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语言中的引用辞格及其使用
摘要 “文革修辞”的研究既是文革言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认识当时社会以及文革本身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引用辞格在文革修辞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有复杂多样的形式,超高的使用频率,但是有许多引用被当成了“帽子”、“棍子”或“套子”,性质和功能发生了异化。
关键词: 文革;语言;辞格
十年“文革”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了,但是人们对这场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浩劫却有着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且不断地进行着反思。在语言学界,“文革语言”已经成了一个经常提到的话题,而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时能见到。
人们对文革语言的研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当时的语言及语言运用情况,二是由当时的语言及语言运用情况入手,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文革本身。所以,文革语言的研究的內涵和意义都很大。
对文革语言的研究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而修辞正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角度和重要的方面。相对于语言的其他方面来说,修辞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要更为紧密,对社会风尚的反映往往也更为及时和充分,因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而无论“题旨”还是“情境”,往往都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和时代方面的因素。
所以,我们选择“文革修辞”,来进行系列的研究,由文革期间一些高频使用的辞格入手,来进行考察和分析,本文中我们讨论的是“引用”。
引用是援引、借用他人的现成话语,来帮助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是文革期间用得非常多的一种辞格。
总的来说,整个文革期间,引用的最主要对象是革命领袖的话,其中至少有90%以上是毛泽东的话,在字形上一律用黑体标明。毛泽东的话为什么成了引用语的最大来源,通过以下一段叙述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了:
在这次战斗中,陈武录和王顺义从地面到空中,从战前准备到战斗结束,都把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和力量的源泉。在接到战斗命令后,他俩立即学习了毛主席关于“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教导,在精神上作好充分的战斗准备。在乘车去机场的路上,他们背诵毛主席“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的教导,用来增強自己的责任感。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时,他们又以毛主席“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教导来互勉。在校验无线电通话设备时,他们满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的感情,高呼“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万岁!”战机起飞后,毛主席的教导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力量,照亮了他们的胜利航程。指挥所传来“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他们马上回答:“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更加勇敢、坚定、沉着地直奔战区。发现敌机后,指挥所传来毛主席的指示“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他们立即以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向敌机猛扑过去,一顿狠打。当陈武录击中敌机,但敌机还没起火时,毛主席关于“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教导,闪电般地在陈武录脑子里出现,他追上去再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直把敌机打得冒出团团烈火拖着黑烟倒栽下去。地面指挥员传来“宜将剩勇追穷寇”,他们马上用毛主席“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的教导激励自己,向另一架敌机猛扑过去,直把这架敌机打得遍体鳞伤,抱头鼠窜。陈武录和王顺义在这次空战中,真正做到了他们自己常说的一句话,每个行动都要用毛泽东思想统帅,都要体现对毛主席的无限忠心。
以上是《人民日报》1968年2月19日刊登的《无限忠于毛主席就所向披靡——记击落击伤敌机各一架荣立一等功的飞行员陈武录、王顺义》中的一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言行举止与毛主席的教导有多么密切的联系。
一、引用的形式
就引用的形式来说,有完整引用和不完整引用两种。
1、完整引用
完整引用是对一段话的全部引用,形式上通常以引号标示,又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明引”,即用“引导语”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引用,例如:
(1)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民日报》1969. 8. 25)
(2)毛主席号召我们:“团结起来,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要落实到每个工厂、农村、机关、学校。”为了真正实现毛主席这个伟大号召,必须抓紧大批判的工作。(同上)
(3)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中指出:“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对于那些盗窃犯、诈骗犯、杀人放火犯、流氓集团和各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坏分子,也必须实行专政。”我们坚决实行这一条。(同上)
在所有的“引导语”中,“(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的使用频率最高,仅上述的《抓紧革命大批判》一文中就出现了 3次,而在 1966-1976年的《人民日报》中,含有这一语段的文章一共有7761篇。
有时,还有引语中套引语的情况,《抓紧革命大批判》一文中就有一例:
(4)证据确凿的坏人闹翻案怎么办?林副主席在“九大”的政治报告中告诉我们:“坏人又嚣张起来怎么办?毛主席有一句名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阶级敌人如果再兴风作浪,发动群众再一次把他们斗倒就是了。”我们要照此办事。
另一种是“暗引”,即不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引用。因为文革中人们对“最高指示”和“最新指示”耳熟能详,甚至可以倒背如流,所以这也是一种相当常见的引用形式。上边提到的《抓紧革命大批判》一文中的例子如:
(5)对群众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自己周围,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一小撮敌人。要注意认真地落实毛主席的各项无产阶级政策,包括各项经济政策。
《人民日报》以外的用例再如:
(6)“人民大众开心之日,就是反革命分子难受之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开心和难受,总是矛盾对立的。(《文汇报》1970. 4. 4)
(7)“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是不是为工农兵,这是社会主义文学艺术道路和资本主义文学艺术道路的分水岭。(《解放日报》1970. 4. 14)
文革时期,对毛泽东诗词的引用率相当高,陈松岑有过这样的描述:“许多文章一开头就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回顾历史就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感慨巨大变化就用‘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歌颂革命群众就用‘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批判敌人则用‘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说明任务的艰巨就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文章的结尾则多半是‘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或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等”2。
对毛泽东诗词的引用通常是暗引,例如:
(8)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我们一定要更高地兴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进一步深入持久地开展革命大批判。(《吉林日报》1970. 4. 10)
(9)“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地下王国”是埋在革命阵营内部的极大隐患。隐患不除,后患无穷。(《文汇报》1970. 4. 16)
2、不完整的引用
即截取原话中的一部分,通常不出现引导语,《抓紧革命大批判》中也有1例,即:
(10)这就是我们当前革命大批判的任务。总的来说,就是毛主席提出的斗私、批修的伟大任务。
按,完整的“毛主席语录”是“要斗私批修”,这里的引语为了做后边“任务”的定语,就去掉了“要”(“要斗私、批修的伟大任务”不通)。
类似的用例再如:
(11)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和周扬一伙的反革命“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吉林日报》1970. 4. 10)
按,这里的引语出自毛泽东作于1941年的《新民主主义论》,原话是“为什么文化‘围剿,也一败涂地了?这还不可以深长思之吗?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却正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很显然,这里的引语是对原话的截取。
(12)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无耻的语言吗?“只有不要脸的人们才说得出不要脸的话。”(《文汇报》1970. 4. 4)
按,本句的引语出自毛泽东作于1940年2月的《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原话是“只有不要脸的人们才说得出不要脸的话,顽固派有什么资格站在我们面前哼一声呢?”引用者从有密切逻辑关系的分句中截取了一句,我们认为这也属于不完整的引用。
(13)云水怒,风雷激。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排山倒海,奔腾前进。(《人民日报》1967. 4. 17)
按,更为常见的,都是对毛泽东这两句诗的全引,即“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而像这里的引用,并不多见。
二、引语的功能
引语的功能大致有二,一是单独作为一个完整的表述,存在形式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或段落,以上所举用例绝大多数都属于这一种,以下再举一例:
(14)一切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都必须提高改造自己世界观的自觉性,坚决同工农兵相结合,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彻底改造世界观。(《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1970. 5. 22)
二是不作为一个完整的表述,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陈述或指称的一部分,形式上是做一个句子成分,其中以做定语比较多见,上引例(10)中的“斗私批修”即属于这一种,此外再如:
(15)毛主席指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他们偏偏攻击鲁迅是“宗派主义”。(《红旗》1966. 12)
(16)一九五八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伟大指示,一场教育革命的风暴铺天盖地而来。(《文汇报》1970. 1. 23)
(17)为什么事过十五年,我们又把这场斗争拿出来剖析呢?因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文汇报》1970. 4. 16)
(18)这种批判,既是尖锐的阶级斗争,又是很好的学习和自我改造。也包括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出发的分析批判和借鉴。(《红旗》1970. 1)
在我们看到的大量引用例子中,有一些只是为引用而引用,引语与上下文并无直接的关系,只是一种“穿靴戴帽”的表达方式而已,其中以对毛泽东诗词的引用最为多见。例如:
(19)“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山西省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同全国各地一样,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迅猛异常地向前发展。(《人民日报》1967. 2. 11)
(20)“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一九六六年五月八日,《解放军报》发表高炬同志《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开火》、《光明日报》发表何明同志《擦亮眼睛,辨别真假》的文章,有如一声霹雳,揭开了旧北京市委、旧《北京日报》社的阶级斗争盖子。(同上 1967. 4. 23)
(21)“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江青同志的率领下,创造人类历史的工人、农民和工农武装起来的士兵,成了社会主义文艺舞台的真正的主人。(同上 1969. 3. 17)
三、简单的总结
通过以上的举例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革时期,引用辞格的使用,有以下几个非常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一,超高频的使用。如果按使用频率来给常用辞格排序的话,在文革期间高居榜首的无疑是引用。比如,我们随机抽取了1969年8月25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抓紧革命大批判》,全文约3000余字,共有10次引用,其中有9次引用毛泽东的话,1次引用“林副主席”的话。总引用的字数约为400字,占全文总字数的13%左右。应当说,这并不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第二,呈泛滥成灾之势。这一点,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二:一是被当作“穿靴戴帽”的一种手段和工具,随时、大量地“穿戴”,二是有大量的与题旨、情境无关的引用。
第三,在形式及使用上有“创新”。我们指的主要是那些不完整引用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在以前及以后的引用中并不多见,而在此时,却成为引用的一种“常式”。另外,上述大量与题旨、情境无关的引用的存在,也把引用辞格的使用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形成了一种“恶俗”。
总之,除了一些正常、合理的使用外,在文革期间,有很多引用实际上被当成了压人的“帽子”,甚至是打人的“棍子”,或者是显示时代潮流、为引用而引用的“套子”,这样,实际上使得引用的性质和功能异化,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而这一状况的形成,无疑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