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两岸四地“有+VP”形式考察

摘要:两岸四地“有 +VP”形式在来源、实时的使用情况及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在台湾,它与闽方言源形式差异明显,已经成为通用口语的“主流”形式,但在书面语中却只是“支流”。在港澳地区,“有 +VP”用得更多,并且有更为浓厚的“古旧”色彩,在“港式中文”中则更多保留方言源形式。在大陆地区,“有 +VP”只能算刚“露头”,它的进一步发展情况有待观察。这一形式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有很大的拓展与提升空间,可以分别着眼于大陆与台港澳三地或其中的一地,研究其来源、与旧有形式的竞争及现状、将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等。

关键词:两岸四地;句法;“有+VP”形式

引言

汉语“有”以及由它构成的某些结构情况极其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少有的实与虚、古与今、方言与通语、大陆与台港澳纠结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的“词汇—语法”现象。

本文以两岸四地作为标记成分使用的“有”以及由它构成的“有+VP”形式为考察对象,试图把它们在各地的使用情况及相互差异等理出一个头绪。我们所用的语料主要包括四地各100 余万字的报纸语料(时间是2011 年上半年),辅以各地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语料。

一、简单的背景知识

“有+V”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其中的V 通常取单音节形式,例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 七月》)等。古代的“有+V”有很多流传了下来,《汉语大词典》收有“有亡、有成、有同、有似、有行、有如、有若、有待、有染、有容、有得、有劳、有烦、有慢、有请、有赖、有关”等,而《现代汉语词典》也收了“有碍、有成、有待、有得、有关、有救、有赖、有劳、有请、有染、有如、有损”等。此外,《现汉》不收,但大都有古代汉语背景且现今仍在使用的还有“有失、有违、有获、有变、有加、有售、有辱”等。1

古代以降,近代汉语中偶尔也能见到这样的用例,如孙锡信所列举的“黑夜道场里你有来么?我有来。”(《朴通事》)2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时能见到“各大药店均有销售”这样的用例。

谈到“有+VP”形式,人们更多提到的是它的方言“出身”。就已有的报道来看,闽语、粤语、吴语和客家话等南方方言均有这一形式,有人认为这一现象之所以在南方方言中大面积存在,是因为它们都来源于南方方言的共同底层—古越语。3

关于“有+VP”中“有”的表义功能,李如龙就闽南话所反映的情况指出,它是用来肯定动作发生或性状存在的;4郑敏惠则立足于整个闽方言,在沿用了李说后,又补充说它还“具有强调、聚焦、完句等语用功能”;5王森、王毅、姜丽认为是“表示确认”的,6而陈前瑞、王继红则进一步说是“表示确认事件现实性的”。7表示肯定或确认的,通常都是已然的情况,所以不少研究者说“有+VP”义同“VP+ 了”,因而“有”是完成体的标记。8

我们曾经着眼于现代汉语的现实平面,把主要由古代沿用下来的“有+V”式动词归纳为“词头+陈述性动素(有如)”、“动素+指称性动素(有售)”和“?+陈述性动素(有请)”等三种不同的构成模式,第三种的问号表示“有”的性质还不能确定。1

本文在词与词的组合层面来讨论第一种和第三种形式,考察范围基本限定于一般研究者所能认同的那些“有+VP”用例。

二、台湾的“有+VP”及其使用情况

闽南话是台湾最主要的方言,台湾“有”字的使用深受闽南话“有—无”句的影响,由此就使得它的“有 +VP”形式呈现出一系列特点,并与港澳以及大陆地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在闽方言的“有(无)+VP”形式中,“动词进入该句式后没有丧失动词性,还能再带状语、宾语、补语或体标记”,5这一点基本也反映在台湾“国语”中:“几乎所有的动词结构都可以用在‘有’后面”。8据我们观察,情况基本如此,但是一般来说,VP 通常比较简短,一般不会特别复杂。

在台湾总共106 万字的报纸语料中,我们检索到53 个“有+VP”用例,平均每万字用了0.5 个。应当说,这个比例与其他同义形式相比并不高,甚至是比较低的。

台湾报纸中“有+VP”用得不多,主要是因为有其他同义形式存在,比如《台湾时报》2011 年3 月4 日有一篇报道,前边一段文字说:

(1)去年底县市合并,部分公务人员因县市政府新、旧服务单位申报公保退、加保作业,出现时间差关系,造成被纳入国民年金保险,并收到国民年金缴款单。

而在隔几行的下文,则说:

(2)公务员近日如有收到国民年金缴款单,可无须理会!

按:很显然,1 句“收到”前加上“有”,或者是 2 句去掉“有”,都能够成立,并且基本意思没有任何变化。

前边提到,不少研究者认为“有 +VP”义同“VP+ 了”,我们使用南开大学郭昭军博士开发的语料检索分析系统,在过滤掉“罢了、不了、除了、错了、打了、到了、得了、公了、够了”等41 个组合形式后,在上述106 万字的语料中一共得到1695 个带“了”的句子,其中绝大多数都属于“动词+ 了1”。比如,在显示结果的第一页,共有24 个带“了”的句子,其中就有19 个“动词+ 了1”,占79% 强。这些“VP+ 了”中,有一部分就可以变换成“有+VP”。比如以下二例(为了节省篇幅,本文用例一律不标出处):

(3)超过80% 的苏丹南部选民参与了投票,北部的投票率则为50% 左右。

(4)检察官并没有证据证明他有参与此事,只凭其自由心证。

更多的时候,当动词带了“过”,即取“有+VP+ 过”形式时,“有”的使用与否往往也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因此二者也构成了可变换的形式。例如:

(5)国税局……有想过太极门道馆对我们的意义吗?

(6)调查发现,62%受访教师因压力过大而想过转行。

(7)大家都知道肿瘤会扩散、变形或转移,但您有听过肿瘤还会趁人不备偷偷“落跑”吗?

(8) 2007 年这场危机爆发前就听过这批人说过类似的话,结果显示这批人错得离谱。

为了均衡考察台湾“有+VP”的使用情况,我们还做了另外一项调查:选取朱少麟《伤心咖啡店之歌》、蔡智恒《亦恕与珂雪》、古灵《生死相许无尽处》、金萱《爱上一个人》、凌玉《倾城之恋》、穹风《听风在唱歌》、王文华《倒数第2 个女朋友》等现代都市生活小说共计87 万字进行检索,得到 84 个用例,每万字的使用量接近 1 个,比报纸用例高出近一倍。另外,小说(特别是人物对话)中可以与“有+VP”变换的“VP 了”以及“VP 过”都很少。这表明,这一形式的使用在书面语和口语中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上述差异,或许可以由以下对台湾“国语”的分类来加以解释。仇志群、范登堡引用了台湾师大李振清的“国语三分”说:第一类为标准国语,即20 世纪30 年代以来的法定官方语言,台湾已经很少有人使用这种国语,它有被“非标准国语”取代的趋势;第二类为“标准台湾国语”,主要特征是不用卷舌音,词汇上有更多本地化色彩,它通行于台湾,已经成为实际的“标准国语”,台湾的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用的都是这种语言;第三类为“次标准国语”,它在语音上背离“标准国语”更远,带有更多、更明显的方言特点,比如语法上常用“有+动”句等。第三类目前已经越来越接近于第二类,因而二者实际上已不容易划分清楚。9我们考察的报纸语料基本反映第二类即“标准台湾国语”的实际,而小说人物对话则主要反映第三类即“次标准国语”。台湾报纸语料中较多出现“有+VP”,反映了二、三类国语相互接近、靠拢的实际;小说中这一形式使用频率更高,则体现了第三类国语的特点及其与第二类的差异。

对比港澳以及大陆地区“有+VP”的使用情况及其表现,台湾“有+VP”形式大致有以下几个比较独特之处:

(一)经常用于未然

李如龙指出,闽南话的“有—无”放在动词之前,可适用于“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也不论动词是“进行体”还是“完成体”,因为它们就是肯定或否定动作的发生或性状的存在的,同何时发生动作、动作是否完成并无关系。4这一点在台湾“有+VP”中基本也能反映出来,并且与某些研究者所说的“有+VP”=“VP 了”有较大不同。例如:

(9)如果有造成骨折或脱臼需要手术治疗。

(10)如果我点了以后,真的有缺什么的话,你叫我怎么找你?

(11)我不会再随便喝酒,即使有喝也只是轻啜一口,绝不会多喝。

(12)如果谢炳华有按照约定的时间路线的话,那他们现在应该在……三民书局!

按:以上各例因为用了“如果”以及“即使”,所以它们的“虚拟”语气还是相当明显的,具有明显的非现实性。

(二)疑问句中比较常用

在大陆,因为有“有没有—没有—有”的对立(见下),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VP”主要用于肯定句,而在台湾书面语色彩较浓的报纸语料中,基本也是如此,但是在口语性比较突出的小说(主要是人物对话)中,却经常用于疑问句。郑良伟说,若在提问时,一定要用“有”字(按:包括“有没有 +VP”和“有 +VP”)。10在台湾小说的 84个用例中,有30 个是疑问句,占总数的35.7% 强。疑问既包括有疑而问的一般问句,也包括无疑而问的反问句。前者的用例如:

(13)“你最近有去旧金山吗?”明宏问。

(14)她真的有睡得那么迷糊吗?

表示反问有时用无标记形式,有时则前加标记词“哪里”、“不是”等。各举一例:

(15)金融风暴放无薪假时,军公教人员有减薪吗?凭什么经济一好转他们就带头调涨薪资?

(16)他想六祖哪里有念《妙法莲华经》三千部,祂可能一部都没有念。

(17)她不是有打电话给你吗?

(三)VP 为形容词

闽南话中“有—无”都可以与形容词组配,影响所及,台湾“国语”中也不乏这样的用法。例如:

(18)上帝对女人是很残忍的。钟丽缇生了小孩后,身材真的是有差。

(19)妳有轻松过吗?

这样的用例中,经常先用程度副词“够”对形容词进行加强,然后再加“有”来确认或强调,而为了进一步突出其严重性或确定性,还经常在“有”前再加语气副词。这样的用例比较多见。例如:

(20)因为国税局的行政处分,竟然可以凌驾最高法院的判决,实在是有够离谱,完全无视法律的存在!连他的辩护律师都不平地表示:“侯宽仁检察官实在有够凶!”

(21)好不容易让我读到中文系的大四,现在拿两张英文考卷给我写,无异是叫我现场切腹,残忍,真的有够残忍。

(四)大量前加确认性修饰语

对于“有”的功能,前边已引学者所说,表示肯定或确认,甚至于“强调、聚焦”等,然而在实际的使用中,有时这一功能已经不太明显,比如以下的用例:

(22)喔,王羲之……他最近好像有在诚品演讲。

(23)休假两天,应该有出门好好玩一下吧。

按:以上两例中,由于分别使用了“好像”和“应该”,“有”的上述意思自然就不那么显豁、突出了。我们认为,当某些词语或形式长期以及较多使用之后,原有意义(理性意义及附加意义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损耗或衰减是很正常的,就像有些“被”字句中的“被”已不表示“遭受”,有时“最”要用“最最”替代,而“顶级”之后又出现了“最顶级”的形式一样。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较多在“有”前附加表示确认或强调的语气副词等的用例,前边例22、23 即为此类。以下则是动词性“有+VP”的用例:

(24)谢姓员工猝死事件,亲友质疑他是过劳死,劳委会北区劳动检查所近期针对此案调查,报告确定谢姓员工猝死案确实有超时工作。

(25)本案法院显有踰越合法性审判范围,而进入环评委员会依法授权集合专业性的合目的性审查作成结论的范围,环保署将依此提出抗告。

(26)林姓学生在台中地方法院法庭上,向法官坦承确有骂人。

(27)杜方当然有跟别人见面,只是交往的程度而已。

此外,“都/ 即/ 便有+VP”的用例都比较多见,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有确认以至于强调意味。例如:

(28)当然学界一直以来,都有再与业界配合,实施相关的建教合作,如笔者所服务的学校内,便有经营实习旅馆。

(29)有一位 56 岁在金融界服务的男性主管,平时即有定期在作全身健康检查,没有抽烟的习惯,胆固醇及血糖都正常。

有时还采用表示强调的固定格式来凸显这一意味。如以下一例:

(30)让旅客感觉台湾的服务生,是有重视他们的需求的。

按:这里的“是……的”就有强调的意味,去掉它后,句子虽然可以成立,但是语意轻了不少。

(五)关于正反并列形式

台湾正反并列的“有没有+VP”似乎并不常用,106 万字的报纸语料中只有16 例,仅是“有+VP”用例的三分之一。这一形式之所以少,一是闽南话没有这样的形式,二是传统的“国语”一般也不用,三是有可替换的同义形式。

就我们所见,台湾正反并列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有”与“无”并列的“有无+VP”,这是移用了闽南话的问句形式,但后者通常是取“有来无?有来无来?有来抑无?”等,4因此可算是同中有异。例如:

(31)另实地检测发现某店家之面肠有添加过氧化氢,查核人员除要求商家先下架再抽检送验外,并追查上游业者有无符合法令规定。

(32)赵昌平上午受访时指出,他非常关切此事,正密切注意事件发展,并搜集资料,必要时会偕同洪昭男介入调查,了解政府有无违法失职。

另一种是前加“是否”的“是否有+VP”。例如:

(33)至健康检查中心检查的受检者,有的是由心脏内科门诊医师转介而来,有的是要追踪已装支架的血管是否有再度阻塞。

(34)当时的她气都气疯了,哪里还记得自己是否有把他的电话号码塞进皮包中?

此外,还见到以下两种形式,用例均不多见:一是用“有否+VP”,另一种则保留闽南话“有来无来”格局,但用“没”替换了“无”:

(35)或许听来刺耳,但不知民进党有否想过,执政的那八年,全国公务员都曾为其主掌的政府服务。

(36)小叶,你到底有睡没睡?”

把以上情况简单总结一下,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相对而言,“有+VP”的口语色彩比较浓厚,它在口语中已经成为“主流”形式;

第二,通用书面语中,“有 +VP”虽然已占有一席之地,但却只是“支流”,“主流”仍然是汉语传统的“VP 了”以及“VP 过”等;

第三,台湾“有+VP”与闽方言的源形式有同有异,这非常符合现代汉语对方言形式“引进—改造—发展”的一般模式和规律。

三、港澳的“有+VP”及其使用情况

香港的书面通用语中,“有+VP”形式也时能见到,特别是在所谓的“港式中文”里,不仅数量多,而且还尽显粤语特色。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对此曾有较为全面的讨论,认为这种用法的“有”是粤语特有的,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实现,换言之相当于标准中文的“了”。11不过,他们也指出,“有”的语法意义更复杂,所以分布就比“了”更广,由此导致标准中文不能用“了”的地方,在香港有些却可以用“有”。

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这样的用例。比如:

(37)而在一间大型日本超市,继续有出售日本生果蔬菜。

(38)马房现阶段既处于攻势最凌厉时期,看来短期之内,头马将仍会陆续有来,乃不可忽视之一个马房。

(39)夏文汐笑指陈伟霆有试过到“鸭店”了解情况。

按:“试过”在港式中文里是一个时间副词,义同“曾(经)”。

但是就多数一般的用例来说,香港的“有 +VP”与台湾无甚区别,比如以下的句子:

(40)其实,如果你一直有看荷里活电影,你早就见过突尼西亚。

(41)太平洋多国如菲律宾,远至美国西岸多个地区、墨西哥及智利都有发出海啸警告,上月刚受地震侵袭的新西兰亦有发海啸警告。

在香港109 万字的报纸语料中,共有179 例“有+VP”,平均每万字使用1.64 次,是台湾的三倍多,情况也较台湾更为复杂,总体来说有两大特点:一是“古旧”色彩浓厚,二是粤语特色鲜明,而有时二者又是结合在一起的。

(一)“古旧”色彩浓厚

这一点首先表现在较多使用汉语传统形式。前边我们提到,由古代汉语沿用下来并且收入各种工具书的“有+V”类词为数不少,其中很多在香港报纸都有用例,有的还比较常见,而同样的形式在台湾以及大陆却多限于某些固定组合(如“情况有变、有碍观瞻”等),用得并不多。例如:

(42)更由于谢卓飞迅即在伦敦恢复工作而政府交代有欠妥善,再度惹来政治争拗。

(43)把一幢幢半拉子楼房贴在市区,自由倒有了,可毕竟有碍市容,有失斯文,就像美丽的埃及艳后,漂亮的脸蛋上老糊着一块块膏药,你能说她倾国倾城吗?

(44)而且还指预算案大手“派糖”有违公共理财纪律。

(45)惟萨尔瓦多征询耶布拉意见后,有感做法违反指引,最终将该男子驱赶离开。

(46)黄毓民声称今次并非想针对任何人,但他却“翻旧账”指“长毛”当初加入社民连时已经调整了自己的路线,质疑究竟是谁的路线有变。

(47)有鉴于日本发生大地震和海啸灾难造成史无前例的破坏,南、北韩暂时放下歧见,周二早上各派出代表团进行会谈。

(48)学术界过于重视专业而忽略生活,他觉得,是有悖于社会学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

古旧色彩浓厚的第二个表现是多带文言修饰语,其中最多见的是“皆”和“亦”,其他如“略、屡、曾、均、时”等也时能见到,以下各举一例:

(49)他称相信特首和中央皆有尽力,但家属及生还人质希望政府可以做更多。

(50)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以及港澳办主任王光亚等亦有出席。

(51)深沪两市全日共成交 2922 亿元,较昨前天略有放大。

(52)突然失常在闹市祼露,近月屡有发生。

(53)这一状况是“与溶解的核燃料曾有接触的反应堆安全壳中的水通过一定途径直接外泄所致”。

上述四字格形式最具文言神韵,也有一些四音节以上的用例。如:

(54)在昨日的保安事务委员会上,谢廷骏母亲及胞弟均有列席旁听。

(55)“张”虽在过程时有夹杂粗言秽语,不过语气平和,态度颇为客气。

我们调查的语料显示,香港“没有+VP”的形式并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未有+VP”,这种“有”前加文言否定词的形式很有地方特色,在台湾“国语”中很少见。例如:

(56)建制派也是输家,“护主”不力,未有发挥在议会中为政府保驾护航的作用。

(57)警方表示,目前已有超过 21.5 万人被安排入住临时庇护中心,但他们未有收到重灾区宫城县的无家可归人数。

(58)而核泄漏重灾区福岛附近昨晨再发生有黎克特制6级强烈地震,幸未有发生海啸,而核电厂亦未有进一步损毁。

另外,还有一些已经或趋于凝固的形式,虽非文言所有,但也有比较浓重的书面语色彩。比如动词“指”在香港用得比较多,义为“指出、指责、指控”等,此词在带宾语使用时,有时前加“有”,从而构成了“有指+ 宾”的固定组合形式,用例相当多见。例如:

(59)对于早前有指伊朗煽动沙特阿拉伯人民示威,外长沙特坚决拒绝外来势力干预国家内政。

(60)由于Masa 曾站在车门楼梯面向车外,外界有指子弹乃菲警从车外开枪,射穿车头玻璃击中Masa。

(61)有指皇室担忧示威潮令以什叶派回教徒为主的伊朗有机可乘。

与“有指”相类的还有“有说”、“有传”、“有见”等,也都有一定的凝固性,以下各举一例:

(62)有说广东提出了“幸福广东”口号,而重庆更以幸福指数来衡量政府施政成效。

(63)有传希拉克患上脑退化症,但他的妻子否认。

(64)而有见银行相继加息,发展商亦各出奇谋为买家提供二按及定息按揭计划。

(二)粤语特色鲜明

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直接“照录”粤方言的“有 +VP”句。例如:

(65)第一次震嗰(那)时,我有谂(想、考虑)过会唔(不)会就喺(在)日本死。

(66)偏偏就只字都冇(没有)提嗰球证(裁判)嗰场波(球)究竟有冇犯错。

(67)有冇觉得林峯畀(被)人出卖?

(68)Wylie 笑说:“师傅有赞我好 firm(结实),由好身材变得更好。”

(三)粤语与古语的结合

粤语中大量保留古代汉语的形式和用法,这在正反并列的句子中就表现得相当明显和突出。上引“有冇+VP”是粤语典型、传统的正反并列形式,在方言或方言色彩浓厚的句子中经常出现,除上边举过的例子外,再如:

(69)灾民自己撤离,有冇搞错!

(70)有冇得退?

“有冇+VP”之外,粤方言中保留的正反并列形式还有“有无+VP”,也常见于方言色彩浓厚的句子中。例如:

(71)佢(他、她)有无赞好味?

(72)妈咪有无好担心呀?

(73)警方增援人手至近 100 人,游行人士揶揄说:“有无跌枪?”

以“否”替代“无”的“有否+VP”则多用于方言色彩相对较淡的一般语境下,是最常见的形式。例如:

(74)那有否叫她们撒离香港到吉隆坡去?

(75)在下午时候,探员押解疑犯返回大厦现场一带再调查,正了解疑犯有否涉及其他同类盗闸案。

(76)媒体一再追问两人有否就“大选”交换意见。

此外,还有不少“是否有+VP”的用例:

(77)警方事后翻看银行闭路电视录像带,调查是否有拍下疑匪容貌。

(78)因为税制是常态的,不应订落日条款,且不应分地区、订门坎或是否有赚钱再课税。

以下一例两种形式并用:

(79)陪审员认同问题所描述的事发经过,但有4 条问题他们不确定,包括枪手门多萨在事发当日,是否有答应下午3时释放人质;马尼拉市长林雯洛等官员有否离开岗位前往吃饭,导致枪手开枪时无人在场指挥。

由于以上几种形式用得比较多,所以已经被普通话吸收了的“有没有 +VP”反而用得很少,在 109 万字的报纸语料中仅有 10 例,比台湾还少。

上述正反并列的形式多用于疑问句,此外,表示疑问的还常用“可有+VP”,也有比较浓厚的方言及古旧色彩:

(80)问到男友可有捧场,她尴尬地表示男友未有看过,也不想大家追问有关其男友的问题。

(81)那他又可有向女友备案?

(82)问到师傅可有赞她身材好?

在澳门102 万字的报纸语料里,“有+VP”共有114 例,平均每万字使用1.1 次多,频次介于台湾与香港之间。如果要试图对台港澳三地“有+VP”形式上述数量差异进行解释,可能首先应当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这一形式在闽语和粤语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分别对台湾与港澳地区书面通用语的影响程度。我们的意思是,如果地位较重要(表现为在同义形式中占有一定优势,在具体的使用中有较高甚至很高的频率等),则有可能对当地通用语有更大的影响,从而使之有更高的使用频率,反之可能频率就会低一些,用例数量自然也就会少一些。另一方面,如果从三地书面通用语一方来看,还有一个对方言形式的接受度以及融合度问题,这自然也会对引进的“有+VP”形式的地位有决定性作用和影响。在现有情况下,我们还无力做这一工作(这一工作最好由深谙闽语以及粤语的台港澳学者来做),但是至少可以说的一点是,这方面以及与此相关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其二,方言以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在已有的研究中,不少人试图给出一个这方面的答案,比如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说:“港式中文以‘有’置于动词之前充当体标记,在语言类型学中并不罕见。11其他语系的语言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如英语中的‘have’和法语中的‘avoir’在保留实词用法的同时,也已虚化成为表示体范畴的情态动词。”多数人把这一影响直接指向英语,如孙琴直截了当地说:“毫无疑问,港人的粤语可以直接从英语中吸取某些语言成分,造成语言各要素的变异。‘有+VP’句式很可能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句法变异形式。”12因为难以拿出确实的证据,所以这里也只能用“很可能”,而有人则更是用了“猜想”,13因此都还不能特别令人信服。如果这一点能够充分证明的话,那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台港澳三地“有+VP”上述数量的差异:香港书面通用语受英语的影响最大,所以用例最多;台湾“国语”与英语的关联度及受其影响程度远没有香港高,所以这样的用例就少了很多;澳门的官方语言是萄语而非英语,所以当地书面通用语自然受英语的影响也小一些,但是因为地近香港,联系极为密切,又同属于粤语区,语言一体化的程度很高,这样,“有+VP”在数量上“居中”也就不难理解了。

就具体的使用情况来看,澳门的“有+VP”与香港基本相同,我们只是没有看到“照录”粤语对话的例子,也没有见到“可有+VP”的用例。前一点可能与语言表达习惯有关(比如没有与“港式中文”相类的“澳式中文”),而后一点既与语言表达习惯相关,或许也与我们所用的澳门报纸语料对人物对话反映得尚不充分有关。

四、大陆的“有+VP”及其使用情况

(一)相关的发展与变化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要谈“有”,就离不开它的否定形式“没有”,以及由二者正反并列构成的“有没有”。

如果“有”是动词,则现代汉语呈以下三足鼎立的均衡分布:

肯定式:有+NP

否定式:没有+NP

疑问式:有没有+NP

作为非动词,使用历史最长、用得最为普遍的是“没(有)+VP”,而与之相应的疑问形式“有没有+VP”则是一种“新兴问句”,它20 世纪初才出现,但是在整个前半叶的文献中都极为罕见,到世纪末的近20年里才多了起来,14由此最终得到了人们的承认,比如范晓在讨论正反问句时,就列出了这一类型,15而1998 年出版的带有规范性质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修订本)》也把“你有没有吃过饭”列为合乎规范的一种问话形式。16

至于非动词“没有”的肯定形式,虽然赵元任就提到,从广州话(以及台湾闽南话)传入普通话的一个新用法是用“有”作为“没有”的肯定形式,并且在跟南方人接触多的人中间已经基本承认合法,但认为答话“有”“还是刺耳”。17至于表示肯定的“有”与动词组配的“有+VP”结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超常搭配”,18而直到不久以前,还有人认为是不符合普通话规范的,只是方言区的一种说法,将其“引进”普通话是不可取的。19

一般的研究者都很看重“有没有+VP”在普通话中的出现及其最终得到认可对“有+VP”的产生或引进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兰碧仙指出,当普通话中“有没有 +NP”、“有 +NP”、“没有 +NP”、“有没有 +VP”、“没(有)+VP”都成为合乎语法规范的形式后,“有 +VP”就成了唯一缺失的结构形式;20刘丽春认为,“有+VP”之所以“有进驻普通话的势头”,是“有没有VP”在普通话中立足后引起的连锁反应;21有人更是直接说“有没有”是方言“有”字句进入普通话的“先驱形式”。3

“有+VP”进入普通话的结果,就是使得与上述“有/ 没有/ 有没有+NP”相对应的“有/ 没有/ 有没有+VP”最终形成,从而实现了后者以及两者之间的“对称”。22

关于普通话中“有+VP”的来源,就我们所见大致有以下三种意见:

第一种是“复活”说。比如王国栓、马庆株在谈过“有 +VP”在古代和近代既有所见后说:“北京话口语中的‘有 +VP’,实际不是什么新现象,它是历史上曾经消失了的结构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复活’。”22

第二种是“引进”说。比如前引赵元任的话,就指出作为“没有”肯定形式的“有”是从广州话和台湾闽南话“传入”普通话的,类似的表述再如“对话中的‘有 +VP’句是近几年由港台传入大陆的方言句式”,12而一般人在谈到这一现象时,也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指出,它是港台语言影响的产物,比如一篇文章的标题:《从粤方言影响看“有+VP”结构形成的认知过程》。23

第三种是“多源”说。汪化云、陈金仙说:“客观地说,由于大陆的改革开放,港台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其方言肯定会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产生影响。这是不能不承认的。但是,大陆的吴语区、闽语区、粤语区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是现阶段中国经济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地区,在经济方面影响内地的同时,其方言不可能不对共同语产生影响,具有广东味儿的普通话在传媒中常常出现就是证明。事实上,大陆南方方言的‘北上’也是许多人讨论过的话题。这也是不能不承认的。因此我们认为,既然港台地区和吴语区、闽语区、粤语区都存在‘有 +VP’句并且都可能对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产生影响,那么,在大陆一定范围内新出现的‘有 +VP’句,应该是大陆南方、东南方方言和港台方言共同影响的产物,而不仅仅是来自港台方言。”24

第三种说法是第二种的扩大,而如果再把第一种观点加进去,可能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是比较全面的了。

(二)目前“有+VP”的使用情况

笔者在 20 世纪末曾经讨论过台湾与大陆之间语言的差异与融合问题,就涉及到了台湾的“有+VP”形式,25但是当时似乎还没有观察到大陆的同一现象及其使用情况。在书面语中,这一现象应当是首先见于南方作家的作品,苟曲波对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近20 位南方作家的作品进行了考察,共找到163 例,而同样的形式在北方作家的作品中却很少见到。26

这一现象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它在某些特定场合以及人群口语中的较多出现。很多研究者对此都有表述,内容主要涉及出现的大致时间、主要的使用场合、语体及人群分布、使用度与认可度、语用色彩和价值等。以下酌引几段:

目前,主要在口语中,乙类“有+VP”句也已悄然萌生,正成为一种新生的表示肯定的动词谓语句。6

近年来,在人们的口语、网上小说、电视节目的字幕,甚至一些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中都出现了类似的句式。22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现代汉语中进入“有 +VP”句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有泛化倾向。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和网络中出现了大量“昨天我有去图书馆。/ 他有试过用左手吃饭。”这类句子。27

用调查问卷来获得“我有+V+ 过”的说法在现今社会口语中的认可度。以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发出 55 份,收到有效问卷 51 份。其中在个人回答习惯中用“我有+V+ 过”的有20 份,占总数的40%,由此可以证明“有+V”是被认可的。28

(这一形式)先从口语的使用开始,随着使用率的增多,逐步扩展到书面语中;在不同的群体中,语言变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女性对新形式的使用率往往高于男性;从年龄分布看,年龄越小,对新形式的接受度越高,使用率也就越高。29

这种语言表达风格给人一种很港台、很新潮的感觉。近几年,“有V”结构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一种不容忽视的语言现象。30

以上主要说的是口语,那么,在当今的书面语中,“有 +VP”的使用情况如何?我们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新京报》2011 年1~3 月份共 108 万字的语料中,共检索到 26 个用例,平均每万字使用0.24 次,是台湾的一半,香港的不到六分之一,澳门的不到四分之一。在这26 个用例中,多数是以前既已使用的,有的甚至难以判定VP 到底是陈述性还是指称性的(因此也就无法判定“有”是否具有“标记”性质),所以与一般研究者经常举的“我有来”、“他有去”之类的“典型”用例相比,多有“非典型”特征。为了显示这一点,我们先把这样的形式全部节略列出:

再有提高、略有下降(3 例)、略有上升、略有增加、都有反应、已有改善、时有发生(2 例)、也有发生、少有监管、需有节制、有失偏颇、有失透明、有欠审慎、大有帮助、有短缺、有改善、有互动、有担心、有悖于(2 例)

除上述23 例外,剩下的3 例可能才是比较典型的用例:

(83)物资公司物业负责人称,曹毅开车将他们的工作人员撞倒后,双方才发生冲突,三名物业工作人员也有受伤。

(84)—你们拉沙子,上高速路口时候,过收费站的时候,收费站的人不问你们吗?

他们有问啊,他们里头有内鬼,那肯定的。

(85)对此,黄平表示,机关幼儿园的事业单位体制,不是预算所能解决的问题,对于事业单位改制的问题,“以后应该会有解决的”。

例85 可能有方言背景(句中说话的黄平是广东省人大财经委预算监督室主任),而前两例是否有方言背景则较难查考,例83 的“物资公司”是北京的,后一例答话者则是河南平顶山市人。

我们还调查了几部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即六六的《双面胶》、《王贵与安娜》、《蜗居》以及慕容雪村的《天堂向左,深圳往右》和海岩的《五星饭店》,共计约64 万字,仅发现6 个比较“典型”的用例,并且都只用于人物对话。

把以上事实简单总结一下:在普通话口语中,“有+VP”形式虽然已经比较多用了,但是一般还只限于某些年轻人群(笔者就从未用过这一形式),另外使用场合等可能也有一定限制,所以,它还远未达到像台湾那样的“普及”程度;就书面语来看,充其量只能算是刚刚“开始”。以上两个方面相加,我们总的看法是,对这一形式目前的使用情况,还不能过于“乐观”。

五、对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的思考

“有+VP”形式虽然已经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但是总体上说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而也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这一点,无论着眼于台港澳还是大陆地区,抑或是着眼于两岸四地的差异与融合,都是如此。以下我们就此略作申说。

(一)着眼于台港澳地区的研究

无论立足于整个台港澳地区还是三地中的某一地,“有+VP”都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以及进一步拓展的较大空间。如果主要立足于整个台港澳地区,应当首先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 +VP”形式与方言的关系。就已知的“有 +VP”在方言中的使用和分布情况与它在台港澳地区的使用和分布情况来看,二者之间有同有异,甚至可能是异大于同。郑良伟说,“‘有 VP’和‘有没有 VP’里的 VP 的内容,台湾官话虽然受了台湾话的影响,但是也相差很多”,因此,“构成 VP 的各个词都牵涉到是否沿用这些新句法,是否放弃旧句法的问题”。31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有一个复杂的取舍、分合问题,对此一是需要描写清楚,二是要进一步解释相关的原因和机制。

第二,“有+VP”形式与传统“国语”旧有同义形式的异同及各自的语法地位、表达作用和语用价值。在台港澳地区,“有+VP”只是能够表示同样意思的几种形式之一,并且还不是一种主要形式,也就是说,它只起一种补充作用,而不是“唱主角”。台湾的情况前边我们已经结合与“VP+ 了”的对比作过简要说明,而港澳地区基本也是如此。比如,关于“有+VP”的否定形式,虽然港澳地区“未有+VP”相对多见,但真正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与普通话中一样常用的“没有+VP”,我们在香港报纸中检索到317 个用例,而“未有+VP”仅11 例,二者比例为28.8∶1;在澳门这一比例是232∶11,或者说是21.1∶1。与此有所不同的是正反并列形式,香港报纸“有没有+VP”仅10 例,而“有否+VP”则有25 例,显示前者在数量上并不占优。

以上只是就现实平面来说的,如果再着眼于历时平面,各种形式之间肯定有竞争,有一个此消彼长、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到目前为止仍在继续,而人们对此显然还所知甚少。

第三, 三地之间某些具体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比如与“有”相关的形式,在大陆呈比较简单的对称分布(详后),而在台港澳地区则相对比较复杂与参差不齐。具体说来,在台湾地区大致是(各项目的排列顺序大致按语料范围内使用频率的高低,下同):

肯否并列:有没有VP、有无VP、是否有VP、有否VP、有 VP 没 VP

否定:没有VP

疑问:哪有VP(用于反问)

肯定:有VP

而港澳地区的分布则为:

肯否并列:有否VP、有没有VP、有无VP、是否有VP、有冇 VP

疑问:可有VP

否定:没有VP、未有VP、冇VP、无VP

肯定:有VP

再比如,在香港小说中“有+VP”使用得似乎并不多,我们在78 万字的语料中仅检索到33 个用例,这与台湾同类小说87 万字中84 个用例相比低了不少,个中原因还不是特别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国语”在台湾的普及程度高,是许多人真正的母语,而绝大多数香港人的母语则是粤语,因此有些作家用“标准中文(即普通话)”写作实际上属于非母语写作,并且由此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前者的影响,从而造成两地之间对“有+VP”形式取舍和使用的差异。

台港澳地区虽然语言关联度远比它们与大陆地区的关联度高,但是它们毕竟分处于三个不同的言语社区,因此彼此即使大同,也会有一些小异。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还应当而且可以立足于三地中某一具体地区来进行一些观察和研究,具体可能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其一,对各自具体的使用情况(特别应当注意对口语和书面语实现全覆盖,书面语中还应该注意不同语体的区分)进行精细的描写,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有 +VP”与外语的关系(如香港),不能满足于“想当然尔”,应当拿出切实可靠的证明;

其三,如前所述,不少研究者把普通话中“有没有+VP”看作“有+VP”产生的一个重要媒介,那么在另外三地呢?结合各方面的实际(如闽、粤方言中没有这一形式、它的现实使用频率也很低)看,情况肯定有所不同,但是各地具体如何,则需要进一步考察和分析。

(二)着眼于大陆地区的研究

对于大陆地区普通话而言,作为一种新兴的句子形式,“有+VP”可以说为当代汉语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脉络清晰的极好样本,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实际意义,更有理论价值,所以应当充分利用。

相对于台港澳来说,大陆地区以“有”为中心的表达形式分布比较简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人工”的痕迹,即在普通话框架下有选择地引进或有目的地发展,从而达到表达手段和范围的严整对应以及对称分布,即存在以下一个清晰完整的发展链条:

否定:没有+VP →肯否并列:有没有+VP →肯定:有+VP

这无疑可以看作现代汉语向着严密化和精细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前所说,“有没有+VP”对“有+VP”的产生或引进至关重要,那么同样,它的存在及使用情况对后者的“存活”及后续发展也应该有直接的影响,了解这一点,对认识和理解后者当今的使用情况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我们考察的108 万字报纸语料中,“没有 +VP”的用例有 354 个,VP 的类型众多,结构也比较复杂;“有没有+VP”却仅有11 个(在64 万字的小说语料中也只有15 例),VP结构也相当简单。这说明,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还是一个覆盖面有限、发展也很不充分的形式。由此,我们就可以对上述发展链条作出相对精细一点的进一步描述:

没有+VP(充分发展、普及)→有没有+VP(未充分发展、远未普及)→有+VP(刚露头)

也就是说,处于中间环节的“有没有 +VP”至少在目前还难以给“有+VP”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量,因为它自己还是那么的“弱小”。所以,后者处于目前的状况也就毫不奇怪了。

就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而言,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方面。

所谓过去,即指这一形式的来源、产生(引进)过程及其外部动因和内在机制。在这方面,我们不应当止步或满足于就事论事式的简单类比、列举和说明,而应该有更多的定量查考和定性分析,同时还要有理论层面的考察和解释。另外,不仅要关注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联,还要特别注意古今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所谓现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VP”与原有形式的异同,以及旧有平衡初步打破以后新的实时状况及其发展动向;二是具体的使用情况,不仅要注意它的结构,更要注重它的语法特征、语用价值以及语体分布状况;三是这一形式与台港澳三地的差异以及融合。以上我们的相关考察和表述对此只能说是略有涉及,显然还既不深入也不全面。总之,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在上述内容的研究中,应当特别强调观察充分和描写充分。

所谓将来,就是还应当关注大陆书面语上述三分格局初步形成后的进一步发展情况,可以立足于现实的研究,适时地做出一些预测,并以此为线索进一步考察和分析它的实时动态及发展趋势。比如,“有+VP”形式是进一步发展,突破语体的限制,最终形成对书面语和口语的全覆盖,还是仍然主要限定在口语的范围内?它与原有的“VP+ 了/ 着/ 过”等必然会有竞争,那么结果会如何?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高陌生化、高新奇度等语用色彩也会渐渐“褪色”,那么它还会一直“流行”下去吗?

The study of “YOU+VP” in the four plac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ti

Abstracts: The form of“YOU+VP”in the four plac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has differences in source, real-time usage and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 In Taiwan, it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Min dialect, becoming the“mainstream”form in common spoken language, but only the “tributary”form in written language. In Hong kong and Macao“YOU+VP”has been used more widely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more“old”colors, for“Hong kongstyle”Chinese is reserved in the dialect source form. In the Mainland,“YOU+VP”is new and it remains to be seen about its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this form has not only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but also great space to expand and upgrade, we can focus on the Mainland,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or just one of the three places, study the origin, competition with old forms or status,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

Key words: the four plac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Syntactic form; the form of“YOU+VP”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刁晏斌,李艳艳.试论“有 + 单音节动素”式动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1). ↩︎ ↩︎

  2. 孙锡信.《老乞大》《朴通事》中的一些语法现象[A].近代汉语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

  3. 陈叶红.从南方方言的形成看“有+VP”结构的来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4).; 陈叶红.副词性确认标记词“有”进入普通话的预测[J].世纪桥,2007(3). ↩︎ ↩︎

  4. 李如龙.闽南话的“有”和“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2). ↩︎ ↩︎ ↩︎

  5. 郑敏惠.闽方言“有+VP”句式溯源[J].赤峰学院学报,2010(10). ↩︎ ↩︎

  6. 王森,王毅,姜丽.“有没有/ 有/ 没有VP”句[J].中国语文,2006(1). ↩︎ ↩︎

  7. 陈前瑞,王继红.南方方言“有”字句的多功能性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

  8. 窦焕新.台湾普通话中的“有+ 动词”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06(3). ↩︎ ↩︎

  9. 仇志群,范登堡.台湾语言现状的初步研究[J].中国语文,1994(4). ↩︎

  10. 郑良伟.台、华语的接触与同义词的互动[M].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3. P154. ↩︎

  11. 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港式中文与标准中文的比较[M].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 PP279-282. ↩︎ ↩︎

  12. 孙琴.对话中的“有+VP”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3). ↩︎ ↩︎

  13. 包铭新.时尚话语[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 P22. ↩︎

  14.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PP133-148. ↩︎

  15. 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南昌:书海出版社,1998. P232. ↩︎

  16.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 第487页。 ↩︎

  17.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P331. ↩︎

  18.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P87. ↩︎

  19. 陈绂.略谈汉语同形词及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4(2). ↩︎

  20. 兰碧仙.“有+VP”2 结构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9(3). ↩︎

  21. 刘丽春.“有没有VP”句法格式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有VP”在普通话中地位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10). ↩︎

  22. 王国栓,马庆株.普通话中走向对称的“有+VP+(了)”结构[J].南开语言学刊,2008(2). ↩︎ ↩︎ ↩︎

  23. 孙晶.从粤方言影响看“有+VP”结构形成的认知过程[J].现代语文,2011(2). ↩︎

  24. 汪化云,陈金仙.也说“有+VP”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 ↩︎

  25. 刁晏斌.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PP138-140. ↩︎

  26. 苟曲波.“有+Vp”结构的三个平面考察[J].新余高专学报,2010(3). ↩︎

  27. 蔡瑱.上海高校学生“有+VP”句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6). ↩︎

  28. 钟璇.“有+V”的语里意义和存在原因[J].现代语文,2009(7). ↩︎

  29. 王玲.句法结构的定量分析—以“有+VP”格式为例[J].汉语学习,2011(4). ↩︎

  30. 刘洁.“有V”新解[J].现代语文,2009(9). ↩︎

  31. 郑良伟.词汇扩散理论在句法变化里的应用 兼谈台湾官话“有”字句的句法变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