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词的使用范围缩小及其造成原因

摘 要: 本文指出了词使用范围缩小的两种情况,分析了造成词使用范围缩小的原因,即同义替代,具体涉及到外来词、简缩词、海外汉语词语、方言词语等方面。

关键词: 词汇;词义;使用范围

词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使用范围的扩大和缩小等变化,徐国庆1把词使用范围缩小和使用频率降低称为“词的复现性特征的衰减”,认为这是词的一种“轻度衰变”。本文即以此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当代汉语中造成词汇使用缩小的若干因素。

一、词使用范围缩小的具体表现

词的使用范围缩小大致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比如“检讨”,在现代汉语的第二、三阶段(1949—1977),几乎都是在“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这一义项上使用的,我们在这两个阶段的语料库中一共检索到105例,无一例外。进入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后,原有的另一个义项“总结分析、研究”重新“复活”,并且很快地上升为主要义项,我们2004年5月2日在新浪网上进行新闻检索,在头两页的43个“检讨”的用例中,用于前一个义项的有15例,而用于后一义项的有28例。这样,也就是说,在第一个义项上,“检讨”的使用范围实际上已经大大地缩小了。

再比如“进行”,《现代汉语词典》列出了“从事(某种活动)”和“前进”两个义项,前一义项在现代汉语的各个阶段都很常用,而第二个义项几乎只在近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第一阶段中使用,例如:

当大队日本坦克车和步兵由南苑向永定门进行时,二铁在城外,趴在路旁的一株柳树后面。(老舍《八太爷》)

此后,这一义项的“进行”就只作为构词语素,保留在“进行曲”中,范围已经缩得相当小了。

这种情况更为常见。比如“发生”,《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产生”,在第三阶段以前,“发生”的使用范围相当广,许多后来只能用“产生”或其他词表示的意思,都可以用“发生”。早在杜甫诗中就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现代汉语第一阶段中类似的用例如:

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女学生”这三个字,是近数十年来发生的新名词。(《冰心文集》第一卷)

有些地方,地主如自耕,可以允许退佃,但同时发生了佃农失业的问题。(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越是眼前的事,越是不能发生什么感想。(张恨水《啼笑因缘》)

第二阶段(1949—1966)中,“发生”的使用范围依然很大,例如:

有比较新一些的词,由于先后不同造词发生了新词的同义词选择。(孙常叙《汉语词汇学》)

见于此书中部分“发生”的用例再如:

发生同义作用、发生近义关系、发生混淆、发生暧昧、发生影响、发生作用、发生地位上的分化、发生结构形式的改造、发生古今同义词的逐渐地新陈代谢

再比如“严重”,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一个“重大”的义项,所举的书证是:

在我们中国今日的劳动界,尤其应该令这个日子含有严重的意义。(李大钊《五一劳动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

其实,只在此时使用而后来趋于消失的,还不止这一个义项的用例,再如:

于是我这篇最浅近的演说在一月八日广州报纸上登出之后,就引起很严重的反对。(胡适《南游杂忆》)

我们过去,曾经很严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现在我们又说,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同上)

王力先生对上述“严重”的意义及来源曾作过以下的解释:“在西洋语言里,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义,这几个意义在原来的国度里,可能是细致的分别,但是,拿汉语对译起来,可能就是很大的分别了。而咱们的翻译界有些同志并不去注意这些分别,只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把外国的某一个词固定翻译为汉语中的某一个词,这样就使汉语无端混乱起来。就拿俄语来说吧,серьезный这一个词,译成汉语,至少有‘严重’‘重大’‘重要’‘严肃’等几个意义。……但是,有些翻译家并没看重这些分别,特别是把头两个意义混同起来,一律译成‘严重’,影响所及,就产生了‘严重的胜利’一类的说法,这是不合汉语的习惯的。”2

上引用例中的“严重”现在几乎都要换成别的词,这就说明,它的使用范围也缩小了。

这种使用范围的缩小与词义的缩小是同步进行、互为表现的。

二、造成词使用范围缩小的原因

词使用范围的缩小与词义的变化(主要是缩小)密切相关,这一点,前边已经提到,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词汇的替代,即由于有了另外的词语部分地替代原词,致使原词的使用范围缩小,使用频率降低。

替代者与被替代者之间的关系复杂、种类多样,以下我们择要讨论。

音译词和意译词可以构成替代和被替代关系,比如,先有了音译词“维他命”,在第一阶段中常用,后来又意译为“维生素”,成为第二、三阶段的主要形式,实际上就是“挤占”了“维他命”的使用空间,使之缩小了使用范围;第四阶段中,“维他命”又复现,于是又反过来再“夺回”曾经失去的部分空间,这样,由“维他命”这一形式来说,是扩大了使用范围,而如果就“维生素”来说,却是缩小了使用范围。比如现在市场上有一种保健药,叫“二十一金维他”,而不是叫“金维生”。

外来词中的字母词语和汉字词语也可以形成替代关系,比如“音乐电视”和“MTV”,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二者中只保留一个,那么这一个保留下来的形式的使用范围一定会更大,而现在的情况却是,汉字形式更多地用于正式的场合,而在业界内,却更多地使用字母形式词。我们的意思是,由于“MTV”的存在,“音乐电视”本来可以更大一些的使用范围缩小了,同样,也是由于“音乐电视”的存在,“MTV”实际上也是缩小了使用的范围。因为我们还不能确切证明“音乐电视”和“MTV”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所以话可以从两头说,如果知道了它们产生或引进的先后,一般就只能从一头说了,即后出者挤占了先出者的部分空间,并使之缩小使用范围。

某一词语,由于其简缩形式的较多使用,从而挤占了它的使用空间,使之缩小了使用的范围,降低了使用的频率。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比如“空中小姐”,它的简缩形式是“空姐”,由于有了后者,前者已经很少使用了,我们在1995年到2004年的《人民日报》网络版上,共检索到“空中小姐”的用例34个,而“空姐”的用例却有97个。有很多大量使用的简缩词对应的是词组,在简缩词出现之前,该词组就是唯一的形式,比如“关心爱护—关爱”“调查研究—调研”等,这两组对应形式在上述检索范围内的数量对比分别是204∶1231和5224∶4060。另外,不少简缩词的使用范围要比原词组大,比如“关爱西部健康行动”“调研员”等中的“关爱”和“调研”,就不能用原词组来替换。

“海外汉语”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概念3,指的是以台港语言为代表的中国大陆以外的中国人和海外华人所使用的现代汉语。进入第四阶段以来,大陆汉语从海外汉语中引进了大量的新词语,其中就包括一部分与原有词语同义或近义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在引进后,自然也会挤占原有词语的部分使用空间,从而使之缩小了使用范围。比如,大陆以前一直用“饮食业”,后来引进了海外汉语的“餐饮业”,前者用得就少多了,现在二者出现次数的比例是101∶436。

有些同义词语在使用中,逐渐地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形成了不对等或不完全对等的情况。比如,以前大陆只有“观念”一词,后来又引进了一个“理念”,我们检索到的二者用例数是15710∶3392。“观念”和“理念”的使用已经有了初步的大致分工:在带修饰语构成名词性偏正词组时,较多地用“理念”,如“消费理念、营销理念、价格理念”等;单独使用时通常要用“观念”,如“转变观念、观念滞后”等。

方言也是当今新词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方言词语的引进,也挤占了普通话原有的某些词语的使用空间,从而使之使用范围缩小,使用频率降低。比如,由于“埋(买)单”的引进,现在说“结账”的已经少多了;在商店中,原来的“收款处”差不多都被“收银台”取代了;口语以及部分书面语中,由于“炒鱿鱼”的引进,原有的“解雇”“辞退”等的使用范围也缩小了不少,频率也降低了一些。

除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外,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同义词语,其中的一个词语由于另一个的出现和使用,也会出现使用范围及频率的消长变化。比如“民工”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一版的释义为“在政府动员或号召下参加修筑公路、堤坝或帮助军队运输等工作的人”,第三版中又增加了第二个义项“指到城市打工的农民”。目前使用的主要是第二义,在这个义项上有一个后起的同义词“农民工”,二者在上述时间范围内的《人民日报》上的总词数比是1683∶742。这两个词的使用有相当明显的消长变化,这一点,通过它们在不同年份的《人民日报》上的数量对比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1995年:176∶18

2003年:417∶244

2004年1月1日到4月21日:166∶256

“农民工”的增长势头是相当迅猛的,大有逐渐取代“民工”之势。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徐国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P223 ↩︎

  2. 王力.论汉族标准语[C].北京:中华书局,1956. ↩︎

  3. 刁晏斌.新时期大陆汉语与海外汉语的融合及其原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4):4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