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现代汉语史的观念
“现代汉语史”,是整个汉语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全面考察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分析和解释造成发展演变的内部及外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对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加以总结。现代汉语史研究对更好地应对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两个挑战、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助益。
汉语语言学本体研究:“共时中的历时”
目前在语言研究中把共时与历时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时髦的口号。虽然已经有一些二者相结合比较成功的例子。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做得还很不充分。另外,有人还提出了在研究中要特别注意“共时中的历时”,比如现代汉语首先就是一个共时的平面。但是在这一共时的平面中也包含了许多历时的变化,这与现代汉语史的研究理念不谋而合:研究正是这种共时中的历时研究。总之,在这方面。课题研究一是可以进一步提醒和促使人们在自己的研究中加强共时与历时的真正结合;二是可以大量提供历时方面的材料和事实,以供比较、研究之用;三是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二者结合的产物,而这也不无借鉴意义。
如果从现代汉语史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汉语的研究,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些相当薄弱的环节甚至是空白有待加强或填补。比如,在现代汉语分期中,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作为独立的一个阶段,而实际上我们对这一时期的语言及其应用情况所知甚少。虽然此前社会语言学界一直呼吁加强“文革语言”的研究。而且近年来也不断有零星的相关成果刊布,但大多数都满足于浅表性的叙述以及简单的分析,至今对其全面、真实的情况可以说还根本就不甚了了,更不要说上升到规律性的认知和总结了。
现代汉语史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某些语言现象。对诸多语言现象发展演变的考察,可以明确某些形式或用法的来源及产生时间等,而这一点,经常可以纠正现存的一些不正确认识。比如,进入新时期以来,一些新语法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有不少人对这些现象产生时间的确定却是错误的,如对 VO 带宾语(或者叫“动宾+宾”)形式(如“登陆中国”),很多人都认为是一种新产生的现象,其实早在现代汉语第一阶段(1919-1949年),这样的用例就比较多见。而如果再往上看,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也有为数不少的类似用例。
现代汉语史研究有利于应对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两大挑战
当今的汉语应用研究面临着两大挑战。即汉语教学(包括母语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现代汉语史研究对更好地应对这两个挑战、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助益。
汉语教学
现在的各级各类汉语教学课本中。都选取了相当一部分早期现代汉语时期的文章。如鲁迅、朱自清、巴金的作品等。在选编这类课文时,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史的观念淡漠甚至缺失,其具体表现就是无视大量与今义有别词语或形式的存在。不作任何的解释和说明。比如,中学课本所选茅盾《白杨礼赞》有以下一句话:“如果美是专指‘婆裟’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里的“好”并不是与“坏”相对而言,而是“美”的意思。但是课文中并没有这样的注释,而老师们在讲课时一般也不作解释,结果就只能使学生以为这个“好”就是好坏的“好”。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一是漏掉了一些知识点;二是造成了学生对某些知识的错误掌握;三是在此基础上还可能造成学生的错误模仿和使用。如果把现代汉语史的观念和相关的研究成果等引入教材的编写与课堂的讲授,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和范围内避免这些问题。
中文信息处理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试验。选取诗人徐志摩著名的《再别康桥》开始的一段,即“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利用某著名的翻译软件,进行英译,结果如下:I walked lightly, just as I come lightly; I slightly beckon with the hand, make do not the Buddhist paradise’s clouds. 原诗中的“作别”(告别)被“直译”成了“make do not”,而“西天”则被译为“the Buddhist paradise”(佛教的天堂)。接下来,我们再把译好的英文译回汉语,于是就成了下边的样子:我轻轻的走路,正如我轻轻地来:我些微地由于手招手,制造不 Buddhist 天堂的云。这颇有点“三人成虎”的味道,而这样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就在于人们未能给出供计算机使用的正确规则。面对中文信息处理的汉语研究,最终目的是拿出一个供计算机使用的完整规则系统,而这个系统中,应该而且必须包括一个可以应对和解决类似“史”的问题的子系统,而在这个方面,现代汉语史研究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研究背景
“现代汉语的历时发展演变研究”是我们于 1992 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的。后来,在研究实践中。经过提炼和升华,我们又把这一研究内容概括为“现代汉语史”,并定义为:以现代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也是整个汉语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汉语史的核心内容就是全面考察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分析和解释造成发展演变的内部及外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对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加以总结。2005 年,我们以“现代汉语的历时发展演变研究”为题申报了当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准立项。该项目已于近日结项。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现代汉语的各个构成要素以及某些相关内容等在近百年时间(1919-2006年)内的发展变化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汉语起始时间的确定。我们主要是从词汇和语法这两个方面的事实入手,论证了“五四说”是可以接受的,即确定现代汉语的起始时间应当是在 1919 年的“五四”运动前后。2)语音方面。主要包括标准音的形成和发展,语音的增减、变化等。3)词汇方面。我们主要探讨了造词和构词方面的发展变化、词形的发展变化、词义的发展变化、词的使用范围及其变化等。4)语法方面,共分为实词、虚词和词组与句子等三个板块。5)修辞方面。我们曾经提出过建立“现代汉语修辞史”的构想,并进行过相关的论证,其具体内容包括修辞与词义的发展,修辞造词和辞格的发展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