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当代汉语两组词使用情况考察

摘 要:本文对两组不同类型的词在当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第一组反映的是由于词的高频使用而在极短时间内造成的简缩和用法变化;第二组则反映了一组同义词在当代汉语中的消长变化。两组词的发展变化都很有 “类” 的意义 因而值得重视。

关键词:当代汉语;词;词义

一、“虐俘”与“斩首”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许多语言现象的发展变化也相应加快,这就使得某些新的形式或用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和发展,而这一点,已经成为当代语言生活中一道新的风景线。

某些语言现象的发展变化,与其高频使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以下我们就以国际时事中曾经和正在流行的两个词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一个词是“虐俘”。很显然,这是一个简缩形式,它的原形是“虐待伊拉克战俘”,中间形式是“虐待战俘”。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到了2004年5月,美英联军在伊拉克虐待战俘的丑行曝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于是反映相关事实的词语开始频见于报端。在高频使用中,由“虐待伊拉克战俘”到“虐待战俘”,再到“虐俘”的简缩过程在短短的几天内就完成了。以下是由《人民日报》反映出来的这一过程(括号内为首见时间):

虐待伊拉克战俘(2004—05—02)→虐待战俘(2004—05—04)→虐俘(2004—05—09)

“虐俘”产生后,迅速地成为最常用的形式,以下是我们在几家国内著名网站上搜索的结果:

虐待伊拉克战俘 虐待战俘 虐俘
人民网 26 15 54
新浪网 166 175 398
Google 40000 56700 103000

另一个词是“斩首”,它代表了当今词语发展变化的另一种情况,即用法的变化。但是,在以下两个方面,“斩首”与“虐俘”有相似之处:第一,也是一种趋简的变化;第二,这一变化同样也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

伊拉克战争最先开始的就是所谓的“斩首行动”,此后,“斩首”的使用频率就高了起来,特别是虐俘丑闻暴光以后,随着伊拉克的一些抵抗组织对外国人的绑架和杀头事件的日益增多,它更是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词。“斩首”早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出现,《现代汉语词典》也收为词条,这是一个不及物动词。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斩首”在很短的时间内经历并完成了由不带宾语到可带宾语的变化过程,以下是《人民日报》中的两个例子:

一个伊拉克组织扣押了包括美、德、日、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公民在内的30名外国人,称如果美军不撤出费卢杰就将人质斩首。

伊武装分子绑架了土耳其、巴基斯坦、约旦、埃及等国人质,并斩首了3名美国人、一名韩国人、两名保加利亚人,28日又斩首了两名巴基斯坦人。

应当承认,在反映“斩首”一词用法的变化这一点上,作为权威媒体的《人民日报》是相对滞后的,实际上,在2004年四、五月间的其他媒体上,就已经出现了“斩首人质”之类的形式,而此后带宾语的形式就越来越多了,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也会同时用到两种不同的形式,例如:

随后另一个名为“扎瓦赫里游击队”的军事组织也发表声明说,他们也将两名意大利女人质斩首。这是24小时内第二个宣布斩首意大利女人质的组织。

比较意思完全相同的“将意大利女人质斩首”和“斩首意大利女人质”,当然后者是一种简约的形式,因为它既减少了一个层次,也减少了字数。

以上事实给我们以下几点非常有益的启示:

第一,语言与社会共变,这一点,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和突出;

第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效率观念的普及,人们越来越追求语言表达的经济高效,这样,已经并且势必造成更多的“简单”形式产生和流行;

第三,由于某些语言形式的高频甚至超高频使用,已经大大地缩短了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者说,是使在常态使用下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的一个过程大大地压缩了。这样,语言发展变化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动因往往就更直接、更集中、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对于语言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二、“时髦”、“新潮”和“摩登”

“时髦”和“新潮”是一对同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以“时髦”释“新潮”的第二个义项即“符合新潮的”,而在实际的使用中,我们看到了不少“同义连文”的例子,如“人们的服装新潮时髦”“时髦新潮的歌”等,此外,二者可以互换的例子就更多了,如“时髦/新潮女性”“新潮/时髦服饰”等。

然而,这两个词从一开始就有使用范围的不同,我们就1995年到2003年的《人民日报》进行检索,结果显示,这两个词的使用频率之比是582∶241,而比较、归纳后发现,二者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以下所有用例均出自《人民日报》):

第一,“时髦”既可用于具体的事物,也可以用于抽象的事物以及某些动作行为,而“新潮”主要用于具体的事物,抽象的事物主要可用于“言语”类和“作品”类,如“新潮服装/家俱/用语/作品”等。所以,以下的组合形式中的“时髦”大致都不能换用“新潮”:时髦概念/口头禅/风潮/风尚/电子商务/名称/思潮/网上投资/鲜花攻势/黄昏恋/举措。

第二,“时髦”有否定形式,如“不/不是/不太/不大时髦”,“新潮”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否定形式。

第三,“时髦”可以独立或带上其他成分做谓语,如“今夏上海郊游时髦”、“近一个时期,文学创作中涉性题材的作品似乎一下子时髦了起来”等,而“新潮”没有类似用法。

第四,“时髦”可以做述语,如“报刊上迅速时髦起以‘软’和‘侃’为特点的‘快餐文化’来”,“新潮”也没有类似用法。

第五,“时髦”可以做状语,如“有的还时髦地命名为‘书城’”,“新潮”不能做状语。

第六,“时髦”可以做中心语,例如“异类/新(的)/一大/所谓时髦”等,如果“新潮”用为中心语,一般情况下就是用为名词性的第一个义项,即“事物发展的新趋势、新的潮流”,也就是说,与“时髦”有了词性和词义的差异。另外,“时髦”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例子也比较多,例如“太/过于/十分/尤其时髦”等,而“新潮”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例子相对少一些。

第七,“时髦”经常做宾语,如“赶/成了/为了/追(求)/当成/不要/靠/接受时髦”等,类似的用法也很少用“新潮”。

谈到“时髦”和“新潮”,就不能不提到“摩登”,因为它也是这一组同义词中的一个。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摩登”可能是一个久违了的音译外来词,而实际上,它仍然在使用,我们在上述的《人民日报》中就检索到了46例,约为“新潮”用例数的五分之一。“摩登”的使用有自己比较固定的范围,主要是用于与指人名词的搭配,以及与“舞蹈”类名词的搭配,如“摩登女孩/小姐/绅士/舞/团体舞/队列舞”等。其中,与“舞蹈”类名词的搭配已经具有相当的凝固性,因而不大能用“时髦”或“新潮”来替代。例如:

建校于2000年的北京体育舞蹈艺术学校学制4年,设摩登舞、拉丁舞、爵士舞等18个专业。

800多名运动员经过3天激烈角逐,决出了体育舞蹈摩登和拉丁系列的48枚金牌和龙狮精英赛的3枚金牌。

此外,在有的句子中,似乎用“摩登”也是最好的选择,例如:

巴黎是一座昔日文明与今日摩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文化之都。

按,此例中的“摩登”如果换成“时髦”多少有些不“雅”,且与“昔日、文化之都”等词语体色彩不一致;而如果换成“新潮”,可能表义不明(在“今日新潮”中,“新潮”应当义为“新潮流”,具体指哪一方面,不明确),因此也不合适。

由于使用范围及语体色彩等的不同,“时髦”“新潮”和“摩登”这三个词以后可能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