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当代的语言和语言研究

摘要:当代语言及其使用的最大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新词语的产生和广泛使用;二是外来形式极为活跃;三是海内外汉语日趋一致;四是语言的游戏化和游戏化的语言。当代的语言研究在目的、对象、方法、手段和方式等五个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关键词:当代;语言;语言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的语言和语言研究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多方面的变化。由此入手,可以很好地感知当代中国的社会,以及当今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脉动。所以,我们认为,对相关问题和现象的总结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代的语言

社会语言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语言与社会共变。也就是说,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影响到语言,使之也产生相应的发展和变化。当代的中国社会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取向和价值观念等也日趋多元,所有这些,都在当代的汉语中留下了非常明显的印迹,并使之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当代语言及其使用的最大特点,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的话,我们愿意用“丰富多样”来表示,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是新词语的产生和广泛使用。现代汉语中,从“五四”运动到建国初期,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差不多每隔30年就有一次新词语产生的高潮。而三次高潮中,以第三次最为突出,产生的新词语也最多,大约在每年1000个左右。目前的新词语非常多,并且几乎每天都有新词语产生,而其中有一些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还非常流行,成为社会生活的风向标。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比较广泛的关注,比如有一些媒体或机构就定期地举行年度或季度流行语的调查和发布。以下是由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根据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报纸为语料样本,依照精确的词频统计分析筛选出的2005年流通度最高的十大流行语:自主创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股权分置、超女、神六、“十一五”规划、苏丹红、节约型社会、李宇春、彭帅(见《2006中国流行语发布榜》,文汇出版社2006年5月)。

二是外来形式极为活跃。新时期被有的学者称为外来词引进的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是东汉以后佛教词语引进的高潮,第二次是鸦片战争以后到“五四”时期)。外来形式的使用,在当前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比如出门“打的”、坐“大中巴”,再见说“bye-bye”,早已“老少咸宜”,几成全民语汇了。外来词中以来自英语的居多,如“酷、秀、伊妹儿、IT、IP”等;也有一些是来自日语的,如“族、屋、过劳死、人气、物语、出演、放送、演艺、新干线、写真、研修、配送、量贩、劳务、业态、物流、空港、会所、空调、亲子、瘦身、整合、理念、完胜、新人类、新新人类、企划、物语、卡拉OK”。目前外来词使用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字母词语的高频使用,例如“BP机、IC卡、IP电话、IT产业、AA制、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3B、5W”等。字母词语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实际上也开始了汉语语码混用的时代。

三是海内外汉语日趋一致。现在,我们使用的大量新词语和新形式来自海外汉语,比如“巴士、煲电话粥、炒鱿鱼、的士、有没有搞错”等都来自香港,而“负面、浮出水面、团队精神、餐饮”等则来自台湾。语法方面也是如此,如“好诗意、很古典”这种“程度副词+名词”形式。“动宾+宾”形式,如“应聘公关小姐、登陆大连”等,同样也都是“引进”的。

四是语言的游戏化和游戏化的语言。语言的众多功能中有一个游戏功能,这一点,人们似乎注意得不够,如古代的回文诗、藏头诗以及字谜等,都是语言游戏功能的具体体现。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语言的游戏功能和游戏化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其中最主要的一是网络,二是手机短信,而后者所用,也大都是来自网络的。比如“偶像”意指“呕吐的对象”,“青蛙”指丑男,“东西”叫“东东”,购物叫“血拼”等。最能体现网络词语游戏化特点的是“谐音造词”,也就是根据词语的原有读音,新造或借用一个形式来代用的方式,具体又包括音译(如把 E-mail译为“伊妹儿”,又进一步简称为“妹儿”)、旧词音变(如“妹妹”变成“美眉”,“大侠”变成“大虾”等)和数字谐音(如“56”是“无聊”、“345”是“相思苦”等)。最近一段时间,手机彩铃开始广为流行,形式五花八门,而其中涉及语言的部分也有非常明显的游戏化特征。

二、当代的语言研究

当代的语言研究,面临着两大挑战,由此也带来了语言研究从观念到内容再到方法的转向。两大挑战一是语言教学(主要是对外汉语教学),二是中文信息处理,二者都是相当严峻的。比如中文信息处理,主要是语言的识别、理解和生成,人机对话以及语际互译等,在这方面,现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试验,即选取了徐志摩著名的《再别康桥》开始的一段: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我们用目前比较流行的金山翻译软件对这几句诗进行英译,结果如下:

I walked lightly just as I come lightly; I slightly beckon with the hand make do not the Buddhist paradise’s clouds

原诗中的“作别”(告别)被“直译”译成了“make do not”,而“西天”则被译为“the Buddhist paradise”(佛教的天堂)。

接下来,我们再把译好的英文译回汉语,于是就成了下边的样子:

我轻轻的走路,正如我轻轻的来;我些微地由于手招手,制造不 Buddhist天堂的云。

如果再译一个来回,情况就更糟了,几乎面目全非。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述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就在于人们对语言的研究还很不够,还不能给出供计算机使用的全部规则。

至于语言教学,同样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目前的语言研究已经开始或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实质性的转向,实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研究目的转变。以前的语言研究更多地是为研究而研究,目的非常单一,离现实的语言生活往往有相当的距离;而当今则面向实际,研以致用(面对两大挑战)。陆俭明先生曾经对语言研究目的有以下的概括,正是对这一转变的最好说明:第一,对各种语言现象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第二,探索人类语言的共性;第三,概括出理论和方法;第四,服务于语言应用1

二是研究对象转变。以前的研究中,人们对那些偏、难,甚至是怪的个别语言现象往往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比如古代某一个使用频率极低的字或词的训释、现代某一个只是偶尔出现的特殊语法现象的分析等。当今的语言研究中,人们普遍关注以及研究的重点往往是大量存在和使用的普通的、一般的现象及其用例,如常用词、常见的句法格式等,由此而总结归纳出一般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规律。

三是研究方法转变。传统的研究方法基本是重描写,轻解释,研究的结果往往是贴标签,缺乏理论的意识和建树;而研究者又往往各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大量的语言材料各取所需,结果则是各执一词,连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难以形成共识。当今的研究中,人们注重引进新方法,并创造有中国特色,更切合汉语研究实际和需要的理论和方法;而在具体的研究中,更是描写、解释并重,注重对规律的总结和进行理论的归纳。

四是研究手段转变。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如人工翻检用例,抄录卡片、人工统计等)到大规模真实文本语料库以及相关的检索和分析软件的普遍使用,不但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而且由于扩大了语料的覆盖面,使得所得结论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均大为提高。

五是研究方式转变。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由共时、历时分离并偏重共时,到共时与历时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观照。这样,在当代的语言研究中,人们实际上就获得了更多的观察和分析角度,更多的比较对象和途径,以及更加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使整个研究真正具有了立体化的特征和效果。

上述五个方面的转变,无疑体现了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巨大进步。我们相信,循此以往,汉语研究必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陆俭明.语言研究目的浅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