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传统褒义词语的分化
摘 要:“文革” 时期 传统的褒义词语产生了相当明显的分化 并向正、负两个方向发展。前者是指正常的使用也包括某些词语使用范围的扩大和使用频率的提高;后者正好相反 主要表现为使用范围的缩小和频率的降低 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词语由褒趋贬。上述分化现象有比较深刻的社会原因。
关键词:“文革”;词语;感情色彩;褒义;贬义
建国以后 特别是 “文革 ” 期间 由于社会意识以及思想观念等的变化 传统的褒义词语产生了明显的分化 表现为 “正发展 ” 和 “负发展 ”两种情况。所谓正发展 是指感情色彩不变 使用范围基本不变或有所扩大 使用频率与前期基本持平或有所上升;而负发展则正好相反:使用范围明显缩小 频率大幅度降低 其中一部分词语还发生了向贬义的偏移。
探讨传统褒义词语在 “文革 ” 期间产生上述分化的原因 是非常有意义的:从语言研究来说一是此期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发展阶段 这样的发展变化都包含了丰富的史的内涵 因此对于全面了解和认识现代汉语词义感情色彩的发展变化 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二是由褒义词语的分化 可以获得一个相当好的角度 借以观察 “文革 ” 时期的语言及其使用情况。从语言以外的角度来说 由褒义词语的分化现象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认识那场运动本身以及当时的社会。
总之 “文革” 语言中传统褒义词语的分化现象 正好提供了一个语言与社会互动、社会生活对语言发展变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最好实例 所以非常值得深入探究。
汉语的褒义词语为数众多 仅 《褒义词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年) 就收了5000余条 虽然范围失之过宽 但实际的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褒义词语往往有一定的 “词族 ” 性 即由某些 “美好” 字眼构成的词 往往都含有褒义。比如语素 “美、雅、博、贵、善、富、财、福、名、仁、贤、安、华、丽、温、柔、幽 ” 等 就构成了为数众多的褒义词。然而 由于在 “文革 ” 期间 许多是非都发生了颠倒 上述字眼也几乎都由“香” 变 “臭” 或者成为语言禁忌 所以由它们构成的词基本都在萎缩 贬义化的比例也比较高。以下是收于 《现代汉语词典》的一些由上述语素构成的词:
美:美不胜收、美称、美德、美感、美观、美好、美丽、美满、美貌、美妙、美名、美女、美气、美人、美谈、美言、美意、肥美、丰美、甘美、健美、精美、俊美、两全其美、甜美、鲜美、谐美、秀美、优美、壮美
雅:雅观、雅量、雅趣、雅人、雅兴、雅驯、雅意、雅正、雅致、博雅、淡雅、典雅、风雅、古雅、清雅、儒雅、素雅、文雅、娴雅、秀雅、幽雅
博:博爱、博大、博古、博识、博学、奥博、赅博、广博、淹博、渊博
贵:贵宾、贵妃、贵庚、贵人、贵重、贵恙、贵族、高贵、娇贵、显贵、尊贵
善:善举、善类、善良、善邻、善男信女、善始善终、善事、善心、善意、慈善、和善、亲善、完善、友善、与人为善
富:富贵、富丽、富强、富饶、富庶、富态、富翁、富有、富裕、富足、豪富、首富
福:福地、福分、福气、福星、福音、福至心灵、发福、洪福、后福、口福、托福、享福、眼福
名:名产、名贵、名家、名句、名列前茅、名流、名牌、名人、名山、名胜、名士、名手、名望、名誉、名正言顺、名著、成名、驰名、出名、令名、美名、盛名、威名、闻名、扬名、英名、有名、知名、著名
仁:仁爱、仁慈、仁弟、仁厚、仁人君子、仁人志士、仁兄、仁义、仁政
贤:贤达、贤德、贤惠、贤劳、贤良、贤明、贤能、贤人、贤淑、贤哲、前贤、圣贤、时贤、先贤
安:安定、安分、安好、安居乐业、安康、安乐、安谧、安宁、安琪儿、安然、安如泰山、安适、安稳、安闲、安详、安逸、安之若素、平安
华:华贵、华丽、华美、华章、繁华、纷华、豪华、荣华
丽:丽日、繁丽、瑰丽、佳丽、流丽、美丽、明丽、绮丽、俏丽、秀丽、绚丽、艳丽、壮丽
温:温饱、温存、温和、温厚、温情、温情脉脉、温顺、温文尔雅、温昫
柔:柔媚、柔嫩、柔情、柔顺、娇柔、轻柔、温柔、优柔
幽:幽静、幽眇、幽默、幽情、幽趣、幽深、幽思、幽邃、幽婉、幽闲、幽香、清幽
类似的语素还有很多 由它们构成的词当时一般也都在萎缩之列 如 “宝、义、珍、佳、奖、恩、典、慈、诚、才、纯、淳、妙、平、奇、亲、清、神、舒、爽、顺、朴、巧、婉、芳” 等。
我们先讨论负变化中使用范围缩小、频率降低的问题。
以下我们随意抽取上述语素中的 5个 即“美、雅、贵、丽、柔 ” 看看它们在不同年份的《人民日报》中的使用变化情况 表中的词频指每百万字的出现次数。
语素 | 雅 | 贵 | 丽 | 富 | 柔 |
项目 | 用例词频 | 用例词频 | 用例词频 | 用例词频 | 用例词频 |
1947 | 84 8.4 | 469 46.9 | 14 1.4 | 583 58.3 | 10 1 |
1957 | 468 23.4 | 409 20.45 | 230 11.5 | 768 38.4 | 44 2.2 |
1967 | 162 11.13 | 175 11.67 | 37 2.47 | 641 42.73 | 1 0.07 |
1977 | 176 11.73 | 352 23.47 | 226 15.07 | 357 23.8 | 6 0.4 |
1987 | 420 21 | 576 28.8 | 540 27 | 857 42.85 | 87 4.35 |
2005 | 490 12.25 | 840 21 | 1229 30.73 | 1556 38.9 | 83 2.08 |
上表清楚地显示 含有上述5个语素的传统褒义词在 “文革” 期间的1967年基本都大幅度地降低了使用频率 只有 “富 ” 似乎是一个例外 在文革期间的使用次数超过前期。实际的情况是 在见于 1967年的 641个 “富 ” 中 有 “富农 ” 60次 “地、富、反、坏、右 ” 159次 “地富反坏右” 88次 “富裕中农 ” 17次 “发家致富 ” 12次 四者相加为 276次 再加上一些专名 如“谢富治” “李富春” 等 剩下的不会超过300个。就以300个计 词频仅为每百万字出现 20次 还是远低于前期的。
除上边列举的这些 “词族 ” 性的词语外 不同程度地缩小使用范围和降低使用频率的词再如:
标致、别致、超然、绰约、慈爱、慈悲、聪慧、聪颖、诚挚、纯真、达观、大度、淡泊、多情、婀娜、恩爱、非凡、芬芳、风趣、高档、高洁、高妙、古朴、乖觉、和睦、和蔼、和气、和谐、厚道、诙谐、豁达、吉利、精彩、精湛、精明、静谧、阔绰、浪漫、礼貌、迷人、名贵、明媚、明智、漂亮、气派、虔诚、惬意、亲昵、亲爱、轻盈、清高、清闲、入时、洒脱、善良、圣洁、时髦、实惠、舒服、舒适、舒心、顺心、斯文、体面、恬静、甜蜜、婉转、温柔、妩媚、细腻、纤巧、闲适、娴静、潇洒、幸运、绚烂、嫣然、艳丽、妖娆、窈窕、义气、优厚、优裕、悠然、真诚、真挚、整洁、正经、正派、至诚、忠厚、忠实
以下 我们再看几个词在 《人民日报》的实际使用情况。
表二
例词 | 慈悲 | 高雅 | 高贵 | 礼貌 | 善良 |
项目 | 用例词频 | 用例词频 | 用例词频 | 用例词频 | 用例词频 |
1947 | 14 1.4 | 0 0 | 11 1.1 | 4 0.4 | 19 1.9 |
1957 | 14 0.7 | 5 0.25 | 129 6.45 | 54 2.7 | 210 10.5 |
1967 | 5 0.33 | 1 0.07 | 44 2.93 | 5 0.33 | 15 1 |
1977 | 2 0.13 | 1 0.07 | 46 3.07 | 9 0.6 | 18 1.2 |
1987 | 5 0.25 | 51 2.25 | 31 1.55 | 58 2.9 | 82 4.1 |
2005 | 9 0.23 | 64 1.6 | 65 1.63 | 42 1.05 | 144 3.6 |
表二所反映的情况与表一相当一致 即这类词的使用频率在 “文革” 时期大大降低。
但是 《人民日报》由于语体等的限制 对上述词语的使用是不平衡的 因此上表只能说是基本反映了上述词语的使用变化情况 而我们建立的分阶段现代汉语史语料库由于语料收取的范围相对广一些 文体类型也相对多一些 所以可以通过现代汉语史语料库的检索来进一步验证上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我们选择了 “慈悲” 和 “礼貌 ” 两个词检索结果如下。
表三
时间 | 慈 悲 | 礼 貌 | ||
用例数 | 词频(%) | 用例数 | 词频(%) | |
1919—1949 | 10 | 0.00065 | 15 | 0.00097 |
1949—1966 | 4 | 0.00029 | 12 | 0.00086 |
1966—1976 | 2 | 0.00013 | 8 | 0.0005 |
1976—2000 | 5 | 0.00036 | 32 | 0.0023 |
上表所反映出来的褒义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情况的变化与我们所了解和掌握的这类词语的变化情况完全吻合 并且也印证了表一和表二所反映的语言实际。
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褒义词语在 “文革 ”期间都发生了上述变化 有正变化的褒义词语也不在少数。例如 “伟大 ” 在 1957年全年的 《人民日报》中一共出现 2716次 1967年 5507次1977年3292次 1987年 784次 以 “文革 ” 时期的1967年为最高。比如在 1967年 1月 1日的《元旦社论》中 就出现了 17次 由它组成的语言片断有以下一些:
最伟大的事件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伟大的榜样 (2次 ) 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问题 伟大的胜利 伟大的群众运动 伟大舵手毛主席 伟大胜利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 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 在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旗帜下 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
在整个 “文革” 期间 “伟大 ” 由于经常与毛泽东 “共现” 所以使用频率大为提高。
传统的褒义词语产生分化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 一个褒义词语在 “文革 ” 期间是发生正变化还是负变化 其决定因素是什么?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当然也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据我们初步调查 凡是可以用于颂扬性地指称或陈述与 “革命 ” 沾边的人或事物的 比如革命领袖、革命组织、革命群众、革命事业、革命形势以及 “文革” 运动的褒义词语 基本都发生了正变化 而除此之外 则大都只有负变化 呈现出明显的萎缩之势。比如 “雄” 类词中的 “雄兵、雄风、雄关、雄浑、雄健、雄劲、雄壮、雄姿 ” 等与以前的使用相比 基本没有明显变化; “雄辩、雄师、雄文、雄伟、雄心 ” 等提高了使用频率;而有相同语素的 “雄豪、雄杰、雄踞、雄俊、雄丽、雄奇、雄图、雄威 ” 等 则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使用频率、缩小了使用范围。
这样的对立是相当明显而且普遍的 再比如“丰硕 ” 和 “丰满 ” “高昂 ” 和 “高明 ” “革命 ”和 “革新” “豪迈” 和 “豪爽” “自豪 ” 和 “自爱” 等。以下是这五对词在不同年份的 《人民日报》中的使用情况。
表四
年份 | 丰硕—丰满 | 高昂—高明 | 革命—革新 | 豪迈—豪爽 | 自豪—自爱 |
1957 | 28—52 | 37—112 | 3164—133 | 73—11 | 175—10 |
1967 | 69—5 | 80—36 | 6658—67 | 101—0 | 167—4 |
1977 | 94—14 | 73—24 | 4851—333 | 127—2 | 111—0 |
1987 | 84—50 | 60—62 | 1733—202 | 22—23 | 82—23 |
以下我们讨论负变化中的贬义化问题。
我们以表三中的 “慈悲 ” 为例。在第一阶段它的使用范围比较大 并且全部都是 “本用 ” 即都是作为褒义词使用;进入第二阶段后 使用范围开始缩小 感情色彩也开始发生变化 出现了贬义的用例;到了第三阶段 它的使用范围达到了最低点 并且其感情色彩也大都变为貶义 只有在一些保留以前的用例中 才仍为原有的感情色彩;到了第四阶段 它的使用开始回升 而感情色彩也恢复为褒义。以下我们四个阶段各举一例:
1.(他 ) 还要祷告菩萨一发慈悲 保佑林先生的生意永远那么好 保佑林小姐易长易大。 (茅盾 《林家铺子》)
2.够了 请你发发慈悲叫我走吧! (杨沫 《青春之歌》)
3.他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阶级斗争的一条重要规律:如果对鬼魂慈悲 将来 “就要花费更多更多的气力和生命。” (石一歌 《鲁迅传》)
4.是啊 我来金府四十年啦 亲眼所见 您老爷子待人处世 慈悲为怀。(赵大年等 《皇城根》)
我们再举几个其他词语的例子:
5.我凝神听到这里 不禁肃然道: “你的忧郁 竟是悲天悯人。” ( 《冰心文集》第一卷)
6.化卿的气 也渐渐的平了 看见他们三人这些日子 倒是很循规蹈矩的 心中便也喜欢。(同上 )
按 例5因为有 “肃然 ” “悲天悯人 ” 的褒义还是比较明显的 而例 6由 “心中便也喜欢 ”也可以知道 “循规蹈矩 ” 是用于褒义 至少也是中性的。而以下两例中的这两个成语都是用为贬义的:
7.然而他们的作品 完全摆着一副贵族老爷悲天悯人的架势 浸透了虚伪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石一歌 《鲁迅传》)
8.你们循规蹈矩、唯唯诺诺 缩在修正主义的蜗牛壳里 一有造反的风声 你们就神经紧张。( 《红旗》杂志1966年第11期)
我们在此期语料库中检索到的这两个成语的所有用例都是用为贬义的。
“文革” 期间 褒义成语贬义化的例子比较多见 除上例中的 “悲天悯人” 和 “循规蹈矩 ” 外再如以下一些:
感恩戴德、风花雪月、货真价实、洁身自好、世外桃源、树碑立传、歌功颂德、逍遥自在、温情脉脉、一本正经、大慈大悲、文质彬彬、优哉游哉、衣冠楚楚、安分守己、闲情逸致、神乎其神、娓娓动听、引经据典、正人君子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9.请看 在胡文玉叛变之前 孙振是怎样为这个资产阶级的花花公子歌功颂德的。 ( 《彻底批判反动小说》)
10.同是贾府的男主子 贾敏 “只爱烧丹炼汞 别事一概不管 ”;贾赦 “成日和小老婆子喝酒” 一味追求声色之乐;贾政一本正经 恪遵封建道德。( 《〈红楼梦〉》──中国地主阶级的没落史》)
11.在那个时期 帝王将相 才子佳人 风花雪月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货色 什么 《李慧娘》、 《红日》、 《关汉卿》等大毒草 充塞了我厂印刷的外文书刊。( 《人民日报》1968—04—23)
12.他们引经据典 夸夸其谈 不是为了指导自己的革命实践 而是为了给自己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涂上一层红色的保护剂 使它不受批判。 (同上1968—08—13)
甚至有一些成语因为在 “文革 ” 期间其贬义常用 而比前期提高了使用频率 比如在 《人民日报》中 “货真价实 ” 1957年出现了 4次 而1967年则出现了17次; “安分守己 ” 1957年出现2次 1967年5次。
一些表敬词语的贬义化也相当明显。比如“先生” 一直是一个含有尊敬意味的称谓词 可以归之于褒义词中。然而 此词在 “文革 ” 期间不但使用范围缩小、频率降低 而且在表义上也有所变化 这就是可以而且经常用于讽刺性的指称含有明显的贬斥意味 例如:
13.嘿嘿!老爷们 先生们!你们瞎了眼 把人看错了。我们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 眼最亮 心最红 脚跟站得最牢。 ( 《人民日报》1967—02—14)
14.苏修先生们 你们在全世界干尽了横行霸道的勾当 充分暴露了你们超级大国的丑恶面目。(同上1972—08—28)
再比如一些含有表敬词素的词 如 “拜 ” 类词语中的 “拜托、拜见、拜读、拜服 ” 等 文革期间一是用例减少 二是义有所转 一律用于双方或一方为批判及指斥对象时 因而有明显的贬义。例如:
15.罗隆基把这种意思写成了一封密信之后恰恰选了吴晗做他的使者 把信带给当时已到解放区的民盟中央 企图煽惑民盟采纳他们这条路线。看来 罗隆基敢于拜托吴晗担此机密重任 其中也很有些奥妙的。( 《人民日报》1966—05—03)
16.孔老二一面感叹 “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一面又心怀见不得人的动机去拜见名声极坏的贵妇人南子。(同上1974—02—01)
17.他还兴致勃勃地跑到南京资料馆 拜读蒋介石为张灵甫写的碑文。他看了蒋匪写的碑文之后 竟佩服得五体投地 逢人就说 “给我印象颇深”!(同上1967—10—25)
18.他们对这些洋的古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作品倾倒拜服 捧为世界高峰 吹得神乎其神。(同上1966—07—20)
“光顾” 也是如此 在 “文革 ” 期间为数不多的用例也几乎都是用于指斥对象的 有相当明显的讽刺意味 例如:
19.诺维科夫为了用实际行动表现苏修与美帝的 “和谐” 恬不知耻地专门去参观了 “万国博览会” 的 “美国馆”。美国政府的代表以停止一般参观者入场 来报答这个苏修代表的 “光顾”。( 《人民日报》1970—04—18)
20.冲伯不能用他的 “黑人 ” 军队战胜刚果人民革命的抵抗 他以为 只要他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子给他的军队配上一些白人雇佣军的军官胜利就会来 “光顾” 他了。(同上1970—05—25)
上引2例的 “光顾 ” 都加了引号 一定程度上正好突显了讽刺和贬斥的意味。
发生了负变化的褒义词语主要涉及道德、伦理、修养、审美等方面 反映了民族文化中长期积淀的真善美内涵。然而 在那个年代 是非颠倒上述词语所指称的人、事以及表示的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等 几乎都成了革命和批判的对象。吕冀平在谈到文革期间语言的使用情况时说道: “然而60年代后期 ‘革命’风暴骤起 它在把 ‘旧世界’轰个落花流水的同时 也动摇了几千年文化所积淀下来的语文传统。在人们思想陷入极度迷乱状态的同时 语言运用也必然处于一种混乱状态之中。大字报铺天盖地 全国的工农兵、大中小学生、机关职员、商业店员 人人动笔 个个上阵。而且只要 ‘政治挂了帅’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考虑。什么 ‘崇高庄严’ 什么 ‘严肃慎重’ 统统丧失殆尽。”1
了解这一情况以后 对上述传统褒义词语在“文革” 期间发生负变化 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内容大都与 “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 “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和意识 ” 以及其他的 “封资修黑货 ” 沾边 或者本身就是它们的一部分 所以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 或者尽量避免使用 或者是作为批评和指斥的对象 因此它们的使用范围自然缩小 频率自然降低 而一些词语在为数不多的用例中 又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全部都是用于贬义的 由此又进一步缩小了这部分词语的使用范围。
在线阅读/下载 PDF
-
吕冀平.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p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