏实前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阮可强口述实录(《中国核工业》2013年第4期)
(54)村庄美了,村里人享受着“被旅游”带来的实惠。(人民数据库 2015. 7. 30)
按,前一例中的"被选择”与个人的主动选择相对,大致义同"被安排”,但是由句中的"幸福”及“踏实前行"等表述看,其对叙述对象而言,一定是[+自愿]的;下例中前有“享受”,后有"实惠”,所以“被旅游”(指在有关方面推动下兴办旅游产业并成为旅游目的地)的[+自愿]意味同样也是非常明显的。
2.色彩义:[+负面]→[±负面]
这里的色彩主要是指感情色彩,这方面的变化往往跟其他方面的发展具有连带关系。比如,如果是[+自愿]的,那么同时就应具有[-负面]的特征,上引用例中的“被收藏”“被旅游”等就是如此。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看,最初的"被自杀"“被就业”等均是负面的,此后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也确实看到一些突破这一限制的用例,如:
(55)(打印店)拷贝多家单位的公章,为毕业生制作假的实习报告和就业证明,每份只收3元钱。17名大学生就这样,在校内一家打印店里“被就业”。(《长江商报》2010. 6. 5)
按,此例中获取假实习报告和就业证明,是17名大学生的主动行为,所以,对他们而言,“被就业"一定程度上就是[+自愿]的,同时也是[-负面]的。当然,就事物本身的性质以及总体的社会认知而言,“被就业"毕竟还是[+负面]的,而我们这里想要指出的是,即使如此,在某些特殊的语境中和使用下,“被+X"的上述感情色彩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损耗”,甚至改变。
如果说上例只是“损耗”的话,那么以下一例的感情色彩已有变化:
(56)由于那些国家的医疗条件比较好,能够降低一些死亡率,加上防范措施毕竟也降低了感染率,最后社会将就着、磕磕绊绊着就这么走下去了,新冠疫情最终被主观上“重流感化”了。(环球网 2020. 3. 2)
按,此例因为中间插人了“主观上”,则表明是心有所愿:相对于新冠病毒感染,“重流感"要轻得多,即"两害相较取其轻”,所以“被重流感化"表示的基本是[+自愿][-负面]的语义。
如果说此例还属于“有条件”的变化,因此还不那么明显、直接,那么以下用例就不是这样的了:
(57)雅典奥运会:孙甜甜创历史贾占波“被冠军” (《河南日报》2012. 7. 25)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贾占波由于对手的失误而意外获得冠军,而这就是“被冠军"所表达的意思。无论对于贾占波本人,还是本文作者或刊载本文的媒体而言,这都是"意外之喜”,因此自然是[+自愿][-负面]的。
以下一例也是如此:
(58)东北姑娘在日本“被出道”后,成异国偶像,曾因一首单曲红遍大江南北(东方资讯网 2018. 8. 29)
按,单看这个标题,“被出道”的语义特征模糊不清,而结合正文,意思就非常清楚了。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参加了一个公司举办的华人卡拉OK比赛,并且一举拔得头筹,在这个时候,日本著名的制作人淳君注意到了这个拥有天使般美妙歌喉的女孩子,并果断和她签约”。此外,再结合句中的"成异国偶像”“红遍大江南北”,则"被出道”属[+自愿][-负面]义无疑。
以下一段话可以看作上述理性义和色彩义变化的一个佐证:
“被”现象是网络的产物,说的是不经意间,就会被……这个点点点有惊喜,也有无奈;有愤怒,也有得意。“被”怎么了,成了人生的一个个桥段,平静时回想起来,感觉只有四个字—冷暖人间。(《当代工人》2010年第9期)
这里的"无奈”与"愤怒”,大致反映的是原型范畴的语义特征,而“惊喜”与“得意"则是“去范畴化”(详后)的表现。
3.语法义:[+述人]→[±述人]
“被+X"在产生之初,[+述人]的特点非常明显,如最早的“被自杀”“被就业"的陈述主体都是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基本也都是如此。随着“被+X"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开始出现[-述人]的用例,从而开始了由[+述人]到[±述人]的转变。这样的用例如:
(59)这就是中国网民所谓“中国被强大”,也就是中国被赋予超过其本身能力的作用,被放大了其在国际事务的影响。(中国新闻社 2009. 8. 21)
(60)如何看待中国GDP屡被“世界第一” (搜狐新闻 2014. 10. 20)
(61)中国史“被消失”,台当局其心实可诛!(《人民日报》2017. 7. 10)
(62)笔者想说锤子的“被破产”的速度实在太快了,距离上次“被倒闭”也不过仅一个月时间而已。(深度财经 2018. 11. 14)
以上用例[-述人]的性质是由主语(显性或隐性)规定的,而以下则是由“被+X"的中心语显示的:
(63)“被暴利”的星巴克?(《中国青年报》2013. 10. 28)
(64)中国目前缴纳会费的金额为1.53亿美元,按照联合国某些机构提出的建议,此次中国“被增加”的会费约为0.8亿美元。(《北京青年报》2015. 10. 10)
从[+述人]到[±述人],表明"被+X"的陈述范围进一步扩大,实现了对述人与述物的全覆盖。
2.3 小结:“被+X"的去范畴化发展及其表现
如本文开头所说,我们把"被+X"初始形式所表现的基本特点概括为原型范畴,如果着眼于此的话,那么其后续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变化,则可以认为是其“去范畴化"的表现。陈勇、彭小川(2015)24指出,语言层面上,去范畴化指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丧失范畴属性特征的过程,而认知层面上实际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去范畴化过程中存在几种典型的特征:一是句法形态上,某些典型的句法、语义特征逐渐消失;二是在语义内涵方面,存在着语义丧失、转指和抽象泛化现象;三是句法、语义功能的变化致使原有范畴产生一定的转移。以上三个方面的表现,在"被+X"的后续发展变化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与表现。
具体而言,“被+X"去范畴化的第一个表现是形式上的一系列明显变化,包括"X"在形式上由双音节到三音节以及四音节甚至更多的音节,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内部原本的紧密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由封闭到开放,即可以有限度地插入“被”的宾语、“X"的状语等,另外由自足性使用到一定程度上不排斥、甚至依附连带成分,包括补语和宾语。形式上的另一个最明显变化,是"X"的词类拓展,由最初的不及物动词扩展到名词、形容词,以及及物动词等。
“被+X"去范畴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表义上的变化,在最初的研究成果中,人们花大量的篇幅讨论其在这方面的特点与表现,并各自作出归纳和总结。我们认为,该形式语义上的诸多特点有可能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之上,另外着眼于发展变化,它们也有不同的表现。所以,我们最终结合以上两方面的情况,分别从理性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把去范畴化的表现概括为从最初的[-真实、自愿]到[±真实、自愿],从[+负面]到[±负面],以及从[+述人]到[±述人]。上述变化使一些"被+X"的典型性降低,与原型范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除以上谈到的两个方面外,“被+X"的去范畴化还有第三点表现,这就是由最初的只表陈述到后来的兼表指称,如果用以上表述模式加以概括的话,就是从[+陈述]到[±陈述]。
早在"被就业"最受关注、使用频率最高的时候,就出现了以下这样的指称性用例:
(65)造假就业协议怎样让“被就业"得以发生(《中国日报》2009. 7. 27)
(66)女大学生遭遇莫名被就业到手工作打水漂(大众网 2012. 1. 13)
按,后一例中“被就业"作为中心语受"莫名”的修饰,然后充当"遭遇”的宾语,其指称性同样也是非常明显的。
由于“被+X"原本就是表示一种"遭遇”,所以在后来的使用中,其用作动词"遭”“遭遇"宾语的用例比较常见,而此时突显的都是其指称性。除上例外,再如:
(67)网签造假毕业生遭被就业有钱就能随意办(《青岛早报》2013. 7. 22)
(68)一旦遭遇“被贷款”,当事人要向相关银行或贷款机构进行核实,翻查贷款合同。(搜狐新闻 2018. 3. 29)
除此之外,其他的用例再如:
(69)乱收费的最高境界是“被自愿”——我不仅收了你的钱,还要让你感恩戴德、亲口承认是“自愿”的。(《扬子晚报》2009. 7. 20)
(70)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夫妻债务“共债共签”杜绝一方“被负债” (中国日报网 2018. 1. 17)
以上三个方面去范畴化的表现,是在较高频率的使用中比较集中地产生的,由此又使得"被+X"可以表达更加丰富的意义内涵,并用之于更大的范围。
三、为什么要研究“被+X"的后续发展变化
“被+X"以旧有的形式表达了独特内涵,称得上是“言简意赅、别具一格”,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广受语言用户的青睐以及语言研究者的关注。与当代汉语中的不少“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流行形式不同,“被+X"在经过了最初的红火之后,虽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却并未退出实际的使用,而是仍然向前发展,由此就呈现了从产生延续至今的完整生命链条与轨迹,因此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一个语言现象完整生命过程的极好窗口与载体。
具体而言,对"被+X"的后续发展变化进行考察与研究,大致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益。
3.1 有助于深化对"被+X"的认识
通过上述考察与分析,我们对于“被+X"形式的认识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与深化。
1.关于“被+X”的性质归属
即它到底是“词语"还是“结构”。虽然最初两种观点都有,但是似乎认为其属于"新词语"的更多一些,就连前述2009 年的榜单也是归为流行语的。按最初的使用情况,的确不易判断"被+X"的性质归属,但是结合其后来的发展变化,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其由[-扩展]到一定程度上的[+扩展],或者说总体上的[±扩展],则说明其不是"词语”,而是与原有“被"字式一样的结构(构式)。
2.关于"被+X"的内涵
“被+X"的内涵并不单一,这里指的是除了一般人们归纳的那些内涵外,还另有一些其他的涵义。比如,“被就业"就是如此,以下一例把这一点说得很清楚:
(71)此前的“被就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被媒体广泛报道的“被要求就业”,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已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已就业,好算进就业率;一种是“被瞒着就业”的情况,毕业生自已不知情就已经“就业”了。(温州网 2009. 7. 29)
最初被披露并引起社会关注的“被就业"是第二种,而前边例(55)说的则是第一种情况。就已知的情况来看,“被就业”最初的涵义是第二种,而第一种则是后出的,是该形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与表现,由此也丰富了该形式的内涵。此外,像上述由[-真实]到[±真实]的变化,也为“被+X"注人了新的内涵。
3.关于"被+X"的形式标记
最初的"被+X"都是加引号使用的,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很多新现象最初都是以此来突显其"新颖"或"独特”的。但是,一般的情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该语言现象的认知度或认可度的提高,这个引号基本会慢慢脱落,而这也成为判定一个新现象发展阶段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被+X”与一般新现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引号几乎一直存在,一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多用例仍然如此。王淑华、杨仁君(2011)25就此指出,新兴"被"组合一般都带有双引号,可以认为,双引号是一个外在标记,标明"被+X"是一种与传统常规用法不同的新兴用法,提示读者需要采用不同于传统用法的理解方式。这一点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被+X"与传统"被"字式在形式上缺少必要的区分度与辨识度,所以不得不借助于引号,即把它作为区分二者的重要手段和标识。随着“被+X”自身的发展(比如"X"可以由及物动词充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者混同、难以区别的情况,这时候自然就更加倚重引号了,所以它才会作为“被+X"的形式标记一直存在。应该说,这一现象也是非常独特的,像这样的一直存在的"标点标记”,在其他新语言现象中是极少见到的,由此也拓宽了人们对新语言现象创造与使用的可能性与多样性的认知。
以下看两个实际的用例:
(72)妻子自导自演被绑架:想试探丈夫心里有没有我(《广州日报》2016. 2. 29)
(73)黑中介自导自演“被收购”(《人民日报》2018. 9. 19)
以上二例中的"自导自演”各带一个“被XX”,但二者有是否加引号的区别,而由此告诉读者的信息是,前者是一般的“传统旧义”,而后者则是“后出新义”,叙述的是一种虚假的、欺骗性的动作行为。
关于"被+X"的形式标记,还有两点需要说明:
其一,就绝大多数用例来看,引号是加在整个“被+X”上的,但是有时也会加在“被"及"X"上,由此显示出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甚至随意性。两种情况的用例前边均已出现过,以下再各举一例:
(74)英国公务员加薪“被”幸福(《中国财经报》2011. 12. 1)
(75)男子丢失身份证被“坐牢"11年。(《北京晨报》2018. 3. 22)
其二,某些形式在高频的使用中,有时引号也会脱落,而时间越往后这样的用例越多。以下是对比形式的用例:
(76)农妇“被精神病"132天。(网易新闻 2014. 5. 22)
(77)50岁女子被精神病近20年!(《法制晚报》2017. 8. 5)
“加引号"规则的松动,大致可以说明,“被+X"的形式标记已经开始由“硬性"变为一定程度上的"弹性”,或者也可以说存在一个从[+引号]到[±引号]的过程,而这应该也是“被+X"在形式的发展变化的一个表现。
4.关于“被+X"的语义负载问题
上述由[-自愿]到[±自愿],由[-真实]到[±真实]的变化,都给"被+X"增加了新的语义内涵,从而使之表义更加丰富,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但是,这一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X"的辨识度,而由此可能会造成解码者的识解障碍,比如前边所说“被就业”的两种涵义就难以分辨。
以下的“被离婚”更是可以表达三种不同的意思:
(78)女子发现自己“被离婚5年”,丈夫与别人结婚生子买车买房(环球网 2019. 8. 6)
(79)六旬大爷新婚2个月“被离婚”对方要求分一半房产(《新文化报》2020. 1. 7)
(80)一直“被离婚”的黄晓明杨颖,为武汉做了这些!(腾讯新闻 2020. 2. 10)
第一例同于上述"被就业"的"被瞒着就业”义,即"被丈夫瞒着离婚”;第二例同于上述"被就业"的"被要求就业”,即"对方提出离婚”;第三例则是"被误(谣)传离婚”。三个"被离婚”的语义内涵大不相同,但是却都采取了同一个形式,由此就使得"被+X"产生语义负载过重的问题,这样有时无疑会造成受众解码的障碍或负担。
如果说“被就业"“被离婚"的上述差异属于“内部歧异”的话,那么还有一个“外部歧异"的问题,这就是“被+X”与传统“被"字式边界不清,甚至于混同。卢惠惠、刘斐(2011)26谈及“被双规"有两个含义,既可能是传统的意义,也可能是“新义”,另外“被录取”也是如此。特别是当"X"由不及物动词变为及物动词时,就使得"被+X"与传统"被"字式的界限在更大程度上趋于模糊,由此而产生了更多的“两可”用例。比如,上文例(34)中的"爱车被人非法过户”,标题中与之相对应的形式是“爱车‘被过户’”,由加引号的形式,再加上报道的内容,可以断定这里表示的是“被+X”的内涵,即"过户”是在叙述主体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以下一例中也有“被过户”,但是含义不同:
(81)卖车也被骗?车子被过户却未见卖车款,二手平台:我们也没钱!(商丘网 2020. 1. 4)
此标题下的正文中,讲的是车主到车行卖车,车已经被车行卖出(即“被过户”),但却未收到卖车款项。这里的“被过户"如果按“传统"的意思来理解,没有什么问题;耍如果按"新义”来理解,同样也说得通。
以下一例,也是难辨其意:
(82)车主没去车管所车就被过户车管所回应手续齐全(《华商报》2017. 3. 4)
由于"标点标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存在(即有时也存在脱落的情况,见前),所以此例的"被过户”虽然未加引号,但也不一定就是表示旧义而不是新义的。问题的关键是,实际上这里的“被过户”已经成为“两可”的,即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这样,我们就有理由说,“被+X"与传统"被"字式在一定程度上“合流”了,而这种由“分"到"合”的变化,也从一个方向或角度勾画了“被+X"的发展轨迹,同时也给研究者带来了事实发掘与理论探究的很大空间。
3.2 是剖析当代语言现象发展的“麻雀”
本文讨论的新型构式“从流行语模式逐渐演变为语言常态,并最终成为语言系统新成员”27,这一过程本身是非常值得深人研究的。笔者长期从事“现代汉语史"研究,对各种语言现象的发展变化怀有持续而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网络时代语言的发展变化尤为关注,也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在我们看来,“被+X"现象正是一只可以用来剖析语言现象发展的“麻雀”。所谓麻雀,当然是指其虽小但却"五脏俱全”,即具备作为理想研究对象的全部要素,具体而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其一,“被+X"有明确的产生时间以及成为后来大量类推模仿的典型"初始样本”,使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其原型范畴,作为考察其去范畴化发展的起始平台;
其二,“被+X"有一个不太长、但也不很短(对网络时代及融媒体时代而言)的沿用过程,在持续的使用中,它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朝各个方向延伸发展,从而形成一些不同于原型范畴的特点与表现;
其三,“被+X"的各方面发展变化事实明显、线索清晰,符合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有较强的可解释性;
其四,以上几个方面,确定了“被+X"在当代汉语诸多新现象中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对它的集中考察以及由此形成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举一反三,用之于其他新语言现象的发展变化研究。
3.3 由“被+X"的后续发展看当代汉语研究
立足于当代汉语研究,由"被+X"的后续发展考察分析,一方面给我们启发,另一万面也促使我们反思,而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进行这一研究的应有收益。
1.当代汉语研究具有巨大优势
人们提出和普遍接受"当代汉语"这一概念,主要是着眼于现代汉语在当代的发展变化(刁晏斌 2014)28,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二:一是已有形式在当代的发展变化,二是各种新现象,而就当前的状况来看,主要是后者(“被+X"的研究即是)。当代社会和技术条件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观察和研究语言现象及其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使相关研究与以前相比,具有巨大的、无与伦比的优势,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就研究主体而言,作为“活在当下”的语言用户,往往是所研究语言现象产生的见证人与发展的亲历者,既具有真实的语感,又不乏切身的感受,这一点,以往的一般语言研究根本无法与之同日而语。
其二,就新语言现象的产生而言,在网络时代,新生语言现象通常都是产生于并首先传播于网络世界,而借助于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它们都可以准确回溯,找到其最初的源头.并且时间可以精确到秒(陈敏哲,白解红 2012)29,这样一方面可以直接还原其产生时的语境和各种内外因素,从而很容易地建构其原型范畴,为观察其此后的发展建立一个起始平台,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和研究。
其三,就新语言现象的传播与发展而言,凭借着网络,可以在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其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在高频的使用下,原本可能需要花费十儿年、儿十年、甚至几百年才有可能完成的某些变化,被浓缩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如儿大或儿十大)既已实现。这样,研究者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还原整个发展过程,梳理其每一个重要的节点,分析其内外的致变因素,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
总之,在网络时代,或者是自媒体、融媒体时代,语言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现象“井喷式"的高频使用,使其发展变化大大提速,发展过程具有强烈的浓缩性,很多变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也使得研究者有可能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观察,而互联网技术和手段则为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也成了进行当代汉语研究的最大优势。这一优势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应当充分利用,否则既是浪费。
2.应注意共时中的历时研究
在当下的语言研究中,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我们更是认为,共时与历时是语言研究的两翼。虽然具体的研究可以有所侧重,但是对任何一个语言现象全面、完整的认识,一定要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达成。比如,曾丹、胡蝶(2011)18指出新兴"被X"与常规"被VP"的不同之处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点,其中第一点是“组合条件不同”,即能与"被"组合的"X"范围广泛,可以是动词(短语)、名词、形容词、数量短语,这显然不是就最初的“原型”而言的,换言之,是该形式产生后迅速类推、高频使用而形成的,是“被+X”发展变化的结果,而非一步到位。
萧国政(2001:25)30指出:“区别历时和共时很重要,但是注意共时中的历时,也很重要。从这个角度讲,不仅共时的时间连续构成了历时,而且共时内部的差异,也包含和沉淀着历时。“萧书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应当注意并加强对共时平面的历时变化现象的研究,而在此之前,于根元(1999:359)31也有类似的表述。以上表述都是立足于整个现代汉语阶段,来倡导共时中的历时及其研究的,而我们则进一步强调在当代汉语这样一个更短的共时阶段内的历时研究,认为其大有可为。因为上述巨大优势的存在,我们身处的时代给语言研究者提供了如此宝贵的资源,一定要充分利用。可以说,当下是研究语言发展及变异的一个难得的黄金时期。
然而,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对新语言现象基本都是立足于共时层面的考察与分析,如"被+X"研究就是如此。客观地说,这样的研究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因为缺少了历时的考察与观照,必然会对共时状况的了解和认识带来局限。这一点,通过本文第二小节的讨论大致也可以看出。
所以,我们认为,进行当代汉语研究,既要立足于共时状况,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与描写;同时也要着眼于历时,关注其动态发展,考察其实时变化,二者合一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3.既要“开始做”,也要“接着做”
著名哲学史家汤用彤先生曾经把做学问概括为“开始做”与"接着做”两种境界,而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具体的语言现象,同样也可能存在这样两种选择。所谓“开始做”,就是指抓住新现象,来进行初始性的研究;而“接着做”则是指在此后接续别人或自己的已有研究,对同一现象做进一步的考察分析。就我们所见,在当代汉语诸现象的研究中,整体而言基本都是前者而极少有后者。我们能够看到的一般情形是,当某一新现象产生后,很快就会出现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且该现象越是受关注程度高、使用频率高,研究的人和成果就越多,而"热点”一过,就鲜少有人问津。我们所见,对不少新现象的研究都是如此。笔者曾经着眼于当代的新生词语指出,不能只研究它的产生以及共时的使用状况,同时还应当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关注它们的来龙去脉以及后续的、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刁晏斌 2011)32,就是强调既要勇于“开始做”,也要善于“接着做”。
我们希望,对当代汉语新现象的研究能够少一点“蹭热点”,多一些“平常心”;同时,也应变"一窝蜂”为"长流水”。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时代为我们提供的优势,取得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从整体上提高当代汉语研究的水平和层次。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于全友、史铭琦:《“被”族新语与社会文化心理通论》,《文化学刊》,2011年第4期。 ↩︎
-
刘斐、赵国军:《“被时代”的“被组合”》,《修辞学习》,2009年第5期。 ↩︎
-
郭立萍:《“被”字句超常搭配的零度与偏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
-
李强:《“被+X”格式的语言学分析》,《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 ↩︎
-
何洪峰、彭吉军:《论2009年度热词“被X”》,《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3期。 ↩︎
-
刘云:《新兴的“被X”词族探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
-
丁力:《变异“被”字句的异质感受与文化信息》,《汉语学报》,2011年第4期。 ↩︎
-
王寅:《“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
-
池昌海、周晓君:《新“被+X”结构及其生成机制与修辞意图》,《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
-
施春宏:《新“被”字式的生成机制、语义理解及语用效应》,《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1期。 ↩︎
-
杨玉玲:《从构式语法看新“被”字家族》,《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
-
骆牛牛:《论词素义的非范畴化—以“被 XX”的“被”为例》,《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
-
许艳平:《另类“被+X”的结构特征及语用功能》,《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
-
曾丹、胡蝶:《新兴“被X”结构的语法考察》,《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2期。 ↩︎ ↩︎ ↩︎ ↩︎
-
钱双进:《从生态语言学解析“被x×”格式》,《现代语文》,2011年第4期。 ↩︎
-
孙琪:《基于“被自杀”的新老“被”字结构对比研究》,《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
-
管志斌:《超常规“被X”结构体探析》,《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
-
海常慧:《“(NP+)被+XX”与“(NP+)被+VP”之比较》,《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 年第3期。 ↩︎
-
陈勇、彭小川:《汉语量词范畴“去范畴化”现象考探》,《汉语学习》,2015年第1期。 ↩︎
-
王淑华、杨仁君:《关于“被自杀、被就业”等的语言学考察》,《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
-
卢惠惠、刘斐:《从语法构式“被”字句到修辞构式“被组合”》,《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
-
朱华飞:《语言系统新成员——“被XX”构式探析》,《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
-
刁晏斌:《试论当代汉语》,《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
-
陈敏哲、白解红:《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回顾、问题与展望》,《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 ↩︎
-
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
-
于根元:《语言哲学对话》,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第359页。 ↩︎
-
刁晏斌:《对当代词汇状况及其研究的思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