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文革”中旧有词语大面积退隐情况考察

摘 要: “文革”期间 有大批的旧有词语趋于或已退出现实的使用 文章按人物称谓类、事物称名类和动作行为类分别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考察 并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文革”;旧词语;退隐

“文革”期间 有大批的旧有词语趋于或已经退出现实的使用 这一情况在一些“点”上相当集中 由此而形成了某类词语的大面积退隐。这一现象非常值得深入探究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文革”语言及其使用 也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想和意识 甚至了解“文化大革命”本身。

王铁昆在谈到“文革”词语的退隐时说:“史无前例的‘十年内乱’期间 由于社会的动荡 有为数不少的词语‘来去匆匆’ 它们一会儿普遍使用 充斥报刊;一会儿销声匿迹 无人问津。现在想想当时活跃一时的词语 还能回忆起那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1

苏新春对《现代汉语词典》所反映出来的词语退隐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第2版标明“旧时指”“旧称”“旧作”“旧社会指”及“旧俗”等的“旧词语”共有 944个 约占全部45592个复音词的2.1%。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即称谓语(如“丘八、更夫”)、客观类(如“家丁、拍卖”)和主观类(如“妓女、压岁钱”)。标了“旧”自然就意味着后来已经不用了 也就是说 词典的编者们认为这些词语已经退隐了2

当然 实际上退隐的词语绝不止这些 词典中反映的只能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甘祺庭把“旧词语消亡”归纳为以下六种情况:

一是某些直接跟旧制度紧密联系的词语 如“总裁、保长、租界、洋行”;

二是指称不符合人民要求的行业和职业的词语 如“当铺、牙行、交际花、娼妓”:

三是反映剥削阶级意识和职业歧视的词语 如“戏子、茶房、邮差、脚夫”;

四是反映旧的思想意识的词语 如“台甫、令爱、洋房、洋火”;

五是反映民族压迫和歧视的称谓 如“满清、归绥(改为呼和浩特)”;

六是因时代不同而废弃或因规范化而淘汰的 如“党团”改为“党组” “薪水”改为“工资”3

郭伏良比较全面、深入地讨论了旧词衰亡的问题 归纳为旧事物的消亡引起的旧词衰亡、事物名称的改换引起的旧词衰亡、社会发展和交际需求改变引起的旧词衰亡以及词汇系统的调整与规范引起的旧词衰亡等四个方面4

以下 我们按人物称谓类、事物称名类和动作行为类分别对“文革”时期旧有词语的大面积退隐情况进行考察。为了对比 我们分为“文革”前、中、后三个阶段来进行 具体作法是利用《人民日报》(1946-2005)图文数据库 检索并统计相关词语在1955-1965、1966-1976、1977-1987这三个时间段的使用情况 最终得出某些结论。以下说明中 我们经常用“前(期)”“中(期)”“后(期)”分别指称这三个阶段。

1 人物称谓类

现代汉语中 用于人物称谓的词语很多 这里择要讨论。

1.1 谦敬称谓语

汉语的谦敬词语非常发达 这些词语在恰当地指称、表情达意以及调整交际各方的关系等方面 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成为汉语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最有汉民族文化内涵的一部分词语。谦敬词语的使用情况在建国以后 特别是“文革”期间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由建国后的日趋萎缩而终于基本退隐 成为词语使用情况变化最为突出的一类词语。

刘宏丽把敬谦词语分为两类 即称谓性敬谦词语和表述性敬谦词语5 以下我们就以刘女士所列出的前一类词语(大都取自《现代汉语词典》)为对象 来考察它们在“文革”期间的使用情况。

谦敬称谓语中发生大面积退隐的 是含有谦敬语素的称谓语 这样的语素主要有“尊(尊公、尊甫、尊台、尊翁、尊堂、尊大君、尊大人、尊慈、尊侯、尊君、尊萱、尊上、尊兄、尊嫂)、贤(贤侄、贤甥、贤娣、贤妹、贤弟、贤昆仲、贤乔梓、贤伉俪、贤夫、贤郎、贤内助、贤子、贤息、贤叔、贤尊、贤孙)、令(令尊、令堂、令岳、令妻、令婿、令郎、令嫒、令媛、令兄、令弟、令姊、令妹、令侄、令嗣、令爱、令叔、令甥)”等。以上“尊”类词几乎都已经退隐 我们在1946-2005年的《人民日报》中逐一检索 仅得“尊甫”1例、“尊翁”2例、“尊堂”1例、“尊兄”2例 均见于后期。

“贤”类词语见于《人民日报》的有“贤侄、贤甥、贤妹、贤伉俪” 其中只有“贤妹”2例见于前期 其他几个都只见于后期。三个阶段都有用例的只有一个“贤弟” 但是情况却有不同:前、后的“贤弟”都是现实中的使用 例如(本文用例均取自《人民日报》 以下只标出版日期):

(1)副总统尼克松、国务卿杜勒斯、杜勒斯先生的“贤弟”--那个搞特务工作的 以及被尊称为“善于处理困难问题的能手”的墨菲 在不同的日子里 到过不同的地方 但是 却都碰到了程度不同的霉气。(1958.12.19)

(2)“贤弟!”赵丽蓉握着老农民的手:“欢迎你上北京找大姐来!”屋里又荡起一片笑声……(1991.8.29)

而中期的7个例子 都见于反映旧时生活的作品 比如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栾平口中的“胡标贤弟”。所以 这些例子的存在 并不能说明此词没有退隐。

“令”类词语中“令尊、令郎、令爱”都是前、后都有使用 而中期不见用例 “令堂”只有后期的用例。

表自谦的语素主要有“家(家祖、家祖母、家父、家翁、家君、家母、家慈、家叔、家舅、家岳、家兄、家嫂、家姐、家表兄)、舍(舍侄、舍表侄、舍妹、舍弟)、小(小儿、小犬、小息、小顽、小女、小弟、小妹、小婿、小侄、小甥、小孙)”等。其中“家”类词语中检索到的有“家父、家母、家嫂”(前、后有用例 中期没有用例)、“家翁、家慈”(只在前期有用例)和“家祖、家叔、家姐”(只在后期有用例)。另外“家兄”的用例比较多 但是中期仍然没有 我们只在“文革”刚结束的1977年见到 l例 不过仍然不是现实中的“正常”使用。为了对比 我们前、中、后的用例一并列出:

(3)我们家里哥儿五个 我是老五。我跟家兄在金县开了不少年的百货店。(1956.8.2)

(4)内山嘉吉是内山完造先生的弟弟。他在扫墓时说:“家兄遗骨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 激励着我们为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而努力工作。”(1977.7.1)

(5)正是春草初萌时节 家兄归来探家 从旅行袋中掏出两盒东西 说是出差成都买的。(1998.8.14)

“舍”类词语中“舍弟”较多 但中期没有用例 “舍妹”只有后期的用例。

“小”类词语中“小女、小弟、小妹”前、后都有用例 中期没有用例。

总之 由《人民日报》的使用情况看 含上述 6个谦敬语素的谦敬称谓语在“文革”期间已经全部退隐了。

1.2 旧时称谓语

据苏新春统计 《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所收的944个“旧词语”中“称谓”类的有255例 占27%。在他列举的40余个称谓语中 以下一些在“文革”期间的《人民日报》中都未见用例:

清道夫、丘八、堂倌、庶务、属员、通事、侍应生、店东、更夫、推事、捕快、包探 承审员、讼师、军师、督学、录事、弃妇、虔婆、清客、亲随、内掌柜(的)、女公子、晚生、上峰、时人、少奶奶、绅耆、世兄、人犯、票友。

这就使我们趋向于认为 这些称谓语在“文革”期间已经退隐了。而它们在此前或此后 却都有用例。并且其中绝大多数都经过了“有(文革前)一无(文革中)一有(文革后)”的变化过程。

以上是总体的情况 具体到某一个词语 可能还不完全一样。比如“儒医” 在前、后都有用例 中期的情况是 此词在批判儒家的过程中遭到“株连” 并由此而得到了启用。关于这一点 《人民日报》1978年11月2日的一篇文章说得非常清楚:“林彪、‘四人帮’顽固地推行一条假左真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 实行歧视、排斥、消灭中医的反动政策。他们肆意践踏党的中医政策 诬蔑团结中西医是保护‘牛鬼蛇神’ 把中医打成‘儒医’、‘封建医’ 横加迫害。”所以 就出现了以下的用例:

(6)他的革新精神同样遭到儒医的激烈攻击。清代儒家陈修因 甚至叫嚣要把《本草纲目》烧掉。(1975.3.13)

我们可以设想 如果不是出于批判的需要而赋予“儒医”贬义的话 像这样的“文词”和“旧词” 在“文革”期间使用的可能性极小。

此词在前期和后期的用例如:

(7)(我)极其希望把我所学的技术尽量能贡献出来 因此在公会之暇还时常偷偷摸摸的作一个“儒医”式的顾问工程师 若是有“不耻下问”者 我必将我一得之愚尽力的为人民服务。(1956.6.28)

(8)人们会通过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了解到那些“三指温情、两袖清风”的儒医们如何从50年代开始出国为许多国家的政要、名流治疗顽疾 获得了常规外交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效果。(1999.2.2)

2 事物称名类

相对于人物称谓而言 事物称名类词语更多 基本上也包括两类 一类是谦敬称名 一类是旧有称名。

2.1 谦敬称名

汉语中长期形成的含有谦敬语素的事物称名比较多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文革”期间也都大面积地退隐了。

表敬语素主要有“尊(尊寓、尊处、尊府、尊斋、尊居、尊意、尊论、尊文、尊著、尊作、尊见、尊稿、尊函、尊名、尊姓、尊颜、尊况、尊号、尊恙、尊庚、尊齿、尊体、尊驾、尊便)、贵(贵庚、贵姓、贵恙、贵处、贵体、贵宅、贵寓、贵业、贵府、贵方、贵友、贵国、贵报、贵乡)、高(高龄、高寿、高见、高论、高意、高名、高谊、高教)、大(大笔、大稿、大函、大号、大驾、大名、大示、大寿、大文、大作、大札、大著)、惠(惠函、惠翰、惠示、惠书、惠信、惠札)、玉(玉手、玉言、玉体、玉音、玉札、玉照)”等。其中“尊”类词语“文革”中一例未见 而前后均有用例的有“尊意、尊作、尊稿、尊函、尊姓、尊颜、尊号、尊驾、尊便” 只见于前期的有“尊处、尊见” 只见于后期的有“尊论、尊名、尊体”。

“高”类词语中“高名、高谊”前后都有 中期没有用例;“高龄、高见、高论、高寿”前、中、后都有用例 但是中期的使用与前、后有明显的不同。

“高龄”在中期有较多的用例 主要用于毛主席 此外在一些外交场合等 偶尔也有使用。以下各举一例:

(9)他们说 毛主席那样关怀、重视开展体育运动 七十多岁的高龄还在长江中游泳 真是中国人民的巨大幸福。(1966.9.8)

(10)廖承志在宴会上讲话。他说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宴会 对松村先生以八十高龄 不远千里亲率代表团 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商谈备忘录贸易 第四次来到北京 表示热烈的欢迎。(1966.5.14)

“高见”和“高论”在“文革”期间的不多用例感情色彩都发生了变化:一律用于指斥的对象 大致属于“正话反说” 所以实际上已经赋予了贬义 这样就与前后阶段的使用情况有了明显的区别。例如:

(11)在这里 群众看到干部不是东跑跑 西转转 “蜻蜓点水” 也不是下来当“钦差大臣” “下车伊始”就指手划脚发“高见” 而是群众和干部身挨身 见面又见心。(1971.5.15)

(12)他们有一连串的娓娓动听的谎话 厚颜无耻的诡辩 侃侃而谈的高论 那词句很有点灿烂夺目 那声音很有点激昂慷慨。可是 只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一对照 什么“天才”呀“一贯正确”呀 就统统现了鬼魅原形。(1972.9.1)

自谦语素主要有“拙(拙笔、拙稿、拙文、拙诗、拙作、拙著、拙译、拙见)、敝(敝处、敝姓、敝意、敝宅、敝寓、敝店、敝党、敝号、敝庐、敝国、敝方)、愚(愚忱、愚诚、愚计、愚见、愚虑、愚言、愚意)、鄙(鄙况、鄙见、鄙姓、鄙言、鄙意、鄙寓、鄙县)、贱(贱姓、贱名、贱躯、贱体、贱恙)、薄(薄酒、薄礼、薄献、薄物、薄馔、薄酌)”等 它们在中期都不见使用 而其他阶段则有一些用例 比如“拙笔、拙文、拙诗、拙作、拙著、拙译、拙见”等 前后均有用例 “拙稿”在后期有用例。

2.2 旧有称名

苏新春所列《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收的944个“旧词语”中表示事物名称的 在“金融商业经济”“礼俗宗教”“行政司法”“文化艺术语言”“生活”和“婚姻爱情嫁娶”等类中 以下一些在文革期间的《人民日报》中都未见用例:

暗盘、押租、脚钱、暗码、银号、银两、奖券、牙行、票号、长支、商情、铺保、头寸、兑换券、社戏、孝衣、宗祧、金莲、天足、铭旌、名讳、红契、囚房、呈文、台端、包银、圣经贤传、破体字、国文、国学、时评、戏码、洋纱、洋布、家政、秘史、揭帖、饭局、外场、红尘、号坎、旗装、扳指、花烛、添箱、艳史。

上述词语大多数在前、后都有用例 例如“红契”:

(13)在新解放区 反动地主不肯把过去霸占的农民的房子腾出来 也不交红契;现在 他们自行腾房送红契 并且糊窗扫地 让农民往里搬 有的则挨门挨户向群众求饶。(1951.7.16)

(14)近两年全县划给农民80万亩自留山(占山场总面积的28%) 把121万亩荒山承包给社员 虽然发了三张“红契”(自留山使用证、承包责任山合同书、司法公证书)“但落实中还有不落实的地方”。(1984.3.22)

“脂粉”代表了另外一种情况:在“文革”期间也有用例 但是只用于比喻义 这样就与前期及后期有了明显的不同 例如:

(15)反革命的本性决定了他们总是要在紧要关头抹去自己涂饰上去的一层薄薄的脂粉 而露出那一张叛徒的白脸来。(1967.4.24)

3 动作行为类

3.1 谦敬词语

用于动作行为类词语中的表敬语素主要有“惠(惠赐、惠存、惠告、惠顾、惠教、惠借、惠临、惠示、惠允、惠赠、惠予)、垂(垂询、垂闯、垂顾、垂念、垂爱、垂怜、垂览、垂虑、垂盼、垂注)赐(赐告、赐见、赐教、赐示、赐赠、赐正、赐知)”等。其中“惠”类词语前、后有而中期没有的是“惠赐、惠存、惠临、惠允、惠赠” “惠顾、惠示”仅见于后期。前、中、后都有使用的只有一个“惠予” 但是中期只用于外交场合 并且都是翻译外国人的讲话 而此前和此后却没有这样的限制。

“垂”类词语前后有而中期没有的是“垂询、垂问、垂顾、垂爱、垂怜” 只在后期出现的有“垂念、垂注”。

“赐”类词语中 前后都有而中期没有的是“赐告、赐见、赐教、赐赠” 只有前期用例的是“赐示” “赐正”只有后期的用例。

与大批含谦敬语素的动词性词语退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一组含表敬语素“敬”的词语在中期较多地使用 它们的对象 主要也是毛主席 这一类词语有“敬祝、敬献”等。

在1946-2005年的《人民日报》中 “敬祝”的用例一共1347个 而1966-1976年间就占了835个 以下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16)我们敬祝伟大的导师 伟大的领袖 伟大的统帅 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寿无疆!(1967.1.2)

表谦的语素主要有“奉(奉托、奉送、奉劝、奉告、奉送、奉还、奉陪、奉报、奉禀、奉答、奉复、奉访、奉候、奉借、奉恳、奉请、奉扰、奉闻、奉悉、奉邀、奉迎、奉约、奉赠、奉央、奉迓)、拜(拜托、拜领、拜候、拜会、拜见、拜恳、拜聆、拜纳、拜启、拜受、拜识、拜问、拜晤、拜阅、拜谢、拜贺、拜别、拜赐、拜读、拜辞、拜访、拜服、拜望)、谨(谨悉、谨谢、谨谢不敏、谨禀、谨献、谨祝)”等。其中“奉”类词语呈现出明显的分化:一组在中期有较高的使用频率 但是使用范围已经缩小 主要用于双方或一方是贬斥对象时 这一组包括“奉送、奉劝、奉告、奉陪”等;另一组与其他谦敬词语的变化相同 即已经退隐 这一组包括“奉报、奉答、奉复、奉闻、奉悉”(以上前后期均有用例)、“奉访”(后期有用例)和“奉邀”(前期有用例)。

“拜”类词语似乎更为复杂一点 基本有三种情况:前两种同于“奉” 其中缩小使用范围的有“拜托、拜见、拜读、拜服”等 主要用于贬斥对象 因而有明显的贬义;与其他谦敬词语变化相同的有“拜谢、拜贺、拜别、拜望”(前、后都有用例)、“拜领、拜候、拜恳、拜受、拜识、拜问”(仅见于后期)和“拜赐”(仅见于前期);第三种情况是中期也有较多的用例 使用范围也没有明显变化 这样的词有“拜会、拜见” 在各阶段都以用于外交场合为主。

3.2 旧有词语

我们仍以苏新春所列《现代汉语词典》第2版收的944个“旧词语”中的一部分为考察对象。在“金融商业经济”“礼俗宗教”“行政司法”“文化艺术语言”“生活”和“婚姻爱情嫁娶”等类中 不见于“文革”期间《人民日报》的有以下一些:

甩卖、拆账、断屠、上供、温居、拜把子、守孝、打千、吃教、仙逝、路祭、查照、报聘、保结、办差、加委、代拆代行、通经、开天窗、出科、饮场、拉夫、投军、跑江湖、闯江湖、打秋风、缝穷。

以上有一些“陌生化”的程度相当高 但即使如此 基本上也是前、后有用例 而中期退隐 比如“办差”就是如此:

(17)因此我在工商联工作中 强调工商联不要变成“办差”机构 脱离了群众 这无异要工商联走上脱离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方向。(1957.7.22)

(18)事实告诉我们 对工作对象有没有感情 做工作是奉命办差还是真诚服务 效果是迥然不同的。(2004.6.8)

4 小结

以下对“文革”时期旧有词语的大面积退隐作一小结。

上述旧有词语的大面积退隐只是就书面语而言的 并且只是由《人民日报》所反映的情况 这与口语中的某些情况 与其他语料所反映的情况 在某些具体的词语上可能会有一些小的出入 但是这些词语总体上退隐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

由上文的叙述可见 “文革”语言并非起于一旦 虽然也有一些“突变” 但是总的来说却是一个长期发展和积累的结果。具体来说 就是上述旧有词语在建国以后 就已经开始趋于萎缩 一些个体已经退隐。

既然有退隐 很可能就会有“复显” 而我们确实看到就上述旧有词语来说 已经部分地实现了这一过程 这就是有相当数量的在“文革”期间已经退隐的旧有词语 在“文革”以后又重新投入使用。

造成旧有词语大面积退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 旧有词语的内容。按“文革”时期流行的观念 上述旧有词语所反映的内容大都可以归之于“封资修黑货” 特别是那些谦敬词语 尤其如此。当时流行的观念 用毛泽东的话来表述 就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不是做文章 不是绘画绣花 不能那样雅致 那样从容不迫 文质彬彬 那样温良恭俭让”(《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所以 它们自然都在摒弃之列。谦敬词语以外的其他词语 除了可以归入“封资修黑货”者之外 也有一些反映的是已经消逝的人、事 它们大都可以归入前引甘祺庭所归纳的几种情况。

第二 表达的需要。这是一个有时甚至会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比如谦敬词语大面积退隐 但是“敬”“奉”和“拜”类中的一些却并非如此:因为要表达对革命领袖的“无比热爱” 某些表敬词语就成为必须 所以“敬祝”“敬献”等不仅保留下来 而且高频使用;为了表示对“帝修反”“牛鬼蛇神”等的憎恶与蔑视 也启用了某些本来已经归入“封资修黑货”的表敬词语 使之在贬义下得以存留。例如:

(19)他们把亚非人民作为牺牲品奉送给帝国主义侵略者、压迫者和剥削者。(1967.4.5)

(20)他还兴致勃勃地跑到南京资料馆 拜读蒋介石为张灵甫写的碑文。他看了蒋匪写的碑文之后 竟佩服得五体投地 逢人就说“给我印象颇深”!(1967.10.25)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王铁昆.新词语的规范与社会、心理[J].语文建设 1988(1):29-30 ↩︎

  2. 苏新春.汉语词汇计量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2. 35-41 ↩︎

  3. 甘祺庭.三十年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概述[J].广西师院学报 1980(3):35-38 ↩︎

  4. 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135-141 ↩︎

  5. 刘丽宏.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1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