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文革”中一组称谓语使用情况考察

摘 要:称谓语是语言与文化的一个接口 对它的研究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考察“您”、“先生”、“同志”和“爱人”等四个常用称谓语在“文革”时期的使用情况 从其发展变化可以了解一种语言的一个侧面 更可以认识一个民族或社会一个时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

关键词:“文革”;语言;称谓语;文化

称谓语是一种语言中最为常用的部分。它往往有较为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内涵, 另外它还往往比较易于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 由称谓语的使用及其发展变化, 不仅可以了解一种语言的一个侧面, 更可以认识一个民族或社会某一个时期内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所以, 称谓语可以认为是语言与文化的一个接口, 对它的研究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文革”时期, 一些传统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使用范围缩小, 有的还有表义的变化, 而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所以, 由“文革”时期的称谓语使用情况, 正可以观察“文革”语言的某些特点, 甚至是“文革”本身的某些特点。以下我们择要进行考察。

一、您

“您”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敬称形式, 它的使用情况在不同阶段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以下是根据我们建立的包括多种文体、共约 600 万字的现代汉语语料库所作的检索统计结果。

表1

时间 用例数 词频(%)
1919-1948 46 0.00297
1949-1965 1555 0.11107
1966-1976 249 0.01596
1977-2000 1563 0.09194

由上表可见, 文革期间与其前后阶段相比, “您”的使用数量大为减少, 前一阶段的用例数是本阶段的近 7 倍, 后一阶段的用例数也是本阶段的近 7 倍。此外, 我们还曾以 1960、1970 和 1980 年为三个点, 在这几个年份的《人民日报》中进行全文检索, 所得“您”的使用数分别是 278、182 和 220, 虽然《人民日报》由于文体等的限制, 对“您”使用情况变化的反映应该是不充分的, 但是即使如此,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关的变化。所以, 上述三个数字所显示的变化幅度虽然不是太大, 但是基本上也形成了“高—低—高”的变化曲线, 这一点, 与我们的现代汉语分阶段语料库所反映的情况还是一致的。

就《人民日报》的用例来看, 1960 年与 1970 年“您”的使用是有一定区别的, 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主体有广狭之分。1960 年“您”的使用范围较广, 可以用于各种人, 而到了 1970 年, 范围缩小, 在 182 个用例中, 有一半以上是用于毛泽东的。

二是有“真假”面称之别。作为第二人称代词, “您”通常是用于面称的, 1960 年的使用情况就是如此。而在“文革”期间, “您”更多地却是用于“假”面称, 即采取的是“指称形式+您”这样的“倾诉”形式。以下两例对比, 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1) 他虚心地向老工人说:“老师傅, 这个问题我没有什么经验, 您看黄铜和紫铜有什么特性?” (《人民日报》1960-01-10)

(2) 毛主席啊, 毛主席! 我们永远忠于您, 读您的书, 听您的话, 照您的指示办事, 永远跟着您老人家革命到底! (同上 1970-01-21)

三是“您们”的使用频率不同。1960 年和 1970 年“您们”的频率对比是 37:6。

二、先生

刘宏丽对“先生”一词有以下的叙述:“‘先生’是个‘老牌’的敬称……建国后, 在大陆, ‘同志’占据了‘先生’的大部分领地, ‘先生’退缩到了两个主要地盘:一个是老牌的高等学府和科研单位, 那时的老学者或一些教师仍然被称为‘先生’; 一个是外交外事场合, 我们称外国的政府官员和外交人员为‘先生’, 他们也称我们为‘先生’”1

刘女士所说基本正确, 但是范围似乎小了些, 我们来看以下几例:

(3) 范老先生为人严肃, 教学认真。(王汶石《风雪之夜》)

(4) 噢, 噢, 这位罗先生, 那天来, 硬要住, 我说怕住不成, 罗先生说, 房子空闲着怎么住不成? (同上)

(5) 傅先生公开承认自己反动透顶, 但是傅先生在和平解放北京时为人民立了功。(《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6) 关于党和毛主席对于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正确性的体会, 和具体工作当中的建议和意见, 我同意最近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华罗庚和茅以升两位先生所写文章的内容。(《人民日报》1956-02-05)

(7) 为了使我国卓越的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优秀的表演艺术能够为广大人民所欣赏, 并且能够流传给后代, 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同上 1956-03-20)

(3)-(7)用例, 均出自 20 世纪 50 年代的作品, 例(3)指称教师, 例(4)指称有文化的人, 后三例用于指称民主人士或其他名人, 这些都是“先生”在建国前的基本用法。建国后这样的用法虽然日渐减少, 但还是有所保留。

“文革”时期, 刘女士所描述的范围进一步缩小, 即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人们通常也不会再使用“先生”了, 这样, 实际上仍在使用此词的, 基本上就只有外交领域, 另外还有用于指称民主人士的少量用例。以下各举一例:

(8) 陈毅副总理同这些日本朋友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参加接见的还有西园寺公一先生。(《人民日报》1967-02-13)

(9) 参加纪念仪式的还有李宗仁先生等。(同上 1967-03-13)

不过, “先生”在主要用法范围缩小的同时, 也有使用范围的小规模拓展, 这就是用于讥讽性的称谓, 例如:

(10) 社会主义的东风所向披靡, “顶风”派的先生们完蛋了。(《彻底批判反动小说》)

(11) 嘿嘿! 老爷们, 先生们! 你们瞎了眼, 把人看错了。我们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 眼最亮, 心最红, 脚跟站得最牢。(《人民日报》1967-02-14)

(12)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先生们, 现在是人民审判你们的时刻到了。(同上 1968-04-03)

这样的用法, 早在建国前毛泽东的著作中就已经出现, 例如:

(13) 我愿顽固派先生们, 于其“限共”、“溶共”、“反共”等工作洋洋得意之余, 也去翻阅一下这个宣言。(《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毛泽东解放后的著作中, 依然有这样的用例:

(14) 右派先生们, 何去何从, 主动权 (一个短期内) 在你们手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毛泽东著作以外的用例, 我们首见于“文革”时期的语料中。

“先生”不同阶段使用频率的变化见下表。

表2

时间 用例数 词频(%)
1919-1948 1816 0.11716
1949-1965 274 0.01975
1966-1976 65 0.00409
1977-2000 192 0.01379

三、同志

关于“同志”的变迁, 陈建民有以下的叙述:“从 60 年代起, 一些党政领导不乐意别人称呼他为‘同志’, 希望别人称他的官衔才过瘾……社会上称官衔之风越来越盛, 于是‘同志’出现滑坡之势。‘文革’中, ‘同志’一方面贬值, 昨天的‘书记同志’、‘部长同志’竟一个个变成所谓‘走资派’、‘叛徒’、‘特务’, ‘同志’的多变叫人对它产生了疑虑。另一方面‘同志’仍然十分神圣。不了解对方的出身和政治情况, 随便叫人一声‘同志’, 就可能招惹麻烦。……‘同志’成为区分敌我的标记, 跟政治生活的关系是那么密切, 叫人喜欢, 也叫人害怕, 人们索性少用或不用就是了。于是, 作为统一的称呼‘同志’, 从‘文革’后期便开始解体了。”2

接下来, 陈先生又谈到了“师傅”的使用情况, 最后的结论是:“‘同志’越来越缩小了使用范围, 而‘师傅’、‘老师傅’却成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且不断扩大它的使用范围。”

李行健也说过类似的话:“人们思想认识的改变,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同志’好像贬了值, 不仅引不起昔日的神圣感, 还招来有的人不高兴。”3

以上陈先生所谈是口语中的情况, 笔者经历过“文革”, 对此深表认同。我们认为, “同志”的称呼大为减少, 从根本上来说, 是可以称为“同志”的人大为减少了。但是, “文革”期间“同志”使用范围的缩小在书面语中却基本反映不出来, 以下是在我们的现代汉语语料库检索的结果。

表3

时间 用例数 词频(%)
1919-1948 124 0.008
1949-1965 1007 0.07193
1966-1976 1213 0.07624
1977-2000 194 0.01393

《人民日报》的情况基本与此相同, 比如 1957 年, “同志”共出现了 4046 次, 每百万字的出现次数是 202.3 次; 1967 年共出现了 3082 次, 每百万字的出现次数是 205.5 次, 也是文革期间略多于前一阶段。

四、爱人

用于称呼配偶的“爱人”, 使用范围在“文革”期间也有比较明显的缩小, 频率也大大降低, 以下是我们对《人民日报》的调查统计结果, 表中的词频指每百万字的用例数。

表4

时间 1947 1957 1967 1977 1987 2005
用例数 16 267 30 65 118 102
词频 0.8 13.35 2 4.33 5.9 2.55

上述数据的变化与我们所了解的“爱人”一词实际的变化情况完全一致:此词建国前只在解放区小范围地流行, 建国后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通行, 并且取代了原有的“情人”义4。但是, 相对于“妻子”“丈夫”这样的称谓, “爱人”毕竟有更多的情感因素在内, 而这与“文革”期间只讲“革命”和“斗争”的“时代精神”无疑是不相吻合, 甚至是格格不入的(“爱”在此期基本上是一个忌讳使用的字眼), 所以“爱人”在此期的使用范围明显缩小, 频率大为降低。随着“文革”的渐行渐远, 此词的使用频率又开始有了小幅度的上升, 但很快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下降(我们检索到的用例中, 有一些是述宾词语, 如“仁者爱人”之类, 而不是指配偶, 所以, 实际的使用范围还要小一些), 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人们在指称配偶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如“夫人、太太、另一半、先生、老公”等。另外, 由于受港台语言的影响, “爱人”的“情人”义也开始复显, 例如:

(15) 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热爱圣彼得堡, 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光, 生前曾写下多情的诗句, 献给他的爱人, 也献给这座城市。(《人民日报》2006-02-21)

如果此例的“爱人”意思还不够显豁的话, 那么下边的例子就再明显不过了:

(16) 山中雾气开始浓密起来, 如同相识到热恋的爱人, 开始纠缠不清, 卿卿我我地难分难舍了。(《京华时报》2006-07-12)

这样, 在某些情况下,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人们就有可能不趋向于使用“爱人”来指称配偶了。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刘宏丽. 现代汉语敬谦辞 [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p. 17. ↩︎

  2. 陈建民. 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 [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pp. 120-121. ↩︎

  3. 李行健. 词义演变漫议 [J]. 语文建设, 1994(7): 29-30. ↩︎

  4. 陈建民. 配偶义的“爱人”小考 [J]. (香港)词库建设通讯, 1997(13):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