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试论海峡两岸语言的微观对比研究——以“而已”一词的考察分析为例

[摘要] 以往的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人们往往更关心一些大或者比较大的方面,做的多是一些大而化之的题目,这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微观层面的观察、描写和解释难以做到充分,最终由此而影响到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以普通语气助词“而已”为例,通过对其考察分析可见,两岸语言关系类型除“差异-→融合”模式外,还有第二种模式,即“差异-→”(只有差异没有融合),微观对比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一模式及其发展变化。借鉴“方言特征词”提出“言语社区特征词”的概念,这些特征词可以而且应当作为微观对比研究的首选对象。

[关键词] 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而已”

一、引言

海峡两岸语言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以前的两岸语言对比研究多是在比较宏观的视角下进行的:大而化之的是以整个语言系统为对象的考察,如“两岸语言的差异”、“台湾语言的特点”之类的名目;由此缩小一点,则是以某一要素为对象的研究,如两岸词语比较,两岸的语法差异,以及两岸语音的差异等;再小一点,也是最为多见的,是就某一类语言现象,如两岸的同形词语、外来词语、缩略词语,以及重叠形式等展开讨论。虽然无论哪个层面或内容范围的研究总要涉及或落实到某一或某些微观、具体的语言现象(如一个一个具体的词),但是往往却很难做到对每一个具体对象的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写充分、解释充分,而离开了这些微观现象研究的三个充分,对其上位的中观以至于宏观现象的了解和把握,往往也是难以做到清晰、准确的。

如果说以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大统小”的话,那么本文打算换一个角度:“以小观大”,即由微观的语言单位——词入手,通过对它相对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来了解和把握两岸语言的差异,进而思考把这样的研究作为一种范式的相关问题。应当说,这样做并不仅仅是研究角度以及内容取舍上的变换,而是研究策略的转换,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研究观念的改变。虽然一个词所包括的相关信息可能有限,但是如果我们把很多这样的信息总合在一起,就有可能形成一个“全息”,即对两岸语言差异与融合方方面面的充分了解和掌握,而这也就是本文标题所说“海峡两岸语言的微观对比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而已”是现代汉语中非常普通的一个语气助词,在两岸的使用中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因而包含了比较丰富的相关信息,值得深入发掘。本文以“而已”为例,来进行相对精细的微观考察和描写,从中引发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展开初步的讨论。在研究语料的选择方面,我们以两地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为主要语料,台湾的有朱少麟《伤心咖啡店之歌》、蔡智恒《亦恕与珂雪》、古灵《生死相许无尽处》、金萱《爱上一个人》、凌玉《倾城之恋》、穹风《听风在唱歌》、王文华《倒数第2个女朋友》,共计87万字;大陆的是六六的《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以及慕容雪村的《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和海岩的《五星饭店》,共计约64万字。此外,我们还考察了两地2011年1-3月份各约100万字的报纸,台湾的有《更生日报》、《国语日报》、《民众日报》、《立报》、《台湾时报》、《台湾新闻报》、《中华日报》、《中时电子报》、《中央日报》、《自立晚报》、《自由时报》、《天眼日报》,大陆的则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新京报》。为了节省篇幅,在互不混淆的情况下,例句一律不标出处。

二、两岸“而已”一词对比考察

关于此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先看几部常用工具书的释义或相关说明。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说:

〔助〕用在陈述句末尾,有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味。常与“不过、无非、只、仅仅”等呼应。多用于书面,口语多用“罢了”。

闵龙华主编《现代汉语用法词典》(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特别用<书>标明“而已”的书面语体性质,并且强调说“口语中用‘罢了’”。

李忆民主编《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也是以“罢了”释“而已”,在举例说明之后,特别强调“不含‘罢了’的意思不能用‘而已’,下面句子多‘而已’:”

*他一看见小丽,非常高兴而已。

周相海、姚锡远主编《多功能现代汉语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强调说,“此词只能用在陈述句中”。

把以上各家表述归纳总结一下,基本可以得出普通话中“而已”表义及其使用的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与“罢了”是同义词,都是“往小里说”,即是表示限止语气的;

第二,属于或基本属于书面用语;

第三,通常要与“不过、只”等其他词语共现;

第四,只用于陈述句中。

以上四点,是对普通话中“而已”相当准确、全面的概括,但是却与台湾“而已”的用法及表现有较大的距离。简单地说,此词在台湾的使用,一定程度,甚至很大程度上并不存在以上四个方面的限制,由此就形成了两地此词使用的一系列差异。

这一差异首先表现在数量上。下表是两地“而已”使用数量统计对比。

表1 两岸“而已”对比统计表

台湾 大陆
小说 用例数 191 用例数 14
频率* 2.19 频率 0.22
报纸 用例数 31 用例数 6
频率 0.29 频率 0.06

*频率为每万字的用例数

上表值得特别注意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台湾“而已”的使用数量远多于大陆,其中小说用例是大陆的近10倍,报纸是大陆的近5倍,这当然不会是没有原因的,而最大的可能就是没有上述那些表义及使用上的限制,或者限制不像大陆那样严格。

第二,台湾口语性比较强的小说语言中(在我们考察的范围内,“而已”主要见于人物对话),“而已”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更具书面语色彩的报纸,约为后者的7倍。这说明,上述普通话中“而已”的语体色彩可能并不反映台湾的实际。

在具体的使用中,如果着眼于台湾的用法,则两岸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这方面,两岸差异相当突出,就台湾一方来说,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与“而已”配对使用的词语多,二是它们的位置比较灵活。

普通话中,“而已”通常要与表示限止义的词或短语配对使用,即前边所说的“共现”。能够与“而已”共现的词语数量不多,在全部20个用例中,只出现了“只、只是、只有、只不过、不过是、最多也就”等几个,都是限定数量和范围的。台湾“国语”中,这类词语的数量远多于大陆,表义类型也不限于数量和范围,还可以限定时间和程度等(前者如“刚”,后者如“点”)。

就主要的部分来说,是直接使用表示低量的词语,这一点两岸是一致的,例如:

(1)阿唯来的时候,没有疾言厉色,没有大发雷霆,他只是有点厌烦与不爽的看着我,问我车是谁骑的而已。

(2)期中考的时间,郁芬比我们早,所以当她开始考试时,我才正要准备翻开课本而已。

如果需要进一步强调,则可以连用限定性词语,例如:

(3)我就只疏忽这么一次而已,整件事会失败的责任也不在我,为什么要我顶下所有的罪?

(4)一觉醒来后,发现时间还早,才刚过十二点而已。

例(3)“就只”二字去掉任何一个字,句子依然成立,只是限止语气有所减弱,例(4)也是如此。

有时配对的共现词语取否定形式,例如:

(5)同业相互竞争,利润比往年更微薄,怎么可以任意推定“毛利不止这些而已”。

按,“不止”本已凝固成词,但是在这样的使用中,它实际上重新升格为词组,至少我们在理解时要这样进行,即“毛利不/止这些而已”。类似形式在一些复句中比较多见,以下我们还要讨论。

也有不少用例是使用表示最大限度的词语,主要是“顶多”,偶尔也有用“最多”的,例如:

(6)方拓的爷爷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可看起来却顶多六十许而已。

(7)不会吓死啦!最多是昏倒而已。

此外,也有以上两类限止语相结合的句子,这也使得限止的意味更加浓厚,例如:

(8)老实说他从未帮过女人拭泪,顶多只是送上一张面纸而已。

在所有台湾用例中,我们一共看到以下一些与“而已”共现的词语:

才、只、只是、只会、只有、只能、不过、只不过、不过是、刚、就、就是、最多是、稍微、仅、徒、还

普通话中,共现词语往往都与“而已”在一句之中配合使用,只出现在状语一个位置上,而在台湾“国语”中,除状语外,它偶尔也可以出现在补语的位置上,例如:

(9)他是心急了点而已,我不认为事情真有那么严重。

有的时候,限止性词语会在状语和补语两个位置上同时出现,例如:

(10)老师是不会骗我们,只是说话都喜欢夸张一点而已。

台湾“而已”用法与大陆不同的另一点是,共现词语(有时还伴有其他词语)后边用了逗号与其他成分隔开,通过这样的停顿来达到一定程度的强调作用,例如:

(11)车子在加油时,我从后照镜看了看自己的脸,表情还是一如往常,顶多,就是笑不出来而已。

(12)这个可就是完完全全的实话了,只不过,那个中间人是个陷阱这件事他没敢说出来而已。

另外,在比较复杂的句子中,“而已”与共现成分之间经常隔着较多的其他成分,这一点也与大陆有明显的差异。例如:

(13)郁芬点点头,她说她没有远大的抱负,如果有,大概就是走遍全台湾,到处去看看,去吃当地小吃而已。

(14)这里再也没有重金属狂跟狗屎味的骚扰,顶多就是猫姊经常出现,无意识地一个人哼的五音不全的歌,在客厅里面走来走去,这样怪怪的感觉而已。

如果说这两例中“(就)是”后边的成分都是它的宾语,因而整个句子还是一个单句的话,那么以下就是用于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了,并且这样的用例还比较多见,例如:

(15)剩下的,可能只能当作家,或者干脆去混补习班,去出版社当个小编辑而已。

(16)只有我偶而打开车窗,点起一根香烟,而纾雯把音响的重复拨放键按了一下,让杨乃文反复唱着这首歌而已。

一般带词性标注的工具书都把“而已”标为助词,而按已有的助词分类,它显然只能划归语气助词,或者是归入语气词。在大陆所有的用例中,“而已”作为语气标记,都用于句末,这正反映了语气助词或语气词的一般特点。而在台湾“国语”中,“而已”后却经常另有语气标记,这也是此词两岸使用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

比较多见的是另加“了”与“嘛”,前者有人称之为典型语气词1,大致属于“了₁+了。”的“了”,例如:

(17)同样吓了好大一跳的舒纯雁正想破口大骂方拓,没想到体育老师竟抢先跑过来出风头逞英雄,就差一匹白马而已了。

(18)我翘起二郎腿,在主管办公室里面,一副运筹帷幄之中的军师模样,就只差没有握把羽扇在手上、叼根烟斗在嘴上而已了。

“嘛”是基本语气词“吗”的派生形式1,它与“而已”共现的用例最多,如:

(19)我只不过是想帮他适应我们学校而已嘛!

(20)我想尽量教教他而已嘛!

此外还有不少使用其他语气词的句子,以下是不重复的用例:

(21)这个问题讨论过很多遍了,跟你讲过多少次,梦想不是嘴巴说说而已的。

(22)连………连王志杰的手都………………都被你打断了,人家……人家只不过想……想揍你一拳而……而已啊!

(23)不,不要,我弟弟才十五岁而已呀!

(24)说不定……………说不定她今天本来就是要跟谢炳华出来约会,只是拿我们作借口而已喔!

(25)只不过打个电话而已耶!

(26)现在我的身体状况只有四、五十岁而已呢。

这些语气词多与感叹号配合使用,有比较明显的感叹意味。

此外,我们还看到一个后附疑问语气词的例子,这样,“而已”句就用在疑问句中了:

(27)哼!你那时候才几岁啊!十几出头而已吧?居然给我又喝酒又赌博,看样子也有嫖吧?

普通话中,可以不与限止性词语配对使用的,大概主要只有习语性的“如此而已”、“说说而已”等,而在一般的使用中,则如我们前边所归纳的:通常要与“不过、只”等其他词语共现。台湾“国语”中,基本(至少是在相当程度上)没有这样的限制,例如:

(28)我的生活很简单,工作和放假而已。

(29)希望她给我点看法,可是她却给我一阵狂笑而已。

(30)我说也用不着在今晚穿吧,也不事先说好,害我一点打扮都没有,还穿着很平常的上衣而已。

(31)军事用则较精准,精密度达几十公分误差而已;但为防被利用于犯案,民生用设备精密度较差。

(32)今日房地产飙涨,主因在于需求高过供给而已。

以上用例中,“而已”虽然没有与其他表示限止意味的词语共现,但是本身仍可独立地表示这样的意思,所以这些句子也都还有比较明显的限止意味,比如例(28)是说只有“工作和放假”,因此才是“很简单”的。

然而,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独立表义的用例非常值得重视,因为它可以成为“而已”词义发展的起点和第一步。我们的意思是,在传统的使用中,一方面由于自身的“语源”义,另一方面也由于共现成分的规定或强化,“而已”才有了如此明显的“限止”义,而一旦离开了共现成分的规定或强化,在初始阶段,它应该也可以独立地表示这样的意思,只是程度可能会有所降低,而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用得多了,原有意义则有可能逐渐地减弱乃至于部分或全部消失,并最终形成一个新的义项。

在台湾用例中,这一变化已经显现,这就是有一些句子虽然用了“而已”,但是限止义已不明显,甚至于已经没有这样的意味了。例如:

(33)我有些不好意思,“写得普通而已,不算好。”

(34)必须说明一下,猫姊她不是一个喜欢瞎起哄的人,她只是很无聊,才会以帮我找工作为乐而已。

(35)小说写得还好而已。

(36)那还不是妳缠在他身边的借口而已,妳想骗谁啊?

小说之外,报纸上也不乏这样的用例,似乎可以看作这一变化已经产生,甚至是已经完成的进一步证据:

(37)过去,一个场所能否吸烟,是在场者协商互动的结果,现在却是援引法条加以制裁或自保而已。

(38)我们必须在这两极端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平衡点,不是别的,乃是我们个体与社会能共同分享的理性而已。

普通话中,“而已”的使用环境比较单纯,一般都用于比较简短的陈述或判断性单句,例如:

(39)我认为她只是比较任性而已,有一点喜怒无常。

(40)然而,纵观姚安危房事件,从其发生、发展直至问题的处理,所谓民众利益不过是当地官员的一句口号而已。

而在台湾,“而已”却经常用于复句中,有时句子较长,语义关系也比较复杂。前边我们从共现词语的角度已经举过例子,类似的用例再如:

(41)这个客厅很小,陈设也简单,只有一张桌子,一台电视,两张单人沙发,还有一个小鞋柜而已。

(42)我觉得很开心,能够陪着她做些好玩的事情,虽然不过就是在一条人车拥挤的路上,被几千只眼睛看着,一路背着一个小女生,这样走一段路而已。

(43)如果我有一点点表情上的不对劲,那只是因为我真的,真的很在乎妳,不希望妳想太多,担心太多而已。

(44)我对补习班的班导师工作并不排斥,反正不过就是点点名,发发讲义,擦擦黑板,骂骂学生这样而已。

比较独特的,是含“而已”的分句经常用于否定性的前一分句中,句子的否定义多由与之共现配对词语的否定形式承载。例如:

(45)这辆东台湾第一部行动沐浴服务车所提供的不只是洗热水澡一项服务而已,而是兼具沐浴清洁、泡澡、伤口护理等“三合一”服务。

(46)大学资管系主任张哲维教授在“2010年国际人权日———赋税人权高峰会”会中表示,税灾不仅是企业或艺人会碰到而已,连教育界也受震撼!

(47)课堂上,不同于一般文科只进行文献数据探讨而没有实作课程,老师不仅仅只是课程讲述而已,还有实际的操作演练。

(48)只不过,吕秀莲不会“妖鬼假小意(贪吃却装客气)”拔头筹宣布而已,且为扳回全民调的劣势,布局必须提前宣布。

“而已”一词在海峡两岸使用的差异首先表现在频率的不同,而造成这一不同的主要原因,有人归结为受闽南话的影响2。以下,我们比照上文根据各家释义总结的四点,逐一地来看两岸“而已”一词使用上的差异。

第一点,与“罢了”是同义词,都是“往小里说”,即是表示限止语气的。台湾用例的基本情况也是如此,但是已有少量限止语气淡化,甚至于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用例,由此既造成两岸此词共时平面的差异,并且随着这一用法在台湾的不断增多,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这种差异。

我们做出这样的预测当然是有根据的,大致有以下四条:

其一,就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一种形式使用频率的高低与它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呈正相关:只有在高频使用的情况下,它才有更大更多的“走样”或“磨损”可能,反之可能性就很小。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台湾的“而已”相当活跃,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因此具有这种发展变化的条件。

其二,台湾“而已”多用于口语,而口语比书面语更灵活,并且与后者处于不同的规范层次,属于语言中比较“易变”的部分,这些同样也为它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其三,词义(包括概念义和语法义)发展多以引申的方式实现,而最常见的引申模式就是通过缩小内涵的方式使得外延扩大,“而已”限止意味的部分消失,符合这一模式。

其四,这样的变化已经产生,也就是说,已经有了一个基础,而以后进一步的发展只是在这一基础上的不断扩展而已。

第二点,属于或基本属于书面用语。两岸“而已”的语体色彩差异相当明显:普通话中,它属于书面语词,而在台湾,它是中性词,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偏于口语词,多用于日常的口语交际。比如以下台湾小说中的两句对话,我们很难想象,在大陆会有人这样说普通话:

(49)我仔细想了一下:“没有然后了,就只是这样而已。”

(50)没事,只是想告诉你,你们这家餐厅的东西很好吃而已。

第三点,通常要与“不过、只”等其他词语共现。很显然,这又是有较大差异的一点,据我们初步统计,台湾用例中,不配对地单独使用情况约占整个用例数的20%左右,特别是在书面语色彩比较浓厚的报纸中,这样的用例似乎更多一些。其实,如果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形式才是“而已”最初的用法,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里仁》)。也就是说,普通话基本上只承继了“而已”后来的用法,而台湾则同时还保留了原本的形式。

第四点,只用于陈述句中。按一般的句类四分观(陈述、祈使、疑问、感叹),普通话的“而已”是四分天下有其一,而台湾则是四分天下有其三:除了主要用于陈述句外,还较多用于感叹句,偶尔用于疑问句,因此,它的使用范围比普通话大出了许多。

把以上四点再简单归纳一下:海峡两岸“而已”的核心意义和基本用法相同,但是使用频率有相当明显的高低之别,由此又使得台湾此词在语义内涵、语体色彩、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三、海峡两岸语言微观对比研究及相关问题

以上我们以海峡两岸“而已”一词为样本,进行了相对细致的微观对比考察,目的一是作为相关研究内容拓展和延伸的实践尝试,二是从中寻找和发现以往其他方面研究不易或难以发现的某些知识节点,三是从稍微宏观一点的层面对这样的研究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探寻建立一种新的研究模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以下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本文所说的微观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以最小的语言使用单位——词为对象的研究。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表义单位,是词汇与语法的交汇处,要对海峡两岸语言的差异有真正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那些大的或比较大的方面当然要首先重视并且深入研究(其实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因而仍有很大的开掘空间),而对于像词这样的微观单位,同样也不能忽视,甚至应当更加重视,具体理由可以由以下三个角度来看:

一是认识论的角度。人们常说“见微知著”,只有见微才能知著,就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来说,二者所有的差异,归根结底都是由微观语言单位(最主要的就是词)承载和表现的,因此,抓住了这些微观的“点”,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二是研究的角度。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两地语言的差异,而差异既包括一些较为宏观的方面,更包括那些具体的细微之处。如果只在总体上或语言的某一个较大层面进行大而化之式的研究,往往就很难深入到那些最能反映一地语言特征的细微之处。笔者曾经对二十多年来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过梳理(这一研究主要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后),发现存在的一个很大不足就是不够深入,如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微观层面研究的缺失。所以,如果说以前的研究基本是“抓大放小”的话,那么经过这么长时间,研究成果也初具规模之后,就应当适时调整策略,“大”、“小”并抓,以“小”见“大”,甚至以“小”为主。

三是应用的角度。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应用目的是实现无障碍的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语言认知和认同。如果着眼于应用,微观研究的作用就更加突显了。比如工具书的编纂,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两岸词语对照的工具书面世,但是往往都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包括近期出版的几部大型工具书,也不例外,究其原因,仍然是与微观研究积累不够或欠缺有关。

基于以上各点,我们认为,两岸语言微观对比应当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它也有理由成为相关研究一个新的增长点,并且对整个研究将会起到一个巨大的拉动作用,促进其向全面、均衡、细致、深入的方向发展。

从较为宏观的层面来看,海峡两岸的许多语言现象都经历了一个由较明显的差异走向一定程度的融合这样一个过程,其一般表现就是原来只见于台湾一地的某些词汇、语法现象也逐渐见于大陆(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情况,特别是近几年来),这是两岸语言关系的第一种模式,即“差异-→融合”模式。对此,我们曾经以“差异与融合”为题,进行过较为全面的讨论3。但是,就以上考察和我们掌握的其他材料来看,“而已”一词显然并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因而它实际上就代表了两岸语言关系的另一种类型,我们称之为“差异-→”模式,即只有差异而没有融合。

我们说没有融合,大致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事实:一是当今口语中说标准或比较标准普通话的时候“而已”没有明显的增多,二是规范的书面文本中此词的使用频率同样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对于前一点,前边给出的当代小说使用频率即可证明,另外我们还可以调动自己的言语经验和语感来验证;关于后一点,我们曾对《人民日报》进行过定点调查,具体做法是分别选择 1950、1960、1970、1980、1990、2000这六个年份的报纸,统计一年中“而已”一词的用例数,最终所得结果分别是1、217、76、176、124、134。

上边的数字显示,在大陆范围内,改革开放以来“而已”一词的使用频率还是比较稳定的,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到了2010年,这一数字才略有增加,达到了228次,这应该属于正常的波动,与“融合”无关,把这个数字放在一年几千万字的报纸中,它的频率依然是相当低的。我们认为,当今的语言表达有一种“雅化”的取向(与之相对的还有另外一种取向即“俗化”),即趋向于使用一些古雅的形式4,“而已”使用一定程度的增加,或许与此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以下的用例:

(51)生活中的邓博弘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和活跃——虽是深圳点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总导演,虽是中国动画行业有名的身价高脾气牛,甚至还有“富二代”之嫌,不过一介率性机警的书生而已。(《人民日报》2010.12.2)

按,此例因为用了“一介”、“率性”等,而“古意”较浓,以下一例也是如此:

(52)他们的“怪”,只是未陈陈相因,一味仿古而已。(同上2010.11.27)

那么到这里,我们就应该解释“而已”为什么是这种模式而不是另一种模式的原因了。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第一,两岸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现代汉语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除“而已”外,还有一个“罢了”,此词在台湾的使用频率也远比大陆高,报纸与小说用例与大陆数量之比分别是8∶2和24∶11。这样,两岸之间就不仅是“而已”一个词的差异,而是整个表限止的语气助词频率高低、范围大小之别了。比如大陆报纸的一个例子:

(53)记者调查发现,原来年审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12元的治安联防费才是实质。

按,此例去掉“而已”,句意丝毫不受影响,并且实际上人们一般也不趋向于像这样用一个“而已”来煞句,所以更为常见的形式是不用。但是,台湾的情况就不同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在大陆通常不会使用“而已”的例子。上举用例中有不少属于此类,以下再举二例:

(54)她吃东西时非常秀气,我几乎忘了牛排饭的滋味,只注意到她嘴唇上那不脱色的唇彩,还有她浓俏的睫毛而已。

(55)猫咪昨晚才这样说过而已。

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顾百里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2

When I asked a Taiwanese friend why he liked to use éryǐ so much in speaking Mandarin,he explained that without it “the sentence would feel unfinished”.——我曾经问一位台湾朋友,为什么他说国语时喜欢用那么多“而已”,他解释说,如果没有它,一句话就觉得没说完。

由此可见,台湾“而已”的大量使用,除表达需要外,还有强烈的习惯因素。

第二,两岸语言风格的差异。有香港学者撰文指出,内地语言“自解放后多从俗不从雅”5,而学界也一致认为,台湾“国语”有非常明显的“古旧色彩”6,就是口语中,通常也比大陆更常使用一些“文词儿”(这一点,很多台湾影视剧的人物对话就表现得比较明显,而与台湾人有过接触的人往往也会印象深刻),有文言“血统”的“而已”自然就属于这一类。

当然,我们所说的第二种模式,是就考察对象当前的表现而言的,随着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密切,语言的融合程度也会不断提高,这样,就一些具体的语言现象而言,第二种模式也就不排除向第一种模式靠拢以至于转化为第一种模式的可能。

这样的转变应当首先在微观层面发生,而我们所作的微观对比研究,正可以实时地关注并记录这一演变过程。

在当代社会语言学中,言语社区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是一个热点,现在人们趋向于把两岸四地的现代汉语乃至于整个“全球华语”都纳入言语社区的框架下,把它们都看作不同的言语社区变体7,由此必然带来认识角度、研究内容等的更新与拓展,同时也有助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8

在方言研究中,有人提出了常用词、核心词与特征词三分的概念,其中常用词反映词汇系统的基本面貌,核心词是基本词汇中最稳固的部分,反映方言的共性,并可与其他方言甚至语言比较,而特征词最具方言特征,反映方言的个性9

我们认为,上述三分的观点也可以用之于社区语言,从而建构起不同言语社区的词汇分类体系。在台湾言语社区中,“而已”应当属于最具特征、反映个性的特征词,它一方面有相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不易被其他言语社区完全吸收。

在微观对比研究的视野和框架下,建立社区语言特征词的概念,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不无益处的:

第一,有助于寻找和确定研究对象,即抓住一个最能反映某一社区语言基本特征的词,就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微观研究对象,进而对它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得出一些新的认识;

第二,由特征词这一微观的角度切入,实际上就找到了一个观察该言语社区语言面貌及其使用状况的最佳窗口,这自然有助于从最基本的层面了解和认识社区语言的最基本特征;

第三,有助于不同言语社区之间横向的共时与历时对比研究。

其实,我们还不妨在社区语言特征词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一步:能够反映和代表某一言语社区语言特征和个性的现象,不止是词,还应该涵盖语言的各个要素及其单位,以及语言使用的各个层面。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些特征语素,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些特征语法现象?答案应当是肯定的。所以,我们还可以而且应当提出“言语社区特征语言现象”的概念,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我们拟另外撰文讨论。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张斌:《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47页。 ↩︎ ↩︎

  2. 顾百里:《国语在台湾之演变》(英文版),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165页。 ↩︎ ↩︎

  3. 刁晏斌:《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4. 当代汉语表达中的上述两个取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我们将另文讨论。 ↩︎

  5. 姚德怀:《对<从“汉语拼音”和“中文拼音”所想到的〉一文的回应》,(香港)《语文建设通讯》2011年总第99期。 ↩︎

  6. 刁晏斌:《台湾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

  7. 徐大明、王晓梅:《全球华语说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

  8. 刁晏斌:《从“华人社区”到“全球华语社区”————两岸四地语言差异与融合研究观念的演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

  9. 刘俐李等:《现代汉语方言核心词·特征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