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文革”时期外来词语使用情况考察

[摘 要] 外来词语是观察语言和社会以及二者互动关系的一个很好窗口 通过文革时期外来词语的使用情况及其造成原因等进行分类描写、分析和解释 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以及文革本身。

[关键词] 文革;文革语言;外来词语

外来词语是语言接触的产物, 一种语言中外来词语的多少及其使用情况, 不仅反映了该语言的“开放”程度,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开放”程度, 所以, 外来词语是一个观察语言和社会以及二者互动关系的很好窗口。

文革期间, 外来词语的使用处于整个现代汉语阶段的谷底, 其具体表现: 一是整体的数量减少, 一些在前后阶段都有用例的词语此期却已经退隐, 二是仍在使用的一些频率也大大降低, 这一点, 也与前后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文革期间外来词语整体萎缩这一现象, 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文革语言, 还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语言心理, 甚至文革本身。

我们以收于《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中的标明外来性质的, 主要与社会以及人们生活相关的词语为考察对象, 利用《人民日报》(1946-2005)图文数据库, 按文革前(1946-1965)、文革中(1966-1976)和文革后(1977-2005)分为三段, 对上述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检索、统计和对比分析, 以得出某些结论。另外,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在上述《人民日报》中进行某一关键词的检索, 显示的是含有此词的文章篇数, 并不是具体的用例数, 而实际上有时一篇文章中可能含有不止一个被检索词。不过这种情况不会太多, 加之我们的目的不在于精确地统计用例数, 所以对我们的结论不会有什么影响。

收于《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中上述范围内的外来词语, 在60年间的《人民日报》中显示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未见使用, 如“布尔氏维克、孟氏维克、普罗列塔尼亚(普罗)”等; 二是文革时期不见使用; 三是文革时期仍然使用。第一种情况因为无法反映文革期间外来词语的使用及变化情况, 所以不予讨论, 以下我们主要讨论后两种情况。

一、文革前后都有用例, 而文革期间不见使用的外来词语。

这有以下一些: 哀的美敦书、安琪儿、白兰地、波尔卡、布丁、布尔乔亚、布拉吉、茨冈人、道林纸、华尔滋、基尔特、几丁质、几维鸟、吉普赛人、喀秋莎、卡通、开司米、珂罗版、克罗米(铬)、雷米封、罗曼蒂克、罗曼司、马丁炉(平炉) 马赛克、曼陀铃、密司脱、密斯、那摩温、撒旦、塔夫绸、台度、探戈、伊甸园、阴丹士林、盂兰盆会。

比如“布尔乔亚”, 自从产生了意译形式“资产阶级”以后, 就很少使用了, 但是即使如此, 它也并未消失, 只是在文革期间退隐, 而此前和此后却都有用例, 如(文中所举用例均出自《人民日报》, 以下只标出版日期):

(1)他自己的布尔乔亚的背景, 他的费边主义乃至他的作为一个大富翁的立场, 现在都成为他的机智和觉悟的严重障碍。(1950.11.2)

(2)在这出戏里, 没有布尔乔亚式的浪漫, 也没有虚幻空灵的诗章。(1989.9.17)

上述外来词语在文革期间出现“空缺”, 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

一是使用了替代形式。这是最为多见的一种情况, 主要是用意译形式替代音译形式, 如“哀的美敦书-最后通牒、卡通-动画”等。由音译到意译, 这是很多外来词语都经历过的发展变化, 但是建国以后, 有一种比较明显的排斥音译的倾向, 比如《人民日报》1956年8月29日就曾发表署名为严秀的文章《从“习明那尔”到“布拉吉”》, 对“滥用外来词(按指音译词)” 的风气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上面这些例子, 却证明了我们还没有充分利用我们祖国语言文字所具有的表达现代事物和外来事物的可能性, 而有些人则拼命地在那里制造混乱, 糟踏祖国的语言文字。” 文章在结尾处还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我们的语言学家、文字改革工作者、编辑和教师们! 对这种丑恶的现象进行鞭挞吧!”文革期间, 显然延续、甚至强化了这一观念, 在反对“崇洋媚外”, 批判“封资修黑货”的大背景下, 那些有浓厚异域色彩的音译外来词语, 自然是能不用就不用了。

二是表达内容的制约。比如“白兰地、波尔卡、布丁、伊甸园”等, 虽然并无相应的音译形式, 但是仍然不见用例。关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 有的外来词语所代表的事物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或趋于消失。比如, 当时有几个中国人能够吃“布丁”, 喝“白兰地”, 跳或者看“波尔卡”? 即使有, 又有谁会去形诸文字, 对此加以叙述和宣传? 其二, 集体规避。上文提到, 在反对“崇洋媚外”, 批判“封资修黑货”的大背景下, 那些有浓厚异域色彩的音译外来词语能不用自然就不用, 而如果某些外来词语不仅在形式上有浓厚异域色彩, 在内容上更可以直接归之于“资产阶级”或“修正主义”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等, 那人们就唯恐避之不及, 自然更不会去使用了, 比如“伊甸园、罗曼蒂克、罗曼司”等, 大致就是如此。

另外, 有一些音译词虽然有了意译的对应词, 如“安琪儿、密司”等, 但是这些对应词也没有用例, 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印证我们上边所说。

二、文革期间仍有用例的外来词语。

如: 爱克斯光、盖世太保、加农炮、酒吧间、卡特尔、康拜因、莱塞、马达、摩登、摩托、弥撒、木乃伊、沙龙、托拉斯、瓦斯、威士忌、维他命、乌托邦、辛迪加

这些外来词语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基本上已经融入汉语, 而它们所指称的事物没有其他可以完全替代的名称。这一类词语比较多见, 如“爱克斯光、加农炮、摩托、木乃伊、乌托邦”等。“摩托”的使用情况稍显特殊, 它主要用于构词, 构成“摩托车、摩托化、摩托兵”等, 有时也作为“摩托车”的简缩形式, 都没有相应的意译或固有形式。文革前, 还不乏以下这样“摩托”与“内燃机”互用的例子:

(3)我国第一组柴油摩托双层列车 27 日在四方机车车辆制造厂制造成功……这种摩托列车是由两台各六百匹马力的内燃机车和四辆双层客车组成的。(1958.8.29)

但是, 文革后, 在构词和简缩之外, “摩托”基本已经被它的意译形式“内燃机”取代了, 例如:

(4)这辆汽车前进的动力, 不是来自内燃机, 而是来自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来自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忠心。(1966.12.1)

“木乃伊”的情况可能还要复杂一些。它有时可以与“干尸” 对应, 以下的用例就是用前者为后者作注:

(5)在法医学上不腐败的尸体有三种, 即干尸(木乃伊), 是在干燥环境中尸体内水分脱失而成, 或由人工应用防腐药品制成……(1956.8.31)

但是, 二者并不完全相同, 差异主要有二: 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未收“干尸”, 到第3版才收此词, 这表明, 二者产生的时间有先后之别。二词在《人民日报》中的使用情况, 基本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木乃伊”1949年就有用例, 而“干尸”的最早用例见于1956年。二是表义也有差别。第1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木乃伊”的释义是“古代埃及人用特殊的防腐药品和埋葬方法保存下来的没有腐烂的尸体。比喻僵化的事物”, 而第3版中“干尸”的释义则为“外形完整没有腐烂的干瘪尸体”。以下的用例中, 二者的区别是很分明的:

(6)过去在古代墓葬发现的完整尸体, 人们最熟悉的是古埃及的“木乃伊”和我国西北地区的汉唐干尸。(1972.10.28)

到了第3版《现代汉语词典》中, “木乃伊”的释义改为“长久保存下来的干燥的尸体, 特指古代埃及人用特殊的防腐药品和埋葬方法保存下来的没有腐烂的尸体。比喻僵化的事物”。由此看来, “木乃伊”的非特指义似乎与“干尸”更加接近了, 或者已经相同了, 但是, 在实际的使用中, 后者并没有取代前者, 相反在与前者的使用数量对比中处于绝对的劣势, 二者在《人民日报》的用例数是137:34。这似乎与外来词语的发展路径不相吻合, 但却是可以解释的: 其一, “木乃伊”作为一个术语, “占位”在先1; 其二, 它的特指义和比喻义是“干尸”所没有的。

“瓦斯”似乎又代表了另外一种情况。各版《现代汉语词典》“瓦斯”的释义是“气体, 特指各种可燃气体, 如煤气、沼气等”, 此词用的通常是特指义, 这样, 有时就与“煤气”形成了对应关系, 如“天然煤气”又叫“天然瓦斯”, “(煤矿)煤气爆炸” 又叫“瓦斯爆炸”等。但是, “瓦斯”与“煤气”是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 所以二者不可能完全对应, 如“催泪瓦斯、毒瓦斯”等中的“瓦斯”, 就不能用“煤气”来取代, 而“煤气公司” 一般也不叫“瓦斯公司”。所以, 在1966-1976年的《人民日报》中, “瓦斯”与“煤气”的用例数是450:275, 除去一些含“瓦斯”的外国人名(如“科瓦斯”等), 二者的数量之比大约是350:275。

第二种情况是用于指称域外人、事, 且没有相对应的意译形式的。这种情况最多, 如“卡特尔、酒吧间、托拉斯、辛迪加、威士忌、弥撒”等。即使在文革期间, 有一些文章还是会涉及到国外的一些人或事, 这就使得这些词语获得了一些使用的机会, 虽然用例都不太多。例如:

(7)当天晚上, 突击队又用炸药炸了耶路撒冷城里的一家大酒巴间, 炸死炸伤在那里的二十五名以上以色列侵略军。(1968.8.15)

(8)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建议“共同市场”六国的汽车公司成立一个西欧汽车卡特尔, 来对付三大美国汽车公司的竞争。(1970.2.22)

(9)每逢礼拜、弥撒和宗教节日, 教堂里更是“挤得水泄不通”, 婚丧喜庆仪式在这里举行。(1976.1.29)

第三种情况是音译意译各占半壁江山, 二者并存。这一类中最典型的词是“马达”。《现代汉语词典》1-4版“马达”的释义是“电动机的通称”, 第5版改为“电动机”。按, 英语的 motor 在汉语中基本分化为二, 即“摩托” 指内燃机, “马达” 指电动机。“摩托”的使用情况见前, “马达”与“电动机”在1946-2005年《人民日报》中用例数是2991:2458, 其中1966-1976年间的用例数是355:480, 反映了无论是在大的时间段还是小的时间段内, 二者都基本持平。

至于为什么“电动机”没能最后取代“马达”, 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究。这里我们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 对上述“马达”与“电动机”的对应情况不应当绝对化。有时“马达”并非指电动机, 而是发动机, 并且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如:

(10)刚挖了一半, 坦克的马达声就从背后响起来了。(1954.1.24)

(11)六时, 飞机的马达声远远传来。接着, 敌人的侦察机在公路上空出现。(1966.8.7)

第二, 与三音节的“电动机”相比, “马达”显然占据音节上的优势, 这应当是它能够占据半壁江山的原因之一, 比如常见的“马达隆隆、马达轰鸣、马达欢叫/唱”以及“马达声声”等, 就基本没有用“电动机”替代的形式。

第四种情况是用作或用于批判的对象。比如“沙龙”和“摩登”, 都是因此而得到使用的。

第1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沙龙”的释义是“十七世纪末叶和十八世纪法国巴黎的文人和艺术家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 在客厅集会, 谈论文艺, 后来因而把有闲阶级的文人雅士清谈的场所叫做沙龙”, 由这一释义看, 其感情色彩是中性趋贬的。在文革以前, “沙龙”中性的用例虽然常见, 但偶尔也有趋于贬义的用例, 如:

(12)如果没有了群众化, 民族化不过是复古而已, 革命化也成为沙龙里的东西。结果导致的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艺术的复辟。(1964.6.29)

而到了文革中, 几乎都是这样的意义了, 例如:

(13)在版画系画室中, 公开贩卖马蒂斯、毕加索的野兽派艺术。在画室外又成立小沙龙, 以二十世纪没落的资产阶级艺术为追求的榜样。(1966.7.16)

(14)对高尔基来说, 当时他的阶级兄弟在哪里? 不在他的翻译文学编辑室里, 不在他近旁那些阴暗的文艺沙龙里, 而是在工厂, 在农村, 在前线……(1975.4.6)

“沙龙”的意思无法用意译词来表达, 所以只能用这一原有的音译形式, 而“摩登”却与此不同: 它有同义的汉语固有词“时髦”(《现代汉语词典》就以后者来解释前者), 二者在10年文革的《人民日报》中用例数为12:55, 一律都用于指斥和批判的对象, 含有明显的贬义, 例如:

(15)苏修共青团在推销西方时装和摩登发型方面也不遗余力。在不少地方公开设有“共青团美容室”, 研究资产阶级发型。苏修叛徒集团千方百计把共青团变成为贩卖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俱乐部, 以便为它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效劳。(1968.12.12)

(16)这就使人们联想起在莫斯科上演的尊孔丑剧。那里的摩登“圣”徒们是怎样虔诚地拜倒在孔老二脚下, 高唱什么“至圣先师”等肉麻的赞美诗啊!(1976.1.31)

(17)我们一定要象列宁所教导的那样, 坚决同一切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 不管它披着怎样时髦而华丽的新衣。(1967.6.11)

文革中固有词“时髦”没能取代外来词“摩登”, 与以下两点有密切关系:

第一, 此期有一些系引用前一阶段的作品或提法等, 前者如建国前田汉编剧的《三个摩登女性》, 后者如孟子曾称孔子是“圣之时者”, 而鲁迅把孟子的话翻译成“摩登圣人”, 这在“批林批孔”时也被人旧话重提。

第二, 我们注意到, 除了引用外, 在现实的使用中, “摩登”一律用于外国的人、事, 这或许是因为有浓厚外来色彩的词用于外国的人事, 二者更为协调一致; “时髦”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如果这不是巧合的话, 那么就只能说二者已经有了互补分布的趋向。

第五种情况是偶尔的使用, 比如“维他命”, 在1966-1976年间的《人民日报》中仅有2例, 即:

(18)我再三求他帮助, 他只开了几支安乃近和维他命, 就把我们推出了大门。(1969.11.15)

(19)目前, 这家制药厂已经能够自行配制和生产奎宁、青霉素、多种维他命等四十多种药品, 还能配制虎骨膏、象骨膏等药品。(1975.1.6)

以上两例都不是用于“国内”的, 前一例是一位也门患者的自述, 而后者则是叙述越南北方一个制药厂艰难历程的, 我们还不能确定“维他命”的使用与此是否有关。同期“维生素”的用例共有 1716个, 二者相比, 前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康拜因” 在文革期间也只是偶尔使用。各版《现代汉语词典》对此词的释义均为“联合机, 特指联合收割机”, 这也就是说, 音译的“康拜因”有两个相对应的意译形式。三者在 1946-2005年《人民日报》中的使用情况如下:

康拜因: 共354例, 其中1966-1976年间4例, 指联合收割机3例, 指联合机1例。

联合机: 共 625 例, 其中 1966-1976 年间 31例。

联合收割机: 共1288例, 其中1966-1976年间 86例。

很显然, 在文革期间是趋向于用“联合机”和“联合收割机”取代“康拜因”的, 这样做的“好处”有二: 一是用意译取代音译, 符合“时代潮流”; 二是表达更加明确和准确。

最后, 附带简单地谈一下字母词语的使用情况。建国以前, 各种形式的字母词语相对比较多见2p263–264, 建国以后多数趋于退隐, 比如上文提到的“爱克斯光”, 它的字母词形式“X 光” 在60年的《人民日报》中一共出现了207次, 只有1例见于1950年, 其余206例均见于1979年以后; “爱克斯光”一共出现了193次, 其中见于1976年以前的共有165例, 两相比较, 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关于文革时期外来字母词语的使用情况, 我们拟另文讨论。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于根元.说“友”[J].语文建设1996(3):29-31. ↩︎

  2. 刁晏斌.现代汉语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p263–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