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语言发展观
摘 要: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自然也不例外,然而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在现阶段的大学现代汉语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中却很少体现,由此就造成了一些问题。现代汉语教学中的语言发展观亟待加强。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实际的教学中,都应强调并注重一线两点:所谓一线,即百年来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线索,而两点则分别是指1949年前的早期现代汉语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汉语。
关键词: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史
笔者长期从事现代汉语历时发展演变(现代汉语史) 的研究,也曾经思考过如何在大学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讲授中避免由于史的意识和内容的欠缺而给教学活动带来的困扰、给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的认知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实际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影响。然而,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引起从教材编写者到很多现代汉语教师的重视,所以10年前甚至更早以前就存在的问题到现在依然存在,因此本人认为,还有进一步说明和呼吁的必要。
一、语言发展观及现代汉语的发展
(一) 语言发展观
语言与任何事物一样,自始至终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关于这一点,我们能够看到大量的表述,比如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说:“每一个词,每个语法成分,每一种说法,每一种声音和重音,都是一个慢慢变化着的结构,由看不见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沿流模铸着,这正是语言的生命。”1 中国澳门的语言学家程祥徽先生说:“语言的生命如同放大了的人生,每时每刻都在变迁,永远保持运动的形态。”2
然而,虽然没有人否认语言会发展,但是对待语言发展的态度却有所不同,由此就造成了语言发展观的不同。如上引两段话,当然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也有人在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持否定态度。王红旗就此写道:“从古希腊的亚历山大里亚的语文学派,直到18、19 世纪的英语语法学者,都对语言的变化有一种错误的理解,即认为语言的变化是退化、堕落,所以他们要制定规范,规定人们怎样说或写,规范语法由此产生,这些人被称为‘语言爱洁癖者’( purists) 。”3 在这些人的脑海中,大致都存在着一条“黄金时代”原则,即认为只有在过去的某一阶段,语言才处于一种完美的状态,所以,由于发展变化而带来的任何与“黄金时代”的不同,都是不值得提倡,甚至是难以接受的,而实际上,这种基于“黄金时代”的语言规范,也成了他们鉴别好坏、品评得失的唯一依据。
施春宏曾对语言规范评议失误进行过比较全面的研究,对评议失误的依据( 理由) 进行过总结和归纳,其中列在第一位的就是“汉语或普通话中没有或很少有这类表达方式”4。笔者2012 年去台湾参加一个语法研讨会,会上有台湾同行教师提交了一篇论文,认为台湾口语中广泛使用、书面语中也有较多反映,并且已经被许多学者接受的“有 + VP”句式( 如“他也有来”) 为不规范形式,甚至干脆就是语病,而唯一的理由就是传统的汉语中没有这样的形式。很显然,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所谓发展,就意味着变化,而所谓变化,也就是与以前的有所不同,如果一味强调因仍旧贯,还谈何发展?
(二) 现代汉语的发展
语言必然会发展,现代汉语自然也不例外。语言的发展变化大致有两种形态,裴文就此写道:“从总体说来,一方面,语言流变可能是清幽的、淡舒的,无数从不间断的细微的变化犹如涓涓细流一般对语言的整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足以让英国曾经的时尚口号‘让我们保持莎士比亚的英语’遭遇尴尬; 另一方面,语言流变也可以是浓郁的、密集的,一定量的细微变化的集聚犹如蓄势待发的洪流一般对语言的整体造成深刻的颠覆。”5
就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来说,大致属于后者。如果按多数人的意见,把现代汉语的确立时间定在清末民初的五四时期,那么它从最初到现在已经有近 100年的时间了,这100 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此变化的影响和拉动,现代汉语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多方面的变化。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的认识,我们早在1992 年就提出要对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6,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概括、升华为“现代汉语史”7。
我们把现代汉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 1919—1949 年、1949—1978 年、1979—今,而其他一些学者或接受了我们的划分,或采取了与我们相同的划分。比如,郭伏良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新词的产生情况对现代汉语史所做的分期与我们完全相同8; 何九盈提出了近代以来中国语文转向的问题,并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后三个阶段与我们的划分相同9; 邵敬敏在为杨海明、周静《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谈到的现代汉语在近一百年里发生的三次急剧变化,起止时间也与我们的划分基本相同。
现代汉语的三个阶段各有特点。第一阶段是其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对今天而言,此期语言及使用总的特点是纷纭复杂、陌生化程度高; 第二阶段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相对于前期而言最大的特点是“简化”; 第三阶段则是一个变化更加猛烈的时期,其总的表现是“复旧”与“趋新”并存,且二者都有充分的表现。
二、从语言发展观看现代汉语教材及教学
既然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而现代汉语本身也经历了100 年的发展变化,那么这一事实就应该在我们的现代汉语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有所反映、有所表现,这本来是顺理成章、不言而喻的事情。
然而,从现代汉语发展观的视角看现代汉语教材及相关的教学活动,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现代汉语知识体系的完整和严密,影响到学生们对现代汉语课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
一般的现代汉语教材都会提及“们”用于指物名词后的用法,几乎都一致地表述为修辞用法,或者具体指明是修辞中的拟人用法,前者如周一民编《现代汉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 2 版): “文学作品有时在表示事物的名词后加‘们’是修辞用法”; 后者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增订四版): “指人名词加们’是拟人的用法。”
较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该书1980 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而根据书的前言记载,从1978 年 1 月起就陆续油印初稿,分送各方征求意见,所以它面对的语言材料和反映的语言事实,应该是经过全面“规范”的上述第二阶段。然而,时至今日,“们”的用法已经发生变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指物名词搭配用法的经常化与普遍化,特别是与动物名词的搭配。以下是规范度相当高的《人民日报》中的两个用例:
内中有一家相当规模的鲜花店,店顶垂的,墙上爬的,架上供的,地下摆的,层层叠叠,全是花们草们。除了花摊上常见的品种外,这里还有四季常青的棕榈类,早开早谢的小晨花类。( 1987. 7.26)
为了保证小猪们健康成长,村民出山进城,与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省家畜传染病治疗专家陈家祥、邵良平等3 位达成协议,聘他们为小猪的“家庭医生”。( 2003. 11. 20)
对于类似用例中的“们”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进一步讨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它们基本都不是作为修辞手段来使用的,而这样的用例在当下已经相当多见了。
我们曾经对“们”在现代汉语各阶段的使用情况进行过比较细致的考察,基本的认识是第一阶段中“们”与指人名词搭配的用例比较多且不限于修辞性的使用,第二阶段较少且主要为修辞性使用,第三阶段基本“复旧”,恢复到第一阶段的状况并且有新的拓展。10
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着眼于现代汉语第二阶段,现行教材关于“们”使用范围和用法的表述大致是正确的,而如果着眼于当今的现代汉语,或者是着眼于整个现代汉语,这一表述就不太能站得住脚了,而造成这一失误的原因,正在于对“们”的用法发展史了解和认识的缺失。
以下再看一个“您们”的例子。
关于现代汉语中是否有“您们”以及它的存在是否必要合理,曾经展开过讨论,现在学术界基本趋向于承认和接受这一形式,而这一点在有的教材中却并没有表现出来,比如张斌主编《现代汉语》(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第 1 版) 就明确指出: “‘您’是‘你’的敬称,可用于单数,也可用于复数,因此‘您’没有‘您们’的复数形式。”
我们查《人民日报》1946 年至今的图文数据库,一共检索到含“您们”的文章 657 篇,其中多数见于叙述性语言( 大致归属于书面语言) ,但也有一些用于记录对话,因而有一定的口语性。比如以下两例:
贾秀兰时常对老人们说: “我从小就是个孤儿,没有爸爸、妈妈,您们又没孩子,我们就组成一个家庭吧,让我来做您的女儿,做您的‘小棉袄’。”( 2006. 9. 16)
温家宝握着沈荃的手说: “我们应该多来看望您们。”( 2011. 9. 13)
所以,比较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
“您”是“你”的尊称形式,“您们”是“你们”的尊称形式。( 周一民《现代汉语》)
在当下林林总总、数量繁多的各种现代汉语教材中,往往或多或少地都有从史的角度来看有所缺憾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没能与时俱进地根据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已有知识有所调整( 删改与添加) ,二是没能适当地增加一些史的信息。前者的例子以如上所举,后者的例子比如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 增订本) 》( 商务印书馆2012 年版) 有“倒装、插说、复指”一节,其实这些形式主要是现代汉语“欧化”的结果,主要产生于第一阶段,但是书中对此却只字未提,而其他很多教材大致也是如此; 再如一些新编的教材在介绍外来词语时,对于当代数量庞大、使用频率很高的字母词语却一概不提。再比如修辞,多数教材都采用五章的格局,保有修辞这一部分,但是内容基本是多年一贯制,对当代汉语丰富多彩的修辞实践与修辞事项几乎没有任何反映。相比之下,北大教材在这方面则做了有益的尝试,在一般的介绍中,不仅加进了一些当下比较鲜活的实例,还在第六节“适应语体和调整风格”中加进了“网络语言的特点和规范”以及“网络语言的语体和风格”这两部分内容。
以上是各类现代汉语教材的一般情况,而由笔者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经验,以及通过不同形式所做的调查情况看,在现代汉语课程的讲授内容中,史的内容和信息的缺少也是相当普遍的。
三、把现代汉语发展观用于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
(一) 语言发展知识的缺少对现代汉语课的影响
由于现代汉语教材以及授课时关于现代汉语历时发展变化内容一定甚至很大程度的缺失,给现代汉语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者对本门课程的评价、态度以及授课效果等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约略言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其一,讲授的知识不够完整。从大的方面来说,只有静态而没有动态,这当然不能够对已有的知识形成全覆盖。而从具体的方面来说,一个语言现象往往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现代汉语课虽然不是汉语史课,但是对一些重要现象适当地作一些历时发展方面的交代,无疑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
其二,一定程度地脱离实际,易使学生产生隔膜。学生所学,基本上尊奉一个偏向静态的标准,且有一定程度的“避世”倾向,而现实的语言生活却异常活跃,很多新的语言现象或多或少地与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不一致,甚至是抵牾,由此而使学生易对本门课程是否“有用”产生怀疑,从而直接影响到对现代汉语课的感观,也间接影响了对本门知识的接受。
其三,对学生从师素质的提高也有不良影响。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主要培养各级各类语文教师,由于高师现代汉语课程中语言发展方面因素与内容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两方面的后果: 一是没有或缺少史的观念,二是面对语文教材中大量富含史的内涵的课文,难以把握,不会处理,由此而产生对自己教育对象的“二次消极影响”。
(二) 具体的建议
我们的建议就是把现代汉语发展观用于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中,具体而言是强调并注重“一线两点”。
所谓“一线”,就是百年来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线索,作为高师现代汉语教材编写者以及教师对此应该有所了解和认识,进而试图培养并建立自己的现代汉语发展观,并争取在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活动中有所体现。应该着眼于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对已有知识进行检视,并适当作出某些调整,从而形成比较客观、完整的认识和表述。
所谓“两点”,即现代汉语三阶段的两头: 作为早期、初期现代汉语的第一阶段和作为当代汉语的第三阶段。
我们现有的现代汉语知识体系,基本是以第二阶段的语言事实为基础归纳总结而形成的,反映的也基本是这一阶段的语言实际,因此既与前一阶段,也与后一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参差,所以无论是编写教材还是实际讲授,都应适当地瞻前顾后,连三点( 三个阶段) 成一线,才是比较合理的。另外,我们强调两点,不仅仅是照顾到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平衡,还有进一步的原因。
先说第一个点。在我们的研究中,经常把第一阶段称之为早期或初期现代汉语,这一阶段的语言状况比较复杂,与此后的第二阶段有较多比较明显的差异,而它又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因此值得特别关注。
在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本阶段的名家名作,而一般的教材编写者对这些作品中不同于此后的一些语言特点,似乎并未给予特别的关注,比如鲁迅《藤野先生》中的两句话:
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
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前句中的“发达”在早期现代汉语中还有“发展”义,而此处用的正是此义; 后句中“的”的使用,也反映了此期的特点: 既有文言中“取消独立性”的“之”的影响,同时也有英语句法的影子。以上两个语言点在一般的课本中均未加注释,而一般的中学教师对此也不会对此加以特别的说明或解释。
我们曾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比较详细地列出本文在字形、音节多少、词义(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以及助词) 和语法方面与当下语言的差异,11 而这样的对比反映的并不是个别现象。
再说第二个点。现代汉语的第三阶段我们也经常称之为当代汉语,12 注重第三阶段,就是要着眼并立足于当下,敢于正视当代汉语中产生的诸多新语言现象,接地气、贴近现实,拉近书本上的语言知识与实际的语言使用之间的距离。我们的现代汉语课一定应该是“有用”的,具体的表现就是能够指导人们对当下民族共同语的使用,以及用之于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语言现象和语言问题。
如果主要着眼于时间因素,语言的发展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已经完成了的变化,另一种是正在进行的变化。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说,那些已有的规范大致就代表了已经完成的变化,而那些与已有规范不相一致的、特别是还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各种“新”的现象,很有可能就是正在进行的变化了。
我们的现代汉语教材和具体的讲授,虽然必须立足于已经完成的变化,即着眼于规范,但是对正在进行的变化也不能无动于衷,特别是在现代汉语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活在当下,使用当下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而一味地忽略当下的语言实际,会让学生产生教材中写的、课上讲的与实际不符的困惑,由此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这门课程的评价、影响到他们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而这实际上正是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对现代汉语课评价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很多教材在介绍外来词语时不提字母词语,可现实是字母词语已经成了日常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般的教材说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可现实中却有大量的程度副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用例; 动词因其能否带宾语而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而当下的语言运用中,却有越来越多传统的不及物动词甚至述宾词组带了宾语。字母词语不烦举例,后两个语法现象我们以下各举一个《人民日报》的用例:
展厅的中间区域有一个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展台。中国结、九连环、剪纸、围棋、长城照片等元素将展台装饰得很中国。( 2014.8.29)
与会专家认为,该剧的故事和主题契合扎根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的时代要求,充满了正能量。( 2014. 11. 20)
如果说教材要更多地考虑语言的规范与稳定性,因此对这些正在变化的现象不可能给予充分的反映,那么关于这方面的更大空间就留给了我们的现代汉语教师,我们的教师对此既不应该无视,也不应该回避。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美]萨丕尔. 语言论— 言语研究导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5: 138. ↩︎
-
程祥徽. 传意需要与港澳新词[A]. 程祥徽. 中文变迁在澳门[C]. 香港: 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5. ↩︎
-
王红旗. 汉语“规范过度”现象产生的认识根源[J]. 语文建设,1998,( 11) . ↩︎
-
施春宏. 现代汉语规范评议失误研究[J]. 语言研究,1998,( 1) . ↩︎
-
裴 文. 语言时空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 141. ↩︎
-
刁晏斌. 关于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的构想[J]. 语文建设通讯,1992,( 36) . ↩︎
-
刁晏斌. 论现代汉语史[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 6) . ↩︎
-
郭伏良. 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研究[M].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21. ↩︎
-
何九盈. 汉语三论[M]. 北京: 语文出版社,2007. ↩︎
-
刁晏斌. 现代汉语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00—412. ↩︎
-
刁晏斌,孙银新. 现代汉语基础理论与应用[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16—120. ↩︎
-
刁晏斌. 试论“当代汉语”[J]. 河北大学学报,2014,(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