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语言中形容词重叠形式使用情况考察
摘要: 关于文革语言研究的文章很少,涉及语法方面的就更少了。我们认为,从语法角度切入,同样也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本文选取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谈了它们两个方面的三种表现:一是萎缩,表现为数量少、频率低;二是局部膨胀。对造成上述表现的原因,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文革; 文革语言; 形容词; 重叠形式
历时 10 年的“文化大革命”是我们国家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它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对于语言, 这样的影响也同样存在, 并且也是巨大而又深刻的, 所以在文革时期, 语言及语言运用都呈现出与以往及以后各阶段的诸多不同, 形成了非常突出的一系列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揭示和探讨, 不仅可以对作为现代汉语发展的一个阶段的文革时期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还可以由此而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人们的语言心理, 甚至于文革本身。所以, 文革语言的研究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
对文革语言的研究,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以前为数不多的文章主要集中在词汇和修辞等方面。本文准备换一个角度, 从人们一向极少关注的文革语言的语法方面着眼, 来进行我们的考察。我们认为, 从语法角度切入, 同样也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
本文中, 我们选择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对其在文革期间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
从总体上说, 文革时期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有以下两个方面非常明显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方面是总体上“萎缩”, 其具体表现有二, 一是可重叠使用的形容词数量少, 二是使用频率低, 二者都为整个现代汉语阶段的最低值; 另一个方面是局部的“膨胀”, 即也有一小部分重叠形式有相反的表现: 提高了使用频率, 或者是扩大了使用范围。
以下我们就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萎缩表现之一: 可重叠使用的形容词数量少
祝克懿曾经讨论过“样板戏”中形容词的使用情况, 其中的部分内容与我们的论题相关:““样板戏”强调突出革命的是革命的斗志和无产阶级感情, 主要描写艰苦卓绝的斗争和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 不屑一顾精雕细刻的景物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 更鄙视男女之间卿卿我我的描写, 所以在形容词的运用上较为单一、平实、笼统、粗糙。表现为: 原形多, 生动形式少; 性质形容词多, 状态形容词少; 感情色彩词语呈两极分化, 褒贬两极多, 中性少”1。
按这里所说的“生动形式”, 也就是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其实, 并非只有“样板戏”中形容词的使用是这样, 在整个文革语言中, 基本也都是如此, 即上引这一段话大致概括了文革时期形容词使用的基本状况。
吕叔湘先生所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 后附了一个“形容词生动形式表”, 共收入可以有重叠形式的形容词 560 余个。该书初版于 1980 年, 我们认为这一情况大致可以反映建国后至文革这一段时间内形容词重叠的实际。比如, 表中收“AABB”式 200 余个, 而我们搜集到的不包括在其中的建国前的用例就有 100 多个, 例如“嘈嘈哜哜、斩斩截截、容容易易、安安心心、漆漆黑黑、可可怜怜”等; 再比如“ABB”式的用例, 不见于此表中的建国前用例也有上百个, 如“静沉沉、鲜艳艳、浑漠漠、凶狠狠、怒猛猛、尖生生”等2。文革以后, 可以重叠使用的形容词就更多了, 据我们不完全统计, 有近 300 个不见于上述“形容词生动形式表”的形容词出现了重叠的用3。
为了验证以上所说, 我们在上述近 500 个重叠形式中抽取了 10 个“AABB”形式, 按我们对现代汉语史所作的四阶段划分4, 考察它们在《人民日报》中的使用情况, 然后列表予以说明。我们选取的标准是可接受度相对比较高, 因为只有这样的形式在一向以讲究规范著称的《人民日报》中出现的可能性才会比较大一些。
表一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 第三阶段 | 第四阶段 | |
---|---|---|---|---|
容容易易 | 1 | 4 | 0 | 0 |
奇奇怪怪 | 1 | 33 | 1 | 26 |
准准确确 | 0 | 3 | 0 | 0 |
亲亲切切 | 1 | 5 | 0 | 3 |
麻麻木木 | 0 | 1 | 0 | 0 |
潇潇洒洒 | 0 | 1 | 0 | 62 |
清清晰晰 | 0 | 0 | 0 | 3 |
健健康康 | 0 | 1 | 0 | 13 |
古古怪怪 | 0 | 2 | 0 | 2 |
真真正正 | 1 | 7 | 0 | 19 |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对表一的数据不可以绝对化, 实际上我们认为, 这些数据只是反映了一种趋向。在汉语史的研究中, 向来有“说有易, 说无难”之说, 所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形容词生动形式表”所反映的情况自然就不能绝对化地去看; 另外,《人民日报》一家报纸的使用情况也不能概括整个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 因而也不能绝对化地去看。但是即使如此, 以上的统计数字还是能够在相当的程度上说明问题的: 即至少在《人民日报》和上述 10 个重叠形式的范围内, 第三阶段(文革期间)的重叠形式没有或者最少。
二、萎缩表现之二: 重叠形式的使用频率低
这一点与第一点一样, 也是非常明显和突出的, 以下我们也通过一组重叠形式在《人民日报》不同年份的使用情况, 来对此加以证明。
表二显示, 各个重叠形式的使用, 几乎都以文革期间的 1967 年为最低, 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用例, 除此之外, 与之接近的是文革刚结束的 1977 年, 则可以看作语言使用“惯性”的一种表现。
以下,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 通过一组对比形式, 即“原形”和重叠形式, 来分别考察它们在不同时间段《人民日报》中的使用情况。
由表三可以看出, 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原形与重叠形式的使用数量之比, 都以文革期间的 1966-1976 年差距为最大, 即重叠形式的用例同其他阶段相比, 在文革期间都是最少的。
三、重叠形式的局部膨胀
我们在对文革时期形容词重叠形式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时, 除了看到其在总体上严重萎缩这一表现外, 还注意到另外一种情况: 并不是所有重叠形式的使用频率都以文革时期为最低, 或使用范围以此期为最小, 也有一部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的使用不但没有减少, 反面提高了使用频率、扩大了使用范围, 有一些甚至提高和扩大的程度还相当高。
表二
项目 | 红红的 用例 | 红红的 词频 | 白茫茫 用例 | 白茫茫 词频 | 香喷喷 用例 | 香喷喷 词频 | 简简单单 用例 | 简简单单 词频 | 马马虎虎 用例 | 马马虎虎 词频 |
---|---|---|---|---|---|---|---|---|---|---|
1947 | 13 | 1.3 | 3 | 0.3 | 1 | 0.1 | 1 | 0.1 | 16 | 1.6 |
1957 | 18 | 0.9 | 26 | 1.3 | 4 | 0.2 | 5 | 0.25 | 25 | 1.25 |
1967 | 5 | 0.33 | 1 | 0.07 | 1 | 0.07 | 0 | 0 | 8 | 0.53 |
1977 | 5 | 0.33 | 9 | 0.6 | 0 | 0 | 0 | 0 | 14 | 0.93 |
1987 | 29 | 1.45 | 8 | 0.4 | 13 | 0.65 | 2 | 0.1 | 14 | 0.7 |
2005 | 31 | 0.78 | 10 | 0.25 | 6 | 0.15 | 8 | 0.2 | 6 | 0.15 |
- 这里的词频表示的是每百万字的出现次数, 如 1.3 表示在 100 万字中出现了 1.3 次, 下同
表三
例 词 | 项目 | 1955-1965 | 1966-1976 | 1986-1996 |
---|---|---|---|---|
干净-干干净净 | 用例数 | 1522 854 | 969 380 | 825 395 |
比例 | 1.8:1 | 2.6:1 | 2.1:1 | |
漂亮-漂漂亮亮 | 用例数 | 1607 66 | 565 9 | 2325 66 |
用例数 | 24.3:1 | 62.8:1 | 35.2:1 | |
平安-平平安安 | 用例数 | 878 24 | 438 7 | 946 56 |
比例 | 36.6:1 | 62.6:1 | 16.9:1 | |
从容-从从容容 | 用例数 | 309 16 | 165 4 | 561 31 |
比例 | 19.3:1 | 41.3:1 | 18.1:1 | |
沉重-沉甸甸 | 用例数 | 4067 200 | 4840 94 | 3523 478 |
比例 | 20.3:1 | 51.5:1 | 7.4:1 |
在对文革语言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的研究涉及到词汇、语法、修辞、表达方式等比较多的方面), 我们注意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这就是有许多形式或用法都有比较明显的“两级分化”, 比如同样是褒义词语, 它们的“命运”就不相同, 表四中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显示这一点5:
表四
年份 | 丰硕-丰满 | 高昂-高明 | 革命-革新 | 豪迈-豪爽 | 自豪-自爱 |
---|---|---|---|---|---|
1957 | 28-52 | 37-112 | 3164-133 | 73-11 | 175-10 |
1967 | 69-5 | 80-36 | 6658-67 | 101-0 | 167-4 |
1977 | 94-14 | 73-24 | 4851-333 | 127-2 | 111-0 |
1987 | 84-50 | 60-62 | 1733-202 | 22-23 | 82-23 |
部分形容词重叠形式在“文革”期间的膨胀也是分化的结果。对这一现象, 以下我们也列表五说明。
比如“红彤彤”, 在文革期间,“打/杀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等一度非常流行, 由此就使得这一形式获得了空前绝后的超高使用频率。
那么, 造成形容词重叠形式以及其他许多形式或用法两级分化的原因和依据是什么? 最简单地说, 这就是“政治”和“斗争”的需要。我们看到, 凡是可以用于颂扬性地指称或陈述与“革命”沾边的人或事物的, 比如革命领袖、革命组织、革命群众、革命事业、革命形势以及“文革”运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或者是可以用于“阶级敌人”“走资派”“牛鬼蛇神”等, 起到“匕首”和“投枪”作用的贬斥性词语甚至詈词等, 基本都不同程度地膨胀, 而除此之外, 则大都呈现出明显的萎缩之势。
表五
项目 | 高高的 用例 | 高高的 词频 | 红彤彤 用例 | 红彤彤 词频 | 恶狠狠 用例 | 恶狠狠 词频 | 恭恭敬敬 用例 | 恭恭敬敬 词频 | 鬼鬼祟祟 用例 | 鬼鬼祟祟 词频 |
---|---|---|---|---|---|---|---|---|---|---|
1947 | 15 | 1.5 | 0 | 0 | 1 | 0.1 | 6 | 0.6 | 0 | 0 |
1957 | 92 | 4.6 | 0 | 0 | 7 | 0.35 | 8 | 0.4 | 20 | 2 |
1967 | 226 | 15.07 | 689 | 45.93 | 41 | 2.73 | 42 | 2.8 | 12 | 0.8 |
1977 | 136 | 9.07 | 11 | 0.73 | 112 | 7.47 | 9 | 0.6 | 13 | 0.87 |
1987 | 104 | 5.2 | 4 | 0.2 | 6 | 0.3 | 10 | 0.5 | 3 | 0.15 |
2005 | 161 | 4.03 | 5 | 0.13 | 9 | 0.23 | 8 | 0.2 | 2 | 0.05 |
就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而言, 膨胀现象只是少数, 据我们的初步考察, 在上述“形容词生动形式表”所收的 560 余个可重叠的形容词中, 不会超过 10%。其中的原因也不难理解, 前引祝克懿的话已经涉及到了这一点: 因为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一种“生动形式”, 这样就与文革期间语言及语言运用总体上“粗糙”的风格是很不一致的, 所以自然也就限制了它的使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