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语言”中的“詈词”辞格
摘 要: 在文革语言中,詈词是一种高频使用的修辞格。本文列举了较多的用例,对这一辞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分析它的两个相关特点。
关键词: 文革;语言;修辞
在语言学界乃至于文化界,“文革语言”作为一个专门的名词,已经存在几十年了,而与之相关的研究,却受制于“文革”这个总话题,因其所具有的某种“敏感性”而未能很好地展开,所以我们见到的只是一些零星的成果,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犹有所待。
我们认为,时至文革已经结束30年后的今日,对文革中的语言和语言中的文革的研究,不但仍有必要,而且还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汉语语言学方面,我们需要对当时的语言及语言运用情况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文革时期作为现代汉语发展的一个独立、独特的阶段,1对它的研究意义重大,可以说,如果缺了这一阶段语言的研究,整个现代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史的研究都是不完整的。
二是社会语言学方面,可以借由语言及语言运用情况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以至于文革本身。正如郭熙所说:“研究‘文革’的语言是社会语言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文革’语言给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留下了大量的资料,是观察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从‘文革’用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貌。”2
正是着眼于以上两点,我们才下定决心对文革语言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我们认为,对文革语言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而修辞正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角度和重要的方面,因为相对于语言的其他方面来说,修辞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社会生活和思潮等的反映往往也更为及时和充分,这是因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3而无论是“题旨”还是“情境”,往往都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和时代方面的因素。
所以,我们采取分几步走的方式,先选择“文革修辞”做一个系列的研究,主要是由文革期间一些高频使用的辞格入手,进行考察和分析,写成系列的文章,本文中我们讨论的是“詈词”。
詈词可以粗疏地解释为“骂人话”,这里我们包括了词汇单位的“詈词”和句子单位的“詈语”,4我们认为二者是同一表达目的和动机的产物,而用于不同的层面,并不能构成它们之间根本的区别。至于詈词是否可以入辞格的问题,一直有不同的意见,而我们认为,根据这一语言表达方式的一般特点及其在文革中的使用情况,不妨把它作为一种辞格来进行考察和分析。
詈词在文革期间使用数量大增、使用范围空前扩大,频率也大幅度地提高,这些已经成为文革时期语言及语言表达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所以值得而且应当好好地总结和研究。
如前所述,就使用范围来说,此期的詈词在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都有充分的表现,以下我们分别讨论。
一、在“词”的范围内使用的詈词
在“词”的范围内使用的詈词主要有以下两类:
一类是辱骂、污辱性的指称形式,包括作为詈词的名词和由名词前加辱骂、污辱性定语而构成的偏正词组,这样的例子如(我们考察的语料主要是《人民日报》,以下除特别说明外,所举用例均出自该报,为了节省篇幅,我们只标出版日期):
(1)这些,原来都只是地主阶级内部一些大狗、小狗、饱狗、饿狗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历史上并不占什么重要的位置,到今天更是不值人们一顾的僵尸!(1966.7.12)
(2)曾经拿到“补发工资”或其他“福利金”的,当着那些混蛋们的面把那些企图收买工人的臭钱扔在他们的面前。(1967.1.16)
(3)上海市委内一小撮混蛋,对回乡支农工人起来造反怕得要命,恨得要死。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狗命,转移斗争大方向,妄图把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引入经济主义的邪道。(1967.1.31)
(4)中国人民早已完全站起来了,全世界人民正在觉醒,你们的狗命不长了,终将有一天,革命人民要砸烂你们的狗头。(1967.2.1)
(5)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由宋棐卿陪同,和工人代表见了一面。见面时,一边站着的是他的臭老婆。(1967.4.15)
(6)自从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夺取了全国政权,帝国主义再想打我们,就得先想想自己的猪爪子有多硬。(1967.8.9)
(7)历史无情地嘲弄了这班蠢驴。(1967.9.3)
(8)(他们)气焰嚣张地配合蒋匪反攻大陆的叫嚣,为早已被人民唾弃的政治僵尸蒋该死招魂。(《文汇报》1970.3.1)
(9)在他们这伙乌龟王八看来,似乎美国强盗用飞机、军舰去侵占别国领空、领海也成了地球上“乘客”的旅行。(《文汇报》1970.3.18)
按,以上各例中的“混蛋”“蒋该死”“乌龟王八”等是单独的詈词,而“臭钱”“狗命”“臭老婆”等则是同样性质的词组。二者在文革期间都非常多见。
另一类是辱骂、污辱性的陈述形式,也包括词和词组两类。在批判类文章中,经常需要引用被批判者的话,而所用的“说”类动词,经常就是一个詈词。这样的词仅收于《现代汉语词典》“胡”字头下的就有“胡扯、胡吹、胡说、胡诌”,它们在此期的使用频率都超过以往和以后,以下各举一例:
(10)据《纽约时报》十八日报道,美国官员最近胡诌什么中美之间有关于中国不参加越南战争的“默契”,胡说在华沙会谈中,中国曾表示“如果美国不进攻他们(中国)或入侵北越”,中国“将不干涉越南战争”。(1967.2.2)
(11)《新时代》的文章胡扯了这么多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后,得出了“现代资本主义具有过渡阶段的特点”的结论。(1968.1.3)
(12)无产阶级的敌人总是热衷于谈论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胡吹什么现代资本主义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不同。(1968.1.3)
至于名词性的“胡话”“胡言”等,使用得就更多了。其他替代“说”的詈词还有不少,如“狂吠”“狂叫”“叫喊”“叫嚷”等,以下举一个“狂吠”的例子:
(13)党内最大的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甚至歇斯底里地狂吠什么“无产阶级思想万岁,资产阶级思想也万岁”,唯恐资产阶级思想绝了种。(1967.9.6)
变“说”类表达为詈词的另一种更为多见的形式是在“说”前加上一个辱骂、污辱性的状语,构成一个詈词性的状心词组,如“丧心病狂地说、恬不知耻地说、歇斯底里地说”等,以下各举一例:
(14)最近苏哈托歇斯底里地说,谁要反对他目前领导的内阁,就将受到武装部队的镇压!(1966.8.5)
(15)而苏联国际旅行社的经理鲍伊钦科却恬不知耻地说什么“旅行游览是通向和平的护照”。(1968.6.17)
(16)公然出面为资本家开脱,丧心病狂地说什么:“只要我们还要采煤,就总是有这样天生的危险”。(1969.7.14)
其他还有“狂妄地说、无耻地说、昏头昏脑地说”等,不一而足。至于“说”以外的其他动词前加詈词性定语的形式,也为数不少,例如:
(17)这个利欲熏心的家伙,还念念不忘去分享美蒋反动派的残羹剩饭。他以令人吃惊的疯癫劲儿鼓吹说:“要会作宣传会演说,会作选举运动,要大家投你的票”。(1967.9.19)
(18)他切齿仇恨地诬蔑贫农:“不要认为反对单干的就都是集体主义者”。(1967.11.23)
甚至,只有在骂街中才会出现的某些词语,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批判”的“战场”。
(19)呸!明明是在暗示国民党以赛金花和她的“裙钗外交”为榜样,却说是什么“讽刺”,真是不知人间有羞耻事!(1967.11.2)
(20)事实俱在,还想抵赖。真不要脸!(1967.11.23)
(21)中国赫鲁晓夫厚着脸皮说是为咱贫下中农好,那全是放屁!(1968.9.4)
二、在“句”的范围内使用的詈词
在“句”的范围内使用的詈词,主要指的是以句子为单位,形成一个辱骂或污辱性的表述,这也是文革期间非常有“时代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用例也相当多见。最为常见的是一个比喻形式,例如:
(22)对于这群披着羊皮的狼,万万不能麻痹大意。(1967.1.16)
(23)无产阶级革命派的铁扫帚,一定要把你这个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连同你那个破烂——反革命的“生产力论”,通通扫除干净。
(24)从这一阵阵吸血鬼的嚎叫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中资本主义势力妄想吞掉社会主义的那种剥削阶级的贪婪和疯狂。(1967.11.23)
(25)解放后,XXX 这条断了脊梁骨的癞皮狗,摇身一变,钻进革命队伍。(《红旗》1970.6)
此外,作为一个完整表述的詈骂性句子也相当常见,例如:
(26)那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好汉”是永远不可能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的!他们在估计政治形势上比瞎子还要瞎!(《解放日报》1966.5.10)
(27)这个“报告”真是丑死了,臭死了!这哪里是什么时局报告,这是彻头彻尾的大叛卖!(1967.6.16)
(28)(他)也是一个发了狂、红了眼、自己出来打头阵的主将。(1967.8.9)
(29)小说的炮制者狗胆包天,用偷天换日的手法,歪曲历史真相,贬低我们领袖毛主席的伟大历史作用,他们的反动面目,不是昭然若揭了吗?(1967.11.12)
(30)资产阶级反动家伙的脑袋、眼睛、鼻子都是朝后长的,看什么都是颠倒的。(《文汇报》1969.8.9)
由文革时期的詈词及其使用,可以看出以下两个非常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一,使用范围狭窄,即只用于批判类文章中。“革命大批判”贯穿了文革的始终,所以,“大批判话语”成了此期最典型的话语形式,而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詈词的大量使用。“文革”中“批判”的对象,主要是“牛鬼蛇神”“地富反坏右”“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以及“封资修黑货”等,而批判的目标则是要“批深、批透,批倒、批臭”,甚至于还要“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所以在言辞的选择上,自然也就无所不用其极,极尽贬低、斥骂之能事,由此就造成了詈词的泛滥。而在上述范围之外,这种形式就很少见到了。
第二,使用频率高。这一点与上一点密切相关:詈词在此期大受青睐,而使用范围又相当有限,这就使得詈词呈非常密集的分布,而其中的许多形式因其常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些面目可憎的语言“套子”,比如,在1966-1976 年间的《人民日报》中,含有“狗”的文章就有1067 篇,绝大多数都是以之喻人,即用为詈词的,而我们前边列举的大量用例,也都不是个别的现象。
(本文为《“文革语言”中的“詈词”辞格——文革修辞研究》系列论文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