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汉语常用词及其研究
摘 要:常用词是居于词汇核心的有较高使用频率与较大使用范围的词,包括恒常的部分与新增的部分,其在当代的特点是频率高、具有发展性以及语用功能呈分化趋势。常用词的研究亟待加强。当代的常用词研究主要是其发展演变的研究,属于共时中的历时研究,应突出其当代性,具体表现在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示例性地考察分析了旧词新用的当代汉语新常用词“沦陷”的意义。
关键词:词汇;常用词;当代汉语
如果从王希杰(1988)明确提出“当代汉语”这一概念算起的话,到现在正好是30周年了1。经过30年的使用,以及相关研究的持续展开并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到目前,当代汉语已经成为一个有相当认知度的学术概念。
刁晏斌(2014)对当代汉语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主要观点是,当代汉语概念的产生基础可以概括为三个着眼点:着眼于语言事实,着眼于语言研究,着眼于语言应用;它的时间范围基本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重合;它与现代汉语是包含关系,即属于整个现代汉语的一个下位发展阶段。当代汉语研究应当在新的系统观、发展观和规范观的指导下进行2。
当代汉语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接受,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记录、充分反映了当下异彩纷呈的语言生活,包含非常丰富的语言发展变化事实,同时也具有很大的理论内涵。
在当代汉语研究中,词汇是一个重头戏,但是人们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流行语,而对于一些“传统”的常用词在当代语境下及现实使用中的发展变化却注意不够,由此就使得人们对当代词汇整体面貌及使用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当然也难说深入,而相关的研究也因此成为一个短板,所以有必要加强。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拟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一、当代汉语常用词
(一)什么是常用词
关于什么是常用词,一个时间较近且较为权威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经常使用的词。其特点是使用频率高和运用范围广。既可以是基本词汇中的词,也可以是一般词汇中的词。”3在此之前,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谈到自己对常用词的认识,如张永言、汪维辉(1995)指出,“常用词大都属于基本词汇,是整个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4;符淮青(2004)认为“常用词的确定完全根据词在最流行的书刊上运用的频率”5;丁喜霞(2014)则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指出常用词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和类型,如可以根据其在词汇系统内的地位级差,分为核心常用词、基本常用词和一般常用词6;赵世举(2014)提出“核心词”的概念:“我们把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常用度高、分布面广、稳定性强、流通域宽、组合力强的那些词叫做‘核心词’”7。
综合各家的看法与表述,结合笔者自己的认识,我们认为正确理解和认识汉语常用词,首先应当把握以下三个基本要点:
其一,常用词是一个时期或阶段居于“核心”位置的词汇集合;
其二,常用词应该有较高的使用频率;
其三,常用词应该有较广的使用范围。
(二)当代汉语常用词的构成
有了以上认识,我们大致就可以给当代汉语常用词作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即在当代汉语运用中居于核心位置、有较高使用频率与较广使用范围的那些词。
在任何一个时代或阶段,汉语常用词大致都由两个部分或两种类型构成:一是“恒常”的部分,二是“新增”的部分,而这种构成情况在当代汉语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并且在两部分中都有自己的特点,由此而形成了常用词及其使用的当代汉语特色。
所谓恒常部分,也可以称之为“传统常用词”,它们在现代汉语中一直存在,其中有很多是由上古、中古及近代汉语沿用而来,它们反映了汉语词汇及其使用的基本面貌,是词汇中最具稳定性的部分。这部分常用词在当下的具体表现,一是数量较多,二是覆盖面比较广,三是保有较高的使用频率,总体而言虽然一直“不温不火”,但是其作为常用词的地位与作用却一直不曾改变。属于此类常用词的如,我们翻查由孟琮、郑怀德、孟庆海、蔡文兰编写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该词典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取1223个动词进行考察,虽然没有明确说明选取标准,但是就其数量以及所收词的情况来看,无疑是限于“常用”的范围。比如,字母A下共收“挨、爱、爱好、爱护、爱惜、安、安插、安排、安慰、安置、熬”等11个动词,它们基本都属于以上所说的恒常部分。再如郑怀德、孟庆海编写的《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前言中说明共收1067个词,指明其主要是常用形容词,其字母A下所收的“皑皑、矮、矮小、暧昧、安定、安分、安静、安宁、安全、安稳、安闲、安心、安逸、暗、暗淡、肮脏、昂贵、昂扬、傲慢、懊丧”,除“皑皑”外,基本也都属整个现代汉语范围(当然也包括当代汉语阶段)内的“全时”常用词。
所谓新增部分,大致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一种是新词新义。当代汉语中,有大量的新词新语产生,其中有些是自源性的(包括普通话中自生的以及由方言或港澳台等国语/华语社区引进的,如“下岗、物流、假唱、竞聘、愿景”),有些则属他源性的,即直接或间接由外语引进。这些新词语中,有的生命力有限,只在较短的时间内流行,因此还算不上真正的常用词;有的则生命力旺盛,保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和较广的使用范围,并且也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它们作为新常用词的身份无可怀疑(如“的士、因特网、软件、菜单、VIP”)。
另一种是旧词新用。这也是当代汉语词汇一景,主要是指原来的非常用词提高使用频率、扩大使用范围,由此而进入常用词的行列。当然,与此相伴随的,往往是它们意义及用法等的某些发展变化。比如“绿色”,作为表示颜色的词,算不上特别常用,但是在获得“环保无污染”等义之后,迅速提高使用频率,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代的核心常用词。很多人在新词新义新用法研究中都提到“旧瓶装新酒”“旧词赋新义”等,其中不少就属此类旧词新用。
(三)当代汉语常用词的特点
作为常用词中的恒常部分,其特点主要就是稳定,所以我们讨论当代汉语常用词的特点,主要以新增部分为考察和叙述对象。
总的来看,当代汉语新增常用词及其使用,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一是使用频率高。具体表现一是作为单个的词独立使用的频率高,例如“休闲、充电、买单、含金量、热点”等;二是作为新词语构成单位使用的频率高,特别是用于批量制造新词语,单音节的如“大-、热-、软-、电-”,双音节的如“-工程、绿色-、山寨-、共享-”等。此外,有一些双音节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还实现了简缩化,成为具有极强构词能力的新语素,如“-热(潮)、-股(票)、-彩(票)、-粉(丝)”等。
二是具有发展性。首先,它们之所以成为新的常用词,本身就是当代语言及语言生活发展的结果;其次,当代汉语新常用词本身较高的使用频率自然也是发展的结果,并且与高频率相伴的,是它们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拓展;再次,与高频率、大范围使用相伴的,是当代常用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新发展、新变化。
三是不少旧词新用的常用词旧义与新义之间呈语用功能分化的趋向,并且有不同的表现。具体而言,一是在不同语境中的分布,在“传统”的文体及语体或语境下,偏向于使用传统的意义和用法,而在“新兴”的媒体及语境下,则偏向于使用新意义及新用法,特别是形成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二分的局面。比如,“妖精”本属贬义词,指妖怪或比喻以姿色迷人的女子(见《现汉》),而新义则指美丽性感的年轻女性,呈明显的褒义,后者通常就不在“传统”的媒体中使用8。二是在不同组合中的分布,比较常见的情况是旧义在单独使用时呈现,而新义则在组合中实现,比如“套餐”,在“吃套餐、套餐50元一份”等中为旧义,而在“服务套餐、电信套餐”等中则为新义,即指搭配好的成套供应的商品或服务。
二、当代汉语常用词的研究
(一)为什么要研究常用词
虽然在词汇学及其研究中,“常用词”是一个高频使用的概念,但是人们相关的研究意识却并不强,具体研究也并不多,整体而言比较薄弱,其具体表现是:
其一,认识模糊。比如,常用词首先是一个使用频率的概念,而使用频率的认识与定位应基于实际的词频调查与统计,但是这样的工作以往很少有人做,因此所说的常用与否,都不可能准确,因而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且不同人的认识与取舍也往往会有所不同。
其二,相关的学术积累不够多,而这也是一直存在的一种状况。目前,汉语史学界这一状况已经有所改变,比如出现了一些常用词发展及更替的研究,一些基于专书的常用词调查与研究等。但是,作为共时平面的现代汉语研究中,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的了。
其三,以往及当下的词汇研究均未把常用词作为主要、基本的立足点,似乎存在两个极端:传统的词汇研究更强调进行整体(某一类型、某一方面等)而不是个体的研究;当下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个体,即所谓新词语(新词新义新用法)的研究,而二者均对常用词及其研究的价值有所忽略。
以上三个方面归纳为一点,就是在当下的汉语研究中,常用词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杨世铁(2010)指出,造成常用词研究不受重视的原因除了跟汉语词的划分困难有些关系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不少学者误把基本词当作常用词,认为对基本词的研究就是对常用词的研究;二是认为常用词语义简单、使用普遍,没有研究的必要;三是“常用”的标准不好确定9。
常用词反映一种语言词汇及其应用的基本面貌,对它的研究属于词汇研究的“基本建设”。然而,在以往的当代汉语词汇研究中,人们往往更注重那些新词新义,对一些“老词”则较少关注,而很多关于当代词汇的认识,也是根据这些新词新义归纳总结的,有可能并不全面、准确。
(二)当代常用词及其研究的“当代性”
当代汉语常用词研究的当代性主要源自当代汉语常用词使用中所表现出的当代性,即与以往有所不同的特点。具体而言,除上述的三个特点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使用充分,调动各种可能性,使其发展变化达到极致,因此可以借此了解一个常用词的张力及潜力,从而对其产生新的认识;二是发展迅速,往往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一个充分发展的境地,即把一个词过去在很长时间内才可能发生的变化压缩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三是发展的脉络及节点清晰,不少意义及用法的连接及转换也比较清楚,由此就可以最大程度还原其“自然”的发展过程,这对于反观整个词汇发展的各种推动与制约因素、一般及特殊的规律等,都可以有远比以往清楚、直接的了解和认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所说的常用词研究的当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对象。毫无疑问,当代汉语常用词研究应以当代汉语中正在使用的常用词为对象,换言之,当代汉语常用词研究应当突出研究对象的当代性。具体而言,主要应指向其两大构成部分中的新增部分,并且充分认识及考虑其所具有的三大特点(见上)。
其实,就当下的情况来看,研究当代汉语的人对新增常用词一直比较关注,只是有所偏倚,未能达到均衡。相对来说,人们更加注意、更感兴趣的是新词新义新用法,比如有人统计,《现汉》第6版对新词新义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做了较好的处理(新增3000条),对某些旧词新义的关注度仍显不足(新增400多个义项),而这一问题主要就反映在一些常用词上10。所以,强调常用词研究对象的当代性,就应当针对当前新增常用词来源及使用的实际,新词新义与旧词新义并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均衡、合理。
二是研究内容。谈到常用词,其实与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以往的相关研究对此却关注甚少。我们认为,可以主要着眼于时间,对常用词作一个大致的划分,分为“长时常用词”与“阶段常用词”,前者能够反映汉语词汇的总体面貌与稳定状态,后者则更能突显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词汇及其使用特点。
当代汉语常用词研究当然应主要立足于后者即阶段常用词,主要是本阶段的新增部分。如前所述,包括新产生并且常用的词,以及原来的非常用词成为常用词。不过,这应当还不是当代常用词研究的全部内容。除新增部分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减少的部分,而这主要是着眼于长时常用词(其中也包括非本阶段常用词)的使用情况所做的考察与分析。以前常用而在当代汉语阶段不常用的情况并不少见,个中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有内涵的是同义竞争,如“观念”与“理念”、“旅馆”与“酒店”、“结账”与“买单”,二者之间有明显的此消彼长变化,后者就大量挤占了前者的使用空间,并由此而成为当代汉语阶段常用词。此外,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情况与原因,比如有的是社会语用需求减弱造成的原有常用词的萎缩甚至退出,像“电报、邮电局”等,大致就是如此。另一方面,即使在当代汉语阶段内部,由于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词汇更替的速度也在加快,由此也造成了一些阶段常用词的萎缩甚至退隐,如“录像机、大哥大、倒爷”等。这样,就又提醒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是否有必要和可能对常用词做更细致的类别划分?比如,在一个更短阶段内高频使用或流行的词是否也可以划入常用词,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
三是研究方法。除了研究对象与内容的当代性外,我们还应强调与突出研究方法与路径的当代性,具体而言大致应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以一般语文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和用法描述为立足点与出发点;
其二,借助现代科技大数据手段进行调查,确定一个“常用词表”,划定恒常部分与变化部分的大致范围;
其三,进行大规模的语料调查,以充分显现某一常用词可能有并且实际上已有的全部意义和用法;
其四,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词汇”或“语法”方面,因为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并且相互之间也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
其五,用现代的词汇理论与方法,对相关发展变化进行全面调查与充分解释,如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等。
(三)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
上文已经说过研究方法问题,以下换一个角度继续讨论。
当下的语言研究中,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已经成为共识,而有人还进一步考察分析了共时与历时的关系。于根元(1999)较早指出:“语言的各个历时都是在一定的共时里的,各个共时又都是在一定的历时里的。”11萧国政(2001)也说:“不仅共时的时间连续构成了历时,而且共时内部的差异,也包含和沉淀着历时。”12在此之前,我们曾经提出应当对现代汉语的历时发展演变进行研究,即为共时中的历时研究13。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把这一研究概括、升华为“现代汉语史”14。
从常用词入手,正是观察当代汉语这一共时平面词汇历时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窗口。所谓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当代常用词研究,主要是把握并突出以下两点:一是对其当下的实时状况进行充分的观察和充分的描写,二是理清其发展的头绪与脉络,并给出合理而充分的解释。关于前一方面,以上两小节分别已经涉及,以下专门就历时的常用词研究谈一点意见和看法。
在汉语研究的各个部门中,最重视常用词的是汉语史。张永言、汪维辉(1995)指出,常用词的变化对语言史研究的价值无异于音韵系统和语法系统的改变,词汇史的研究不但不应该撇开常用词,而且应该把它放在中心位置4。此后,在词汇史的研究中,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常用词的历时兴替放在了中心的位置,以至于现在谈到常用词,人们就会想到词汇史,就会想到它的历时发展演变研究,比如有一篇《汉语常用词研究方法浅论》就完全以词汇史上的常用词演变研究为讨论对象15。
如前所述,汉语常用词研究首先应该是一个共时的概念,而作为历时的概念,除了注重其在漫长的汉语史各阶段的发展变化外,也应考虑和照顾到其在某一共时平面的历时发展变化。我们曾经提出“当代汉语语法化”的概念,指出语法化既然是词由词汇单位到语法单位的发展变化过程或现象,或者说,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个方面,那么,它就应当存在于汉语发展的各个阶段。也就是说,语法化不仅存在于古代汉语或近代汉语之中,同样也存在于现代汉语以至于当代汉语中。所以,研究当代汉语语法,同样也要注意语法化的问题,特别是正在进行的语法化16。
如果把这一观点扩展或移植到词汇及其发展方面,我们认为同样有必要提出“现代汉语词汇史框架/视角下的常用词研究”这一概念,作为现代汉语词汇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实质,就是“当代汉语常用词发展演变研究”。我们认为,明确这样的概念和实质有利于我们用历时的观念和方法研究当代汉语常用词的发展变化。
汉语词汇史研究中,人们之所以把常用词的演变作为重要对象和增长点,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有丰富的发展变化事项。因为词汇的演变与词的使用频率之间呈正相关,词越是常用,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实际上发生的变化也就越多、越复杂。古代如此,当代更是如此,并且相比于古代,当代常用词研究还有三个巨大的优势。
优势之一是,当代是常用词及其使用非常活跃的时期,说词汇是社会生活的风向标,常用词正是其典型所指。当代常用词的发展变化异彩纷呈,由此可以提供一个词远超以往的最充分、最全面的研究事项。常用词中“变动”的部分是社会变动与发展的直接映射,二者有同步与共变的关系。比如,社会进入“共享时代”,所以“共享”词族大量产生、高频使用,而随着时过境迁,它们就可能会受到冷落,进而退出常用词行列,或者是由核心常用语降格为基本常用词甚至一般常用词。
优势之二是,古代常用词的演变,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这一过程在当代却被大大压缩了,即在一段较短时间内的高频、甚至“井喷式”的使用下,演变不但提速,而且往往还不断“扩容”,即变化的事项更多、情况更复杂。
优势之三是,由于常用词的各种变化往往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并且研究者可以借助无远弗届、神通广大的互联网及搜索技术,轻而易举地实时跟踪和还原几乎任一常用词完整的演变过程,分析其造成变化的内外动因和机制。因此,可以说,当代汉语是研究常用词发展变化的一个最佳时期。
三、当代常用词发展变化示例
以下,我们以属于当代新增常用词中旧词新用类的“沦陷”一词为例,来考察其在当代汉语中意义及用法等的发展变化,以此来借斑窥豹,了解此类词发展变化的一般状况。
《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未收“沦陷”,李行健主编《两岸常用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也未收此词。这样,我们就可以初步认为,此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属于常用词,起码不属于核心常用词或基本常用词。其实,这一点非常好理解:《现代汉词词典》中此词的释义为“动①(领土)被敌人占领;失陷:~区|国土~。②<书>淹没。”由于我们国家已经远离战争年代,所以上述义项①早已失去使用的现实语境;义项②作为书面语词,也与普通话的通俗性与口语性有较大程度的违离,且有与之相对应的通用词“淹没”,所以自然也不会有多少现实的语用需求。
但是,当代汉语中,“沦陷”一词的使用频率却大大提高,使用范围也大大拓展,并且这一状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它已经成为一个新增的常用词。我们2018年1月30日在“百度新闻”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共有相关新闻约40100篇,为了有所参照,我们还检索了其他一些比较常用的词在该网站的使用频率:“生活”81900,“电脑”78700,“广告”49600,“吃饭”39300,“上学”39600,“下载”19100。
“沦陷”的新用主要是由义项①在当下语境中义有所转,用于喻指沦入、陷入某一人们不想看到、不愿接受的境地或状况,至于具体是什么样的境地或状况,则完全依赖语境的规定与明确。
就我们对所见的各种用例看,“沦陷”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真的是非常复杂多样,以下先举例性地列出几种意义相对比较集中、一致的方面:
其一,指在体育比赛中失利,即陷入失败的境地。例如:
若不是门将表现神勇,再加上一点运气,鲁能客场沦陷,势所必然。(《工人日报》2014.3.22)
龙清泉的低迷伴随中国男举在56公斤级的沦陷,一起成为国内举重人里约周期的噩梦。(《中国体育报》2017.7.7)
下半场的比赛场面画风不变,新疆队三节比赛就拿到了105分,广州队主场沦陷只是时间的问题了。(《信息时报》2017.11.6)
其二,在一段时间以来的反腐败相关报道中经常指某个或某些人腐化堕落、陷入犯罪的境地。例如:
在《人民的名义》中,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沦陷了,老书记、接班者、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法院副院长、大型国企老总、省会城市副市长……全是腐败分子(《中国青年报》2017.3.28)
按,此例前文在简述剧情时用的是“一个大省的‘半壁江山’都陷入贪腐”,而这“陷入贪腐”正是对此例中“沦陷”的最好诠释。
“一把手腐败”现象可谓触目惊心,也成为反腐领域的突出问题。诚然,“一把手”的沦陷固然与自身的问题有关,但与此同时,也折射出对一把手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人民网2017.4.20)
按,此例前用“一把手腐败”,后用“一把手的沦陷”,二者从不同的角度指明同一事实或现象。
上行下效,科研院23名中层以上干部有22人先后“沦陷”:采购处长,将从沈阳采购的原料,运到大连亲戚家办的工厂换个包装再运回四平,每吨价格就从12000元翻到了38000元;财务处长则成了“专业做假账”的高手……(《人民日报》2017.10.9)
按,此例中列出了一长串犯罪事实,“沦陷”的具体所指非常清楚。以下用例虽然未涉及具体事实,但是相同的意义也是非常清楚的:
纪检材料披露,2015年4月2日,蒋尊玉的亲家——深圳中院副院长黄常青落马。至此,蒋尊玉的老婆、女儿、女婿、亲家,甚至老婆的妹妹、女婿的舅舅,都悉数沦陷。(《法制晚报》2017.7.28)
其三,与上一类意思相近,指某些集体或单位等未按章办事,陷入因违法、违规操作等而被揭发、被曝光的境地。这样的用例比较常见,如:
高端酒店与快捷酒店的集体沦陷,把长期以来问题不断的酒店卫生话题再度引爆。经济酒店的卫生乱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高端酒店的卫生问题也在变得平常。(《北京商报》2017.9.13)
按,这里的“集体沦陷”,是指都被媒体曝出不换床单、不擦马桶、不洗漱口杯等。
一旦管理混乱,势必为入警造假提供可乘之机。邱海山等人能够上下其手,与其所在位置有关,也与相关环节全线“沦陷”有关。(人民网2017.4.14)
按,此例的“全线沦陷”大致就是指前边所说的“管理混乱”。
4月18日,市场传出民生银行北京某支行发生一起涉及金额约30亿元的“飞单”及票据造假案。……在这两大银行业务上,该支行全面沦陷了。(《钱江晚报》2017.4.20)
给此类“表演艺术家”及其代言的虚假产品提供表演舞台的,竟然包括那么多的主流媒体。在虚假医药广告面前,沦陷的电视台从西部边疆到东部沿海,从南方到东北。这是怎样的消费环境和媒体生态?(《健康报》2017.6.22)
由于存在各方面的问题,一旦被人揭发,就会陷入丑闻,而这也成了此类意思的一个方面,例如:
神户制钢惊曝丑闻后,神户牛肉也沦陷了,日本品牌正在遭遇信任危机。(人民网2017.10.31)
在性丑闻中沦陷的还有共和党人。20日,莉·科夫曼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中指认,亚拉巴马州联邦参议员候选人摩尔在她14岁时对她性侵。(新华社2017.11.22)
以上两例中都有“丑闻”出现,所以“沦陷”的意思非常清楚,有时虽未用到“丑闻”,但意思也是清楚的:
部分网友评论称海底捞的回应“有担当”,堪称“成功的危机公关”,甚至有“上午,海底捞沦陷;下午,海底捞逆袭”的说法。(人民网2017.8.30)
其四,指网络遭受破坏,甚至陷入瘫痪。这在时下也比较常见,特别是在报道一些大规模的计算机病毒流行及网络攻击时会集中使用。例如:
在欧洲国家重灾区,新病毒变种的传播速度达到每10分钟感染5000余台电脑,多家运营商、石油公司、零售商、机场、ATM机等企业和公共设施已大量沦陷,甚至乌克兰副总理的电脑也遭到感染。(《科技日报》2017.6.29)
按,此例两次使用“感染”,而这也就是“沦陷”在此表示的具体意思。
2016年,权威安全漏洞统计和披露平台 CVE公告各种安全漏洞9999个,敲诈者病毒疯狂肆虐,美国网络也一度沦陷,雅虎用户数据被盗。(《中国青年报》2017.1.19)
手机病毒生意的“红火”,必然伴随着手机用户信息及网络安全的沦陷,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安全风险漏洞,亟待填补。(《工人日报》2017.3.23)
这种电脑病毒全球大爆发!已有99个国家中招,中国多所大学校园网沦陷。(搜狐网 2017.5.14)
高度依赖互联网、实现智能化管理的政府平台和企业系统,一时间纷纷沦陷,影响的不仅是企业的生产和居民的生活,连社会安定都受到了极大挑战。(《经济参考报》2017.6.30)
除以上四种外,还有很多“沦陷”的用例在具体的使用中表达了各不相同的“语境义”。例如:
十一假期,北京、上海、成都、三亚等热门目的地相继“沦陷”,涌入大量游客,不得不“望人兴叹”。(人民网2017.11.10)
此例中的“沦陷”似与“原义”最为接近,大致是描述性的“被占领”之义。不过,如果“占领”的主体与客体变换,那自然就表示另外的意思了,例如:
今天开始,好天气又将暂别京城,霾又将偷偷潜回。预计白天大部分地区能见度还不错,南部地区会率先开始沦陷,到了29至30日雾霾范围将逐渐加大。(《北京青年报》2016.11.28)
此例中“潜回”的是雾霾,而被占领的则是天空,结果自然是出现雾霾。以下一例中,还进一步列出了“沦陷”到某一程度:
北京绝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均沦陷至六级重度污染水平。(中国新闻网2016.12.22)
与上例不同,以下一例表达的是“上当受骗”的意思:
顶尖大学教授在“公检法电话”的攻势之下,也很容易沦陷,就更不用说一般民众了。(《中国青年报》2017.10.10)
以下一例用于房地产市场,指的是价格上涨,这对于叙述者及其所代表的普通民众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消息,所以也使用了“沦陷”:
江宁滨江和汤山的两幅住宅地块引发激烈争抢,最终分别以超过1.1万元/平方米和1.4万元/平方米的地价成交。作为南京楼市屈指可数的刚需板块,江宁滨江地价的“沦陷”,意味着未来房价可能再次水涨船高。(《现代快报》2017.1.13)
同样是房地产,如果换一个语境,又可指销量及排名下跌,这无疑是另一个角度及另一种类型的“沦陷”:
前十名的榜单中还有一家楼盘来自六合,其余则分别来自江宁与浦口的楼盘,主城六区的项目全部“沦陷”,这也反映出了限购与限贷政策的威力。(《扬子晚报》2016.10.9)
下例的语境又有不同,语义跨度相当大,“沦陷”的具体所指是罹患脚气:
家里出现了一个脚气,若不及时隔离,极有可能全家沦陷,治脚气要注重方法,一次到位。(《健康时报》2017.10.2)
像这样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不同具体意思的“沦陷”,我们可以一直列举下去,差不多是只要换一个主体或客体,表达的意思就会有所不同,相互之间也可能差异很大,而这些都是它的“语境义”。
如果把“沦陷”一词所有的语境义归纳一下,其实都是围绕一个与原义位不同的新义位,或者是在这一新义位统制之下的“义位变体”,即由指某一地方未能守住而被敌人占领,到义指未能守住正确的、正常的、本真的境况或状态,由此陷入不正确、不正常、非本真,甚至是违规、犯罪的“病态”状况与境地。新义位与旧义位相比,至少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由专指到泛指,二是由具体到抽象,三是因属修辞性引申(比喻)而具有的形象色彩。当然,新旧义位之间也有不变因而相同的一面,其中最主要的一是二者内在的一致性(这是比喻得以达成的基础),二是[+遭受][+贬损][-如意]的语义特征。
不过,在大规模、高频率的使用中,上述不变、相同的一面也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现在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主要是[+贬损][-如意]语义特征的淡化与模糊,这在当下一些时尚的表达(特别是娱乐新闻及网络媒体)中已经相当常见。例如:
剧照中,严屹宽身穿全黑色年代潮流工装,高度还原了人物的造型的年代感。深邃的眼神魅惑且神秘,邪魅的气质尽显苏帅炫酷,让人忍不住彻底的沦陷在这颜值里。(新华网2016.9.28)
聊到兴起,苏运莹还现场演唱了这首全新的《蓝孩子》,灵动欢快的旋律极具感染力,甫一开口便让听众沦陷其中,不少影迷更情不自禁跟唱起来,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随之推向高潮。(环球网 2017.4.19)
置身“十七世纪”的魁北克街头品味黑加仑酒的醇香;在陨石造就的夏洛瓦美食聚集区,沦陷在鲜奶酪的诱人口感中;在原始森林中捕捞天然的山野味道,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新华网2017.9.29)
作为一款现象级的手游,王者荣耀让无数爱玩游戏的男男女女们完全沦陷,晚上不开黑一场,就会失眠一整晚。(人民网2017.10.18)
以上用例如果简单归纳一下,“沦陷”表示的基本都是“因着迷而身陷其中、难以自拔”的意思。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详参王希杰《编导演》一文,载《汉语学习》1988年第6期。 ↩︎
-
详参刁晏斌《试论“当代汉语”》一文,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
-
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P78) ↩︎
-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164) ↩︎
-
详参丁喜霞《论常用词的层级性》一文,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
-
赵世举.试论核心词及其类型[J].武汉大学学报,2014(3). ↩︎
-
详参刁晏斌《当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44页。 ↩︎
-
详参杨世铁《汉语常用词研究说略》一文,载《新乡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
-
详参杨金华《再论语文词典的优化空间》一文,载《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
-
于根元.语言哲学对话[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P359) ↩︎
-
萧国政.汉语语法研究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25) ↩︎
-
详参刁晏斌《关于现代汉语历时发展研究的构想》一文,载《语文建设通讯》1992年总第36期。 ↩︎
-
详参刁晏斌《论现代汉语史》一文,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
-
详参聂志军《汉语常用词研究方法浅论》一文,载《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
-
详参刁晏斌《当代汉语语法化论略》一文,载《通化师院学报》2005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