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流行语在当今的沿用和重新启用
摘 要:有大量“文革”时期的流行词语沿用至今 或者是经过一度沉寂以后又重新启用 现对这两种现象分别进行讨论 在此基础上 探讨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以及沿用的词语与重新启用的词语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文革;流行语;词汇;修辞
一、“文革”流行语的沿用
“文化大革命”结束已经30年了,在这30年间,对于这场政治浩劫,一直有人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着研究,而“文革”语言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角度和方面。“文革”语言的研究,以“文革”时期各种流行语的研究比较多见,而这些“文革”流行语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文革”期间推行极左错误路线的政治术语和专有名词,如“黑五类”、“臭老九”等,另一类是在“文革”特定背景下使用的频率极高的词语或句式,如“山河一片红”、“就地闹革命”等。1
时隔30年,有许多“文革”流行语并未离我们远去,相反,其中的一些还一直沿用了下来,另有一些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沉寂后,又重新启用。上述现象以往人们很少注意,而我们以为,它很有研究的必要。
以下讨论的“文革”流行语在当今的沿用和重新启用现象,不是指它们作为历史词语的使用,即用之于叙述或描写“文革”时期的人、事,而是指它们在与“文革”毫不相干的语境下按原有意义的使用。
有一些词语,早在“文革”之前就已经产生,并且也都有或多或少的用例,由于某一方面的机缘,在“文革”期间大受青睐,从而获得了大大高于以往的使用频率,最终进入了“文革”流行语的行列。而“文革”一过,这些词语基本又恢复了正常的使用,使用频率回降到常态。沿用的词语在理性意义、感情色彩和语法意义 (即用法)等方面大都与“文革”期间保持了一致。
比如“死不改悔”,在1946-2005这60年间的《人民日报》中一共有303例,其中“文革”前6例、“文革”中228例、“文革”后69例(多见于“文革”刚结束不久的1977、1978年),以下就是该报的最早用例 (为节省篇幅,我们在出处中只标明出版日期,下同):
(1)对于作恶多端、死不改悔分子,予以坚决镇压。(1949.8.7)
“文革”期间,此语流行,其中与“走资派”搭配使用的最为多见,例如:
(2)一小撮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对他们失去的权力是决不甘心的,他们还会作垂死的挣扎。(1969.1.1)
此语“文革”以后的用例如:
(3)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经几十年了,但在日本政界和军界仍有一批军国主义分子、极右分子、死不改悔的顽固派…… (1999.4.9)
此例中的“死不改悔”,就是我们所说的沿用。
本文所考察的词语,全部出自熊忠武主编《当代中国流行语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中的1966年流行语,我们以《人民日报》为基本语料,考察其中部分词语在“文革”后,特别是近些年的使用情况。
以下各例中,都有如上所述的沿用词语:
(4)湖南省岳阳市在集中整顿政法队伍行动中敢于揭盖子亮丑,勇于摘瘤子除毒。(1998.7.12)
(5)赛后,中国队教练金志扬表示,中国队此役是哀兵必胜,胜在“敢”字当头,“快”字当先。(2000.1.17)
(6)惟独他依然坚守在文学阵地,不弃不离,依然用他的诗直抒胸怀,依然做着快乐的生活平民、精神贵族。(2000.9.30)
(7)疯牛病是完全立足于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的结果,这点公众没有异议。利润挂帅,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利益就被挤到了一边。(2001.4.13)
(8)农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喜欢通俗易懂的节目,但如果一味地粗俗,就成了放毒,不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02.1.20)
(9)中国队首战被马来西亚队逼平,主教练沈祥福赛后深深地自责,向球迷请罪,一口一个“非常惭愧”、“特别对不起”。(2004.3.30)
(10)向这些罪大恶极的法西斯分子的亡灵顶礼膜拜……意味着当今日本仍不愿同军国主义分子划清界线,意味着日本不想彻底清算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并与之决裂。(2005.5.25)
(11)对于这些敛财黑手的行为,除了纪检部门严查外,还应依照刑法,以挪用特定款物罪论处。惟有如此,才能打击那些敛财黑手的气焰。(2005.9.21)
有的词语,在“文革”时期意义有所变化,后来沿用的,也是这一变化了的意义,而不是原有的意义。比如“自绝于人民”,最初的意思可以由字面求得,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也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例如:
(12)先生等代表上海人民共走和平,竟遭法西斯暴徒包围殴打,可见好战分子不惜自绝于人民。(1946.7.9)
“文革”时期,此语义有所转,专门指自杀行为(如果自杀者为中共党员,通常还要前加一句“自绝于党”),例如:
(13)林彪想分裂我们党,也没有分裂成,最后以他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而告终。(1974.5.15)
我们看到的“文革”后用例,也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例如:
(14)冷静思考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由于思想道德出了问题而自绝于人民的深刻教训,又觉得这是一个对中青年领导干部意味深长的话题。(2003.6.27)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有的词语,产生并流行于“文革”时期,“文革”以后,使用频率虽然大大降低,但是一直都有用例。比如,“靠边站”是一个“文革”流行语,喻指停职反省或被剥夺了工作权利2,以下是见于《人民日报》的第一个用例:
(15)那些顽固派能变得好一些吗?不能。把他们赶下台去,让他们靠边站。(1967.1.10)
“文革”后,这一比喻用法一直都有,以下是一个比较近的用例:
(16)美国也站在以色列的立场上,要求阿拉法特“靠边站”。(2005.11.11)
二、“文革”流行语的重新启用
有一些词语或表达形式,在“文革”时期使用频率很高,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却已经或基本上退出了使用,近些年来,它们又重新出现,投入使用,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的现象。
比如“何其毒也”,据《人民日报》显示,首例出现于1967年1月,即:
(17)××一伙胆何其大,心何其毒也!(1967.1.4)
此后就比较多见了,通常取“用心何其毒也”的形式,例如:
(18)保皇军化整为零,把黑手伸向农村,妄想挑动农民和工人的矛盾,破坏农业生产,其用心何其毒也!(1967.2.1)
在60年间的《人民日报》中,全部共有150个用例,其中1967年至1978年146例,中间有11年时间没有用例,它的再次出现是1999年,共有3例,另外2001年有1例。以下是此语重新启用后的最后一个用例:
(19)如此残害无辜,却把责任推给死者本人,进而反诬国家、政府……坏事做绝,蛇蝎之心,何其毒也!(2001.2.26)
重新启用的4个用例全部都见于对法轮功的批判文章中。
再比如“炮打”,产生得比较早,一直用的是“用炮火打击”这样的“字面”意义,“文革”开始后,毛泽东于1966年8月5日在中共八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期间写下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在全国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此后,比喻义的“炮打”就开始大规模地流行了,例如:
(20)炮打司令部,就是炮打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1966.9.16)
很显然,以下一例承袭了这一意义和用法:
(21)只是打开几张新近出版的体育类报纸,铺天盖地炮打阎世铎,倒“阎”之风让人无法视而不见。(2005.1.11)
与“炮打”意思相同,但是语意更重的还有“炮轰”,它在“炮打”之后也开始用于比喻义,同样也在“文革”时期很常用,以下似乎是比较早的一个用例:
(22)那种群众的司令部,难道是无产阶级的司令部吗?难道不可以“炮轰”吗?(1966.12.13)
按,由“炮轰”所加的引号,可以知道,这应当是“早期”的用例。以下一例可以与之相比较:
(23)把某某讲过的只言片语拿出来“较真儿”,并没有炮轰某个人的意思。(2005.7.4)
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对“讲用会”非常熟悉,笔者这一时期在小学就读,有很长一段时间,班上几乎每天都要开“两会”,即“讲用会”和“批判会”。以下是《人民日报》中此词的最早用例:
(24)有的同志思想上出现过的问题,本来自己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想通了,但还是坚持思想从严,在机关干部“讲用会”(讲怎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会)上,自己挖思想,讲教训。(1966.1.12)
按,此例中的“讲用会”不但加了引号,而且还附上了释义,可见是一个新词语。“文革”后,人们再也不开这样的“讲用会”了,所以这一指称形式自然就趋于消亡。然而,也能找到它重新启用的例子:
(25)许多村党支部在用活阅报栏的同时,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读报用报座谈会、讲用会,使全县农民读报用报的积极性普遍提高。(1998.1.12)
尽管这里的“讲用”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说“讲用会”的内涵已经与往昔不同,但是就形式来说,却是承袭以前而来的。
与此类似的用例再如:
(26)身为副处长的孟昭云可谓“根正苗红”,长期以来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工人成长为领导干部。(2000.11.22)
按,“根正苗红”指一个人的“出身”好,常作“根红苗正”,也是始用于“文革”,复活于当代,以下前后各举一例:
(27)过去他总想,自己根红苗正,改造得不错,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没问题了。(1972.1.5)
(28)有的甚至自恃“根红苗正”,违法乱纪,做出损人格、丧国格的丑事来。(1982.12.31)
以下二例中重新启用的词语都是涉“黑”的,它们也保留了“文革”时的意义:“黑书”指政治内容反动的书籍,而“黑材料”则是指不公开的、诬陷他人的文字。
(29)君不见市场上有多少黄书、黑书、灰书,充斥其中的是淫秽、迷信、凶残、颓废,教唆犯罪、鼓吹堕落。(1994.7.8)
(30)被公安机关处理过的马某,暗地里搜集她的“黑材料”,想治治这位全国优秀民警。(2001.6.14)
三、“文革”流行语沿用与重新启用的原因
“文革”流行语能够沿用至今,或者是在沉寂一段时间以后重新启用,当然有其内在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词汇系统的规约,二是表达的需要。
有许多“文革”流行语本来就是汉语词汇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独特的词汇意义和表达功能,并且大都没有完全同义的替代形式,因此它们得以沿用下来,或者是在需要时被重新启用。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的,以下接着例(9),再就“请罪”各举一个“文革”前以及“文革”中的用例:
(31)但这批罪恶昭著的汉奸,在日寇投降后,仍未放下武器,向人民低头请罪。(1946.6.8)
(32)如果把斗争矛头,对准受蒙蔽的群众,搞人人过关,打击报复,进行武斗,人人请罪,集体请罪,正好中了敌人的奸计。(1967.6.9)
无论是“文革”前,“文革”中,还是“文革”后,“请罪”的意义和用法都是非常稳定的,并且也很难找到其他与之完全同义的形式,也就是说,它有独特的价值,在汉语的词汇系统中有自己无可取代的位置。“沿用类”的词语中,绝大多数都属于这种情况。
“文革”流行语之所以会沿用或重新启用,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表达的需求,这一点,通过以下一个例子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33)党培养我几十年,当顾问不能只挂个名,不能在家里搞“斗批改”——成天逗孩子,劈柴火,改善生活。(1979.4.22)
按,“斗批改”是“斗争、批判、改造”的简缩,此例利用它构成了“飞白”辞格,可以想见,如果不是为了造成语音上的飞白,“斗批改”这一典型的“文革”流行语恐怕很难再次投入使用。很多沿用的“文革”流行语同样也具有明显的修辞功效,比如前边解释过的“靠边站”,作为一种比喻形式,在其产生之初,应当有很突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与“靠边站”类似的再如“揭盖子”,喻指把矛盾公开,把真相暴露出来,与之相对的是“捂盖子”,同样也具有相当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然而,这样的形式在“文革”的高频使用中,修辞的意味和效果几乎磨损、消耗殆尽,而在“文革”后的今天,在偶一使用时,又重新实现了陌生化,由此而获得了比较好的表达效果。正因为如此,有人从修辞的角度对主要是“文革”流行语在当今的运用现象进行了总结,并上升到辞格的高度,名之为“新典”。3
四、沿用的词语与重新启用的词语的差异
从总体上来看,“重新启用类”词语与“沿用类”词语有以下两个非常明显的不同之处:
第一,前者几乎都是修辞性的使用,主要是比喻。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文革”流行语本身就是由比喻而生的,如前边谈过的“根正苗红”或“根红苗正”;另一种是比喻性复活,即是作为一个喻体而重新投入使用的,例如“大串连”:
(34)一件件事实、一串串数字表明,“世界大串连”的参加者中,不乏各行各业优秀专业人才。(1988.3.22)
此语又作“大串联”,当今的用例再如:
(35)这是小泉出任首相以来首次访美,也是他美欧“大串联”的第一站。(2001.7.2)
按,“大串连/联”本指1966年下半年全国性的学生大流动,比如外地学生进京告状、“取经”,北京的学生到外地“点火”等,而这显然与上引二例有本质的区别。
大多数沿用类词语则主要是“本用”,即不是作为修辞手段或者出于修辞目的而使用的,前边已经列举了不少这样的用例,以下再举一组不同阶段中“奇装异服”的用例:
(36)解放区绝对见不到和已绝迹的是“贪官、劣绅”……“奇装异服招摇过市者”等十几种。(1946.8.2)
(37)不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就要量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尺寸,裁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奇装异服。(1970.8.20)
(38)而一个弹钢琴的人,若穿着奇装异服演奏古典大师的作品,无论演艺多高也显得不伦不类。(2005.12.7)
第二,重新启用类词语大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文革”流行语的部分语义内涵,即它们并不是在与后者等义的前提下的简单复活,而是包含了发展和变化的因素,或者是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如前边我们对“讲用会”的分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一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再如:
(39)可我们那些好心的爹娘,为了“挽救”儿子,却不惜利用特权,徇私枉法,作儿女遮风避雨的大红伞,使他们在犯了罪后逃避改造,逃避惩罚。(1980.11.4)
按,“大红伞”在“文革”初期较为常用,喻指庇护坏人、坏思想而又披着红色 (革命)外衣的领导人、名人等,而此例仅指那些“好心的爹娘”,也是内涵有较大的差别。
沿用类词语则以语义不变者居多,前边列举的“奇装异服”等,都是如此,以下再举一例:
(40)多好的一个姑娘,单面部就缝了12针。歹徒太残忍了,真该千刀万剐!(1998.2.26)
按“千刀万剐”无论是在“文革”前,“文革”中还是“文革”后,它的意义和用法均没有任何变化,这一点同样也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