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关于进一步深化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的思考

[摘要] 以往的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在以下方面用力较多:一是差异的类型,二是港台语言现象在大陆地区的引进和使用情况,三是某些具体方面的差异,四是差异的内外原因,五是四地的融合及其表现。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在精细化的研究、融合的研究、历时的研究以及理论性或有理论色彩的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已有研究主要依托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两个支点,今后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再增加本体语言学、演化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和全球华语学这四个支点。今后的研究应该在本体性、创新性、系统性和即时性方面多加努力,同时还应加强两岸四地合作以及进一步扩大语料来源和语言调查范围。

[关键词] 两岸四地;语言对比;共时研究;历时研究

一、对以往研究的简单回顾与总结

(一)已有工作和主要进展

两岸四地语言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那些互有差异的现象,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比较关注、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差异的类型。这几乎是所有相关工作中人们最先想到和开始做的,而在早期的一些研究中,这往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且主要集中在词汇方面。朱广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察了港台词语与大陆差异的表现形式:一是新词的产生,二是旧词的保留,三是词义的引申变化,四是方言词的影响,五是行业语进入普通词汇,六是外民族词汇的引进1;苏金智则把差异的模式归结为形同义异、物同名异、同中有异三种2。此后的相关研究,大致都是在上述框架和模式下进行的。

二是港台语言现象在大陆地区的引进和使用情况。一般多是举例说明以及就内容等方面的简单分类等。这方面,较早的单篇论文是李明的研究3,此后刁晏斌从八个方面讨论了在港台词语的影响和冲击下大陆词语产生的变化4

三是某些具体方面的差异。词汇方面,涉及能指与所指及其相互异同的,人们比较关注同形异义词和同义异形词。此外,人们关注相对比较多的还有外来词语、缩略词语等。另外,科技术语界相关的对比研究也比较多,如李平,周其焕,刘青、温昌斌等人的论文5。语法以及其他方面的对比研究比词汇方面少得多,涉及范围也相对较窄,且多是台湾—大陆、香港—内地之间的对比,前者如李英哲、廖礼平等人的论文6;后者如黄大方,吴东英、许谦文,石定栩、苏金智、朱志瑜等人的论文7。以整个两岸四地语法某些差异为比较对象的主要有刁晏斌近年的一些研究8。语法之外,还有一些零星的研究,也多是针对两地之间的,如李青梅、孙剑艺、廖新玲等人的论文9

四是差异的原因分析。这是伴随第一方面持续进行的一项研究内容,多集中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蒋有经从不同政治制度下语言政策的差异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两岸词汇差异的形成原因10;郭熙则从海峡两岸语言分化的角度来追溯差异的起源11;於贤德、顾向欣分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特定的区域文化所起的相当重要的作用12,是目前所见认识比较深刻的一篇。

五是融合及其表现。朱广祁较早提出“对港台与大陆间的词语融合现象,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切实的指导”1,此后朱广祁又提到两岸语文的统一问题,可以认为是对融合的另一种表述13。刁晏斌曾就海内外汉语的融合及其原因进行过专门的讨论14,而到2000出版的被认为是国内外第一部以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即以“差异与融合”为名15。李昱、施春宏提出海峡两岸词语互动问题,对此的理解和表述是,包括台湾词语对大陆交际的影响,也包括大陆词语对台湾交际的影响,还包括来回传递的过程16

仅就以上五个方面来看,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作为一个比较独特的领域,已经初具规模,不但搭起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框架,而且对几乎所有较为重要的问题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因此总体而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不足,因为这关乎相关研究今后向何处去,以及最终能走多远的问题。

归纳一下,笔者认为,我们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

1.精细化的研究不足

这方面的表现大致有以下三个:

一是以往的研究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人们多是基于已有工具书,由此来比较各地词语等的参互异同。这样的研究往往有一个弊病,就是粗疏有余而精细不足,由此自然会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并且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失真”。吴礼权曾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指出有些学者因不了解台湾所使用词汇的真实内涵而拿大陆普通话中表示另一个概念的词来与之比照,因而出现不够准确的问题,如将台湾的“观光”与大陆的“旅游”来比照,便是概念内涵不准确的比照。在台湾,“观光”“旅游”二词并存,但内涵不一样:前者是指国外或境外旅游,后者指本地旅游17

二是港台/台港或台港澳往往囫囵一片,不作细致区分。相关研究中,固然有一些是针对两岸或香港与内地的,但更多的却是以四地中其他三地或两地作为一个整体来与大陆或内地进行对比,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原因(比如客观上有一些语言形式确实很难准确区分来源地),但显然是不够准确和精细的。

三是多停留在表面或比较浅表的层次,像有无的比较、能指与所指之间异同的比较等,很多都属此类。再比如,在“意义”的对比研究中,人们基本都是以“义项”为对象,这样就掩盖或忽略了很多具体、细微的差异,并且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关于这一点,我们下文再讨论。

2.对融合问题研究不足

虽然如前所述,人们早已注意到词语融合的问题,并且也进行过一些研究,但是却有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除了数量较少、范围较窄外,还有方向单一(多单向、少双向或多向)的问题。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一是观念的影响。因为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起于沟通和交流的需要,最初都以差异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影响所及,在以后的研究中,一些人似乎也只知有此,而不知其他了。

二是早期的融合主要是通过大陆对台港澳词语的引进来实现的,对此人们已经予以足够的关注,而影响所及,在以后的研究中,似乎一提融合,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单向的吸收,如前边提到的李昱、施春宏的论文16,虽然提出和讨论的是海峡两岸词语的互动问题,但就具体内容而言,基本还是单向性的。至于大陆与台港澳中的一地或多地,以及多地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往往就更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三是具体条件的限制。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的主力是大陆学术界,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语感、语料等方面往往有或多或少的不足,对彼方各地语言使用状况的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往往也有局限,所以有时也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双向或多向互动研究。

3.对历时方面的研究不足

这方面的问题,首先表现在一些研究者历时观念的缺失、相关知识的匮乏,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某些材料或现象认定和处理的失当。比如,前引吴礼权从九个方面分析了台湾《两岸常用词语对照手册》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第五种就是没有掌握词汇的动态变化,把大陆原有词语当作现在通行的词语,并以此与台湾所使用的标准语比照,用来说明两岸词汇差异。例如,用大陆的“路条”来与台湾的“通行证”对照,用“奶头”与“奶嘴”对照,用“可视歌曲”与“MTV”对照等,而其实大陆“路条”等早已不用17。反过来看,大陆编著的工具书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更多,所以这样的问题也就更多、更突出。

其次,这方面问题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共时的研究中缺少历时的考察与分析。两岸四地语言的诸多差异,其实是各地语言历时发展状况在共时层面的反映,因此,如果不了解历时,对共时的了解和认识必然会有很大的局限。例如,一般人都知道,在台港澳地区,万能动词“搞”的使用频率比较低,且往往有贬义色彩,如果从历时角度解释,则是因为三地书面语在很大程度上沿袭早期现代汉语,反映的基本是那时此词的面貌和使用状况。另外,在不同时期,“搞”在大陆以及台港澳三地的使用情况也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有更丰富的历时内涵,这些情况不清楚,就无法对此词在两岸四地的差异及融合情况形成全面完整的认识。

再次,如果着眼于进一步的发展,或者是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的历时性研究。姚德怀指出,研究各华语地区语言现象的异同,“归根结柢便是内地、台湾、香港以及各华语地区的汉语/华语近百年来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最终又怎样达到各地区当代华语的现况。”18这样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显然还没有展开,而“无史”这一状况的形成当然也是有原因的: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索绪尔划分共时历时是一个很大的贡献,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二者,而后来的一些研究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往往主张并从事于一些分解式的、各管一段的研究;二是如前所述,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开始于并且始终致力于,同时似乎也满足于一种共时平面的差异研究,史的研究还没有真正提到日程上来;三是客观上也有语料等方面的限制。

4.理论性或有理论色彩的研究不足

这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表现得也较为明显和突出。相关研究始终围绕“对比”来进行,这当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却不应止步于此。然而,现在我们看到:一是有一些研究基本停留在“分类—举例/罗列”的模式,很少使用业已存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深层次的考察与分析;二是虽然有一些分析,但往往都是针对某一现象或形式本身,多是一些“就事论事”式的解释和说明;三是很少看到就所讨论现象进行一些规律性的总结或理论性阐述的论著。正因为有以上三种表现,所以就相当一部分成果来说,学术含量往往不高。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对相关研究至关重要:一是语言接触理论,二是语言对比(比较)理论,三是语言发展理论,四是语言规范和规划理论。进行富有理论色彩的研究,除了应该更多地使用一般“本体”研究中人们常用的理论和方法外,还应该更多更好地运用上述四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并且用两岸四地语言对比材料和事实进一步验证相关的理论,甚至对其有所补充、有所纠正19

二、为什么要进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

按一般的思路和文章写法,总结完过去,就应该展望未来了,而在此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回归原点,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大致可以从观念与认识和目标与支点这两个方面来说。

(一)应有的观念与认识

许嘉璐说:“两岸语言文字的差异,就是分头演变之果,是特定历史环境之使然,其实也是对汉语汉字的传承和丰富,都应该得到尊重、珍惜。”20这虽然是就两岸语言文字而言,但是推及四地,乃至于全球华语,也都是同样适用的。

作为一名从事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已有较长时间的汉语研究者,笔者对这段话有以下两点理解和认识:

从共时层面来说,当代汉语因有上述差异而更加丰富。两岸四地当下的民族共同语合而成为一个巨大的共时平面,所有现象和用法的总合构成了当代“大汉语”的共时全貌,这一全貌远比任何一地汉语的单一面貌更为复杂多样、丰富多彩,在形式和内涵上都达到了一个包罗四地的“最大值”,不仅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观察角度和研究内容,而且也为更多理论、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现实需求。对两岸四地众多语言现象的充分观察、充分描写和充分解释,一方面为当代的语言研究者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进行多样性研究并产出高水平成果的非常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从历时层面来说,两岸四地语言文字的差异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各自独特社会发展过程及其环境、文化等的产物,是历时发展变化在共时层面的表现。把演变的过程准确还原,弄清其来龙去脉以及各种影响与制约因素和条件,同样也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任务,而这样的研究,无疑也会为当代汉语以及汉语语言学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

如果把以上两个层面结合在一起考虑,那就是:在当下的语言研究中,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正为这一旨趣的实现提供了最好的机遇、场地和条件。正因为如此,两岸四地语言差异及融合的事实及其背后的规律和理论内涵,可以说是上天对所有汉语/华语研究者的一份厚赐,不仅应该充分尊重和珍惜,更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从而出成果、出方法、出理论,进而推动整个汉语语言学研究,使之达到更高的层次和境界。毫无疑问,这才是我们为什么要深入进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的最根本原因。

(二)研究的目标与支点

以往的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大致有两个目标和诉求,一是着眼于语言交流与沟通,二是着眼于相互了解和认识,由此就形成以下两个重要支点:

一个是应用语言学的支点,它对应的是第一个目的,即扫除语言障碍。毫无疑问,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始于、着眼于并立足于应用,即为了满足四地中国人相互间有效交流、无障碍沟通的需要。可以说,这种“经世致用”的目的贯穿在相关研究的始终。着眼于应用以及应用性的研究,仍然是今后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的重要目的,但却远不应该是它的全部,特别是对“纯学术”的研究来说。

另一个是社会语言学的支点,它对应的是第二个目的,即了解对方的社会和人。如前所述,人们在相关的研究中,比较重视对造成差异的各种原因的分析,尤其重视从语言之外的社会方面来寻求解释,无疑就包含上述目的。就社会语言学来说,一方面,它的实质就是从社会看语言和从语言看社会;另一方面,语言变异始终是它的核心研究内容,而两岸四地的差异及融合的事项都是语言变异的具体表现。所以,相关研究很大程度上可以归之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而以往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也都以此为重要支点。

即使从“纯研究”和“纯学术”的角度看,以上两个方面的取向和追求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却远非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的全部目标和归宿。我们认为,这一研究总的目标应该是:充分描写和解释四地语言的现实面貌及其历时发展变化,进而上升到理论高度,为世界语言学奉献基于独特的当代汉语现实而提炼升华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做出属于两岸四地中国人自己的理论贡献。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还应该而且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具有更广阔的视野,确定更远大的目标,从而拓展和深化这一研究,并使之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以下结合上一节提到的问题与不足,仍从“支点”的角度来对此话题略作陈述。

我们认为,进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除以上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两个支点外,还应该有以下四个重要支点:

一是本体语言学的支点。所谓本体语言学,就是致力于语言本体研究的一个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而所谓本体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对语言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我们认为,以前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并侧重于“对比”,而对四地语言各自的“本体”状态和特点却有一定程度的忽略,所以下一步应该加强的,就是把各种相关现象作为“本体”的研究。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文还要进一步讨论。

二是演化语言学的支点。演化语言学又称历时语言学,它以某一语言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经历的种种变化及相关事项(如原因、规律等)为研究对象。前边已经提到,无论差异还是融合,其实都是历时演化/演变的结果,而且这样的演化/演变还一直在持续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以往在这方面有明显不足,首先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建立这样一个角度以及相关理念的匮乏,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做出更多、更大的努力。

三是理论语言学的支点。理论语言学的主要目标是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普遍、系统的理论和规律,并用它们指导各个具体语言的学习与研究。两岸四地语言诸现象既有丰满厚重的历时内涵,又有丰富多样的共时表现,正是一片可以深耕理论与方法的沃土。比如,徐大明指出,言语社区理论“一旦全面、成熟地发展起来,必然成为社会语言学的核心理论,而且会在普通语言学理论中取得重要地位”21。两岸四地是一个言语社区下的四个共性明显、个性突出的子社区,在这方面正是一个最佳的用武之地。

四是全球华语学的支点。“全球华语学”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概念22,顾名思义,它是一门关于全球华语及其研究的学问。这一概念今天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门学问将来一定会成为“显学”。两岸四地语言现象的研究,无疑可以纳入全球华语研究的范围,并且可以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华语的形成也可以看作是两岸四地语言的地域扩展和延伸结果,因此,了解和掌握了后者,对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思过半”的功效。

三、应该怎样进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

本节中,我们将结合第一节指出的四点“不足”,以及第二节提出的后四个“支点”,来讨论今后应该怎样进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

我们曾就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提出过一个“一、二、三”模式,就是一个背景(把整个研究置于全球华语这一大背景下)、两个面向(面向两岸人民实际的语言交际和沟通,面向两岸现代汉语的研究)和三个结合(点与面结合,事实与理论结合,共时与历时结合)19,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

在这一模式下,我们认为,当下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系统性的研究

所谓系统性的研究,就是注重整体以及整体性的研究。以前我们的相关研究,太过注重“对比”,这样有时就难以避免“猎奇”的眼光,即只注重那些有较为明显标志和表现的差异点,而在研究旨趣上也多是注意如前所说的同形异义、同义异形、有无之别,以及同中之异等,这样虽然也能对比较对象的特点等形成一些认识,但却往往难以深入,并且总体而言有点无面,难以做到点面结合。具体说来,一是研究的项目不全,比如相对于“词”而言,“语”的研究就明显不足,像一些固定语(如成语、谚语等)就较少涉及,至于语法、修辞以及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等其他方面,欠缺就更多、更明显了;二是对某些“点”的比较因为缺少了“面”的支撑,而显得单薄甚至于肤浅,比如缩略词语的研究已经比较多了,但是从系统的角度全面考察分析的似乎还没有。

我们认为,正确的思路和做法是,应该先对两岸四地各自的语言面貌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互间的对比,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全面深入。刁晏斌曾就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这两方面进行过阐述,在此我们还要再加上一点,这就是进行多维的研究,即不能拘泥并满足于传统的要素研究,以及分解性、原子式的研究,比如在词汇方面,就要更多地进行结合词形、词义和词用的综合性研究,而且每一方面也都不是单一的,比如词义就至少应结合三个方面来进行,即概念义、色彩义和语法义22

(二)本体性的研究

上文讨论的“本体语言学的支点”,其实就是强调应该进行更多、更好的本体性研究。前边提到以往太过注重“对比”,其结果一方面忽略了面,另一方面还在找到并指出各种差异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各种语言现象自身的特点,由此而在本体的研究上表现出诸多不足,而最主要的问题往往就是不够深入细致。上引吴礼权列出的九项失误17,很多都与此有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不少研究笼统地指出,两岸四地有同素倒序词的对立,如说大陆使用“素质”,而台港澳却在使用“质素”,一些工具书也是这样立条并进行对比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台港澳大致沿袭早期现代汉语的习惯,两词并用,只不过频率有差异,比如许蕾考察指出二者在台湾的使用频率是12∶123。如果这个问题做得稍微细致一点,当然还要看港澳两地的使用情况。我们曾就三地各约100万字的近期报纸语料进行调查,“素质”与“质素”的使用比例分别是:台湾15∶0、香港10∶50、澳门49∶59。当然,这还仅仅是一项频率调查,而在频率差异的背后,一定还会有二者此消彼长以及替代分化的变化过程,而与此相伴的,可能还有意思表达、组合功能、使用环境等的多方面差异,总之有相当大的“本体”研究空间。如果由这一对同素异序词推而广之,我们对两岸四地现存的所有同素异序词就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这样的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的调查和研究。

(三)创新性的研究

所谓创新性的研究,一是就内容而言,二是就方法而言,而二者很大程度上又是结合在一起的。

前边提到,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并着力于差异对比,而词义方面的对比往往是借助于工具书,以义项为考察单位和对象,因而有较大的局限,总体而言比较粗疏。其实,两岸四地语言差异不仅有显性的,还有隐性的,对后者人们关注得就远远不够,甚至根本就忽略不计。徐复岭提出了“同形同义异用词”的概念,指的是形式完全相同、词汇贮存义或核心意义也都相同,只是实际语用或附加意义不尽相同的词语,把它归为隐性差异词的下位类型24。文章按照使用范围不同、搭配对象不同、语法特点不同、文化附加义或色彩附加义不同、活跃程度和使用频率不同等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并进行了初步的说明和讨论。这样的研究从本体角度而言显然在已有基础上深入了一步,而相较于“传统”的对比研究,无疑就是一种创新,它的创新性就体现在对隐性义及其差异的关注与发掘,而它的意义和价值则主要体现在研究策略、研究方式和研究诉求的转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研究思路、角度以及着力点等的变化25。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一方面可以把相关工作做得更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中走得更远,并且这里边还有一些理论和方法的内涵,值得认真总结与挖掘,而这正是我们极力推崇和倡导的创新性研究。

我们曾经提出两岸语言“间接对比”和“直接对比”的概念,前者是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使用的语料采集与选取方式,以及基于这一方式的研究;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选取能够形成“直接对比”的两岸语料,并以此为基础而进行的相关研究。比如,我们曾以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公司(Simon &Schuster)2011年出版的沃尔特·艾萨克森著 Steve Jobs(Steve Jobs by Walter Isacson)的两岸翻译文本,即大陆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中信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和台湾的《贾伯斯传》(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第1版)为语料,借由原文中同一句话的不同翻译,来进行“最小”对比,发现了不少间接对比中较难发现的语言事实26。如果说上述隐性差异是研究内容的一种创新,那么这种语料的选择以及基于此类语料的研究或许可以算作方法上的创新。

(四)综合性的研究

所谓综合性研究,就是从一点到多点、从局部到整体,共时与历时有机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互相支持的研究思路和做法。上边“系统性研究”中已经提到这个问题了,以下结合具体实践作进一步的说明。

以往的很多研究,多是一些单点式的简单对比,比如,进行词义的对比,通常只局限于概念义,考察某一义项的有无及异同等,鲜少及于其他方面,比如色彩义、蕴含义、语法义等;进行某一语法现象的对比,也多是就某一或某些形式的有无来举例说明,至于这些形式本身的语法—语义特点、使用的条件与环境,以及频率高低、范围大小,和其他同义或近义形式的关系及其消长变化,在整个或某一局部的表达体系中的作用和价值等,则往往付之阙如,更遑论结合历时发展的考察与分析了。

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进行每一项对比研究都要程式化地进行如此复杂的考察和验证,但是有一个总体性的原则必须明确:我们的研究应该跳出狭隘简单的“对比”窠臼,进入本体性、立体化、全景式的“比较”层次,并根据这一需要来确定研究策略、调整研究内容。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以及着力点。比如,杨必胜的《台湾新闻的文言色彩与简缩词》27,仅由标题看,比较微观地说,文章把简缩词和文言色彩联系并结合起来,这显然就是由单点到多点了;相对宏观地看,则是把台湾一类具体词的特点及其与大陆的差异,放在语体风格和色彩这一大的背景下,来进行考察与分析,这样本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不止于一类词甚至词汇本身,而是及于整个语言表达体系以及言语风格的差异。

(五)即时性的研究

两岸四地语言的差异与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实时过程,以往的研究多针对一些“后时”语料,比如出版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具书、文学作品等,虽然也有一些研究用到比较贴近现实的语料,但总体而言一是数量并不占优,二是或多或少也还是有一些滞后,不能与语言应用的实际同步。所以,这方面需要有一个总体的改观。在一个词语产生时间可以精确地追溯到某一秒的时代,即时性语料的使用以及基于这样的语料所做的语言实时状况的即时性研究当然就是应有之义了。特别是语言现象的融合,有时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也不为过,所以更应强调这种即时性。

这方面的研究大致有以下两个着力点:一是“开始做”,即完全或主要依据一些即时语料来进行差异与融合的对比研究,这样才能反映某一现象本身及四地之间对比的最新实时状况;二是“接着做”,即针对某些已有研究作进一步的后续研究,补上从当时到当下这一段时间的空缺,从而形成一个时间上有连续性、内容上有延展性的完整研究。

除了以上“五性”外,就研究手段和方式而言,我们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一是加强两岸四地的合作。目前,我们基本只在工具书编纂以及科技术语的协调方面有比较成功的合作,而在其他方面无疑还有待加强。陆俭明曾经列出两岸汉语学界在全球汉语热背景下目前需要合作攻关的几个方面:一是相关汉语言文字学的基础性研究,二是海外汉语教学所需教材教辅材料的编写,三是相关工具书的编写,四是相关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五是海外汉语教学一些理论问题的探讨28。我们这里所说的合作研究,大致属于上述五个方面的第一方面,而合作的范围主要是两岸四地,但也可以扩大到整个“大华语”地区。

二是扩大语料来源。进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在语料方面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限制,但目前总体而言还是不断向好,可以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港澳地区的先后回归以及大陆与台湾实现三通和文化经贸交流的持续进行,四地的联系日前密切,往来也比较方便,加之互联网提供的交流之便,为实地的和网络上的语言调查提供了以往难以企及的诸多便利,应该充分利用。就后者来说,比如台港澳地区的一些媒体网站可以自由访问,其中不少都提供某一时间范围内的检索服务,大陆地区自然也有更多的类似资源,而这些实际上就可以组合成巨量的实时动态对比语料库,利用它们能够方便、快捷、高效地做很多工作。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朱广祁:《港台词语研究与大汉语词汇研究》,《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 ↩︎

  2. 苏金智:《台港和大陆词语差异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策》,《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4期。 ↩︎

  3. 李明:《港台词语在大陆的使用情况》,《汉语学习》,1992年第3期。 ↩︎

  4. 刁晏斌:《流行在大陆词语中的“港台来客”》,《北方论丛》,2001年第2期。 ↩︎

  5. 李平:《当代海峡两岸术语差异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周其焕:《略论海峡两岸科技术语的对照和统一》,《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刘青、温昌斌:《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差异问题分析与试解》,《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3期。 ↩︎

  6. 李英哲:《官话和台湾话问句否定词的比较研究》,《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廖礼平:《台湾小说单音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海峡两岸词的重叠形式的对比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

  7. 黄大方:《现当代汉语他动词的增长及其在香港社会中的表现》,《汕头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吴东英、许谦文:《方言变异还是语体变异?——内地与香港娱乐新闻语篇范畴的差异分析》,《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石定栩、苏金智、朱志瑜:《香港书面语的句法特点》,《中国语文》,2001年第6期。 ↩︎

  8. 刁晏斌:《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现代汉语差异与融合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

  9. 李青梅:《海峡两岸字音比较》,《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3期;孙剑艺:《论海峡两岸汉字的现状与前景》,《山东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廖新玲:《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读音差异比较研究》,《华侨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

  10. 蒋有经:《海峡两岸汉语词汇的差异及其原因》,《集美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

  11. 郭熙:《试论海峡两岸汉语差异的起源》,《语言学通讯》,1993年第1-2期。 ↩︎

  12. 於贤德、顾向欣:《海峡两岸词语差异的政治文化因素》,《汕头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

  13. 朱广祁:《海峡两岸的语文差异与统一》,《山东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

  14. 刁晏斌:《新时期大陆汉语与海外汉语的融合及其原因》,《辽宁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

  15. 刁晏斌:《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16. 李昱、施春宏:《海峡两岸词语互动关系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3期。 ↩︎ ↩︎

  17. 吴礼权:《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略论海峡两岸词汇差异的对比研究问题》,《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 ↩︎ ↩︎

  18. 姚德怀:《各华语地区语言现象的异同值得研究》,《语文建设通讯》(香港),2007年总第87期。 ↩︎

  19. 刁晏斌:《关于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思考》,《语言文字报》,2012年1月4日。 ↩︎ ↩︎

  20. 许嘉璐:《携手建设,为两岸为世界做贡献》,《人民日报》,2012年2月9日。 ↩︎

  21. 徐大明:《言语社区理论》,《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1期。 ↩︎

  22. 刁晏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现状及思考》,《汉语学习》,2012年第3期。 ↩︎ ↩︎

  23. 许蕾:《海峡两岸日常生活词语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版,第167页。 ↩︎

  24. 徐复岭:《试论两岸同形同义异用词》,《武陵学刊》,2014年第1期。 ↩︎

  25. 邹贞:《论两岸通用词语的隐性差异——以“起跑”为例》,《武陵学刊》,2014年第6期。 ↩︎

  26. 刁晏斌:《试论两岸语言“直接对比”研究》,《北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

  27. 杨必胜:《台湾新闻的文言色彩与简缩词》,《语文建设》,1998年第8期。 ↩︎

  28. 陆俭明:《全球汉语热背景下的两岸汉语学界合作的内容和思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