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做”与“作”使用情况对比考察
提要: 泛义动词“做”与“作”在两岸三地都比较常用,但是虚实分布及具体的组合形式却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最主要的表现是大陆与港台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大陆与台湾之间虽然“做”与“作”虚实分布的一致性最高,但是实际上的差异却最大;台湾与香港表面上虽然在使用数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二者之间实际的不同要小得多,即有更高的一致性。
关键词: 两岸三地 做 作
一 引言
“做”与“作”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用的动词,它们都是多义词。本文分别取“做”的“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义和“作”的“从事某种活动”义(均见《现代汉语词典》),其他如“制造、写作、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充当/担任、当做、结成、假装出”(做)和“起、写作、装、当成/作为、发作”(作)义均不取;另外,那些作为词语构成成分的“做/作”(如“做秀/骚、敢做敢为、做爱、做工、作保、作别、作奸犯科”)也排除在考察范围之外。
这种“从事”义的“做”和“作”有些类似于英语的“万能动词”do,国内不少学者称之为“泛义动词”1,也有人称之为“虚义动词”2。
我们曾经把这类动词所带的宾语分为三类3:
第一类是动词性宾语,即单个动词或状中结构直接做宾语,此时如果去掉“做”或“作”意思不变,句子基本还能成立(有时需要做一些微调);
第二类是名词性宾语,即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以及相当于名词的代词直接做宾语,此时如果去掉“做”或“作”,意思改变,句子也根本不能成立;
第三类是动词带修饰语构成的宾语,它的中心语是动词性的,而整个结构却是名词性或者是难以定性的,此时如果去掉“做”或“作”,意思基本保留,或者是仍有明显关联,但句子一般难以成立。此类宾语大致介于第一类与第二类之间,所以我们称之为“中间性宾语”。
以下就“做”各举一例:
[1]以前毕业时学生要到企业和运营单位实习,而现在很多学工科的学生,只在计算机上做实习,根本没到企业去,因此不了解企业的情况,也很难有创新的思维。
[2]市公园管理中心表示,开春后将联合文物部门对历史名园围墙做进一步勘察。
[3]要这么看,不是党的领导,哪能为人民做这么多事?
[4]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
[5]从今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实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定期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
如果反过来说,由这三类不同的宾语,也可以从意义上把“做”与“作”分为两类:带动词性和中间性宾语的,基本属于虚义泛义动词(失去动作义,主要部分与一般所说的“形式动词”相当);带名词性宾语的则属于实义泛义动词(即仍然保有宽泛的动作义)。前者可以记为[+虚义],后者记为[+实义]。
此外,“做”有很多不带宾语的用例,而“作”类似的情况也偶有所见,此时它们也呈[+实义]的语义特征。例如以下一句话中的两个“做”:
[6]无法描述她短暂生命走过后的感受,我们能做的都做了,能想的都想了。
在下边的考察和讨论中,我们将用到这样的分类。
关于“做”与“作”及其使用,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二者的区别。对此关注的人不少,研究成果也有一些,但是客观地说,多数结论往往不具有彻底的普遍性,因此还不足以使人们对此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至于用于指导具体的语用实践,更是还有不少困难。上述情况只是就大陆一地说的,如果再把两岸三地的使用情况都考虑进去,那就更加复杂了。本文不纠缠于此,只就我们语料范围内各类用例所显示的二者使用情况及其异同来进行讨论和说明。
在两岸三地各100余万字的报纸语料中,“作/做”的使用是不平衡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一
项目 | 做 | 作 | 合计 | |||
---|---|---|---|---|---|---|
用例数 | 频率* | 用例数 | 频率 | 用例数 | 频率 | |
大陆 | 358 | 3.31 | 71 | 0.66 | 429 | 3.97 |
台湾 | 313 | 2.95 | 65 | 0.61 | 378 | 3.57 |
香港 | 280 | 2.57 | 241 | 2.21 | 521 | 4.78 |
*频率指每万字的用例数
本文将由上述数量对比入手,考察和描写“做”与“作”在两岸三地的使用情况,分析说明它们的异同,并试图对其中的某些原因进行解释。
我们所用语料主要取自两岸三地2011年1—7月份的报纸,大陆地区的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新京报》,总字数约108万;台湾的有《更生日报》、《国语日报》、《民众日报》、《立报》、《台湾时报》、《台湾新闻报》、《中华日报》、《中时电子报》、《中央日报》、《自立晚报》、《自由时报》、《天眼日报》,总字数约106万;香港的是《成报》、《大公报》、《东方日报》、《文汇报》、《香港商报》、《新报》、《星岛日报》,共约109万字。为了节省篇幅,所有例句在不致混淆其所属地区的前提下,不再做其他具体标示。
二 大陆使用情况考察
如前所述,关于“做”与“作”的使用情况及二者的差异,已有一些研究,有人主要从使用规范的角度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有文/白之异,即书面色彩强的说法和场合用“作”,口语色彩强的用“做”;二是从宾语的意义出发,有抽象/具体之别,即抽象的动作用“作”,具体的动作用“做”;三是看句法分布,即“作”主要是做构词语素,用于词或较固定的格式中,而“做”则主要作为单音节动词使用4。还有人考察了收于《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有含“作”与“做”的合成词,结果发现“作”与非名词的结合几乎占一半,而“做”基本与名词搭配5。
在以上简单知识的背景下,我们来看“做”与“作”在当代报纸上的自然分布及使用状况。
大陆地区“做”与“作”的具体使用情况见下表:
表二
类 | 型 | 做 | 作 | ||
---|---|---|---|---|---|
用例数 | 百分比 | 用例数 | 百分比 | ||
实义 | 带名词性宾语 | 128 | 35.75 | 0 | 0 |
不带宾语 | 138 | 38.55 | 5 | 7.04 | |
合计 | 266 | 74.30 | 5 | 7.04 | |
虚义 | 带动词性宾语 | 36 | 10.06 | 31 | 43.66 |
带中间性宾语 | 56 | 15.64 | 35 | 49.30 | |
合计 | 92 | 25.70 | 66 | 92.96 |
上表显示,大陆地区“做”与“作”的虚实情况是颠倒过来的:前者的实、虚之比是74.30:25.70,而后者则是7.04:92.96,这实际上就是说,二者已经形成了基本互补的分布。
以下我们分别对这两个词进行具体的考察。
1. 做
作为[+实义]的“做”,不带宾语的用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直接做谓语、定语和构成“的”字结构。以下各举一例:
[1]这些事,没有人要求邰忠利去做。
[2]中国政府代表团所做的大量工作是有目共睹的。
[3]刘冰要做的就是依据考分从这张表上选择。
另外,一些有相当凝固性的组合形式用得相对较多,如“做大”(8 例)、“做强”(7例)、“做活”(3例)等。
名词性宾语中,有一些词语比较集中地使用,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依次是“事/事情”(25 例)、“工作”(19例)、“手术”(18 例)、“生意”(11 例)、“什么”(5 例),它们在128个用例中占了60.94%。
就“做”与名词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说,有一些用例超出了传统用法的范围,即宾语不表示或主要不表示“做”的对象,例如:
[4]中国民营经济无法再做低端的行业,而必须走向高端。
[5]地处海西内陆的江西、湖南等省,依托福建,纷纷开始大做“无水港”、“飞地港”战略。
[6]其实,如果公民信息库真能治腐,没病的老百姓跟着有病的贪官们一起吃药也没什么,反正不做亏心事,不做违法钱,公开信息就公开信息了。
[7]用整个心做教育。
按,例[6]的“不做亏心事”是传统用法,而“不做违法钱”显然与之不同。这里的宾语大致表示“做”的范围或领域等。
[+虚义]的“做”所带的动词性宾语中,除了少数有相当凝固性的传统组合形式(如“做实验、做准备、做抵押、做检查”)外,其他的通常要依靠别的成分才能与“做”组合,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前加副词或后附动态助词、趋向动词以及“个”等构成一个四字格,这种情况最多,如“不做变动、做了规定、做了调整、做了剖析、做了投资、做了改进、做了规划、做着装饰、做上标注、做个预测”等。
另一种是依赖上下文,如:
[8]临时工顶包公职人员当义工,同样反映出一些地方做决策、定政策时的不科学。
[9]服役3年,他始终坚持定期为部队附近的五保老人陈婆婆挑水、洗衣服、做扫除。
我们认为,两例中的“做决策”和“做扫除”主要是为了与“定政策”和“洗衣服”取得结构上的一致而采取的形式。
不依赖其他条件而直接组合的只有少数几个,前已举过“做实习”的例子,其他的用例再如:
[10]现有的教师将分成三类管理,第一类是做科研的,第二类是做教学的,第三类就是两者兼具的。
[11]村里人请来了规划设计院等多家单位的专家给家园做规划。
[12]在搬运救灾物资时,战友知道他腰疼,想让他帮助政府工作人员做清算。
能做动词性宾语的那些动词大致都可以作为中间性宾语的中心语,比如以下一例:
[13]昨天中午,吴女士带着脚部受伤的女儿去医院做检查,本应做X光检查,却误入 CT室,而大夫也未核实申请单,就给女孩做了头部 CT。
此外,有些中间性宾语在这一基础上还有所拓展,即有些动词只有加上修饰限定语后才能与“做”组合,比如“酒精呼吸测试、相应的调整、进一步沟通、浅层次的改编、统一要求”等,都不见有中心语单独与“做”组合的用例。
2. 作
大陆“作”的数量不多,使用情况也比“做”简单。
[+实义]用法中,没有带名词性宾语的用例,而所有不带宾语的5个用例都是做定语的,并且只有“所作的”一种形式,所修饰的都是表示指称的动词或中间性词组,例如:
[14]阮梅所作的调查表明,青少年谈及压力、紧张的来源,首先提到的是家庭父母,其次是学校教育。
[+虚义]用法中,主要是一些比较固定的搭配,比如宾语或宾语中心语为“报告”的共21例,“规定”11 例,“发言”7 例,“讲话”4例,四者合占总数的60%强;而就“作”本身来看,则有26例取“作了”的形式,占36%强。除了上述动词性和中间性宾语外,其他不止一次出现的还有“汇报、说明、概括、总结、分析、贡献、研究”等,都是比较“传统”的形式。
从形式上看,“作”通常不与动词直接组合,所以多采取中间性宾语形式,或者是带其他成分构成四字格,后者的用例有“作了汇报、作了发言、作了规定、作了说明、作了回答、作了分析、作了保障、作出规定、未作宣判、未作回应、未作批复、稍作休息、稍作休整、多作贡献”。可以单独与“作”组合的只有“作报告、作贡献、作宣讲、作斗争”等四个。
三 香港使用情况考察
香港地区“做”与“作”的词义虚实和功能分布与大陆相当一致,但是使用情况则有一定的差异,先看下表:
表三
类 | 型 | 做 | 作 | ||
---|---|---|---|---|---|
用例数 | 百分比 | 用例数 | 百分比 | ||
实义 | 带名词性宾语 | 73 | 26.07 | 7 | 2.90 |
不带宾语 | 143 | 51.07 | 8 | 3.32 | |
合计 | 216 | 77.14 | 15 | 6.22 | |
虚义 | 带动词性宾语 | 29 | 10.36 | 109 | 45.23 |
带中间性宾语 | 35 | 12.50 | 117 | 48.55 | |
合计 | 64 | 22.86 | 226 | 93.78 |
1. 做
在香港书面语中,有“以粤方言为基本框架,加上若干惯用的书面语字句及英语单词混杂而成”的所谓“港式中文”6,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单以粤方言为基本框架的“粤式中文”(或者干脆就是粤方言的书面形式“粤文”),有为数不少的“做”字句就是以这一面目出现的,而“作”字句中却没有这样的用例,因此这是香港“做”字句的一大特色。例如:
[1]谈到港人抢购食盐,对此表现慨叹的她就认为连日本都未有咁做:“都系国民教育问题啦,习惯性咗系咁做!”
[2]他心痛说:“我咁想内地小朋友有书读,如果系佢哋喺网上做啲咁嘅事,我会几伤心!”
[+虚义]的用例中,动词性宾语比例与大陆基本持平,但是动词直接做宾语的限制要少一些,另外有些组合似乎与“作”有分工,比如以下二例:
[3]冯小刚年初曾到日本做宣传,与神户市长矢田立郎会面。
[4]他爱做运动,亦爱好养狗,经常抱宠物狗出入。
按,“做宣传”共出现6次,“做运动”4次,但我们没有见到“作宣传、作运动”的用例。
中间性宾语的比例略高于大陆,通常的情况也是有一些不能直接做宾语的动词,采取加修饰语的“变通”形式实现了这一功能,例如:
[5]国家需要发展,香港需要发展,亦会做一些平衡,做一些妥善的处理。
按,我们没有看到单独使用的“做平衡、做处理”用例。
[+实义]用法中的名词性宾语比例低于大陆,主要是因为一些固定组合形式相对少一些,比如大陆“工作”直接或带修饰语后做宾语的有19例,“手术”18 例,而香港则分别只有6例和1例。香港“做”的名词性宾语也以“事”类词语为最多,共20例,数量也略少于大陆。其他如“生意、买卖、工夫”等虽也多次出现,但数量都不及大陆。
比较有特点且多于大陆的是兼有对象、范围等义的名词性宾语,如“本地市场、个人人民币业务、散工、公务、电影、这出剧、杂志、表演教职、贪污行贿行为、快餐店和茶餐厅、首期”,显示其选择范围比其他地区更广一些。另有“功课”一词,出现4次,用的都是抽象义,例如:
[6]他直言“担心都无用”,只恨政府官员“唔识做”,到立法会闯关前无做足功课,没有确定有足够立法会议员投票支持议案。
香港不带宾语的“做”比大陆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做”直接做谓语的用例更多,例如:
[7]只要经济好、生活得到改善,人人有工做,社会就乱不到哪里。
[8]青年节由3月7日至11日举行,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挑战未来。
按,“做工”及“有工做”在大陆均很少用,而大陆与“敢想、敢做”相当的形式是“敢想、敢干”。另外,“粤式中文”中“做”用作谓语或其中心词的占多数,如例[6]的“唔识做”(义为“不识趣”,反义形式为“识做”)就是常用形式。
二是“做”带各类补语的用例比较多,例如:
[9]港铁列车运作近年屡次出现失误,经常延误乘客行程,更不时造成大混乱,向市民提供的服务根本做不足。
[10]厉行向地方一把手问责,并重罚阳奉阴违官员,才有望地方不但说得漂亮,还会做得达标。
仅“做得……”就有21 例,“做不……”11 例,其中主要是“做不到”(8 例)。
2. 作
“作”字在香港的使用频率最高,用法也相对复杂,在组合形式以及表义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与大陆一样,香港“作”也主要是[+虚义]用法,所带动词性宾语和中间性宾语数量接近,这些宾语大致呈四“多”特点:
一是带四字格多。主要是以动词为中心的偏正结构,约占用例总数的30%。我们所见不重复的用例就有以下一些:
内部参考、深入测试、任何评论、长远考虑、通盘考虑、深入讨论、言教身教、抛砖引玉、正面响应、专题汇报、上述表示、工作简报、适度调整、任何修改、长远投资、任何开支、清楚交代、冷藏处理、防腐处理、后续处理、不实报道、具体分工、高空监视、一些建议、广泛咨询、最坏打算、视像作供、双重保障、七场表演、毒理化验、适当惩处、非法勾当、相关资助、定期检查、外观检查、户外活动、最佳显示、商讨配对、审慎思考、自我批评、全面修订、即场面试、圆周运动、初步研究、详细分析、辐射检查、风险评估、联合巡查、重大转变、西域之行、中性打扮、结案陈词、松弛练习、后续处置、中期检讨、适当调校、入息审查、详细规定、信息热身、较大调整、长期持有、适当决定
二是直接带双音节动词的多。这类用例约占总数的20%,计有以下一些:
检查、跟进、测试、投资、研究、决策、部署、推介、判决、查询、招徕、分析、调整、防腐、总结、纪念、解脱、纪录、考虑、检讨、销售、比较、帮助、维修、捐款、监管、解释、抵押、急救、鞭策、代表、重建、介绍、演讲、储备、参考、掩护、斗争、演习、安排、交流、反应、消费
三是在第二类的基础上前加单音节修饰语,整个构成一个四字格的形式比较多。这一形式占总用例数的近10%,有以下一些:
再作等候、再作讨论、再作提案、再作处理、稍作调整、稍作修改、稍作休息、稍作暂缓、不作响应、不作决定、不作评论、已作响应、已作适应、多作贡献、另作安排、初作尝试、会作判断、早作防御、始作知会
四是带联合宾语较多,包括并列关系和选择关系。这类用例约占总数的5%,主要是:
施政或议政、公开拍卖或招标、跟进或调查、其他投资或消费、公布及跟进、财政预算及预留储备、检讨及修订、进一步讨论和分享、3项修订3项承诺
以下用例对大陆读者而言陌生化程度都比较高,而在香港却比较普通:
[11]日本急需能源作重建。
[12]公开捐款数字以作抛砖引玉,希望吸引更多台湾民众捐款的艺人。
[13]负责治疗的家庭医学医生会定期与精神科医生讨论复杂的个案,以制订最佳的治疗方案,有需要时会转介至精神科作跟进。
[14]18个团体共百多人昨举行集会,提出民间预算案,要求政府作3项修订、3项承诺,包括复建居屋和遏止地产霸权等。
除以上四多外,还有以下两类宾语,用例虽然都不多,但是却比较有特色。
一是单音节宾语,例如:
[15]《议事规则》第32(2)条订明:凡立法会已对某一议题作出决定,而该议题是以不通过的方式作决,则在同一会期内,不得就该议题再行动议议案。
按,同一意思,前边用四音节完整形式“作出决定”,后边则用二音节简单形式“作决”,前者在两岸三地都很常见,而后者就比较具有香港特色了。类似的用例再如:
[16]同一马主的名下马,依照国际惯例都是披起同一款色的彩衣,不管在何地作赛,都穿同一彩衣。
按,以下一例大致可以与“作赛”相比较:
[17]另一方面,外国亦有唔少嘅运动员作慈善赛或直接捐出善款。
“作赛”在我们考察的语料范围内共出现5次,均见于关于赛马的分析和报道。
[18]约有近四成的菜档更加拒绝作答,或未能提供合理解释,令人质疑其可信性。
“作答”早已凝固成词(已收于《现代汉语词典》),但实际上它与“作别”等一样,在早期现代汉语中比较多见,现在当下的普通话中却很少用到。
类似已经成词的形式还有“作秀/骚”,而田小琳《香港社区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还收有“作供”一词,二者都比较常见,因为已经成词,所以我们没有计入“作”的用例数中。
二是带非自主性动词宾语。“作”表示主动的行为,所以它的动词性宾语通常都是自主动词,以上所引各类例词基本都是如此。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为数不多的一些非自主性动词用例,也是比较具有香港特色的形式。例如:
[19]世界不平静,大家千万不要误信传言,作无谓的恐慌。
按,“恐慌”是典型的非自主动词,它的使用,使得“作”不再具有一点“作为”义,而成了一个只起语法作用的纯粹“形式动词”。以下两例中的三个动词基本也是如此:
[20]过去几天,日股已作了几次数百点反弹,升势稍作暂缓亦属合理。
[21]现时只要欧猪问题不恶化,市场都已作适应,对后市破坏力不如过去般大。
香港[+实义]“作”与大陆最大的不同是,有带名词性宾语的用例,此时它完全成了“做”的替代形式,或者说是“侵入”了后者的使用空间。例如:
[22]裁判官判刑时指,男被告窥准二手电话商人不欲拆掉 iPhone 的包装胶套以能卖得好价钱,遂以泥胶 iPhone 作非法勾当获利。
[23]相反,大家都会作自己的故事,人人都可以讲,而且讲到似模似样。
[24]调查又显示,去年约84%百万富翁曾捐款作善事。
香港不带宾语的“作”也与大陆只以“所作的”形式做定语有所不同,8个用例中,有5个做定语,另有3例带补语,此时也与“做”完全相同,例如:
[25]这些腐败分子的共同特点是作秀作得“真”,高调唱得响,坏事作得绝。
四 台湾使用情况考察
台湾“做”与“作”的虚实分布与其他两地的差异最大,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四
类 | 型 | 做 | 作 | ||
---|---|---|---|---|---|
用例数 | 百分比 | 用例数 | 百分比 | ||
实义 | 带名词性宾语 | 89 | 28.43 | 10 | 15.38 |
不带宾语 | 132 | 42.17 | 7 | 10.77 | |
合计 | 221 | 70.61 | 17 | 26.15 | |
虚义 | 带动词性宾语 | 29 | 9.27 | 25 | 38.46 |
带中间性宾语 | 63 | 20.13 | 23 | 35.38 | |
合计 | 92 | 29.39 | 48 | 73.85 |
1. 做
[+实义]的用例中,名词性宾语与各地有相当的一致性,也是相对集中在一些词语,如含“事”的有32例,“什么”14例,“公益”8例,“生意”7 例,“工作”6例,占整个89个用例的75%强。此外,也有少数不见于大陆或港澳地区的形式,如:
[1]县府早已美仑山公园内竖立广告牌,提醒民众宠物入园需做防范措施(系狗炼、攻击性宠物需戴嘴套)。
[2]欢迎民众随时利用能源局的出版品或向亲朋好友宣传,让我们一起省钱做环保。
[3]增生性凸疤可选用类固醇注射或硅胶片来做抚平效果。
不带宾语的“做”具体用法也与其他各地相同,一是做定语,二是构成“的”字结构,三是做谓语,后者往往需要与其他成分组合,比如“做得”带补语的有14例(另有1例用“做的”),“做不到”6例,“做起”12例。以下都是常见的形式:
[4]如果抱持这样的心态,什么事都不用做,所以觉得该做的,还是应该积极来推动。
[5]刘姓员工是触控面板生产在线的一员,去年九月到职,是采四班二轮制(做二天休二天)的上班方式。
[6]他提醒资方不要刻意告诉他们可以“慢慢做、随意做”。
[+虚义]用例在三地中比例最高,主要是因为中间性宾语数量多,其中有不少使用了一般不与“做”直接组合的动词性中心语,并且数量更多,如“温泉开发、数位典藏、一次性的呈现、定额式的分配、妥适处理、最好服务、公益纾解、上述表示、深度旅游、多元的讨论、临时性疏导、制度性的改革、策略性运用、变相的伤损、政府置入性营销”等。例如:
[7]带领学生从趣味性中做扎实的学习,这种求好心切的坚持,是得奖师生值得赞赏之处。
[8]何不眼光放远,稍做举一反三的聪明思考,则万事终必臻于完美圆满。
动词性宾语与大陆等地不同的是,虽然有一些也要借助其他条件支持才能实现组合,如“早做因应、稍做休息、做了修正、先做评断”,但是不借助其他形式的直接组合也有不少,且多不见于其他各地。例如:
[9]美仑山已有广告牌做提醒。
[10]浦利叶专程飘洋过海赶到台东演出,克服时差后立即做演出。
[11]依照气象局定义,2010年共有5波寒流,以12月份冷空气开始南下做区分,之前都属于干冷型态。
[12]在选购乌鱼子时,可先以形状、色泽做区别,外型匀称,色泽橘红带透亮且无黑斑、血渍,触感软硬适中者为佳。
[13]而金钱则是与安全做连结:有了钱,不仅能享受,老来不能工作时也才有保障。
2. 作
台湾“作”的使用频率在三地中最低,但是却很有特点,这在虚实两个方面都有表现。
在[+实义]方面,带名词性宾语的用例最多、比例最高,由此显示出“作”与“做”使用上某种程度的随意性。例如:
[14]真是令人心痛,民生物资不是太贵就是太便宜,政府在作什么?
[15]为善不一定要花钱,骑脚踏车沿路捡拾铁钉,不但可锻炼身体,也可作公德。
[16]很多地下道、陆桥也都根据需求作整并与消除工作。
[17]一个个“生鲜”的音乐名字,就看歌迷平常有没有认真作功课了。
不带宾语的“作”一定程度上也是如此,而这也是台湾[+实义]的“作”比例远高于其他各地的另外一个原因。比如前已言之,台湾“做起”的用例有12个,而以下一例用的却是“作起”:
[18]生活习惯改变才是最佳的治疗方式,建议民众可以从改善生活习惯作起。
在[+虚义]方面,主要是不乏一些在其他地区陌生化程度还比较高的用例,如:
[19]营养师指导正确的饮食观念,轻松、自然、无负担的减少热量摄取,以及健身老师提供有氧运动或舞蹈,针对容易堆积脂肪的部位作加强。
[20]陈政一建议以囊括各类债券的组合债基金作布局,不但能掌握风险性债券部位之较高收益,亦能藉由公债部位降低波动风险。
[21]我们非常期待看到他能否继续就“宪法”角度作发挥。
[22]几乎每年都会去找,有观光餐旅这方面,能够相互学习的地方作研习。
[23]“马政府”总是以“一中是中华民国”而且“宪法”就是这样规范的作狡辩。
以上是“作+双音节动词”的用例,以下一例则是“作+单音节动词”:
[24](台股)终场大涨118.47点,以8738.37点作收。
按,“作收”在台湾常用,已有凝固成词的趋势。
中间性宾语高陌生化的用例相对少一些,例如:
[25]农业处欢迎乡亲放下身边工作,让自己轻松乐活一下,到森林公园作生态体验“赏蝶趣”,看蝴蝶园区的蝴蝶飞舞弄姿。
[26]除非消费者有急迫性的除斑需求,否则通常詹医师仍会建议消费者确实使用淡斑的保养品,彻底作好美白保养。
[27]桃猿队让球员作健检,并举办“猿来是你”颁奖典礼,由4名球员代表领奖。
按,例[26]其他地区一般用“做”,而例[27]则用的是简缩形式,与之相对的“完整”形式如下例:
[28]有一位56岁在金融界服务的男性主管,平时即有定期在作全身健康检查。
以下我们对两岸三地“做/作”的使用情况及其差异作一小结。
表一显示,“做”与“作”相加后的数量及使用频率比单独统计时有较大变化,即由原来的差异较大到比较接近,这实际上是说,两岸三地“做”与“作”在总体上的用量比较平衡,功能也相当一致。
当然,作为三个不同的言语社区,各地的语言自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异同参互,而这在“做/作”的使用中同样也有所表现。
第一,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差异最大。虽然两地“做”与“作”虚实分布的一致性最高,但是实际上的差异却不小。比如,与大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作”的宾语没有“报告、规定、发言、讲话”,而它们在大陆却比较最多见。另外,也有颠倒过来的情况:台湾“作”的宾语是或包含“表示”的有16 例,而大陆仅1例;台湾单音节动词“收”做宾语的“作收”5例,而大陆则没有。由此可见,二地虽然“作”的数量相差无几,但是使用范围以及搭配习惯等却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台湾与香港的实际差异,比二者之间“做/作”的数量差异要小得多。一是如上所说,“做”与“作”相加,总数与香港地区相去不远;二是通过[+虚义]用法的此消彼长(“作”比香港减少,“做”比香港增加),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三是有不少具体的用例三地之间有一致性,但与大陆有明显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