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与“马达”的混同与分化——一个比较独特的“一源二词”现象考察
摘 要: “摩托”与“马达”作为同一个英文单词的不同音译形式,在长期的使用中经过了由混同到分化的过程,它们具体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现有的工具书对二者的释义极不准确,主要的问题是以偏概全,因而不能反映二词的真实意义和用法。与二词意思相近的还有另一个音译词“引擎”,三者之间也是同中有异。
关键词: 摩托;马达;引擎;词汇;外来词;音译
一
在现代汉语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些异形外来词1,保留到现在且收于《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的如“浮屠—浮图、桑拿—桑那、色拉—沙拉、冬不拉—东不拉”等。异形外来词的表义是完全相同的,只有在个别的情况下,才会有所不同。最典型的源于同一个外语词而词义及用法不同的一对外来词,就是“摩托”和“马达”。
众所周知,汉语中与英语 motor 相对应的音译词有两个,一个是“摩托”,另一个是“马达”。按照现今一些权威工具书的释义,“摩托”与“马达”的词义已经完全分化,比如,在《现汉》第1~4版中,“摩托”的释义只有一个“内燃机”,到第5版增加了一个义项“摩托车”;《现汉》第1~4版“马达”的释义是“电动机的通称”,第5版改为“电动机”。按,“通称”表明,“马达”与“电动机”是基本对应的,而到了第5版去掉“通称”,则表明编者认为,二者是完全对应的。
很显然,由《现汉》第5版的释义看,英语的 motor 在汉语中干净利索地一分为二,即“摩托”指内燃机,或者是以“摩托”为动力机的车辆,而“马达”专指电动机。那么,实际的情况是否如此?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我们先来看英语中 motor 的意义。motor 的义项较多,其中与我们所讨论问题相关的主要有名词和形容词两个词性的意义,以下是《新牛津英语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的释义:名词义1:a machine especially one powered by electricity or internal cumbustion that supplies motive power for a vehicle or for some other device with moving parts。名词义2:a motor-car。形容词义:driven by a motor。《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中,与上述二义相对应的汉译形式是:名词义1:发动机、内燃机、电动机。形容词义:原动的、发动的、机动的。上引释义显示,英语的 motor 是一个总称,在使用中,如果需要区分的话,则通过加修饰语的方式加以限定,如 electric motor(电动马达、电动机)等。
Motor 引进汉语后,在早期的使用中,保持了与原词的一致性,这一点,从一些汉语工具书中可以反映出来,比如以下是《辞海》1936年版的相关辞条及释义。
马达:Motor 之音译,即发动机,今多特指电动机。
摩托:Motor 之音译,即发动机,今多特指电动机。
电动机:(Electric motor or motor),电发动机之略称,亦称马达或摩托。
以上释义清楚地显示,在早期的现代汉语中,“马达”与“摩托”只是不同的音译形式,二者所指无别。
以下的例子2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1)有了拼音方案就可以容易记下那些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里不能缺少的许许多多外来语的音来:咖啡、可可、巧克力、维他命、曹达、阿司匹灵、凡士林、摩托(马达)、引擎、拖拉机……(1956年5月19日)
(2)1901年,巴西人沙托斯·玖蒙曾经驾驶了他的装有马达的摩托气球环行巴黎一周,成为轰动这个城市的奇迹。(1961年4月13日)
(3)一阵摩托声把我的阅读打断了。马达一停,一个前额宽大、神采奕奕的年青人,大步朝旅馆走来。(1964年8月5日)
以上三例中,第一例以“马达”为“摩托”作注,第二、三例二者互用,可见并无表义上的不同3。
然而,“摩托”与“马达”的实际使用情况却并不像《辞海》释义所说的那样整齐。我们统计了《人民日报》1946年10月31日至1950年7月7日的共100个“摩托”用例,其所表达的意思及用例数如下:与英语中名词义1相对应,即指发动机的有14例;与英语中形容词义相对应,即以“摩托”为动力的“机动”义共37例;与英语名词义2相关联,但不指汽车,而是指摩托车,共有13例;此外还有“摩托化”的用例33个;其他4例,其中3例指发电机,1例指电动机。在《人民日报》1946年5月23日至1949年12月9日全部100个“马达”的用例中,指发动机的有30例,指电动机的43例,指发电机的有21例,另外还有6例所指不明。以上事实说明,汉语中“摩托”与“马达”的意义参互和使用情况远比工具书中的释义复杂。
以上是50多年前的情况,时至今日,情况又是怎样的?关于“摩托”的使用情况,《人民日报》2000年1月1日到6月1日的276个用例中,“机动”义共240例,义指摩托车的有34例;此外还有2个“摩托化”的用例。前后对比,“摩托”的使用情况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一是指称范围缩小,二是用例更加集中。关于“马达”的使用情况,我们截取了从1999年11月12日到2005年12月24日的100个用例,来与50多年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具体的表义和用例数是:“发动机”义55例,“电动机”义35例,“发电机”义1例,所指不明9例。对比显示,“马达”50年间的变化也是相当明显的:由多指电动机到多指发动机,而指发电机的用法基本消失(仅有的1例为“手摇马达”,即发报机的手摇发电机,属于“历史词语”)。
二
《现汉》各版的释义显然是不全面的,其中“马达”的以偏概全最为明显。“摩托”的情况可能更复杂一些,最主要的问题是到底应当释为“内燃机”还是“发动机”。
我们先来看《现汉》中“发动机”的释义:“把热能、电能等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用来带动其他机械工作,如电动机、蒸汽机、涡轮机、内燃机、风车。”由此可知,“内燃机”和“发动机”是种属关系,前者的指称范围小,而后者的概括范围大。在汽车、摩托车等范围内,以“内燃机”或“发动机”来解释“摩托”,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往小里说,用的是内燃机,往大里说,用的就是发动机。那么,哪一个释义更准确、更符合语言运用的实际呢?我们认为,把“摩托”解释为“内燃机”可能会遇到以下几个困难。
其一,这样的释义没有源语言的根据。这一点,由上引英语的释义可以看得很清楚,而英语中与汉语“内燃机”对应的是词组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其二,这样的释义语言事实依据不足。上引《辞海》1936年版收有“内燃机”词条,释义为“亦名内燃引擎,即气机”,此条下未列“摩托”,而“气机”下也未列“摩托”。这表明,至少在此时,“摩托”并未与“内燃机”相对应。
此后,虽然偶能见到“摩托”与“内燃机”互用的例子,如:
(4)我国第一组柴油摩托双层列车27日在四方机车车辆制造厂制造成功……这种摩托列车是由两台各六百匹马力的内燃机车和四辆双层客车组成的。(1958年8月29日)
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二者并不能互相替代,因为“内燃机”不能涵盖所有的“摩托”用例。例如:
(5)一九四九年,水力旋转摩托,生活上的电气设备以及无线电收音机等的生产都减少了。(1950年2月3日)
(6)从此,它就用了二十二部电气摩托来进行切草、切萝卜、推磨、扇作坊的风箱、锯木、榨油和其他工作。(1954年3月4日)
(7)这是日本的一种圆形鸡舍,它靠一个小型的电摩托转动,使每只鸡同样可以得到阳光照射。(1961年11月23日)
以上三例,由“摩托”前加的修饰语可知,“摩托”并非内燃机。
(8)在我看到它的时候,这支军队是没有大炮、高射炮或摩托运输工具的。(1957年9月15日)
此例的“摩托”显然是与上引的“driven by a motor”义对应的,汉译为“机动”,此义《现汉》漏收(其实“摩托车”中的“摩托”也为此义)。
(9)意大利当局调动大批骑警和摩托警察镇压示威群众,制造了大规模的流血惨案……当罗马示威者昨天在圣保罗广场集会以表示他们对法西斯主义的憎恨的时候,摩托化和头带钢盔的警察就向人群发动了野蛮的袭击(1960年7月8日)
此例“摩托”与“摩托化”互用,二者所指相同。“摩托化”对应的是英语动词 motorize,此词常用于军事方面,义为“equip(troops) with motor transport”(见《新牛津英语词典》),汉译为“使(部队)摩托化”(见《全息英汉词典》,中国致公出版社2004年版)。《现汉》第1版收“摩托化部队”,释义为“全部装备摩托车辆的部队”,第3版以后取消该条。前边我们的统计数字显示,“摩托化”的用例一度相当常见,其中的“摩托”显然也不是“内燃机”的意思。
从实际使用情况看,“摩托”与“发动机”的关系比其与“内燃机”更近,或者说是“摩托”与“发动机”的关联程度更高。现在“摩托”最常见的用法是用于“摩托车”中,而人们在谈到摩托车的动力机时,习惯于用“发动机”而不是“内燃机”,比如在《人民日报》数据库中,“摩托车发动机”的组合形式有40例,而“摩托车内燃机”则为0;“摩托车的发动机”与“摩托车的内燃机”之比为15∶1。以下是具体的例子:
(10)摩托货车的发动机由火线圈和电瓶发动,全车有两个后刹车和一个前刹车。(1958年4月18日)
(11)春兰生产空调,自己生产空调压缩机;生产冰箱,自己生产冰箱压缩机;生产摩托车,自己生产摩托车发动机。(2000年4月3日)
其他使用内燃机的车辆基本也是如此,比如“坦克发动机”与“坦克内燃机”为7∶0,“汽车发动机”与“汽车内燃机”为310∶15。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摩托”专指内燃机的话,那么上述数据基本上应当是颠倒过来的。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现汉》“摩托”与“马达”的释义应当修改如下:摩托:发动机;用发动机驱动的,机动的;摩托车。马达:发动机,有时特指电动机。另外,《现汉》第5版“摩托”下只收“摩托车”和“摩托艇”二条,应当补收“摩托化”,这样也可以与“标准—标准化、表面—表面化、电气—电气化、工业—工业化”等的收词规则相一致。
如前所述,“摩托”与“马达”明显分化,二者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意义差异。“马达”的表义只在英语名词义1的范围内,多年来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至于是指发动机还是电动机,那只是义项内的调整和消长变化);而“摩托”从一开始就主要负担英语的形容词义以及名词义2,因此二者各有自己的表义范围,分化是相当明显的。以下是一个与英语名词义2相关,即指摩托车的例子:
(12)一队队机群翱翔天空,一队队大炮、坦克、装甲车、摩托、骑兵疾驰而过。(1948年5月6日)
第二,用法差异。二者用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摩托”主要用于构词,而“马达”经常单独使用,即前者主要是“外来词素”,而后者才是真正的“外来词”。史有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解释“马达”时说:“电动机,与别的成分组合成词时译为‘摩托’,如摩托车,英语motor。”4我们所见,由“摩托”构成的词有“摩托车、摩托车辆、摩托卡、摩托卡车、摩托脚踏车、摩托自行车、摩托两轮车、摩托运煤车、摩托汽船、摩托工具、摩托机”,而这样的形式占了总数的80%以上。相反,“马达”单独使用的例子相当常见,上引例(2)、(3)已经显示了这一点,再如:
(13)不到七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人有马达驱动的交通工具,而有这种交通工具的家庭的肥胖率比其他人高80%。(《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9月18日)
以上两点,使得“摩托”与“马达”成为一对互补分布的源自同一个外语词的汉语外来词,这一现象,在汉语外来词的引进和发展过程中相当罕见,值得特别关注。
三
作为一个外来词,与“马达”构成同义关系的有同为外来词的“引擎”,以及汉语词“发动机”,它们在1946~2005年《人民日报》中的用例数是:马达2991例,引擎1182例,发动机4669例,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也非常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先简单地比较一下“马达”与“引擎”。在表义方面,《现汉》对后者的释义是“发动机,特指蒸汽机、内燃机等热机”,这就与“马达”有了一定的不同:前边的叙述显示,有相当数量的“马达”是指电动机的。这样,二者实际上就是相交圆的关系,相交的部分相同,不相交的部分不同。在使用方面,统计数据显示,“马达”比“引擎”常用,另外,后者用于构词或组合后使用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一点,通过以下组合形式在1946~2005年《人民日报》中的用例数,就看得很清楚了:“飞机引擎”64例,“飞机马达”16例;“汽车引擎”57例,“汽车马达”30例;“双引擎”138例,“双马达”0例;“引擎盖”26例,“马达盖”0例。此外,“引擎”近年来还义有引申,即对译英语的 search engine,汉语仿译为“搜索引擎”,有时也简称为“引擎”,这一意义是“马达”所没有的。以上三点,使得“马达”和“引擎”也成为一对基本呈互补分布的外来词。
“马达”与“发动机”基本也是互补分布的。这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意义上的互补。就实际的使用情况看,“发动机”与“电动机”等已经实现分化,各有自己的表义范围,而“马达”则更具有“总称性”,它既可以指发动机,也可以指电动机,因而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使用空间。第二,音节上的互补。与三音节的“发动机”相比,“马达”显然占据音节上的优势,比如常见的“马达隆隆、马达轰鸣、马达欢叫/唱”以及“马达声声”等,就基本没有用“电动机”替代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