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当代汉语语法化论略

摘要: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当代汉语中也有语法化的现象。本文讨论以下几种语法化现象:从实词到虚词,从词组到词,从词到词缀或类词缀,从词缀到词尾。此外,我们还谈了对当代汉语语法化的认识。

关键词: 当代汉语; 语法化; 语言变化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1

语法化属于历史语法学的研究范围,所以,一提语法化,人们通常总会有一种久远的历史感,似乎总是把语法化与古代汉语或近代汉语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研究者们差不多也都是这样做的。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法化既然是词由词汇单位到语法单位的发展变化过程或现象,或者说,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一个方面,那么,它就应当存在于汉语发展的各个阶段,也就是说,不仅存在于古代汉语或近代汉语之中,同样也存在于现代汉语以至于当代汉语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当代汉语语法化。

所以,研究现代汉语乃至于当代汉语语法,同样也要注意语法化的问题,特别是正在进行的语法化。在研究中,既可以把某些词语或形式的语法化问题纳入考察的研究范围,作为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也可以把语法化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角度或一个方面,或者是用语法化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对某些语法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进行说明和解释。

本文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化现象作一简单的梳理和归纳。

当代汉语中语法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从实词到虚词

实词虚化是汉语语法化的最主要内容,因此也是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最主要内容,我们能够看到的现代汉语语法化现象,仍以此类为最多。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2中有不少与此相关的论述,例如:

现代汉语副词实际上仍然处在由实向虚转变的过程中,从发展和变化的角度看,副词的范围永远是相对的。

有相当一些词正处在由动词向介词转化的过程中。这一过程有的开始不久,正在分化之中,有的早已开始,至今尚未完成,这就形成了一系列的动介兼类词……

此外还有十一个正在形成中的唯补准副词:要命、要死、不行、不成、邪乎、邪行、吓人、够呛、可以、不得了、了不得。……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准副词在近代也已露出了虚化的端倪。”

马庆株先生在《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3一文中,讨论了程度补语“一得厉害”、“厉害”由形容词到表示程度的补语,这无疑是一种虚化,但是,马先生指出,它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虚化,因此有时可以前加否定副词和程度副词,甚至偶尔还可以带补语,如“堵得不厉害”“堵得挺厉害”“弓得厉害极了”等。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厉害”也是一个正在虚化的词,也就是说,“厉害”的语法化过程仍然在进行中。

(二) 从词组到词

有人认为,语法化还应当包括大单位变为小单位,即临时组合起来的词组变为词,还包括不是语法单位的语音片断变为语法单位4。此处,我们先讨论前一种情况。

董秀芳的《从北京话名词短语前阳平“一”字的分布看其语法化倾向》5一文中指出,北京话中,“他是一老实人”“你给我再讲一故事”这样阳平的“一”用得很多,它虽然是数量词组“一个”的省略,但是二者的功能已经不完全相同,分布也有所不同。作者认为,阳平“一”已经淡化了数量含义,凡是强调数量含义的地方,它都不能使用,它总是出现在不定名词短语前,因而与定指的代词、起限定作用的形容词短语不相容。最终的结论是阳平“一”“正在由数量词向不定冠词虚化”“正处在语法化的进程之中”。

阳平“一”的发展,正是当代汉语中正在进行的语法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关于不是语法单位的语音片断变为语法单位,就是指没有直接组合关系的实词和虚词合成一个派生词,马庆株先生称之为“韵律词变成了语法词”4。马先生举的例子是“等于、便于、忠于、否则、或则、然则、实则、再则、给以、加以、予以”,并作了以下的解释:“‘于’‘则’‘以’的使用频率很高,又是虚词,总是读作轻声,经常和前面的‘等’等动词形成一个节拍即一个韵律词,久而久之,‘等于’等韵律词就变成了语法词。”

当然,“等于”等都是已经完成了的语法化形式,至于未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相同的语法化形式,张谊生有以下的说明:“由‘动补’而‘动宾’是一种正在虚化过程中的过渡现象,各词进化程度又参差不齐,其实,比起已完成虚化过程的‘X 于’如‘敢于’‘勇于’来,这些‘X 介’(如‘躺在、来自、走向’)的虚化进程还只是刚刚开始。”2

邢福义先生的《汉语语法学》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邢氏称之为“介词的粘附化”,所谓粘附化,“指出现在动词后边的介词往前粘附于动词。”6邢氏的重要证据之一是在动介之后用了“了”,如“送给了他、扑向了敌人、落在了我的头上”,并且还指出,“V 在了+宾”的说法“近年越来越多了起来”。

我们可以认为,介词的粘附化,也就是由非词到词语法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正在进行的语法化。

(三) 从词到词缀或类词缀

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见,许多人都谈到过这一情况7。当代汉语中,新的词缀或类词缀为数众多,有许多新词语都是用它们造成的。例如:

热:《渴望》热、开发区热、下海热、经商热、考研热、托福热、旅游热

族:追星族、打工族、红唇族、银发族、工薪族、上班族、电脑族

度:知名度、信誉度、可信度、可靠度、能见度、新鲜度、依赖度

风:路风、会风、站风、行风、说情风、假冒风、官风、党风

大:大科学、大流通、大环境、大经济、大卫生、大气候、大教育、大社会

软:软包装、软科学、软技术、软专家、软环境、软着陆

类似的还有“感、户、坛、星、型、制、工程”等,或者意义已经比较“虚”,接近于词缀,或者是意义还比较实,更像是一个类词缀,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仍处在发展中,仍然不断地有由它们构成的新词语出现,也就是说,仍然在语法化的进程中。

(四) 从词缀到词尾

这里所说的词缀,指的是表示复数的“们”,而词尾则是指类似英语中表示复数的“S”这样的语法单位。

周有斌《浅析“指物名词后边加‘们’为拟人用法”这一说法》8中,引用了名词短语生命度的概念,认为“们”的适用性受名词生命度的制约,即高生命度的名词性短语更容易与“们”组合。名词性短语按其生命度的高低可以排列为:人称代词一指人名词一动物名词一植物名词一无生命名词。以前所见,通常都是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与“们”组合,如“我们、人们、同志们、小燕子们”等,偶有动物名词与“们”组合,大致都被认为是拟人的用法,如“小鸟们”等。

进入新时期以来,“们”的使用范围扩大,不仅常用于与动物名词的组合,而且还可以用于与植物名词的组合,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与无生命名词配合使用的例子,例如:

健壮的柞蚕们根本不用笸箩,直接爬在树上,在树叶上翻上翻下地吃着。(《第二十幕》下部 341 页)

树叶、庄稼、野草、昆虫、小花们的生长声,和熟睡的婴娃们的呼吸一道,在村街上飘来荡去。(《日光流年》五十六章)

插在沟坡上的红旗们在风里呼啦啦摆动着。(《越活越明白》,《收获》99.2)

也就是说,随着与“们”组合的词语生命度的降低,“们”的意义和用法更虚了,由词缀而更像是一个单纯表示复数的、与英语中的复数词尾“S”相类的一个语法单位了。

在语法化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术语,这就是单向性,是说语法化只能循着由实到虚,或由较虚到更虚这样一条路向前发展,而不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即由虚到实,或由更虚到比较虚。但是,有没有任何例外的情况?也就是说,有没有反方向的语法化?在当代汉语中,有的现象似乎可以这样来看待。

比如,很多人把副词划入虚词,而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了不少副词用为形容词来修饰名词的句子,这就不妨看成是一种反方向的语法化现象。比如“永远”,“为了永远的告别”(《中国人口报》99.11.8)之类的用法就相当多,此外还有以下的用法:

好的寓言是永远的。(《动物寓言》,《当代》99.2)

一切依然好像发生在昨天,一切其实已经成了永远。(《那个年代中的我们》338页)

如果说“永远”的意义还比较“实”的话,那么我们再看两个意义“虚”得多的“曾经”的用例:

这位曾经的刘总摇摇手,微笑着没说什么,倒背着手走了。(《人事》,《湖南文学》99.6)

那一刻最为担心的,就是她把我曾经的假设都看清楚了。(《抚摸与拼接》,《黄河》99.3)

与此类似的还有“完全”,如“完全手册”“完全名单”等。

对于当代汉语的语法化,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以上各类语法化现象,有的始于近代汉语中,有的则始于现代汉语甚至于当代汉语中,它们都是尚未完成的语法化,也就是说,是正在进行的语法化;

第二,与人们一般所讨论的各类语法化现象不同,对上述各类语法化现象,我们不知道它们的结果会怎样,不知道它们是最终完成语法化,还是停止在中途的某一点上,或者是其语法化进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持续下去;

第三,对于历史上的语法化的研究,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语料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有时会导致某些结论可靠性的降低,这种“历史的局限”有时是很难避免的。研究当代正在进行的语法化,上述局限有的已不再明显,有的可能不复存在,因为这是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正在发生的变化,而研究者是身处其中的,这样,研究起来自然就有诸多便利,有很多因素更易于把握;

第四,有了当代汉语语法化的研究,语法化研究才称得上对整个汉语发展的历史有了“全程扫描”,这样才称得上全面,而对当代语法化的研究,更可以为“传统的”语法化研究补充新的内容,并有可能形成某些新的认识,比如语法化的定义、内容、相关的影响因素、一般规律等。

在线阅读/下载 PDF

下载 PDF


  1.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年第4期. ↩︎

  2. 张谊生.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 学林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 (16页, 94页, 173页) ↩︎ ↩︎

  3. 马庆株. 含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A]. 语法研究和探索(四)[C].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年;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C].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10月第1版. ↩︎

  4. 马庆株. 语法化与语音的关系[J]. 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南开大学)论文. ↩︎ ↩︎

  5. 董秀芳. 从北京话名词短语前阳平“一”字的分布看其语法化倾向[J]. 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

  6. 邢福义. 汉语语法学[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11月第1版, 220页. ↩︎

  7. 马庆株. 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J]. (《中国语言学报》第六期); 陈光磊. 汉语词法论[M]. (学林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 刁晏斌. 新时期大陆汉语的发展与变革[M]. (台湾洪叶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1月第一版). ↩︎

  8. 周有斌. 浅析“指物名词后边加‘们’为拟人用法”这一说法[J]. 修辞学习, 2000年第1期. ↩︎