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词的修辞义的阶段性发展——现代汉语修辞史研究示例

提要 本文在我们提出的“现代汉语修辞史”的视角下,对词的修辞义在现代汉语不同阶段的使用及发展情况和特点等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关键词 修辞 现代汉语修辞史 词的修辞义

在1992年,我们提出了对现代汉语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的问题,1后来,我们又把这一研究升华、概括为“现代汉语史”。简单地说,现代汉语史就是以现代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的一个分支学科。我们把现代汉语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1978年“文革”结束、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本文就按这三个阶段对修辞义的发展进行考察和分析。

本文是现代汉语修辞史的尝试性研究,我们选取词的修辞义为对象,作为麻雀来解剖,试图以小见大,来说明现代汉语修辞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词的修辞义是修辞活动在词汇层面上的具体反映和固化,现代汉语各个阶段都有新的修辞义产生。以下,我们对收于《现代汉语词典》F字母下的包含各种修辞义的词进行考察和统计,并列表说明,试图对此有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认识。这些词是:

发烧、发热、发疯、发神经、法宝、法眼、翻版、翻车、翻船、翻跟头、翻身、翻天、樊篱、樊笼、反差、反刍、反弹、饭碗、泛滥、防火墙、防空洞、访问、放电、放毒、放火、放炮、放屁、放血、放羊、放空、飞鸿、飞毛腿、飞人、飞跃、飞鱼、非礼、肥水、肺腑、废物、沸腾、分流、分界线、分赃、分家、粉黛、粪土、奋飞、丰碑、风暴、风尘、风浪、风色、风雨、风云、峰巅、烽火、锋利、锋芒、福音、腐蚀、腐朽、扶正、孵化、复苏、副产品、副作用2

修辞新义产生时间分阶段统计表

时间 第一阶段以前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数量 22 12 11 22
百分比 32.8 17.9 16.4 32.8

就现代汉语的三个阶段来说,各阶段产生和较多使用的修辞义都有不少,但是却各有特点,从而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区别。

1. 第一阶段

本阶段新产生的修辞义不是特别多,而产生修辞义的,大都是一些“文词”及专业术语等,如上举的“飞跃、分界线、锋芒、腐蚀”等,均是在此期产生了比喻义,类似的用例再如:

(1)她的相貌使她只能做下等的妓女,她的沦落风尘是终生的!她的悲剧也是终生的!(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

(2)不知怎么一种不安传染了我的心。(萧红 烦扰的一日)

(3)有新民主主义舵手毛泽东先生,我们一定能战胜日寇,建立新国,到达彼岸。(续范亭 感言)

(4)全国革命低潮时,割据地区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拿不住中间阶级。(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2. 第二阶段

本阶段产生或常用其比喻义的更多是一些“俗词”及“生活化”的词语,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社会政治生活或与之相关的,上举的“发热、翻天、翻船、放毒”等就产生在此期。再如:

(5)这个教是个大杂烩,糅合了基督教、袄教、佛教而成为一个新宗教。(吴晗 朱元璋传)

(6)他当过战士、宣传员,当过排、连长,在队伍里打滚,磨练了将近二十年。(吴强 红日)

(7)一些“开后门”进大学的学生要求退学;一些“走后门”的领导作了检查。(人民日报 1974.1.18)

(8)而文艺黑线回潮的势力就一定要把毒草推上舞台,与我们分庭抗礼,唱对台戏。(大批判组 批判晋剧《三上桃峰》)

另外,随着军事词语泛化的愈演愈烈,3也有很多军事词语或是有军事色彩的词语产生了比喻义,这样的词语如“打冲锋、打头阵、打埋伏、打掩护、打游击、打歼灭战、消灭、掉队、开小差、大动干戈、短兵相接、前沿、前线、战线、战报、大炮、小钢炮、突击队、突击手、尖兵、标兵、小将”等,以下举两个例子:

(9)这几年,秋兰工作、劳动打冲锋,可是咱队里的大功臣。(浩然 喜期)

(10)晓旭,两张大饼被咱俩消灭了,该让人家吃饭啦!(维思 广大的战线)

3. 第三阶段

由上表的数字看,本阶段新产生的修辞义几乎是前三个阶段之和,如果再加上《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的词(这样的词在F字母下就有“发高烧、翻筋斗、翻盘、反角、放单飞、飞鸟、风景线、孵化器”等),实际的数量还要多不少。

此期产生修辞义的词范围最广,不论“文”“白”,不分“雅”“俗”,各类词都有不少产生了比喻义,并因其有较高的使用频率而趋于固定,如“擦边球、聚焦、登陆、漫游、充电、新星、余热、婆婆、第三者、内耗、原装、末班车、红牌、黄牌、对接、接轨、怪圈、下海、跳槽、下课、扫描”等,以下举两个例子:

(11)我们单位有不少离了婚的优秀人才,原装的也有……(王朔 刘慧芳)

(12)对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上海白领来说,跳槽就像献血一样,很正常。(石磊等 上海人的幸福生活)

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各类专业术语因比喻义的使用而产生泛化,如“反馈、贬值、遥控、品味”等。

总而言之,本阶段词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借由不同的修辞手段而引发或产生各种新义项的情况最为普遍,即这方面表现出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二多一高”:产生修辞义的词语数量多,造成新义项的修辞手段多,使用频率高。

先看第一个“多”。由上表可以看出,即使在权威、“传统”,但是无可否认也明显滞后于词汇发展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产生于本阶段的修辞新义比现代汉语其他任何阶段都要多,但是,这还不是全部的情况,实际上,产生于本阶段的修辞新义还要多许多。

很多研究新词语的论著在讨论新词语的产生渠道或来源时,都会提到“旧词载新义”,也有人形象地表述为“旧词新芽”“旧瓶装新酒”等,而这种情况在新词语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旧词载新义最常见的方式有二,一是专门词语泛化,二是借助各种修辞手段引申出新义。上述两种方式有时又是合一的,比如“肠梗阻、输血、会诊、手术”等,分别都产生了新义,这些新义既可以看作医疗术语的泛化,同时也可以认为是比喻性引申义。

下面再看第二个“多”。在前三个阶段,修辞义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比喻引申,此外如借代等,只有个别的例子,从我们上边列出的收于《现代汉语词典》的那些词,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此期造成新义项的修辞手法除了比喻和借代外,还有别解(如“触电、红眼病”)和双关(如“气管炎、海龟”),其他的再如“婆婆、出台”(比拟),“起飞、回炉”(移就),“第三者、烧香”(婉曲),“飞人(优秀短跑、跳远等项目选手)、飞鱼(优秀游泳运动员)”(夸张)等。

再看一“高”。使用频率高是修辞形式进入词汇系统的主要决定因素,同样,一定的复现率也是修辞形式固化为修辞义的最重要决定因素。在日常的语言运用中,有大量的旧有词语主要用的是它的修辞义,这样的词语如“出台、登陆、出炉、落户、分流、充电、触电、起跑线、飞人”等。有很多词语的修辞义还迅速地成为主要义项,而原义却退为次要义项,甚至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比如“出炉”,我们在2000年作过统计,原义(从炉中取出)与新义(出现、公布或发表等)使用的比例是3:29;4再比如“松绑”,我们在1995年到2004年的《人民日报》上共检索到90个用例,全部都是用的“放宽约束限制”这样的比喻义。

词的修辞义的发展变化,既包括显现,也包括退隐。不过,与比喻义的显现相比,这样的退隐现象要少得多。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刁晏斌.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的构想[J].(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2(36):66-67. ↩︎

  2. 这些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修辞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反映,即列为义项,另一种是未列入义项,但在其他新词语工具书中列为义项,如“防火墙、放血"等。 ↩︎

  3. 刁晏斌,新时期大陆汉语的发展与变革[M].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p297-308. ↩︎

  4. 刁晏斌,现代汉语史论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p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