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有+单音节动素”式动词
提要 “有+单音节动素”式动词是一类尚未充分研究过的动词,这种形式古已有之,在不同的阶段先后凝固成词,另外也有一些新生词。这类动词中的“有”性质并不单一,有的是比较典型的词缀,有的则是实义动素,也有的介于虚实之间;“有”的功能也是多样的,主要有补足、窄化和改造等功能。通过与相对应同义词的比较,可以看出这类动词用法比较单一,使用范围也有很大的限制,它的特点是非动作性、表示已然、弱组合性等。
关键词 “有+单音节动素”式动词;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
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动词取“有+单音节动素”形式,本文简称为“有+动(单)”,对这类动词,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不多,特别是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结构上,很难确定它的类型,主要原因是“有”表义和功能的复杂性,以至于到目前为止人们尚未能形成明确一致的认识;
第二,在使用中,往往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同义双音节或单音节动词,二者的语义及分布特征有异有同,但具体情况如何,至今为止还不是很清楚。
长期以来,动词研究无疑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从大类到小类,再到某些具体的词,都进行过很多研究,然而对“有+动(单)”动词,人们至今还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和重视,研究得还很不够,而这也就给我们相关的探讨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本文主要针对上述两点中的第一点进行探究,关于第二点,我们将另文讨论。
一 汉语中的“有+动(单)”形式
“有+单音节动词”形式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中就比较多见,例如:
(1)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七月》)
(2)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小雅·黍苗》)
《诗经》以外,类似的用例也时能见到,例如:
(3) 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孟子·公孙丑下》)
(4) 余所有济汉而南者,有若大川。(《左传·定公三年》)
按,例(3)中“请”三次出现,都是“询问”的意思,它们的差异只在语用色彩:前两个基本是中性义,而后一个“有请”则含有明显的表敬意味。
我们所见,还有一些形式从古到今一直沿用了下来,例如:
(5)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诗经·大雅·召旻》)
(6) 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钩。(唐·韩愈《寄三学士》)
(7) 吾闻人心不同,有如其面。(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
(8) 她来自田间,心直口快,待曾家的子女,有如自己的骨肉。(曹禺《北京人》)
这一形式有一定的能产性,在现代汉语中还有新例产生,古今相加,它的总体数量就比较多了。
王志恺(2007)1对“有X”词语(其中包括我们讨论的这类形式)进行了集中讨论,认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具有凝固性,已经成为词或正处在成词的过程中,即具有词汇化倾向。而就我们讨论的这部分“有+动”形式来说,显然都已经成词。
古今兼收的《汉语大辞典》收有:有亡、有成、有同、有似、有行、有如、有若、有待、有染、有容、有得、有劳、有烦、有慢、有请、有赖、有关。《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了以下一些:有碍、有成、有待、有得、有关、有救、有赖、有劳、有请、有染、有如、有损。此外,《现代汉语词典》未收,但仍在使用的还有“有失、有违、有获、有变、有加、有售、有辱”等。
以上例词中,“有成、有如”等显然来自古代,而“有关、有售”等则大致产生于现代汉语。“有关”《汉语大词典》举的最早书证是茅盾的《一个女性》,就多少透露了一些此词产生时代的信息。我们在1946-2005年这60年间的《人民日报》数据库中进行搜索,看到的第一个“有售”用例出现于1960年4月7日。
旧有“有+动(单)”中的“动(单)”基本都是成词语素,如“成、请”等;而现代汉语中新产生的那些则主要是词语简缩,因而往往是不成词语素,如“关、售”等。
就使用情况来看,“有+动(单)”形式与一般动词没有什么区别,比如我们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检索到的以下一组“有售”用例。
(9) 市场上,各种蔬菜应有尽有,尤其是乌干达的特产香蕉、菠萝,到处有售。
(10) 市面有售人参精,每次规定吃十滴。
(11) (小型拖拉机)配上市场上有售的农机具,即可进行犁、耙、播、收等农田作业。
二 “有+动(单)“中"有"的性质
最先注意到“有+单音节动词”形式的是研究古代汉语的学者,大家感兴趣的是“有”的性质及其使用原因,而观点则大同小异。
王引之《经传释词》(2000:63)2说:“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但李宇明(2002:31)3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妥当,因为像“有害、有成”等中的“害、成”并非“不成词”。
王力《古代汉语》(2006:467-468)4认为这个“有”是“词头”,没有任何含义,只是起补充音节的作用,组成词语后,词义与该结构中的动素义相同,词性一般为动词。
朱广祁(1985:81-88)5认为,“有+动(单)”可以看作一种“有”字双音结构,其中“有”是衬字,既没有实在意义,也没有语法功能,只是为了凑足字数,或者与单音词组成双音结构。另外,单音节动词与衬字“有”结合成双音结构后,其词性和意义都不会发生变化,它们在句中的语法作用也与单音词没有什么不同。他还特别强调,衬字与一般虚字不同,不具有什么特殊的语法功能,同时他还认为,《诗经》中这种形式比较常见与民歌的衬字用法关系密切。
以上人们虽然对“有”的叫法不同,但对它的作用和性质的看法还是相当一致的,即认为它是一个不承担表义功能的“虚”的成分,整个组合的意义是由其后的单音节动词来表示的。
但是也有与此不完全相同的看法。陈光磊(1994:23-25)6把“有”看作依附于词根语素的类词缀,它具有一些实在意义,尽管比较弱,当它与单音节动词组合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该动词的意义强度,如“有待”并不只是表示等待,还隐含着存在的一种状态。
我们认为,准确理解和把握“有+动(单)”中“有”的性质,应当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摒弃“刚性”和“单一”的观点,即认为这个“有”要么是实的,要么就是虚的。语言现象本身及其产生原因往往比较复杂,我们应当避免有可能造成简单化认识的观念和做法。
第二,应当主要以古代用例为考察对象,因为现代汉语的这种形式大多数都是由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
第三,辅以对现代汉语新生词例的考察,由二者的一致性来验证对古代用例的考察结果,由二者的不一致来补充或修正相关的认识与结论。
第四,还要考虑到词义的发展与变化,因为词义不同,就有可能会对“有”的性质判断产生影响。比如“有关”,《汉语大辞典》列了两个义项,其一是“有关系”,书证为茅盾《一个女性》七:“她又深信自己过去的种种似乎都和张彦英直接间接有关。”其二是“关涉,涉及”,书证为《花城》1981年第2期:“(苏有舜)接着便和容志行一起研究有关战术上的问题。”以上二义显然有引申关系。由前者看,“有”的实义比较明显,而后者就比较模糊了。
明确了以上几点,对于“有+动(单)”中“有”的性质就比较好把握了。
我们认为,就产生动机和根本原因来说,“有”的性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补足功能
“有”的最大、也是第一位的功能就是补同义“原型词”的不足,而这种不足实际上并不是单一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功能的不足。比如在音节方面,一个单音节动词无法或不便与其他成分组配(这一点在《诗经》等韵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而这实际上也正是《诗经》中这样的形式用得特别多的最重要原因),于是就前加一个“有”,因为“有”早就可以用作名词的词头(如“有苗、有夏”),在上古尚无严格词类观念的情况下,这种移用或扩大使用是可以理解的,而前引“语助”、“词头”或“衬字”等定性和称名,基本都是着眼于这一点而言的。
二是表义的不足。比如“有亡”,《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为“有所失”,所举的第一个书证是《庄子·则阳》:“客出,而君悄然若有亡焉。”文言中动词“亡”有“逃亡、外出、丢失、灭亡、死亡”等义,但是用在此句中,都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加了一个“有”,意思就非常清晰明白了。当然,“有”的表义作用还不仅于此,比如“有请”,几乎所有的工具书都释为“客套话”,如果离开“有”,也就不成其为客套话了。具体的使用情况显示,“有”还有相当明显的语法范畴意义,具有一种“时体标记”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后边提到。
2. “窄化”功能
所谓窄化,指的是由“有”构成的组合形式往往只具有原型词的一部分功能,或者是限定在小于原型词使用范围的范围内使用。典型的例子如“有如”,“如”在先秦使用范围很广,意义也不单一,而“有如”的“如”则主要是“如同”义,并且最常见的用法之一是用于发誓的时候,所以《汉语大词典》把“古人誓词中常用语”列为该词的一个义项,所举书证如“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3. 改造功能
有些“有+动(单)”与同义动词在分布上是对立的,比如“有售”与“销售”,二者完全符合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的分布对立:“销售”是相当典型的自主动词,“有售”则是同样典型的非自主动词,而由自主动词到非自主动词的变化,就体现了“有”的改造功能。为了进一步证明“有”的这种功能,我们还考察了与“销售”和“出售”并存的“有销售”与“有出售”,这里举两个后者的用例(以下用例绝大多数来自北大CCL语料库,个别取自近期的北方网新闻,为了节省篇幅,我们一律不标出处)。
(12) 现在佳木斯市场上,苦瓜、丝瓜、荷兰豆、木耳菜均有销售。
(13) 国家规定不准上市的毒药和野生资源保护条例禁止集市交易的品种仍有出售。
与“销售”和“出售”相比,“有销售”与“有出售”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只用于与“都、均”等少数几个副词的组合,而从整个分布上来看,它们的非自主动词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有人指出,“有”是属性动词,它带上宾语后整个组合依然是表示属性的(马庆株1988)7,因此,对一部分“有+动(单)“动词而言,“有”具有改造原型词的功能。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有些“有+动(单)”动词中的“有”是动词而不是毫无意义的“词头”之类。
正因为有了上述几种功能,所以“有”的性质就不会是单一或均一的了,而是呈两极加中间状态的格局,或者说是有三种不同的性质。
所谓两极,一极是“虚”,指的是比较纯粹的“词头”(我们姑且按多数人的叫法,其实在现代汉语这一共时平面,准确的叫法应当是动词前缀);另一极则是“实”,指含有比较明显的动词实义,即“有无”的“有”义(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边还将进一步证明)。至于中间状态,则是介于两极之间的有实有虚、亦实亦虚、虚实相间的情况。
以上三种情形在一般工具书中大致就能反映出来,我们来比较一下《现汉》的释义。
有如:就像,好像。 有成:成功。
有碍:有所妨碍。 有得:有心得,有所领会。
有赖:表示一件事要依赖另一件事的帮助促成(后面常接“于”字)。
有请:客套话,表示主人请客人相见。
“有如”和“有成”的释义抛开了“有”,只以“动(单)”的意义为释,这正说明了“有”是“虚”的,是“无意义”的;“有碍”与“有得”则正相反,都在释义中保留了“有”,这种不可去除性正说明它是“实”的,是“有意义”的;“有赖”与“有请”的意思不能简单等同于“(依)赖”和“请”,这表明“有”还是有某种意义的,但是却又无法按实义的动词“有”来理解和解释。
通过以上简单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汉语“有+动(单)“式动词是一个非均质的集合,它的内部成员有不同的构成理据以及不同的时间层次,甚至某些个体可能还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演变,而这些就决定了对“有”要作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或者说是决定了它的不同性质。
在现代汉语的共时平面,我们把“有+动(单)”式动词归纳为三种不同的构成模式:
第一种:词头+陈述性动素
第二种:动素+指称性动素
第三种:?+陈述性动素
有以下两点需要解释:第一,动词主要是表示陈述义的,但有时也可以表示指称义(马庆株1995)8,那么,动词性语素也应如此(比较“攻打”和“武打”),所以我们也作出了陈述性与指称性的区分,而作为动素的“有”正是与之组合的另一个动素实现指称化的必备条件;第二,对第三种构成模式中“有”的来源、性质以及每一个同类词的构成、使用和发展变化情况,我们现在还不能给出一个合适的答案,它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我们以后研究的内容。
三 “有+动(单)“的特点
时至今日,人们对动词已经进行了相当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建立了各种分类系统。我们认为,在动词的各种分类系统中,本文的研究对象跟自主与非自主分类的相关度最高,所以我们就从这一角度展开讨论。
总体上来说,“有+动(单)“式动词都是比较典型的非自主动词,而根据能否后附动态助词“了”,非自主动词又可以分为变化动词和属性动词两类(马庆株1988)7,“有+动(单)”一律不能后附“了”,所以应当归入属性动词。
作为非自主动词中的属性动词,“有+动(单)”表现出以下四个明显而互有联系的特点。
第一,不表示动作行为。有人把能否进入“动词(+宾语/补语)!”和“别+动词(+宾语)!”这两种祈使句作为判定动词是否具有动作性的标准(方绪军2000:187)9,以此来衡量,“有+动(单)“显然属于非动作动词,所以它不能带对象宾语,不能受多数类型状语的修饰,不能带补语,也不能与其他动作动词并列共现于连谓或其他结构中。
第二,有[+已然]的语义特征。“有”的反义词是“无/没有”,无论作为动词还是副词,后者都表示否定,那么,与之相反的“有”就可以认为是一个肯定性的动词。“有+动(单)”中的“有”明显地保留了这一意义,即对后边动作或状态的肯定,也就是表示一种已然的状态。即使是在作为词头的第一类中,“有”也仍然保留了这一意义,比如本文开头所举的两个《诗经》用例,“有成”自不待言,就是“有鸣”表示的也是“鸣”的动作已经(含正在)发生。所以,我们总结和归纳“有+动(单)“中“有”的性质,还应当加上重要的一点,这就是表示已然、完成和实现。正因为如此,这类动词才既不能带动态助词,也不能有否定形式,而我们也正是着眼于这一点,才在前边第二小节中把“有”说成一种时体标记。
第三,组合性弱,或者叫自足性强,这一点与上述两点都有关系。这类动词以独立作句子成分为主,既不用作修饰限定语,同时也很少受其他成分的修饰、限定或补充,因此可以说是一种用法相当单一的动词。
第四,具有语用上的独特性。在这方面,最主要的表现一是调整了音节,变单为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原型词的使用范围,这一点在古代汉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而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所表现;二是具有较为浓厚的书面语色彩,甚至是文雅的语体色彩,此外还有一些客套或表敬色彩,从而为人们多样化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形式。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王志恺 2007 《现代汉语字组“有X"的词汇化倾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王引之 2000 《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 p. 63. ↩︎
-
李宇明 2002 《语法研究录》,商务印书馆。 p. 31. ↩︎
-
王力 2006 《古代汉语》(第二册),中华书局。 pp. 467-468. ↩︎
-
朱广祁 1985 《<诗经>双音词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 pp. 81-88. ↩︎
-
陈光磊 1994 《汉语词法论》,学林出版社。 pp. 23-25. ↩︎
-
马庆株 1995 指称义动词和陈述义名词,载《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商务印书馆。 ↩︎
-
方绪军 2000 《现代汉语实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p. 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