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文革”语言中能愿动词使用情况考察

摘 要: 在文革语言的研究中,语法方面的研究极少。文章从语法方面选取了一类词,即能愿动词,分别讨论了其所包含的愿望动词和许可动词的使用及发展变化情况,并对相关的促成因素作了初步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 文革;文革语言;能愿动词

十年文革早已成为历史, 但是到目前为止, 文革本身却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各角度、各方面的研究都还不多, 在语言研究方面, 基本也是如此。

我们认为, 十年文革不仅是一场政治浩劫, 其影响之广, 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文革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就是如此, 所以在文革时期, 语言及语言运用都呈现出与以往及以后各阶段的诸多不同, 形成了非常突出的一系列特点。而对这些特点的揭示, 不仅有利于人们对作为现代汉语发展的一个阶段的文革时期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还可以由此而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社会及人们的语言心理, 甚至于文革本身。所以, 文革语言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对文革语言的研究, 自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 而以前为数不多的文章主要集中在词汇和修辞等方面。本文打算换一个角度, 从人们一向极少关注的语法方面, 从一类具体的词即能愿动词的使用情况入手, 来发掘一些基本的事实, 以期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

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 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可能、意愿和必要等的动词。1关于文革时期能愿动词的使用, 据我们所见, 只有祝克懿基于对“样板戏”的考察而作出的一段说明: “助动词集中选用的是几个表示强烈主观意愿的‘要、能、能够、敢’, 还经常在前面加上表示必然的副词加以强调。而主观意愿不甚强烈的‘可、可以、可能、会、想、愿意、情愿、乐意、肯、得’等则一个也没有选用。”2祝氏的观察非常细致准确, 但是由于材料范围的限制, 还不足以反映整个文革时期能愿动词的整个使用情况。

马庆株先生按表达意义的不同, 把能愿动词分为六类。3其中有两类在文革期间用得相当多, 并且还有某种程度的发展变化, 一类是“愿望动词”, 另一类是“许可动词”, 以下我们分别讨论。本文所用语料是 1946~2005 年的《人民日报》, 所举用例也均取自该报, 为了节省篇幅, 我们只列出版日期。

一、愿望动词

马先生所列出的此类动词有“乐意、愿、愿意、情愿、想、想要、要、要想、希望、企图、好意思、乐得、高兴、乐于、肯、敢、敢于、勇于、甘于、苦于、懒得、忍心”, 其中多数在文革期间并未扩大使用范围或提高使用频率, 但有少数词的使用情况确实有很大的变化。

按组合对象的不同, 在文革期间有明显变化的愿望动词可以分为两小类: 一类是用于中性趋于褒扬对象的, 一类是只用于贬斥对象的。前一类我们认为基本属于中性趋于褒义的, 而后者则是贬义的。以下我们分别讨论。

1. 中性趋褒义的愿望动词

这一类主要有“敢、敢于、要”, 其中“要”在使用中经常前面加表示高度强调和充分肯定的语气副词, 构成诸如“(一)定要”、“就(是)要”等形式。

以下, 我们对上述助动词及其组合形式在不同时期《人民日报》中的使用情况列表予以说明(见表 1)。

表 1 助动词及其组合形式在《人民日报》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

例词 敢于 一定要 就是要
项目 用例 词频 用例 词频 用例 词频
1947 57 5.7 411 41.1 59 5.9
1957 220 11 1091 54.55 622 31.1
1967 725 48.3 2136 142.4 934 62.3
1977 360 24 1375 91.67 558 37.2
1987 269 13.45 682 34.1 362 18.1
2005 358 8.95 1041 26.03 888 22.2

这里的词频表示的是每百万字的出现次数, 如 5.7 表示在 100 万字中出现了 5.7 次。下同。

上表清楚地显示, 以上考察的项目文革时期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此前和此后的时期, 这正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此外, 发生变化的还不仅仅是使用频率, 在表义以及用法等方面, 也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

比如“敢于”, 在文革期间的表义及使用变化, 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由此前的贬义、中性义并用, 到只用于中性趋褒义。我们曾就此作过一个简单的调查, 在 1947 年的前 50 个“敢于”用例中, 贬义与中性义之比为 29∶21; 1957 年是 15∶35; 而 1967 年是 1∶49。文革期间的“敢于”几乎都是趋向于褒义的, 比如《人民日报》1967 年的第一个例子就是用于毛泽东的, 因而具有非常明显的褒义色彩:

(1) 毛主席啊, 毛主席! 只有您才有这样巨大的魄力和决心, 敢于发动这场震撼世界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您是当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67.1.1)

二是经常成套或搭配使用, 前者是指采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敢于……敢于”这样的形式, 而后者最常用的形式就是“敢于……善于”。前者的用例如:

(2) 他们不怕艰苦, 不怕困难; 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1967.1.5)

(3) 背离无产阶级精神就意味着过高地估计敌人, 忘掉我们本阶级的敢于斗争, 敢于造反, 敢于闹革命的精神。(1967.1.21)

(4) 是英雄, 是好汉, 就要敢于斗争, 敢于夺权, 敢于冲锋陷阵, 敢于赴汤蹈火! (1967.1.26)

后者的用例如:

(5) 胜利属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人民。(1966.7.9)

2. 贬义的愿望动词

在文革时期充满火药味的各类“檄文”中, 这一类词的使用频率也是相当高的, 就是在非“战斗性”的一般文章中, 使用频率也普遍都不低。这类动词除了马先生列出的“企图”外, 我们另外再补充一个与之有共同语素的“妄图”, 和两个分别以“想”和“敢”为中心语素构成的“妄想”和“胆敢”。以下是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人民日报》中的使用情况统计(见表 2)。

表 2 四个贬义的愿望动词在《人民日报》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

例词 企图 妄图 妄想 胆敢
项目 用例 词频 用例 词频 用例 词频 用例 词频
1947 973 97.3 89 8.9 38 3.8 12 1.2
1957 2679 133.95 162 8.1 277 13.85 63 3.15
1967 1312 87.47 1348 89.87 388 25.87 219 14.6
1977 794 52.93 1099 73.27 151 10.07 23 1.53
1987 496 24.8 77 3.85 15 0.75 7 0.35
2005 264 6.6 70 1.75 10 0.25 18 0.38

上表显示, “企图”的用例以 1957 年为最高, 文革中的 1967 年次之, 而“妄图”、“妄想”和“胆敢”的使用频率则都以 1967 年为最高。“企图”有动词、名词二义(见《现代汉语词典》), 二者所占的比例在不同的年份也有所不同。我们分别考察了 1957 年和 1967 年的前 50 个用例, 动词、名词之比分别是 40∶10 和 49∶1。这样, “企图”作为能愿动词在 1957 年和 1967 年使用频率的实际数量差距比上表显示的要小得多。另外, 我们在作其他研究时也发现, 在考察范围内, 1957 年与 1967 年的有一些统计数据比较接近, 而这一点正显示出了 1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在语言生活中所留下的永久性痕迹。文革时期语言并非平地而起, 它的相当一部分的一个最近、最直接的来源, 就是 1957 年前后的“反右时期语言”。关于这一点, 非常值得进行专门的讨论。

“企图”、“妄图”和“妄想”在文革期间使用中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它们经常带有比较复杂的、由多项并列或连贯成分构成的宾语。这样的用例比此前要多得多, 以下我们各举一例:

(6) 他们企图用它来混淆革命和反革命的界限, 为叛徒作辩护; 并且在这个问题上打击左派, 实行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专政。(1967.1.8)

此例中“企图”后的所有成分都是作为它的宾语而出现的, 以下的用例也是如此。

(7) 他们妄图把这个几千年来剥削阶级用来统治和压迫劳动人民的最反动的孔子思想, 又继续压到劳动人民头上, 为他们的资本主义复辟, 制造舆论准备。(1967.1.10)

(8) 他们……妄想把当前这场关系着我们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革命引入经济主义的歧途, 腐蚀我们的斗志, 瓦解我们的队伍, 保护他们自己过关。这是一个新的大阴谋。(1967.1.14)

此外, 还有比较多的用例连续使用不同的贬义愿望动词, 例如:

(9) 你们妄想挑动一些群众把工资级别、劳保待遇、生活福利等问题提出来, 大吵大闹, 企图转移斗争大方向, 保护自己, 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阴谋、新反扑。(1967.1.16)

(10) 对于坚持反动立场, 胆敢向无产阶级革命派进行反夺权, 妄图反攻倒算的阶级敌人, 必须充分揭露, 坚决回击, 彻底打倒! (1967.2.22)

二、许可动词

马先生所列的这类动词有“准、许、准许、许可、容许、允许”, 文革期间使用最多的主要有“准、许、允许”等, 肯定性的用例通常前面加限止性副词“只”, 并多与表示禁止性否定的“不准”、“不许”对举连用; 表示禁止的“不准/许/允许”也经常前加表示强烈语气的“决”、“绝对”等。

从《人民日报》的使用情况来看, 文革期间, 上述许可动词的绝对数量并未比前后时期多出许多, 但是在某些用法上, 还是比较有特点的, 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两点。

一是“只准/许”与“不准/许”的配对使用。文革以前, 这样的形式当然也有, 但是数量远少于文革期间。以下是此期常见的例子:

(11) 我们对于阶级敌人决不能施“仁政”, 就是只许他们规规矩矩, 不许他们乱说乱动, 如要乱说乱动, 立即取缔, 予以制裁。(1967.1.10)

(12) 我们大喝一声: 只许革命派夺权, 不许反动派翻天! 那些坏家伙胆敢动你们一根毫毛, 我们打他个稀巴烂! (1967.2.6)

(13) 现在我们全家立了一个革命规矩: “只准为公, 不准为私”。(1967.1.6)

(14) 解放军指战员严厉警告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 只准无产阶级革命派夺权, 不许你们阴谋变天! (1967.1.26)

二是前加表示强烈语气的“决”、“绝对”等的用例多。比如, 以下是“不允许”和“决不允许”在不同时期《人民日报》中的使用情况(见表 3)。

表 3 “不允许”、“决不允许”在《人民日报》不同时期的使用情况

1947 1957 1967 1977 1987 2005
不允许 37 204 58 111 176 183
决不允许 1 61 50 46 56 35

在 1967 年的 58 个“不允许”用例中, 有 50 个是用“决不允许”形式的, 比例高达 86.2%。这显然不是其他时期所能比的。下面再看一例:

(15) 要紧紧掌握斗争的大方向, 决不允许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中农, 也决不允许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大队的一般干部和生产队干部。(1967.2.16)

此外, 也还有其他一些表示“极性禁止”的形式, 如下例中的“绝对不能允许”:

(16) ……只许他们在贫下中农监督下老老实实地劳动改造, 不许他们乱说乱动。绝对不能允许他们造无产阶级的反, 绝对不能允许他们造贫下中农的反, 绝对不能允许在“四清”运动中下台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干部反攻倒算。(1967.3.21)

至于“决不准/不许”和“绝对不准”等形式, 也都比前后时期常见。例如:

(17) 念念不忘无产阶级专政, 认真做好夏收保卫工作, 决不许阶级敌人乱说乱动。(1967.6.12)

(18) 绝对不准任何人耍阴谋、放暗箭, 用经济主义来腐蚀贫下中农和革命群众, 转移斗争大方向, 挑动群众斗群众。不准借口“串连”、“造反”, 躺倒不干, 破坏文化大革命和集体生产。(1967.2.1)

另外, 禁止性许可动词的连用情况也比较多见, 以上有几个例子就是如此。下面再举一例:

(19) 农村中地、富、反、坏、右分子……一律不准外出串连, 不准改换姓名, 伪造历史, 混入革命群众组织, 不许背后操纵煽动, 更不准他们自己建立组织。(1967.3.21)

三、余论

对某些能愿动词在文革期间发展变化的原因, 祝克懿有以下的说明: “能愿动词的滥用应该是大跃进以来一直延续到‘文革’的文艺创作思维方式的一种具体反映, 也应该是毛泽东‘人定胜天’思想倾向中‘唯意志论’在语言运用中的具体体现。”2陈章太以下的一段话, 也与此相关: “‘文化大革命’中, 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 只强调矛盾、斗争, 不讲求团结, 结果造成思想认识上的绝对化、片面化。在这种情况下, 下面几种句法格式的使用频率就相当高: ①‘不是……就是’; ②‘宁要……不要’; ③空空洞洞的同义重复。另外, 命令句、祈使句使用得也很多。因为这类句式适应极左思潮的需要, 能够表达‘四人帮’帮八股的特点。”4与“不是……就是”等同样多见的还有“只许……不许”等, 它们的“走红”原因完全相同。

从根本上说, 文革时期能愿动词的使用是以分清褒贬为基础的, 愿望动词明显地分成两类, 两类都很常用, 而准许动词也主要用于被贬斥的对象。最能说明这一点的, 是愿望动词的发展变化。比如“敢”类词的使用, 就实现了明显的“分流”: “敢”和“敢于”用于中性趋褒义, 而另有“胆敢”和“竟敢”专用于贬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原因并不复杂: 文革期间, “敌”“我”之间阵营分明, 这一点在语言表达中经常也要体现出来, 于是, 就出现了许多限用于特定对象的特定词语, 而能愿动词的褒贬分化就是一例。这样的发展变化是社会语言学中“共变论”的一个最好注脚, 非常值得进行专门的深入研究。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下册P14) ↩︎

  2. 祝克懿. 语言学视野中的“样板戏”[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P123, P121) ↩︎ ↩︎

  3. 马庆株. 能愿动词的连用[J]. 语言研究, 1988, (1). ↩︎

  4. 陈章太. 语言变异与社会及社会心理[A]. 语言・社会・文化[C].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